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文學名人>

程乃珊簡介

中國文學名人 閱讀(3.83K)

銀洋往事

程乃珊簡介

作者:程乃珊

上海話一元錢叫一塊洋鈿,是有根據的。

從前銀洋不叫銀洋,叫銀餅,是咸豐六年,由上海富商王永盛等率先發起私家鑄造的。富商是沙船廠老闆,僱工數以百計,爲免發工資時臨時稱量碎銀麻煩,就自鑄銀餅,規定每餅含白銀五錢。銀餅是用手工打成,較粗糙。上海人至今習慣將一元說成一塊洋鈿,就是出自銀洋鈿。

我祖父程慕灝16歲就進銀行做練習生,第一份工就是學習包銀元,十隻一卷,用桑皮紙包起來。銀元是圓的,要包得服帖,也是很考功夫的。

銀元的排列安放,也有一定規格。有專門的器具供安放銀元,叫“銀元板”。一塊板上雕出十行半圓形的凹槽,每一行可放五十銀元,廿行一板,共一千元。當時銀行錢莊大商行都有這種銀元板,以方便大宗交易。

不過銀元很重,一塊銀元七錢三分重,以十六兩爲一斤老秤計,一千銀元要近五十斤重!因此市面上都用莊票,但銀行與錢莊的庫存,仍以白銀爲本位,往來結算仍用銀元。因此當時每天清早在銀行錢莊會集之處,有稱爲“槓夫”的行莊雜役,背上一隻黃藤巴斗,鬥上漆着黑色的錢莊或銀行名字,互相遞解。在銀行錢莊集中的上海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上,處處可見忙碌來往的槓夫。

在上世紀卅年代,上海鬧市大東門一爿綢布莊的大掌櫃月薪不過八塊銀元,大米八元一擔,普通店員不過六元、四元。電車車資一隻銅板,租界地一客簡易西餐包括一塊炸豬排一隻濃湯,麪包白脫盡吃,每客兩角(約廿只銅板),五香茶葉蛋一隻銅板兩隻,城隍廟酒釀圓子兩隻銅板一碗。1930年我祖父29歲,已任當時的銀行總行副理。當時總行只設一總經理五個副理,支行最高行政是主任。副理月薪五百塊,主任月薪三百塊。

當時上海靜安寺路愚園路(現黃金地段)一塊三畝七分地皮售六千塊,一套紅木百靈桌帶四隻圓凳售一百廿塊。一間亭子間租金可能要三元,朝南前樓的租金要更多,大概六至七元,如果是整棟可能幾十元到一百元沒底了,可見當時上海生活開支最貴的仍在房租。當時一般市民如一月有卅塊銀洋收入(洋行普通職員),就可供一六口之家開支,還可僱一輛鋼絲包車包括車伕工資,但前提是要有家傳祖屋。如若要另外租屋,那體面一點的合乎洋行寫字間身份的住房一月起碼十五塊至廿塊房租。

在上世紀廿年代鈔票已流行,但老一輩人總還是相信銀元,因爲感覺上鈔票只是一張紙,而銀洋是鏗鏘有聲沉甸甸的真含銀子的。一般銀元都放在甏裏,埋在宅地裏,往往連子女都不知道,但會在遺囑中指出埋在哪裏。如若是猝亡或兵荒馬亂倉皇逃難,或許就成了永遠的祕密。

今天一切交易都電子化,銀元時代早已遠離我們。只是日前偶翻先輩留下的一本日記提及銀洋,覺得十分有趣,乃整理出來給朋友一讀,也算近代金融史的一段小插曲吧!(青年報200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