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文學名人>

劉增山簡介

中國文學名人 閱讀(1.28W)

《秋魂》解讀

劉增山簡介

細讀《秋魂》,文中那優美的畫面吸引了我:繽紛的色彩,慈祥的風兒,飄落的秋葉,無不把人帶人一個美妙的意境之中。

從宋玉的《九辨》起,寫秋的詩文,如滿地黃葉,堆積在文壇的每一個角落。“悲秋”一直是這些詩文的主題,如:宋玉的《九辨》中:“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歐陽修的《秋聲賦》中:“悲哉,此秋聲也。”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直至現代詩中,都有無數悲秋的畫面。這些景物是黯淡的、蕭條的,其構建起來的藝術氛圍無疑是沉鬱而又蒼涼的。

而劉增山的《秋魂》卻一改常態,從一開始就尋求另外一種能夠歌詠“秋”的方式。

“人們啊,你可知秋天爲何有一個豐厚的收穫?因爲它有着一個成熟的頭腦。”在文章開頭的題記中,作者就把自己對秋的讚美之情毫不保留地呈現給了讀者,並且在行文之中,一層層地把現實生活中的秋到意識形態中的秋展示出來。“秋實·秋色·秋味”這三節可以說是實寫:成熟的果實經歷了風吹雨打,光照日曬;裝扮秋天的色彩繽紛美麗;酸、甜、苦、辣各種味道更是融人秋天的收穫之中。

“秋風”和“秋葉”不僅從表層對秋進行描寫,更對秋的內在品質進行發掘。歐陽修筆下那使“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的秋風,變得仁慈多情;那飄落的秋葉也不再把秋帶人“滿地黃葉,秋聲四起”、“其聲凜冽”、“其意蕭條”(元好問《秋聲賦》)的景象之中,它默默奉獻,化作春泥,以期有一個更美的明天。

“秋土”和“秋景”讓我們感受到土地不再是自然科學意義上的有機物無機物的聚合,而是孕育並呵護萬物的母親。她的胸懷是如此溫存、慷慨。同時她還讓人們領悟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道理。這不正是慈母般的情懷麼?秋天的景既暗示着秋本身是成熟的,也印證了作者題記中所言“它有着一個成熟的頭腦”,它有着一顆博大的胸襟,這就是秋魂。

品讀《秋魂》,爲作者那優美的文筆,細膩的描述所吸引,更爲作者那種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所折服。由傳統意義上的“悲秋”到《秋魂》中的“贊秋”,可以看出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正是“秋魂”之所在。

亮點探究

1.“世界上有不經過風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實嗎?世界上有不經過光照日曬而成熟的果實嗎?”這兩句所蘊涵的深意是:不經過風吹雨打,不經歷艱難困苦,是達不到理想的彼岸的,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2.“在我的收穫裏,充滿着酸、甜、苦、辣各種味道,不信,就請去問問那飽經憂患的莊稼人吧!”這句話給人的啓示是:要想有一個豐收的秋,必須有一個勤勞的春,如果虛度年華,不去奮力拼搏,那麼就永遠沒有成功的一天。

3.“既然生命已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開頭,就當有一個不尋常的結尾。”這“不尋常的開頭”和“不尋常的結尾”指的是:秋葉一生勞作,無私奉獻,撫育枝條。如今,當神聖的使命已完成時,它又悄然離開枝頭,化作肥沃的土壤,報答大樹的恩情,爲來年的豐收作準備。正是“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人們啊,在你播種時,最好先想想秋天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吧!”這句話給人的啓示是:正如俗話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希望將來有一個好的收穫,就必須播下誠實的種子。不然,等待你的只會是一片荒蕪。

5.“秋天聽了搖了搖頭說:不,不,我是五彩繽紛的。”由秋天的五彩繽紛可以聯想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果僅有一種色調,那生活該是何等蒼白無力。

6.《秋魂》中個人情態與自然景觀的關係:古來悲秋的詩文頗多,以秋景人詩人文者更多,但一般都是借秋來抒發或烘托蕭瑟、肅殺、冷峻、悲愴的情感或氛圍。杜甫的《登高》《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屬此類。至於以秋來表達悽清、悲切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是相當豐富的。《秋魂》也是借秋抒情,寫實寫虛,寫輕盈寫成熟,都一反前輩關於秋的立意,而讚美秋的多姿多彩、多滋多味,從深層次上探討了生命的來源、生命的尊嚴和生命的責任,成功地將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如行雲流水般地展示出來。

7.《秋魂》有序轉換的變化之美:文中的題記與七個小節有序轉換,形成了一種搖曳之美。題記統領全篇,“秋實”延伸出“秋色”、“秋味”,“秋風”引領出“秋葉”、“秋景”,由對生命表象的探討深入到對生命來源及其尊嚴的理解。這本是有序的結構,但文章在表述過程中,又將之打破,造成文本閱讀與欣賞習慣的對立,呈現出一種文化之美。同時,文章在行文過程中三種人稱不斷轉換,在形式上推進了這種由有序轉換所形成的搖曳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