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饒毓泰簡介

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閱讀(9.84K)

饒毓泰: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

饒毓泰簡介

宋增福

饒毓泰(1891—1968),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倒斯塔克效應、分子光譜等方面取得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畢生致力於我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設研究實驗室,使北京大學物理系迅速位居國內物理教學和研究的前列。執教40餘年,培養了吳大猷、馬仕俊、馬大猷、郭永懷、虞福春、黃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物理學家,爲我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饒毓泰,字樹人。1891年12月1日生於江西省臨川。幼年隨叔父和舅父學習四書和經史。8歲後在北京、上海就學,1910年畢業於上海南洋中學。1912年曾任江西臨汝中學英語教師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費,於1913年2月到美國留學,初入加州大學,後轉入芝加哥大學,1917年冬獲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1918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後轉入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2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1922年6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8月回國,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

1929年,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獎助金,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進修,從事原子光譜線的倒斯塔克效應的研究。

1932年回國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一年後即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學院院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輾轉跋涉,歷盡艱苦,先到湖南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前身)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國,與a.h.尼爾森(nielsen)等合作進行分子光譜研究。1947年初回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主任等職務,並開設多門課程。

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絕南下,決定留任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實際行動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對原子光譜和分子光譜的研究

饒毓泰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k.t.康普頓(compton)教授研究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的激發電壓遠小於汞的電離電勢以及電弧的維持電壓又遠小於激發電壓這一現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獲得了理論與實驗相一致的明確結論。在20世紀20年代初,氣體導電在國際上屬於前沿性研究領域,他的研究工作對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9年到1932年間,他在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譜線的倒斯塔克效應時,觀察到這2個元素主線系譜線的分裂和紅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對原子倒斯塔克效應進行深入研究的時期,用微擾理論處理和計算倒斯塔克效應是量子力學的重要應用之一,他的這項工作豐富了這個領域的實驗數據,因此是很有意義的。

抗日戰爭前,饒毓泰積極購置和安裝大型光譜儀器(色散較大的steinheil型攝譜儀以及分辨率高達180000的8米凹面光柵),建設了能自制儀器設備的金工車間。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大學物理系教師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在分子光譜理論和光譜學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他親自與吳大猷、沈壽春一起用拍攝喇曼光譜和測定譜線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結構,得出它們具有立體的金字塔形結構,而不是一般文獻上所說的平面結構的結論(這篇論文於1937年2月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

1944年饒毓泰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曾與尼爾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轉光譜,採用分辨率達0.07cm-1的棱鏡-光柵分光光度計,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兩種co2分子的ω3轉動譜帶同時清楚地記錄下來。獲得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這爲研究含同位素的氣體分子的振-轉光譜提供了新的方法。他還用紅外小階梯光柵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譜帶。以上的研究成果均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

爲發展物理教學和培養人才竭盡全力

饒毓泰於1922年回國,那時國內大學中設立物理系的學校不多。爲了培養物理人才,他毅然在南開大學創辦了物理系,並任物理系主任,直至1929年。當時南開大學物理系教師只有他和陳禮2人。陳禮講授交流電和無線電等課程,其他物理學課程均由饒毓泰親自講授,包括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各門課程均採用國外著名的教材。他採用啓發式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引人入勝。講課能抓住本質,突出重點,基本概念反覆闡述,有時還講一些科學史上很有啓發性的事例,所以學生受益匪淺。當時南開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系的學生,很多人曾受教於饒毓泰,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爲知名學者,如吳大猷、吳大任、江澤涵、申又振、陳省身、鄭華熾等。吳大猷曾在回憶饒毓泰時說:“在大學四年中隨饒師所習之物理學課程有大學物理、電磁學、近代物理、高等力學、光學、氣體運動論、高等電磁學等。在二年級選習的近代物理學課使我開了對物理的竅和興趣,漸爲饒師毓泰注意。”在吳大猷與大村充合著的《散射量子理論》一書於1962年出版時,書上即有:“獻給饒毓泰教授和randall教授。”(randall是吳大猷母校密歇根大學的教授)

1933年9月,饒毓泰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後兼任理學院院長。剛到校時,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他費盡心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建設中。在北京大學,饒毓泰特別重視實驗室建設和開展實驗研究工作。十分強調高等學校教師只有認真進行科學研究,才能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他還十分重視演示實驗。他經常向年輕教師介紹德國泊爾(pohl)教授講課時如何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情形。他把原北京大學理學院的一個小禮堂改爲階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實驗室,用以邊講課,邊演示,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他還特別注意聘請教授到校任職,曾先後聘請了周同慶、張宗蠡、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等教授,使得教師隊伍陣容整齊,面貌一新。此時北京大學物理系不僅培養本科生,還招收研究生,開設了一系列研究生課程,如數學物理、電光及磁光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二、氣體導電一、氣體導電二、原子與分子光譜、喇曼效應與分子結構、電網絡理論等。馬仕俊、郭永懷就是當時的研究生,後來成爲國際上的知名學者。

抗日戰爭爆發後,饒毓泰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主任。當時他的健康狀況不佳,學校條件也很差,但仍然堅持講授三年級的光學課和研究生的光的電磁理論課程。

抗日戰爭勝利後,饒毓泰從美國回國後,積極籌劃北京大學物理系的恢復和發展事宜。首先是延聘教授,從1946—1951年先後聘請了趙廣增、馬大猷、張宗燧、胡寧、朱光亞、黃昆、虞福春等到該系任教。他還通過英國文化委員會爲系圖書室補充了一批重要期刊,還通過當時的胡適校長向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借到10萬美元,準備建立一個近代物理中心,並委託當時在美國的吳大猷和吳健雄共商購置儀器,並擬開闢除光譜學研究以外的一些新研究方向。此項計劃後因時局變動而未能實現。

1952年院系調整後,饒毓泰不再擔任物理系的領導,但仍關心繫的發展,特別是光學專門化的建設工作。這時他已年逾花甲,且體弱多病,醫生只允許他半天工作。他除指導研究生外,查文獻,編講義,先後開設原子光譜、光的電磁理論和氣體導電基本過程等課程,爲中青年教師和外校來北京大學進修的教師開設這方面課程提供了極大幫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激光問世時,饒毓泰爲使後輩趕上這一新發展,講授了“光的相干性理論”和“光磁雙共振”等反映科學新進展的課程。這時他已年逾古稀,不僅講課,還認真編寫講義,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饒毓泰一貫關心國家大事,長期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或常務委員。他爲人正直,剛正不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敢於堅持正確意見。他曾嚴肅地指出,學術問題不能一概否定。1968年10月饒毓泰受到衝擊,於10月16日含冤逝世。素來沉默寡言的饒毓泰在逝世前兩天的教研室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解放前我們看到祖國落後,被外國人看不起,很難過。如何使中國富強起來呢?當時想的是科學救國的道路。解放後學習了一些馬列原著和毛主席著作,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特別是毛主席關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對自己的教育最深刻。”最後他難過地說:“我們這樣的人已經老了,沒有用了。今後建設國家的擔子落在你們年輕人身上。”這反映了科學界老前輩的真誠、殷切的希望。

饒毓泰是中國物理學會組織者之一曾任評議員、常務副理事長、名譽理事、《物理學報》編委等職。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他對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爲了紀念他,設立了饒毓泰物理獎,專門獎勵在光學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物理學家。

簡歷

1891年12月1日 生於江西省臨川。

1913—1922年 留學美國。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18),後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

1922—1929年 任南開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

1929—1932年 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大學天文物理實驗室從事光譜學研究。

1932—1933年 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

1933—1968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併兼任理學院院長(1936—1949)。

1937—1944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

1944—1947年 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俄亥俄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

1948年 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

1968年10月16日 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k.t.compton,y.t.yao(饒毓泰).effect of initial emission velocitiesof electrons on the minimum arcing vo1tage in gases.phys.rev.,1922,20:105—106.

2 y.t.yao.uber den inverzen starkeffect bei denzweiten gliedern derhauptserien vonrubidium und caesium.zeit.f.physik.1932,77:307—316.

3 s.t.shen(沈壽春),y.t.yao,t.y.wu(吳大猷).depolarizationof raman lines and structure of chlorate,bromate and iodate ions.phys.rev.1937,51:235—238.

4 a.h.nielsen andy.t.yao.some new measurements on ω3 of c12o216andc13o216.phys.rev.,1945,68:99.

5a.h.nielsen and y.t.yao.the analysis of the vibration-rotationband ω3 for c12o216 and c13o216.phys.rev.,1945,68:173—180.

6 y.t.yao.absorption bands in the spectrum of butadiene.phys.rev.1945,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