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讓語文學習快樂起來

語言運用 閱讀(1.93W)
讓語文學習快樂起來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信奉着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談培養興趣的重要性,可往往只是在喊口號,卻不知學生心裏究竟在想什麼?每當站在講臺上,看着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的但卻又寫滿了漠然的臉龐,心中便倍感失落。難道語文課堂就真的這麼無趣嗎?難道有些人發出的“誤盡蒼生是語文”的悲嘆真會變成現實嗎?難道我們真的要讓中國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從我們手中敗落嗎?殘酷的現實迫使語文教學必須開始改革!近來,一浪高過一浪的實施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讓我們這些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人們有些措手不及。如何讓語文課堂煥發應有的生機,重新成爲傳承文化、高揚生命風帆的舞臺,成了我們亟須思考的問題。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粗淺的談談我自己的認識。
一,要讓學生從心底接受語文
古人曾經說過:“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我們也常常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貼在教室、課桌等顯眼的地方。“勤”學是好事,但是還應該有合適的方法;那“苦”呢?我們還希望現在的孩子們耐的住寂寞,坐上十年冷板凳,只取得高高的分數,而忽視做人的基本能力嗎?
我想,當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即將帶領一羣稚氣未脫的孩子開始新的語文學習時,他絕不會讓學生立即踏上漫漫苦旅,而他要做的,則是出發前的準備與鼓動工作。首先,教師本人要表現出對語文的極大熱情,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用溫和親切的態度親近學生,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孩子們一定會懷着欣喜的心情踏上語文學習之旅,這對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許多學生對學習語文感到無所適從,盲目困惑,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學習語文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出路。語文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些學生被考試成績所困擾,認爲語文成績的提高太慢、太少,不值得把大把的時間花費在這上面。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遏制了很多學生語文涵養的提高。擔負着傳道、授業、解惑任務的我們必須把這樣的觀念從這些孩子腦中抹掉,讓他們正確看待語文這一學科。
學習語文是繼承、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需要,是人高質量生存的需要,是人精神追求的需要,是學習其他課程的需要。學習語文,一是要學會說話,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語言的交流是最重要的,並不是每個人說出的話都讓人喜歡,讓人信服,於是語言能力就成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的首要和基本條件;二是要學會閱讀,在當今信息量極度膨脹的社會,我們必需掌握良好得閱讀能力才能夠有更好的發展;三是要學會寫作,這是同學們今後走上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四是要學會從別人的語言和文章中吸取有效的信息。五是要學會做人,即通過感受文章來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
要學好語文就必須調動自己的各個器官,聽說讀寫,加強積累,才能百鍊成鋼。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讓自己應完全沉浸到作品中去,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俗話說“心靜則靈,靈則慧”,那語文學習將事半功倍。
以上兩步工作,學生從感性上接受了老師,從理性上認同了語文。只有這樣,語文課的課內課外活動才能順理成章地開展。
二、錘鍊自己的文學功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作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是成功的開始,作一個讓學生敬佩的老師纔是教學更好的得以延續的基礎。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知識是不斷更新的,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不斷的吸收新知,更新知識儲備,學生才能不斷喝到“源頭活水”,從而展現自己的教學風采。課餘練練書法,聽聽音樂,讀讀新聞,背背詩歌,寫寫感受,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會在不知不覺中積澱,教學中就能揮灑自如了。這是語文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關鍵要素。
教學風格是教學語言、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因素的綜合體。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教學語言要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簡潔明瞭、符合邏輯;教學過程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學生需要、課文特點隨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更不能因循守舊,要不斷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常到學生中去,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不斷改變教學策略。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課堂上你是讓學生敬佩的老師,給學生答疑解問;課下又能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和諧相處,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爲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這是學生的幸運,更是我們的幸福。
總之,教師要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性格特點、興趣特長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樹立良好的形象,使學生信服你,你是他心中的偶像,值得欽敬。這樣,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圍繞在你的指揮棒下,學生的潛能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掘。
三、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生活。
這是語文教學一個最重要的環節。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更應該時刻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由於“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教師敢於跳出教材,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例子,以幫助學生更輕鬆地理解課文。
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課本上的場景還原到生活中。從生活中尋找這樣的例子,在生活場景中學生才能體驗到生活的意蘊。生活場景形成之後,再回扣到課文的語言上,讓文本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碰撞、交流,從而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課文。更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例如,我們在學習課文《羚羊木雕》時,可以採用角色體驗的方法,讓自己置身其中體驗主人公的感情,並且尋找自己在生活中曾經有過的類似的經歷,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給自己心靈上的觸動。
再如詩歌的教學一直以來就是我們的一個難點。怎樣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有更好的理解?有人認爲詩學就是情學,認爲詩是心靈的燃燒。無論是現代詩歌亦或是古代詩歌,詩人都是從生活中汲取的養料,我們應該把這種情感再還原到生活中去。
其實,我們的生活處處都是美好的詩篇。在生機盎然的春天,吟詠着“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來歌頌美好的生活;在漫天飄雪的冬季,感受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潔白無暇;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又會成爲激勵我們戰勝挫折的良方;與朋友離別的傷感中,我們會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詮釋我們友情的可貴。
現在還有很多詩詞都被譜上了優美的樂曲,讓學生唱着學,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與途徑。
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我們還可以鼓勵國中階段的學生適當地嘗試一些詩歌地寫作。尤其是現代詩歌,文字理解地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地狀態也並不困難,在大量的、聲情並茂的朗讀後,很容易走進詩人描繪的意境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先從仿寫或續寫開始,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着,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體味生活,
詩歌課堂教學的外延應和生活的內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去感知生活、表現生活,哪怕是悲哀、無奈和嘆息。從簡單的地方開始,教師要去掉畏難情緒,大膽指導學生去嘗試,自己帶頭去即興寫詩。開始,只要衝破思想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來的很美的句子寫出來,哪怕只有一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
又如寫作教學,每次作文佈置下去以後,好多同學很長時間不知如何下筆,有些學生並不缺乏寫作的技巧,只是他們的生活積累太貧乏了,所以,作文教學不應側重寫作技法的指導,而應在學生的素材蒐集上下功夫,素材來源於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一般來說,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的學生,其作文總是真實的、充滿活力的、令人回味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一天一記,不論是曾經經歷的事情,還是自己一時發出的感慨,隨時記錄,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句,也是屬於自己的收穫。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學生的生活相對枯燥,又鑑於課堂上可用的時間非常有限,我們可以在班內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
比如我們可以在班內組織“話劇社”,挑選一些寫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當主角,發動全體學生參與,把一些大家感興趣的文章改寫成課本劇,或把一些較抽象的、大家不太感興趣的內容經過想象和恰當的藝術加工,寫成形象的小故事,利用一定的時間表演給同學們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更好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還能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能增強班級凝聚力。
爲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還將組織文學社團,將學生的習作裝訂成冊,並選出一些較好的文章推薦到一些報刊雜誌,這是對學生寫作最好的激勵,也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在寫作方面的信心與樂趣。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讀”,在學習一些文章、詩詞時,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地最佳手段。爲了讓學生在朗讀方面有所提高,我們還要舉行“詩歌散文朗誦會”、“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們聚在一起,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現在的語文學習已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了,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是學好語文的重要一環。我們還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除了做一些必要的課外閱讀題之外,我們還將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如手抄報活動,課外閱讀展示課、針對課本每個單元內容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
總之,恰當的課外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五、讓激勵在課堂上延伸
激所有這一切活動的開展,都必須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激勵性教學必不可少。激勵性教學是指教師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教學技巧,使學生以自信、自強和進取的態度完成學習任務。恰當地運用激勵性教學原則,將使學生產生無限的求知慾,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潑的狀態,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選擇語文綜合能力強的學生作語文科代表,便於幫助差生;可選擇在寫字、演講、作文等方面有專長的學生進行示範表演;還可以在班上設立進步最快獎,以鼓勵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
二是問題激勵。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在課堂上提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問題,以造成懸念,引起學生積極思考。
三是競賽激勵。教學中,引進競爭機制,可增強學生力爭上游的自信心。我校一位語文教師在單元複習時就善於運用這種方法,他先將單元知識進行梳理歸納,通過幻燈,以猜謎、填空、選擇、判斷、簡答、成語接龍等題型,以小組單位組織參賽,實行優勝組加操行分的辦法,由於問題多、符合學生實際,所以學生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達到了寓教於樂的境界。
四是“下水”激勵。“下水”是我的作文教學法,“下水”指的是教師與學生在同一文題下進行寫作,它便於提導學生,也符合新課程理念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工作之餘,我常寫一些小詩以自娛,我認爲,這是一個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
激勵的形式很多,比如口頭表揚,分數激勵等怎樣運用,何時運用是比較關鍵的,運用得恰當,課堂上課堂外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以上僅是我對培養學生語文興趣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具體如何操作,尚須進一步以實踐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