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的味道作文3篇

作文 閱讀(5.12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的味道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的味道作文3篇

端午的味道作文1

初夏時節最讓人期待的節日莫過於端午節。每年的農曆初五是一個集傳統美食、民俗風情及紀念先人於一體的節日。那晶瑩剔透的糉子,叫人垂涎;那幽香芬芳的艾香,沁人心脾;那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賽龍舟、點雄黃、佩香囊,無不體現出端午節特有的傳統與民俗。

端午節包糉子源於紀念愛國詩屈原,在這一天包糉子吃糉子已成爲從古至今、流傳已久的一個重要民俗。我對糉子的味道也印象深刻。包糉子需準備的材料非常簡單,只需蘆葦葉或是竹葉,糯米以及或鹹或甜兩種餡料。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都會早早的起牀,上街採購新鮮的食材用來包糉子。包糉子最重要的就是糯米的選擇。奶奶是經驗人,對選米十分在行,我便跟她一起來到米攤。奶奶告訴我,包糉子有兩種米比較合適,一種是長糯米,一種圓糯米。我疑惑的問奶奶,都是糯米難到有什麼不同之處嗎?奶奶笑了,“這區別可大着呢,長糯米我們以前把他叫作秈糯,你看啊,它比較細長,顏色呈粉白,蒸熟了啊,比較黏;還有這種圓糯,是又圓又短的,不透明的,黏度略遜於長糯米。”我一邊看着這兩種糯米,一邊似懂非懂地點着頭,而腦中則是不斷浮現香噴噴糉子出鍋的情形。我說:“奶奶,這兩種米我們都買一些吧,我想這兩種糉子都一定很美味!”說着奶奶便讓米攤的奶奶稱了我們選定的米,我接過來提在手中。接着我們便去了肉推,挑了上好的鹹肉,其中黑豬肉是精平。糉子的精髓就在於這塊肉,好的陷肉能賦予糉子醇厚的香味。除了鹹味肉糉我們又爲喜愛甜食家人挑選了製作甜味糉子的蜜棗、紅豆等餡料。

回到家,奶奶便開始準備,先淘米,把糯米在水中洗淨,接着晾乾。在包肉糉的糯米中倒入醬油、食鹽、白糖等佐料,用力揉搓攪拌,米在盆中翻滾,每一顆都均勻的沾上了醬油,使醬油和米充分融合,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包蜜棗糉子的糯米則只需放上糖、油,接着讓糯米靜置,讓它慢慢的把味道吸收,使之蒸熟後每一粒米都賦有清香半小時後,我們一家人便圍坐在桌邊開始包棕子。奶奶是包糉子的一把好手,她包的糉子無論形態和口味都讓人讚不絕口,所以首先由她來爲我們示範。一片糉葉,寬大墨綠,味道清幽,在奶奶手中被捲成圓錐形,圓錐形的尖底不能漏,再盛入已經拌好的糯米,加至一半的位置,夾入一塊半精半肥的肉,或是加入一個香甜可口的蜜棗,再加滿糯米,剩餘的糉葉包住封好圓錐形的底,最後用細細的棉線一圈又圈的緊緊紮好。一個有四個角的尖頭糉子就包好了。一片糉葉在奶奶手中翻飛,糯米爭先恐後的跳入葉中,棉線飛快的奔跑,奶奶也變戲法似的,變出一個ヌ一個的糉子。這真是精彩絕倫的一輪生活好情趣。

爸爸和媽媽則是學着奶奶的樣子在一邊半生不熟的包起來。我也迫不及待的拿起兩片糉葉小心翼翼地圍成一個圓錐形,可總是顧了上邊,顧不了下邊,怎麼就圍不成一個完美的圓錐。奶奶又耐心的手把米小鬼又逃了出來。奶奶說包糉子時手一定要捏緊,不捏緊一定會漏經過一番嘗試,好不容易把這個圓錐灌得滿滿當當,就要封口,這時奶奶告訴我封口時要捏好下面的口,食指和中指要封好兩邊的口,整隻手都要捏緊了,千萬不要鬆開,否則就得前功盡棄了。可封完口該怎麼扎繩子,一疏忽,手一鬆糉子又散了。媽媽笑着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繼續啊,我也一個沒包成呢!”我看看他們倆“失敗的樣子”又恢復了鬥志。

包完後,將一個個靈巧的糉子丟入水中煮,約摸煮一個小時,即可出鍋。一個個熱騰騰香噴噴的糉子早已勾起了我的食慾。剝開墨綠的糉葉,露出醬黃的米肉,一口咬下去,軟糯香甜,這便是端午的味道。

整整忙了一個上午後,奶奶忽然又想到還沒在門上貼艾草呢,於是匆匆趕去菜場,買了艾草、菖蒲、石榴、胡蒜,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貼於門上,以用來驅邪,艾草的清香又是端午的味道。

貼完艾草,奶奶又拿出了早爲我們準備好的紅色小香囊,這是心靈手巧的奶奶用紅布親手爲我縫製的小香囊,看上去很是精緻,聽奶奶說裏邊還有硃砂、雄黃等,佩戴於身上十分奪目,而且還清香四溢香囊的奇香,也是端午的味道。

雖然我們家鄉沒有把糉子擲入江中這樣的習俗,但人人心中知曉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昨夜子歸聲啼催,今朝淚羅帶淚歸。”ー《離騷》一曲哀民生,誰人誦之不傷悲呢。這位本欲厲治草新的偉大詩人,因小人陷害,報國無門,且橫遭流放,眼看國破民苦而無力挽回,痛不欲生,投江自盡,過端午節爲的就是祭屈原,讓後人永遠銘記於心。

千年傳統流傳至今,每一樣習俗都有傳承,端午的味道也被人回憶:可口的糉子、清香的艾草、玲瓏的香囊、以及屈原的故愛國情懷,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2

說起端午節,想起了小時候在家過的端午節來!

在家鄉的端午節中,有很多習俗,在離開家鄉的這些年裏,不經意的深深回憶起來,總覺得有種塵封的感覺!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沒有過個正宗的家鄉的端午節了!

在家鄉,端午節的前個晚上,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放在外面,在端午節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裏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節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沒的水洗臉。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來,到外面的池塘,河裏,或者湖邊去洗澡,據說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爲什麼各家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說,在端午節的前晚,月宮裏的嫦娥,會讓搗了一年藥的玉兔,把藥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這裏面還要插上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月宮上面,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貌似人形的玉兔總是跪着作搗藥的動作,所以在小時候,晚上鬧人了,老人們總會哄小孩子說,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搗藥去,小孩子們總是記得,月宮裏的玉兔搗了一年的藥,終於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間,所以,小孩子們在5、5的早上,總是爭着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藥的水來洗澡是件神聖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爲在記憶裏,5、5那天的早上,還是很冷的,也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說,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那樣的水,泡了一夜艾葉後,顏色會變的綠綠的,還伴着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用這樣的水洗完了臉,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在想:在這一年裏,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雞蛋和剛刨下來的新鮮的蒜!雞蛋和蒜在鍋裏煮時,水裏面也要放上艾葉!經過放了艾葉的水一煮,雞蛋和蒜都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葉特有的味道!艾葉同時也是一味中藥,具體治什麼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飯時,這些雞蛋、蒜和糉子,都要擺上飯桌了,同時在飯桌上,還要擺一樣,那就是酒壺,而酒壺裏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點不同了。有什麼不同呢?那就是在酒裏面,加了一味雄黃!酒也被泡成了雄黃的顏色,喝了這樣的雄黃酒,也是爲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還要把喝盛的雄黃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過飯出去玩耍時,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黃的小孩子,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特色吧!如果細看的話,還會發現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會戴了一個香囊,手、腳、脖子、手指頭都會纏了五色線的,這樣的香囊裏面裝的香料同樣也是艾葉。五色線,顧名思義,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繡花線拈成的,這樣的說法是爲了避免蛇蟲來咬,因爲蛇的顏色就象五色線。戴幾天後,把它取下來扔掉,就會變成了蛇,如果戴了幾天還不扔掉,會變成了蛇來咬人的!

在端午節這天早上,各家還要把艾葉插在門的兩天,有點象清明節時插柳枝一樣,這樣的說法也是爲了驅病避邪。走在村子裏,裊繞的炊煙中,伴着縷縷的艾葉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一個早晨增添了濃濃的特有的節日氣氛.

許多年過去了,每當這天,總是能隔着時空聞到記憶裏遠遠的家鄉,在這天早晨漂來的濃濃的艾香!也總是在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綠綠的艾葉水小心翼翼的神聖的輕拂在臉上的絲絲涼意,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種各樣的香囊!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驕傲的紅紅的雄黃酒香,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吃着飄有艾香的雞蛋直到把肚皮撐的鼓鼓的還要在兜裏揣一個去上學!也總是在這一天,想起媽媽編的美麗的五色線與小朋友們比誰的漂亮時彼此羨慕的眼光!也總是在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門,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時光!

今天正值端午節,祝所有的好朋友們節日快樂!祝家鄉的父母家人節日快樂!祝同我一樣遠在他鄉的哥嫂節日快樂!篇七: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年曆的一個節日-端午節。

這個節日,是我們裹糉子的日子。每一年的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包裹糉子,許許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種類的糉子,都會在這個糉香的季節紛紛涌現。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爲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爲“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糉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糉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端午的味道作文3

所有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的。

雪不會再來,寒冷回到了北方。鞋子被丟進牀肚,褲腿捲過了膝蓋。可以到村東頭的河灣裏摸魚了;女伢們會站在屋檐下,看歸來的燕子,在嫩綠的秧苗上飛遠飛近。學是要上的,推上鐵環,在鄉村小道上飛奔,書包在屁股蛋上直撲直撲的。最先迎來的是六一。要是能被選上公社匯演,媽媽會四處舉債,到集市上扯回幾尺布,油燈下一針一線的縫;選不上也不要緊,娘不嫌自己的崽兒。只是沒了新衣裳穿,沮喪會有的,但不會長久。過不了幾天,端午就到啦。

端午前幾日。天沒亮,媽媽會叫醒你。套上補丁褂子,光着腳,影子一樣隨媽媽身後,到鄰村的圩塘裏打蘆葦。媽媽會告訴你,那梢上的太嫩,糉子會被煮炸,下邊的太老,味兒難出。就打中間的葉兒。我一片一片的打,媽媽一疊一疊的壘。葉是溼漉漉的,媽媽說,你搖碎了露珠兒的夢。太陽剛露彎線兒,媽媽左手牽我,右手挎起裝滿糉葉的籃。朝家走。接下來,媽媽每天都認真的攤晾糉葉。江淮之間的梅雨季來了,不晾是會長黴的。而端午節的前一天早上,媽媽又會把糉葉泡進水桶。傍晚時分,淘好的糯米被裝進盆裏,由大一點孩子端進小院,一大家人圍上來,熱鬧的包。小一點的孩子不會,媽媽就耐心的教。端午當日,雞叫三遍的時辰,爸爸搖醒了你。你要跟爸爸去南山採艾蒿了。你是想光着腳的,爸爸說天黑路上的碎石多呢。你就鑽進牀下,找出落滿灰塵的鞋。南山很遠,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在山嶴處的一條小溪邊,那艾蒿長的比我還高。爸爸從腰帶裏抽出鐮刀,像電影裏武士抽出佩劍,唰唰兩下,便倒下一片。爸爸插回“佩劍”,把艾蒿捆出大小兩捆,小的我扛。回家的路上,爸爸說,艾蒿到處都有,但屋後壟上的沒有山裏的好,山裏的又長在水邊的就更好。我問爲什麼,爸爸仰頭半天:反正……反正是你爺爺說的。一定是要趁着天還沒亮,把艾蒿插上門頭和窗框的。這時,媽媽已煮熟了糉子。屋裏屋外,到處飄着糉子的味兒,並和着艾蒿的清香無限瀰漫,你會湊緊你的小鼻頭,使勁的嗅,從清晨到夜晚,不願停息。我一直以爲:端午節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學還是要上的,媽媽早把糉子和煮熟的雞蛋塞進你的書包,並叮囑你,誰家伢子沒帶,送他幾個。端午節的學校熱鬧,老師也好,把課間操給自由活動了。我們蹦蹦跳跳的、把自己的糉子分給沒有的同學,和有糉子的同學比大小,最好玩的是所有伢子都掏出雞蛋,相互輕輕的碰,看誰的堅固。

前年端午節的早上,還是學生的女兒背上書包打開門,妻子說,帶幾個糉子吧?女兒未加思索脫口兩字“不要”!讓我想去很多……有一年的端午,媽媽來回跑了近百里,到江蘇的親戚家要回幾斤糯米。那時伢子多,總得讓大家都吃上幾個吧。媽媽就在糯米中加了白米,感覺還不夠,又把上年存下的山芋幹剁成丁,摻進去。如今糉子花樣多,蜜棗豆沙的、蛋黃鹹肉的,比過去好吃了許多,孩子卻聞都不聞。有年旱災,莊稼沒有收成。第二年的春節剛過,村裏很多人就出去逃荒了。端午不會因爲貧窮而不來的。只是連飯都沒有吃的,誰家還包得起糉子!就有傳說在端午節的前幾日流行:說某家庭殷實的主婦去圩塘打葦,忽然從蘆葦叢中冒出一個“白鬍老頭”,告訴她,今年不讓吃糉子了。婦人沒理會繼續打。“白鬍老頭”又說,回去吧,我在糉葉上按了三個手印,誰吃誰會生病的。說完便瞬間消失。婦女嚇得跑回家就臥牀不起,最後還是把打來的糉葉送回圩塘纔好。不信?今天你仍可以看到糉葉上的三個手印。這肯定是智者編出的善良故事。貧窮年份,揭不了鍋的端午節,家家都吃不上糉子,自有一種平衡的慰藉。沒有攀比,心境自然踏實。節過與不過都是要離開的,日子繼續朝下走。今年的端午又來了,眼看着這個我喜歡的節日,越來越沒有什麼味兒了,心裏隱隱的痛。我不是戀舊的人。孩提時懵懂無知所經歷的,今天一想起就會讓你心酸的事,我弄不清爲什麼。像今天我依然不懂,端午節爲什麼要吃雞蛋,艾蒿爲什麼要採擷于山水之間,並且一定要在要在天亮之前插上門頭?就連小時扎糉子的細長且結實無比的植物,我早忘了它的名兒。而今天超市出售的糉子,白線紅線的,捆的不成個樣子。

也許我真該遁入殷堯藩“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的境地了。只是我堅信端午節是有味道的,那就是母親的味道!沒有了母親的味道,端午節將會淪爲只是放幾天假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