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的糉子作文400字(通用11篇)

作文 閱讀(2.8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糉子作文400字(通用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糉子作文400字(通用11篇)

家鄉的糉子作文1

每到五月初五的時候我們都會吃糉子、賽龍舟。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接下來我就給你們說說。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慢慢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屈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擬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汨羅河。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未果,只能無奈地往河裏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怎麼辦?

於是有人就想到包糉子的方法。用葦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連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糉子,丟進河裏,魚兒吃飽了糉子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

爲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爲端午節。賽龍舟的時候用漿划船可以把魚打跑還可以給人帶來樂趣。在青海每到端午節人們都要去湖裏賽龍舟,賽完以後吃糉子,熱熱鬧鬧的。有的還跳起舞來了,有的唱歌,真是熱鬧非凡。

家鄉的糉子作文2

說起我們家鄉的糉子,那可是有說不完的話。一說起來,那誘人的香味彷彿在我的脣齒間纏繞着。

糉子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食品。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爲紀念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糉子大多以三角形爲主,再加上外層包裹着一片糉葉,看着就像一個穿着綠袍子的三角形胖娃娃,糉子還是分口味的呢!蛋黃味有些鹹,蜜棗味有點甜。但其中我最愛媽媽做的那種獨特味道。

每當到了端午節,媽媽便會開始忙。媽媽準備好了糉葉,糯米,和各種餡料後,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的方法可真特別那!她用稻草灰把糯米浸泡一下,再把餡料放進糯米之中去,把糯米捏成三角形,最後把綠色的衣服給它穿上,這樣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拿來一個糉子,輕輕剝開它的綠衣裳,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啊,無論是這香味,還是這口感,都令人回味無窮。一口咬下去,一股清香直入肺腑,沁人心脾。媽媽做的糉子既有適中的.鹹味,又有誘人的色彩。

大家都說,一道菜只有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成爲一到真正的美味佳餚,糉子可是俱備了這三點呀!

這就是我們家鄉別有風味的小吃——糉子。

家鄉的糉子作文3

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糉子,把一張張糉葉裏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乾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而我一到端午,就最愛吃奶奶裹的糉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糉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嘉興五芳齋的糉子。

雖然說,五芳齋的糉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糉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糉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糉子,就不得不提提迷你型的一口糉了,這一口糉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這隻能是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在家裏,大家一般都是裹一些比較正常大小的糉子。裹糉子的程序非常複雜,而且裹糉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乾淨,把糉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淨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糉葉裏(具體手法較難,我就不解說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糉子。

家鄉的糉子作文4

家鄉有許多讓我懷念的東西,其中家鄉的糉子香時常讓我懷念。

小時候,經常看奶奶包糉子,奶奶的手法嫺熟,我學不會,只會一個勁地聞着糉香,邊聞邊高興地拍手大叫:“好香的味道啊!好好聞啊!”便追隨着香味朝煮糉子的鍋竈走去。

每回吃糉子,總是吃不夠,一口接着一口,狼吞虎嚥,卻怎麼也吃不滿足。

一粒糉子,對於我來說卻是人間美味,每當奶奶對我說:“吃完這粒就不能再吃了,再吃就會撐了。”我就會開始細嚼慢嚥,品味其中的滋味,十分不捨的樣子。

吃糉子,聞糉香,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不知從何時起迷上了聞糉香。

現在,我吃着那有蝦,有肉,有香菇,有板栗,有蛋黃……的買來的糉子,雖然香味那麼濃郁,但是我看到這樣香噴噴的糉子,卻對這樣的糉子食之無味,毫無興趣。

在我的'夢中,我常夢到在家鄉吃糉子聞糉香時的情景,時常在我夢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家鄉糉子的時候,媽媽就叫醒了我,心裏久久回味。

如今,我再也吃不到小時候用鍋竈煮出來的糉子,聞不到那淡淡的糉香了。

今天,我再次夢到了這個夢,我感到了一股糉香漫我心田。

家鄉的糉子作文5

我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糉子,把一張張糉葉裏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乾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我最愛吃奶奶裹的糉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糉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就會說到嘉興五芳齋的糉子。

雖然五芳齋的糉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糉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糉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糉子,就不得不提提我們這兒特有的`迷你型的一口糉了,這一口糉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

我們這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裹糉子,裹糉子的程序非常複雜,而且裹糉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乾淨,把糉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淨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糉葉裏。

這就是我家鄉的糉子!我一想到我的家鄉就會想起我家鄉的糉子。

家鄉的糉子作文6

記憶中的農曆正月初五,沒有別的,獨有滿屋子的糉子清香,或許這也註定了我與糉子間不解的情緣。

小時候,最期待的莫過於過端午節。那一天,外婆總是忙裏忙外地包糉子。而我則站在一旁,非常有興趣。看着外婆動作嫺熟地將蘆葉卷好,把糯米倒入其中,用繩紮好,就這樣的一個棱角分明的糉子就完成了。看着看着,我的手也癢癢了。於是,也學着外婆的樣子,將蘆葉卷好,倒入糯米,只是蘆葉卷得不行,到處都是漏洞,穿得糯米滿地都是,到了扎繩子時,又是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外婆笑着,手把手地教我,於是形狀各異的糉子就從我手中誕生了……待到糉子香飄滿屋時,我就迫不及待地品嚐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去年的端午節的時候,我又回到家中,外婆仍在忙着,我彎下腰,像很小的時候那樣,學着外婆的樣子包糉子,包好後仔細一看,以前的.美觀在多了。

我品嚐着自己包的糉子,一種熟悉的滋味涌上心頭,如同糉子中的糯米那樣潔白,又如蘆葉那般的清香、脫俗。

家鄉的糉子作文7

瞧!我家鄉的田野多麼寬廣,米飯多麼香甜,箬竹葉多麼碧綠,肉類多麼肥嫩。這些可口的食物漸漸變成了家鄉的特產——糉子。

說到糉子,你就一定知道了我的'家鄉在嘉興啦!沒錯,嘉興被稱爲魚米之鄉,嘉興的糉子名揚海外。說起糉子,我就想到每逢端午節,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

關於這習俗,有這麼一個悲傷的傳說:據說,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讓他能在江底生活下去,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划着小木船帶着飯糰子在江中投下。不過,沒多久,人們就夢見屈原回來,大家見他瘦得皮包骨頭,就連連問:“我們給你的米飯,你都吃了嗎?”屈原苦笑了一下答道:“都被水族吃啦,我總不好和它們搶着吃吧?你們以後把米飯包在箬竹葉裏,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以爲它是菱角,就不會去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照着屈原的說法去做了,那天晚上,人們又夢見他回來了,他對大家說:“謝謝你們,可仍有不少飯糰被水族吃了。以後請你們把船妝扮成龍的樣子,水族見是龍王送來的,就一個也不敢吃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留下了在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

傳說就是這樣,可這習俗形成的真樣是什麼呢?我真的好想好想知道……

家鄉的糉子作文8

在我的家鄉中,有兩個我覺得最美味的東西,一個是炒肉圓,另一個就是糉子了。

每年中秋、端午節期間,奶奶都會包糉子。

奶奶先把糯米浸泡個幾分鐘,使糯米保持溼潤。然後把水倒掉,放入醬油、少許酒繼續浸泡。餡不用那麼着急,第二天早上再拌。第二天,奶奶一早就在準備餡了,先把肉切成一條條,用醬油醃製,接着她還準備了豆腐、青豆的餡料,正等着我們來。

我盼呀盼,終於到你要到奶奶家包糉子了。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一來到奶奶家,我立即向奶奶學習包糉子。

只見奶奶先拿起兩片糉葉,光滑的一面朝上,把兩個尖尖頭壓在一起,然後,好像要把它對摺起來,突然,手一彎,糉子的外衣就做好了。看着奶奶嫺熟的動作,我的手早就癢了,我也學着奶奶的動作,先把外形包好。然後把米在形狀上均勻的'鋪一層,隨後又加入拌好的豆腐,肉,接着鋪上一層米,然後,用糉葉把它裹好,用繩子將它捆起來一個小巧的糉子就完成了。

過了兩三個小時,奶奶終於把糉子給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剝去糉葉,放入口中,剛開始是一股淡淡的糉葉香,隨後咬開糉子粘牙的糯米與香脆的豆腐搭配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

我吃過許多個糉子,還是家鄉的糉子最好吃。

家鄉的糉子作文9

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可多了,有掛艾草,戴香囊,吃糉子,賽龍舟……那天的小朋友們都帶着五色線編織的彩色鐲子,揹着紙做的老虎頭,走在大街上,給節日增添幾分彩色的氣氛。

我們的家鄉也有吃糉子的習俗,每年的端午節我都幫奶奶包糉子。糉子有多種多樣的餡,鮮肉蛋黃糉、白糉子、豆沙糉、花生米糉子,其中我最喜歡吃鮮肉蛋黃糉,每年包鮮肉蛋黃糉都是我的任務。包之前,我們先要準備糉葉、糯米、鹹蛋黃、鹹肉、棉線。

準備就緒,開工嘍!擼起袖子,拿起三片糉葉,把它們首尾對齊,先把糉葉裹成漏斗狀,然後住裏面加少許糯米,放上鹹蛋黃,然後再加多點糯米,最後放上一塊鹹肉,用糯米把糉子填滿,拿一張新糉葉作蓋子把口蓋好。牙咬着綿線的`一頭,手拉着棉線的另一頭,用力把糉子五花大綁的紮緊了,一個糉子就誕生了!

煮糉子是很有講究的,大人總說糉子要多煮一會,多悶一下才不會夾生,但鍋裏散發出的香味總是讓我直咽口水。煮了好久,終於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掀開鍋蓋,哇!一陣糉葉的清香撲面而來。解開綿線,咬上一口,真好吃!

每年端午節包糉子總是最難忘的,我爲我家鄉有如此美味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糉子作文10

再過十來天就是農曆5月,正當麥子成熟登場、曠野飄來陣陣新麥香的時候,我們迎來了民間的端午節。

北方的端午節都有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的前一天姥姥就開始煮糉子葉,泡米,洗大紅棗。我問姥姥,怎麼就包進去了呢?只見姥姥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接着,在空心圓錐形裏的`最低部放一或兩個大紅棗,糉葉裏放點米,只見姥姥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雖然姥姥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

我知道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爲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裏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糉子)。

我還知道南方和北方的端午節不同,南方一般都有賽龍舟的風俗習慣,競相划船(賽龍船)並且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當然這都是在書本上看到的。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那麼熱鬧,但每年這個時節包糉子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

家鄉的糉子作文11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我們家鄉在端午節那天,每家每戶都要吃糉子。我們從菜市場裏買來了包糉子的糉葉,還有糯米、豬肉。先把糯米和糉葉放在水裏浸泡幾小時後,用浸泡過的糉葉包上糯米,再放上一小塊肉,然後用線綁好,這樣一個可愛又漂亮的小糉子包好了,再把包好的糉子放鍋裏煮上幾個小時,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我邊吃糉子邊問媽媽,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以前戰國時期有一位楚國人叫屈原,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詩人,也是我國己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詞這種文體。後來因那時國王聽信饞言被流放,最終投江而死。原來端午節的`意義是爲了慶祝豐收,後來因爲屈原投江那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出原的悼念。有些地方還在端午節那天在大江裏賽龍舟。這種撫慰屈原忠心的古俗世代相傳。

我們那裏的人隨便走到哪戶人家都能吃到熱騰騰的糉子、麻花、茶葉蛋。我媽媽還帶上這些東西送去給外婆外公吃,也表示一種對親人的想念。

這真是一個開心熱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