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做香包的作文4篇

作文 閱讀(2.85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做香包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做香包的作文4篇

端午做香包的作文1

端午節到了,在端午節,做香包自然是不可遺漏的。下面,就來看看我做的香包吧。

我們英語班在端午節有一個活動,據說有外教會來跟我們進行英語交流,而且還會有做香包活動。對此,我可是抱着十二分的期待。“包香包,不知道能弄成什麼樣子啊?希望不要整出個外星人箱包哦纔是……”我心中抱着這種心情,等待着六點半晚會的開始。時間這傢伙,你越盼着它快,它反而跟蝸牛差不了多少。好容易才盼到了六點,我就和小升升一同急不可耐地來到了英語教室。果然,我們剛剛上樓,就看到了一位外國朋友。她是一位中年女性,古銅色的皮膚,看起來性格十分開朗。人陸陸續續都來了,下面就該進入正題——包香包了!

首先,老師給大家一人發了一張彩色的布。這張布不大,呈一個正方形,一面是黃色,一面是紅色。兩面上都有着一個個小“福”。我想讓黃色的面作爲外面,所以就先把黃色的'麪包在裏面。現在就是自由發揮想象力的時間了,可以盡情地設計各種圖案。我略微思索了一番,把這塊布的四個角全都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小一號的正方形。“哈哈,好順利啊,沒想到這麼簡單!”我心中暗想,眉毛都笑成了一個。不過,事實證明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面。

現在就該用針線把三條邊給縫上了,只需要留一條邊用來裝填棉花。不過,想把線韌上針可是難倒了我。“哎呀呀,這針的孔也太小了吧!線根本就過不去啊……”我一邊煩惱的想着,一邊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着。可不管我怎麼努力,這線頭就是過不去,簡直是故意跟我作對啊!終於,在我累的眼前一大堆小星星的時候,這線頭終於過去了。我猛地鬆了一口氣,結果悲劇的事情發生了——我手一哆嗦,這線頭又回來了。“啊!”我慘叫一聲,差點去追隨我們那位偉大的屈原先生。哎,既生針,何生我啊?

終於,在我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以後,這頑皮的線終於穿過了針。然後就該縫布了,這種事情對於我這個大男生來說還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啊。“哎呀,這針怎麼這麼難逢?啊,我的手指啊……”在我心中狼嚎般慘叫了無數遍之後,我終於縫好了三個面。雖然縫的歪歪扭扭,稱不上一點美感,但也是我的心血之作啊。接下來的步驟就簡單多了,先是把步從留的小孔中翻過來,使針腳看起來少一些。然後就該裝填棉花和香料了。這些步驟可是無比的順利。最後輕輕鬆鬆的封口,用彩布一裝飾。好了,端午節香包大功告成!“終於完成了啊!”我看着眼前的小小香包,忍不住聞了聞。結果連打了好幾個噴嚏。“這香料怎麼有股辣椒味?,難道連香包都跟我過不去?”我一邊擦着鼻子一邊想。

雖說並不是很完美,但這也是我的一件手工作品了。哈哈,博友們也來試試製作端午節香包吧。

端午做香包的作文2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做香囊,過端午,戴在身上香四方。我哼着輕快的歌謠,一蹦一跳,像撒歡的小鹿一樣。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媽媽說。今天我就要跟媽媽後面動手學做一個小香囊。

課桌上,擺放着媽媽已經準備好的材料,一塊8×16釐米的長方形布、針、繩子,還有必不可少的艾葉,一應俱全。做什麼形狀的香囊呢?從哪步開始動手呢?媽媽見我一臉茫然的表情,打開手機裏的視頻,放在我的面前。就做這個三角形的吧!其實吧,我也不太會,我們一起學着做吧!

我左手拿着針,右手拿着線,針眼好小,也非常難穿,我一邊捏緊線,一邊把線往針眼裏塞,可線就像一個調皮的娃娃,在針眼兩邊竄來竄去,就是不聽我的指揮,來回試了幾次都沒有穿進去。我無奈放下針,看了一眼旁邊也在穿針線的媽媽。只見媽媽用剪刀把線頭的頂端一剪,對準針眼,一下子就穿進去了。我看着媽媽穿線的'手法,心想穿針引線就是這樣啊!我也有模有樣地學着媽媽的穿針手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眼珠都不敢轉動一下,線終於被我穿進去了,我長長地鬆了口氣。

最難的環節到了摺疊、縫製,對於這個,我更加一竊不通。媽媽對我說:不要心急,慢慢來。我們先把長方形布對摺一下,變成了正方形,把繩子放進布最裏面的一邊。然後再把布的兩條邊縫起來。接着媽媽示範了一遍給我看,我看得心癢癢,想要自己動手縫。趕緊讓媽媽把手裏的布給我,哪知道我左右手不協調,線一下子全亂了,真是應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媽媽又耐心地教了一遍。我左手拿布,右手拿針,一針一線在我手中擺動着,一會兒鑽進去,一會兒鑽出去,布上也留下了許多歪歪扭扭的針腳。

縫完之後,媽媽教我把縫好的香囊袋翻個面,然後裝入艾葉,再把它凹進去一個邊,繼續縫合。最後一道工序比較複雜,因爲它需要從裏面縫,不然線頭在外面就不美觀。這個任務就只能教給媽媽完成了。不一會兒,經過媽媽靈巧的雙手,一個鼓鼓、軟軟的三角形狀的香囊就大功告成了!最後,媽媽還在香囊上繡上了平安兩個字,寓意平平安安!

燈光下,一晚上的時光就在一針一線中慢慢過去了,房間裏瀰漫着艾草的清香。我把香囊掛在我的檯燈上,看着自己努力的成果,我內心充滿激動,媽媽也露出甜美的笑容。這份濃濃的親情,帶着節日的祝福與溫暖,細細密密縫進香囊,成爲最美的記憶。

端午做香包的作文3

端午節帶着夏的熱情翩然而至,人們又開始興奮地忙碌起來。忙什麼呢?挨家各戶都忙着包糉子、包餛飩、裹餃子、做香包,大街小巷忙着賣艾草,賣香包,一路上,人們總互相打着招呼:“買肉吃餃子嘍!”“你那香包真漂亮唉!”好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在這個歡樂的節日裏,我也想做一樣東西,做什麼呢?請猜謎語:身披綵衣,肚子鼓鼓,下掛彩帶,聞聞香香。哈哈,大家一定猜到了吧。“香包!

”今天,我也要趁端午節,親手做個香包。想幹就幹,我和媽媽買了硃砂、香粉,帶上七彩線,就直奔外婆家。

剛進外婆家,就看見外婆正端坐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做着香包。我迫不及待地上前細看,一個個五顏六色的香包都還只是個半成品,肚子裏塞了不少棉花,都還敞着一個個大口子。外婆說,還得給它們放硃砂、香粉,最後封口呢。看外婆做得起勁,我立馬手癢癢。媽媽知道我的心思,隨手抓起一塊金燦燦的布遞給我,那塊布滑如錦緞,亮如絲綢,還說:“照這塊正方形的小布剪,再剪下兩塊來。”看着容易,做做難,滑布料,加上鈍剪刀,怎麼也不好使,費了好大的勁,仍然無濟於事,只好請媽媽幫忙才湊齊了三塊正方形的小布。

然後,媽媽叫我把三塊布縫起來。我心想:以前,我和姐姐在奶奶家常拿針做個錢包什麼的',這還不是小菜一碟。我一手拿針線,一手抓布,從布的上頭往下扎,翻轉布,又一針刺過去。哈哈,兩塊布慢慢地連在一起了。正在這時,媽媽看見我的招式,哭笑不得地對我說:“照這樣縫,不知要到猴年馬月呢。”於是,媽媽給我做了一個示範。哦,我明白了,原來要像蚯蚓穿洞的樣子縫。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做起來,一開始,笨手笨腳的,不是針腳寬了,就是針腳窄了,還歪歪扭扭的。後來,越來越熟練,不一會兒,就縫好了香袋囊。接着要放棉花了。等我把一團團的棉花塞進去後,原本癟癟的香包,就鼓鼓的了,像吃撐了肚子似的。隨即,媽媽又讓我把紅紅的硃砂,香氣刺鼻的粉放進去,一不留神,粉兒一股腦兒都倒了進去,連手兒都成了紅色,聞聞,還有淡淡的香味兒。最後,媽媽幫我封口,釘上流蘇,一隻老虎香袋就完成了。

雖然我怎麼看手中的“老虎香袋”,都不怎麼像威風凜凜的老虎,雖然,大街上賣的香袋琳琅滿目,形態逼真,可我還覺得自己的香袋最好,因爲這是我做的第一隻香袋,包含着我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喜歡我做的“老虎香袋”!

端午做香包的作文4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託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糉,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爲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糉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彩線纏、繡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裏面衣襟上將所繫的荷包解了下來。”這裏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薰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裏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爲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

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着丁香、山艾、細辛、甘鬆、白芷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繡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裏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着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保存了下來,成爲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