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推薦】端午的作文四篇

作文 閱讀(2.03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端午的作文四篇

端午的作文 篇1

端午節,本是個驅災避邪的日子。古人認爲五月爲毒月,初五日即惡日,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不吉利;甚至有生孩子不利父母,男害父、女害母之說。宋徽宗趙佶即是五月初五日生,因此從小即被寄養在宮外。所以人們插菖蒲、艾草以爲驅鬼,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用以避疫。吃糉子、賽龍舟卻是後來的事,是爲紀念五月五日投江而殞的愛國詩屈原;也有地方亦爲紀念因吳王夫差賜死並於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忠良伍子胥。可見五月初五的確不是個吉利的日子。

小時候在東北,每逢端午,也都有吃糉子、煮雞蛋、插艾草的習俗,那時候只知是紀念屈原,因此最早知道有一個汨羅江。還有一個習俗或許只是山裏人才有,日出前採回晨露,爲孩子們洗眼睛,說是如此眼睛就會更明亮。我家都是哥用一搪瓷缸,村外不遠到處都是蒿草樹木,露水向來都是很凝重的,搪瓷缸接在下面抖落露珠即成。每一次都是哥採回半缸晨露,並一大捆艾草,我們小的幾個還在睡夢中。這時候母親已將雞蛋鴨蛋煮好,把我們幾個貪睡的叫醒。洗過臉,再用露水塗眼睛,然後分配雞蛋鴨蛋,家裏養了鵝的還有鵝蛋,每個人份都是一樣的。糉子一般都是商店裏買來,那個時候自家沒有糯米,後來經濟稍緩有了糯米和糉葉,纔有人家自己包。條件好一點的,糉子裏面多包幾粒大棗,兩三粒的比較多,糉子又香又甜。大人們之後將艾草編成辮子,夏季裏的傍晚坐在庭院裏閒聊,點燃一端用以薰蚊,效果還算不錯。然則就是沒有張嘴即“端午快樂”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大多都沒什麼文化,都不這般“客套”。

現今的人或許是更明達了,過節日不再只拘於舊有的形式,糉子有了更多花樣的搭配,艾草也不必都採自端午的日出前。幾天前就見很多兜售艾草的,而且夾着桃枝或是麥穗。桃枝上結有乒乓球大小的桃子,麥穗已經泛黃,不需幾日就該收割的。我想,其中含義無非一個是“逃”字,一個是麥穗上的“芒”,不知這個“講究”起自何時源於何地。正如一朋友說的,糉子還是隻加蜜棗的最好。現代人願意出新出花樣,卻總是難有真正意義的突破。想也不怪,傳統的東西總歸是經歷了千錘百煉,只有最好的才能得到大衆的認可和傳承。但是當下人的花樣卻就是不服輸,而且樂此不疲,倒也着實豐富;儘管算不上好吃,卻迎合了不同人不同的一時性起。

然而這一切與我卻不甚相干,我心裏掛念的是好久沒有去探望的姨母。姨父在時曾說,“媽沒了,姨也就是媽了。”姨母待我如己出,說老了老了竟又多了個兒子!老人家的慈愛是不容含糊的。況且,放了假,妻子女兒不在身邊,一個人也不想在家裏呆着。

一早買了兩個包了蜜棗的糉子,自己煮了雞蛋,再簡單不過,至於艾草之類就大不必了。幾天前小妹夫立輝送的西瓜,一個人不方便吃,索性送去給大表姐,順便也告訴她我的安排,照例節日必有的晚宴就不必叫我了。

一個人騎單車,自濱海路與海邊之間的公園中穿行,一則怡養心情,二則大熱的天,間或有些樹蔭。

或許因爲是端午節,閒遊的人不多,顯得很幽靜。偶見幾位上了年紀的人,採了不少的艾草,有的還將艾葉摘下,在理石路面上曬着,說是用它泡腳。也有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或是一個人獨行的,樹蔭裏也有獨自靜坐或靜默地佇立在那兒的。這個時節如此這般,靜靜地。我卻想,八成該是心中都有一份情懷吧,唯獨不念其孤獨。如同歲月的蒼茫,即便是疾風苦雨,枯榮交替,也終歸是悠悠淡淡,誰還見那三國的塵煙和烈馬的嘶鳴?只這份情懷卻是沉甸甸真真的。

此間心跡,平和卻也並不寧靜,與這裏錯落的花樹與綠茵正相吻合,少了一份致命的“生氣”,太過空廖了。儘管馬路上疾馳的'車輪聲以及車子引發的風聲、喇叭聲、並直接引帶的市井的喧囂不絕於耳,卻像是兩個世界,並不搭調。這樣的環境裏悠閒地行走,又恰合這端午的情境,也契合我多日來不能舒展的心。這時節顯然不該是寧靜的,靜默之中,伴着雲捲雲舒,究竟哪一般空靈的境界,卻着實難有個清晰的映像。

兩撥友人分住幾日,一個依然在徘徊,於虛幻與躁動的鬧市之中,居無定所,遊移不定,卻偏偏舍不下習慣已久忽忽悠悠而輕飄的藤蔓,空虛的軀殼甚至都是透了明的。另一個則是天南地北,古山古水之間悠閒地徜徉着,然則有伴侶相攜卻無心心相映,飽了眼福而無心靈共濟,兩個形影相弔着,卻終歸是野馬孤煙,心靈深處依然是孤苦的。更多的,泥淖中淚眼迷離,無奈於日日塵昏中的浸淫,因此也有了無羈絆卻也難抑寂寥的,倒是不如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園香徑,不思不想,只看花開與花落活得自在。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碟小菜,兩杯糖化酶的小燒酒,卻是真的其樂融融。

或許,這也便是一種空靈,一個“空”字的境界。畢竟,當今人絕少不是“以心爲形役”的。

這一路只與兩人說過兩句話,一是與曬艾葉的一位老嫗,二是問一位站在橋上撒網捕魚看樣子六十多歲的男子,“老哥,這是什麼魚呀?”我問。也奇怪,幾次遇見捕魚的人,話語都不友好。幾位捕魚人互相之間有說有笑,就是不喜歡我這等外人。恰巧海面剛剛漲潮,海水倒流入河,一羣羣小魚悠閒地遊動。游到張網可以捕到的位置,捕魚人的網便撒下去。小魚也能夠觀察到撒下的網,驚慌而四散,但是總有幾尾就像是非洲草原上被獵豹或獅子追趕的斑馬或牛崽,成爲捕魚人的獵獲。魚不大,基本在二十公分左右,估計是生下來還沒有多少時日。捕魚人回答我:“梭魚。”但是語氣顯然是在告訴我,不要多問,離遠點。

既然這樣,我也只有悻悻的份,不看便罷。好在我的心是系在花草與樹木的,此般境地自不去想它。只有自然的境界,如老子的“水”,居善地,心善淵,不與人生厭。

此時石榴花初開,十分鮮豔。可見世間情就是這樣,不同季候就會有不同的物象。冬季裏冷峭卻有暗香臘梅,春季裏萬物復甦所以百花爭妍,夏季的石榴花兒正紅恰與烈日相曒,及入深秋又有傲霜之菊,雖是品性情境不一卻都是各司其命。人世間縱有萬般無奈,也是各有專屬,不可不奮力拼爭,但也終將是隨遇而安纔好。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可不無尤乎?

一路閒遊,一路閒想,談不上興致好壞卻是安逸的。到了姨母家正是午飯時間。姨的身體和精神都好,據說腿病也照以前好多了,走路去市場已經不再是問題。弟、妹們都說,活到外祖父九十七歲的年紀沒有問題。

每次探望姨母,自然都要住一晚,聽老人嘮叨是件幸福的事兒,也是責任的事兒。

端午的作文 篇2

今天,我和媽媽去奶奶家。

剛進家門我就看見一大盆米放在桌上,奶奶正坐在椅子上手拿着竹葉擺弄着,一問才知道原來奶奶在包糉子,我很好奇,就讓奶奶教我包。首先把竹葉弄成圓錐形,再往裏面裝滿米,然後再裹起來,最後用線捆住,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可就算是奶奶手把手教我,我還是不會包,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包完糉子後,奶奶拿來一種酒,就往我身上噴,還在門上和窗上艾葉和菖蒲,我奇怪地問:“奶奶,爲什麼要噴這種酒啊?”

奶奶這才說:“今天是端午節,撒雄黃酒,包糉子是我們祖宗傳下來的習俗。”至於爲什麼要這麼做奶奶也說不出個所以來,可我在書上看到過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大詩人屈原。今天我真高興,又學了一個新知識。

端午的作文 篇3

作爲一名歷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歷史年份和歷史事件,更要讓學生了解民族的發展、興衰,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榮辱觀。至少,方懷山是這樣認爲的。

三年一個輪迴。去年,方懷山再次拿起七年級歷史教材時,已是不惑之年。也許是年歲逐增的緣故,每次講授時自己都有不同的感覺和更深的理解,特別是那節課,講授戰國七雄,重點介紹屈原的時候。

多年來,上這堂課已形成個習慣:先把屈原圖像正中掛在黑板上,再用工整的隸書寫上“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方懷山神色凝重地介紹屈原生平,當講到屈原懷石投江,聲音竟然哽咽。情動處,彷彿不是在介紹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而是身邊至親至熟的好友,陷入深深哀悼之中。後來方懷山猛然回神,卻發現學生們個個端坐聆聽,表情沒有絲毫嘻笑,心中很是欣慰。那節課,方懷山不僅講了書本的知識,竟把二十多年前自己尚是學生,爲了瞻仰遺蹟逃學跑到屈潭的事說給了學生聽。最後,他作了個自己也感到驚訝的.決定:明年端午節,我們全班去屈潭拜祭屈原大夫!

還有半個月就端午了,方懷山帶着學生包車來到了汨羅江畔。又臨屈潭,卻隔廿年,方懷山不禁感嘆自己“鬢絲日日添白頭”。走到水邊,面江而誦“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江水滔滔,似逢故人,拍岸而和。學生們按照計劃,整齊有序地點起蠟燭放流紙船,然後集體立於江邊,看着紙船遠去、遠去。方懷山也走了過去,靜靜地看着,彷彿看見了這羣湘楚少年的明天,頓時頷首而笑。

回去後,一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那天,我們在汨羅江邊祭奠了屈原大夫,同時也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方老師對着江水背誦詩句時,我看見了淚水在他的眼裏閃動。他時而慷慨、時而悲壯的聲音,讓我肅然起敬。我爲我們有這樣的優秀老師而高興,更爲我們民族有屈原大夫這樣的傑出人物而自豪!”

端午的作文 篇4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還被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戴香囊以及喝雄黃酒,同時這一天也是法定節假日之一,給我們入一個小長假,以更好地紀念先人,體驗中華傳統民族的傳統氣息。

我想起了一首童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童謠,體現了端午節的許多的習俗。

我與父母駕車行駛在去姥姥家的路上。路旁的人們正在忙於收割豐收的.小麥,小麥濃郁的香味籠罩在大地上。而荷鋤歸家的人們手裏、車上都帶着一些艾葉和桃枝,看來是準備明天插到門上的,按照傳統的習俗,這濃香的艾葉和桃枝一是驅蚊蟲,二是辟邪用的。來到姥姥家,我請教了一下姥姥,姥姥說,端午節時,要把艾葉和桃枝插在每個門窗的上端兩角上,這都是按傳統做的,至於爲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聽到這裏,我又想起了著名愛國詩人DD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楚國丹陽人,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然而他懷才不遇,遇到的卻是一個無知而又無能的主公。公元前278年,秦車將領白起一舉攻破了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的汩羅江懷石自殺。他著名之作《離騷》,抒發了他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他對楚國以及楚國人發的熱愛和思念。當他去世後,人們爲了不讓魚蝦破壞屈原的屍體,把大米包在一起投入汩羅江中。這就是爲什麼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

端午,是一個讓人高興和深思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