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實用】

作文 閱讀(2.14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實用】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小時候的月餅總是給我甜膩但有時又會很想吃的感覺。在淮北市區的周邊農村,最好的月餅不是商場超市買來的諸如現在出現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種餡料的月餅。而是最傳統的五仁,手工製作的五仁,我們現在說起來很不喜歡吃的五仁。

舊時每年的中秋,總是還像過年有壓歲錢收有新衣穿這樣帶着濃厚的節日味道。

這邊的傳統不如說是傳統的月餅烤爐。就是家裏的女人帶着孩子,買來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還有牛皮糖,花生油麪粉等製作月餅的必需品。去鄉里鄉親或者鄰村加工月餅的地方,親手製作香噴噴色澤金黃的月餅。負責加工的月餅的阿姨、師傅一邊和母輩們嘮着家常,一顆顆月餅就在手下漾出花來。

傳統制作月餅是用一個木製的模具。媽媽和小姨曾親手教過我,將均勻包裹着各種果仁的麪糰滿滿的塞滿模具,然後用力在桌子上靈巧的拍出一個“啪”,慢慢把模具拿開,如果拿捏得當,一個連上面字跡都清晰可見的月餅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製作月餅是中秋的一部分。記憶中總是媽媽和阿姨們在將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時塞一塊到在一旁饞嘴的我嘴裏。

然後便是烤制。將月餅一個個整齊的擱置在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鐵板上,幾個人合力把它平放進巨大的、用紅磚壘成的爐子裏,下面燒着旺旺的木柴。月餅慢慢烤熟的香味兒會漂的很遠很遠,烤制月餅的時候周圍總會圍着像我這樣的一羣小孩,一邊好奇的盯着師傅在根據月餅的色澤掌控火候,一邊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餅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時間拿幾個在小夥伴們一起嚐嚐,那時的月餅總是擱置了幾個小時,還是留着火爐裏帶着花生油香味的餘熱。

中秋節快要到了的時候,各家都是要要走親戚的。我有一個叔叔一個姑姑,六個小姨還有一個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媽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們都漸漸各自成家,所以闔家團圓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熱鬧非凡。

中秋節那天天將黑未黑的.時候,爸爸就會幫我拎着好多好多酒還有月餅,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開大奶奶家還有三奶奶家的門,給她們送去這份禮物。這個時候的她們總是很開心,挽留我留下來吃飯。

最後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還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會來。一家人將吃飯的飯桌搬到小院子裏,吃完飯的時候,爺爺總是拿出每年都會給分給我們的超大石榴,我們一家人圍着飯桌,吃幾塊月餅,聽爺爺給我們講叔叔爸爸們小時候的事,講小時候爸爸帶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從樹上摔下來,講叔叔有一天離家出走只是因爲看了李連杰的電影想出家當和尚,講曾爺爺在村子裏埋藏的至今還未被找到的幾桿槍,講以前村子裏被挖出來的一罐銀元,講爺爺自己年輕的時候用幾把斧頭成功敲擊發射的一顆子彈。

過去的時間即是傳統,這樣傳統的中秋永遠在記憶中鮮活,筆記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現在在學校,也已是有幾年不曾動口吃一口月餅,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鄉的親人能和我在心裏一起吃一口月餅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同,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這裏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爲我們的習慣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我們這裏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裏,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裏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快樂是城裏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爲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穫的,有說對來年的願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託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後來人們知道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於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製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着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爲在這天可以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起看着春節晚會,心裏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麪、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起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可以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快樂的分享,心裏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裏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快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外婆家,那裏的過年風俗可謂是與衆不同。

常德的團年飯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說:“一家人齊聚,無論何時何地就是團圓。”爲了與家人團聚,人們會推遲或提前吃團年飯,只爲享受歡聚一堂的喜悅與幸福。而在去年,因爲我到外婆家過年,所以團年飯就提前到臘月二十八舉行。在開闊的包廂,一位位認識不認識的親戚陸陸續續地進來。他們相互打着招呼、討論着過去一年的年景。興趣勃勃的孩童、高談闊論的大人,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房間。我閉着眼睛,感受着撲面而來的年味兒,不禁輕聲讚歎:“過年真好!”

就在這時,一陣誘人的香味兒從我鼻子前飄過,我猛地睜開眼睛。“這是飯菜的香味!”一道“油燜大蝦”被服務員端了上來。人們不再談話,紛紛坐上圓桌。可坐50人的包廂,竟座無虛席。外婆說:“吃團年飯坐圓桌,本就是過年的一種講究,它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來年風調雨順。”菜一道道上來了,桌上的氣氛也越來越活躍。“臘豬蹄、紅燒肉、鐵板魷魚……”一道道佳餚數不勝數。“紅燒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頭……”咦?在這樣的盛宴裏,爲什麼會有青菜和芋頭之類的尋常菜?我心中暗暗稱奇,決定問問媽媽:“媽媽,爲什麼在這麼多美食中會有青菜、芋頭?”“噢,你想知道嗎?”媽媽笑着問。“當然了!”我肯定地點了點頭。“那幾道菜都有着特別的寓意。芋頭寓意來年有個好兆頭;粉條象徵勤儉持家、細水長流;蔬菜有着健康長壽的涵義。”媽媽耐心地回答。“原來是這樣。”“這還不止呢!在常德,吃團年飯會擺上一條生魚,寓意年年有餘。這條魚還必須是鯉魚,表達“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意願。這些菜即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依然是團年飯必有的菜餚,再加上味美而價廉,即使在物慾橫流的現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聽着媽媽的話,看着桌上那幾道樸實無華的菜餚,頓時覺得它們就像歷經歲月的老人,無論何時,他們依然守望着人們內心最單純的心願,直到永遠……

走出飯店,幾個忍不住誘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陣陣爆竹聲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團年飯,常德的祭祖也顯現了獨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帶上香燭前往祖墳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時是不放鞭炮的。而過了午夜十二時,家家門口都會點上香燭,點燃鞭炮。在“噼裏啪啦”的聲響裏,新的一年悄然而至。這個活動叫“迎新春”,有辭舊迎新,祝來年美好幸福的涵義。在正月七年級,人們會來到祖先墳墓前祭拜,並唸叨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計劃。這些活動,都充分表達了常德人民對先輩的緬懷和尊重。先輩們絕不會因生命終止,時間的流逝,而被後輩遺忘,他們會被珍藏在內心的最深處。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過年風俗。

我喜歡常德過年風俗。這些風俗無不顯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勞善良、重情重義。你還知道哪些風俗習慣?快來和我一起分享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起牀了!起牀了!回老家過年了,要是晚點鄉路會塞車的媽媽大聲叫起我和弟弟起牀。這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早餐,媽媽收拾好家裏的一切,爸爸和我貼好對聯和年畫。接着一家人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貨上了車。我們從雷城出發到老家大概40分鐘。

一路上,美麗的景色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到了我們的故鄉,村子裏的大街小巷一路掛着紅燈籠,路燈杆上掛着迎新春宣傳畫,上面寫着雷州方言過新年,識活口活、識活歡喜意思是說過新了,家家都特別快活,特別歡喜。

到家門口,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侄子們都在門口笑盈盈地向我們招手歡迎!雖然我一進村有點兒陌生感,但是濃濃的親情使我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

我們放好年貨後,爸爸第一時間又安排我和堂姐貼對聯。貼對聯要注意上聯和下聯,橫幅的讀法也決定了上下聯的左右。瞧!我貼的對不對富貴雙全人如意;財喜兩旺家和睦。堂姐爲我豎起大拇指。

接近中午時分,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都在忙着圍爐的準備工作。圍爐我們不像閩南人每年除夕夜都要一家人圍着打邊爐吃飯、跳火羣,我們是全家人拿着豐富的供品到村子廟宇裏奉供祖神、土地神,最後奉供竈王爺,向他們表示一年來的答謝與祈求新一年的福和保平安。

媽媽正在捏米飯糰,我也湊熱鬧。爸爸在裝菜包餅我們這裏特地爲祖神做的年餅把大芥菜泡成酸菜剪下葉子包的年餅。接着裝白切雞就是把整個雞洗乾淨煮熟的整雞。最後裝香火品、鞭炮開始出發,一家人騎着電動車、摩托車排成一條龍向村子的各個廟宇奉供。此時,我是無比的開心與幸福!一家族人個個都笑逐顏開!

圍爐回來已經是午後,大家又忙着準備團圓飯,我們這裏除夕的團圓飯菜譜是很講究的。當然,主廚是我爸爸了,我給爸打下手,哥哥在切雞拼盤,嫂子在擺放桌椅,爺爺奶奶、弟弟、侄子們早已圍在餐桌邊談天論地。啊!這時真是熱鬧非凡,家家都趕做年菜,整個村子瀰漫着豐盛的香味。上菜嘍!哇!香噴噴的紅燒紅魚、風味三絲、白切雞、脆炸海蝦、清蒸花蟹開始吃飯啦!爺爺疼愛我們的.老習慣就是夾菜給我們,奶奶少不了她那套傳統教育,孫女,你知不知道這道燒紅魚的意義嗎?奶奶,我記得您說的,紅紅火火,年年有餘奶奶又開始說下一道時,我打斷她的話,奶奶,三絲是團圓的,是撕不開的意思,不管我們走到哪裏,一定要思故鄉、思親情、思祖宗。奶奶,我說得對不對!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奶奶笑得合不攏嘴。

晚上,一大家子圍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我們被春晚的小品逗得開懷大笑,唯獨爺爺撇了撇嘴,說道:春晚沒有我們雷劇好看,我給你們唱兩段,‘雜子’獨唱。這可是家鄉雷劇中最搞笑的角色。表我字名叫智勇啊!人號做人五行通他邊唱,大家都笑扒在地上了。

夜深了,大家有的喝茶聊天,有的還在看電視,我和弟弟玩遊戲,凌晨一到鞭炮震耳欲聾,爆竹煙花聲一陣又陣不絕於耳。給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五顏六色的星光。快樂、幸福、安詳、團圓進入了人們的夢香!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看着大門上的“福”,好像家鄉的風俗這片大海中的一滴水,落下時便泛起了陣陣漣漪,勾起了我的無限思緒。

我的家鄉在一個山清水秀,古樸而雅緻的地方——浙江。我的奶奶一直住在這裏不願離開,這也使得我們每年春節時都需要回去,讓我體會到了與大城市武漢不一樣的“年味”。

家鄉過年的風俗特別多,如掛燈籠、除塵、放鞭炮,其中“年夜飯”在春節風俗中算是獨樹一幟,必是重中之重,俗話說:“南方米飯,北方面”。這小小的米粒在南方人手中玩出了別樣的風采,青團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隨着一聲“開飯囉!”各色菜品依次被端上桌,沿着旋轉桌邊擺放,似乎是在期望什麼貴客到來。突然,伯伯抱着一個竹蒸籠上了桌,擡眼一瞟,便知道是“青團”。這一鍋蒸了六十六個親團,預示着來年六六大順。“菜齊了,開吃!”也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大家不約而同操起了筷子。青團在盤中靜靜地臥着,向着一身綠旗袍的嬌羞女子。艾草的微苦與竹子的清香早在鍋上便熟絡起來,似乎在說着這是年夜飯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在美味的驅使下,我便問奶奶,“青團是如何製成的呢?”奶奶一臉和藹地對我說:“所謂‘青’即是將剛從山中才回來的新鮮艾草,截取其多汁的'部分,榨取成青色的汁,與糯米粉在碗中匯合,充分混合發酵,寓意爲驅災辟邪、平平安安、健康喜樂。‘團’即是指其形狀以及手法,寓意爲包住了福氣,團團圓圓,這裏面的講究可深着哩!”飯桌上也不止這一道菜,有綴着紅糖的白年糕,預示着年年高、有清蒸元寶蝦,含着招財進寶之意,還有素有吉(雞)慶連連意思的燒雞等等。

大年七年級早上,媽媽便迫不及待拉我去趕廟會了,熱騰騰的蒸汽,鬧嚷嚷的鑼鼓;亂但整齊的吆喝,都愈發引起了我的興致。花燈雜耍連成片,舞龍舞獅結成彩,一切都是那麼歡喜而美好,又都有着“開門紅”之意。接着,隨着一波聲浪,精彩的“打彩頭”便開始了,相傳在秦漢時期有了雛形,可謂是古人的狂歡盛會,“打彩頭”也指“打掛彩”或“打竹馬”。在一個人眼睛上蒙上紗布,他揮舞棍子打陶馬,只能打一次,打到了即可獲得一年的好福氣。這“彩頭”是一匹小馬駒,陶瓷的,上面畫滿了爆竹,賀歲詞紅彤彤的一片,我在人羣中鑽來鑽去,終於擠到了最前方,一個叔叔便開始挑戰,他隨着聲浪了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卻打了個趔趄,失去了擊打機會,最後只獲得了一個紅包。一個阿姨卻早已計算好路線,一上去便一發中的,得了個好彩頭——歲歲(碎碎)平安。陶馬裏的彩紙片也隨着風飛起來,亮片在陽光照耀下,絢麗奪目。寓意着一年有了好彩頭。緊接着“旱船”掛着綴飾來了,舞龍追着玉珠來了;舞獅隨着鼓點來了,遊行花車聽着爆竹聲來了,在場每個人都樂呵呵的。一旁有人補充道:“新的一年笑口常開啊!”

這些只是家鄉風俗的冰山一角,我還未說盡,只等着在爆竹聲中慢慢尋覓。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炊餘脹滿蚪牽剝出凝成細纖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就像每一個花壇裏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朵一樣。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特別看重端午節,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們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來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屈原在楚國當三閭大夫,爲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楚頃襄王聽從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了。屈原徹底絕望,跳下汨羅江自盡了。後來,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葉子包上糯米,餵給魚蝦吃。老百姓認爲,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屈原的精神,感動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啊!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集市上買糉葉,那擺在攤位上的糉葉碧綠如洗,飄在水裏的糉葉就像一艘艘細長的小船一樣。爸爸挑了一些鮮綠且光滑的'糉葉,回家後,我和媽媽一起洗糯米和糉葉。糯米放入水中後,立刻變得晶瑩剔透,一顆顆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後,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我讓媽媽教我,只見媽媽拿起一張糉葉,捲起一窩小圓錐,往小圓錐裏塞糯米,糯米塞滿後,用尾部的葉子蓋上封口,再用細繩子適量繞糉子捆一週,最後再扎一個結,一個糉子就完美誕生啦!

我看見媽媽那心靈手巧的樣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我拿起一片糉葉,試着捲了許多次,可都失敗了,那糉葉根本不聽我的使喚,不是開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棄,但媽媽告訴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嘗試,慢慢地熟練了,我終於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個漂亮的小圓錐了!

我開始往裏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氣,弄得我抓耳撓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輸!我小心翼翼將糯米塞平後,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後,我還用繩子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蝴蝶結。包糉子的過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貪心。煮糉子的時候,要將鍋裝滿水,調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後的糉子香甜軟糯,配上白糖更是絕佳!我能一口氣吃下五六個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的風俗除了吃糉子,還有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習俗。雄黃酒是由雄黃粉和老年陳酒兌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殺菌的作用。大人們經常用手指蘸上一點雄黃酒,輕輕點在兒童的額頭、臉和鼻子上,防止孩子們夏天被蚊蟲叮咬。雄黃酒,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驅蚊水嗎?

掛起來的艾草能散發出微微的清香。夏天裏蚊蟲出沒,蛇也經常出來,艾草的清香不僅可以薰走蚊蟲,而且能讓你在一整個夏天裏睡上好覺!艾草,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蚊香嗎?不過,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氣味好聞多了!

這可真是一個美好的端午節啊!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得太有意義了,因爲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歷史,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糉子,並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糉子。如今,我們的國家早已統一,戰爭已經成爲遙遠的回憶,百姓的日子比糉子上的白糖還甜,我想,大詩人屈原,你在這天看到家鄉人們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於人們來說也是極爲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後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願。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閒着無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換牀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曆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裏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乾着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爲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後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爲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着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七年級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牀,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閒逛。街上的商鋪爲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裏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七年級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裏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七年級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閒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纔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爲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燈籠逛遊,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着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歎!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在我的家鄉石塘,每到元宵節,都會辦一次盛大的扛臺閣活動。那個晚上,這個平時幽靜的面朝大海的小漁村,變得極爲熱鬧,熱烈的鼓聲鑼鳴,人們的笑聲,融在那陣陣的濤聲裏;閃爍的燈火灑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與屋裏的溫暖相互映襯,也映照得人們臉上一片燦爛。

扛臺閣,以前均是將八仙桌翻過來,四腳扎個頂篷,由青壯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漁村的藝人用彩燈、綵帶,鮮花等把臺閣扮得花轎似的,十分豔麗。如今的臺閣用上了發電機、節日燈,其形態、色彩更勝往昔。每一扛臺閣均是一臺戲,由標緻的童男童女扮演戲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動。扛臺閣時,火鑊開道(火鑊是把木柴放在鐵鍋裏燒起來。),漁燈、臺閣在後,悠揚樂曲相伴,喜慶羅鼓壓陣。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們很早叫醒小孩子來化妝。若她扮的`是嫦娥,則兩條柳眉舒展開來,臉頰濃粉上裝還要抹上一絲金粉,額頭一點硃紅;身着一條粉白色絲帶裙,腳上一雙繡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關公,則兩道粗眉在上方橫着,臉上塗了紅彤彤的腮紅,嘴邊掛個大鬍鬚,長長的幾乎到了腳邊。這妝化得極豔,所以,不認真看,還真認不出是誰!有好幾次,側目瞥了一眼靠近我臺閣上的人,我愣是沒有看出來是老同學,後來下了臺閣被她認出後,她一路佯裝生氣唱着戲詞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點,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熱鬧起來,人們早就搶佔好觀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棗糕、芝麻糖翹首企盼着。隨着鑼鼓忽地一聲響,禮炮“啪”的一聲在天空中綻放花朵。孩子們坐在家長爲他們扛的臺閣裏,一臉神氣。一旁的衆人趕忙把那些散着香氣的甜食扔上轎子,說着甜甜的祝福,“來年甜甜蜜蜜”、“長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過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饞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剛剛還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彎了下來,一撕、一塞,便開始大快朵頤了。一時間,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漢”都成了“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臺閣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說:“吃一點沒事,吃了這些好‘福’果,就會有個好前程!”

長長的隊伍嬉笑到夜深還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動着熱烈溫暖的火焰。這火把、這笑聲、這圖景,無不向人們展示了石塘漁民祈望豐收、過上安樂生活的美好願望。

說起這個習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鄉一直流傳的傳說。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傳當年有會噴火的麒麟居住在山裏,因爲它的火噴到的地方就有財富,可惜這對麒麟並不時常噴火,於是聰明的漁人便在正月十五這天,以鼓聲爲號,拿起火把,扛起臺閣,在山前熱鬧地活動,引得麒麟也跟着興奮吐出火來,沒有想到,剛吐完火,它們便化身爲了這座麒麟山。人們爲了紀念這對麒麟,也爲了讓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來越好,便漸漸形成了習慣,演化成了這種慶祝的習俗。在這一天,燦燦的火把、笑聲、樂曲,成了最美的風景,讓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漾起濃濃的幸福,這幸福感,浸潤在每一個在外的遊子心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0

我的家鄉就在蘇州,鄉俗和大家熟知的也差不多,唯一與衆不同的是每年我們十幾家親戚會從全國四地趕來,聚在平江小巷的老宅中。那是一套老祖宗留給我們這些子孫共有的老“別墅”,在這古色古香的小橋流水邊,流水潺潺,小橋雅韻再加上青石板的畫意,在這樣一個有韻味的小巷裏過一個不一樣的除夕是我每年盼望着的。

隨着爆竹聲聲中,我們都穿上了新衣新鞋,門口貼上了大紅福字,奶奶總說:“一年裏,唯獨這一天要穿得體面,來年阿,好福氣喲!”走在小巷中,皮鞋在青石板上發出有節奏的“嗒嗒”聲,心跳的`節拍也跟着這聲音,一起一伏,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就來了。心情極舒暢,看着旁邊別有江南韻味的老宅腳步也就更加輕快了,嘴裏也輕輕哼着小曲兒。每當路過小橋流水邊時,總不由得坐在欄杆邊,看着那緩行遊船,雅韻小橋、清清流水,感受着輕風在髮絲中拂過,我喜愛迎面來的一陣清涼。走進小巷子裏,遠遠看見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姑姑們坐在那聊天,自己也遠遠的就開始打招呼。這是我們家過年的序之曲: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喜歡一來就搬個椅子坐在門口將這一年中遇到的歡樂事兒、煩心事兒說出來與大家共享,又方便迎客,在第一時間裏將最真心的祝福傳遞給我們,這幾年我爸爸這一輩的叔叔、姑姑們也加入了聊天大軍聊聊自己在事業、生活中的各種事。這一序之曲就像一首新年的前奏,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委婉,在這動聽的前奏樂中,我們就開始了新年的第一天。大人們聊天,我們小孩子呢就會去巷尾的小店購買各種各樣的小鞭炮,類似“狗尾巴”、“五角星”一類,而拜他們所賜,我每年的新衣服上都會留下這紀念這歡樂時光的永恆的“烙印”。

吃午飯前二、三個小時,我們就會回到屋裏去。幹嘛呢?當然是去吃瓜果拼盤了,但與往常不同的是,我們會將殼隨意吐在地上,誰吐得越多,預示着事業的興隆。等人差不多都來齊了,總會有人適時地叫上一句:“發紅包啦!發紅包啦!”每每別人給我紅包時,都會說一些表示祝福或表揚的話,自己聽着啊,心裏別提有多樂呵了。這時候你就要數着了,誰受到的表揚鼓勵話最多,來年學業肯定上一個臺階,這雖然有些不科學,但這會給自己一個暗示,一個鼓勵就瞬間化作爲前進的動力。午飯過後,由於好多親戚一年沒見了,大人就喜歡圍坐在一起搓麻將,小孩就聚在一起玩遊戲。在時尚都市強節奏生活下,偶爾能在小橋流水的環繞中有這種慢生活的體驗。這樣有純樸民風的除夕。怎能不天天殷切盼望着呢?

美好的日子總讓人覺得短暫,入夜了,以往安靜祥和的小巷一改平日的環境,大家一起走出屋,來到小橋上一起觀看煙花大宴,這就像給漆黑的幕布上添上朵朵豔花,色彩奪目的朵朵煙花,無論是水中倒影還是天上美豔,都讓人沉浸於其中,不能自拔呢。因爲“煙花放一放,心事忘一忘”嘛!

這就是我們家小巷裏的除夕夜,風俗呢沒有什麼新穎的,但卻別具風味。讓人過後總會回味一整年,畢竟對於還是小孩的我,每年能在小橋流水相伴,煙花爆竹輝映,親朋好友團聚······這已足夠充斥我的內心了。那一個,讓我神往的平江小巷的除夕……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1

“快來幫幫忙,馬上就要敬月光啦!”媽媽喊着。咦,今天晚上怎麼熱鬧啊?原來,今天是中秋節,我的家鄉在廣東河源,這裏都是客家人。中秋節被我們客家人稱爲八月節,這可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呢!

大人們早早地就在庭院裏擺上一張“八仙桌”,桌上放着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月餅等供品。這擺供品也是大學問的,我們客家人擺供品時一定要放上一盤芋頭,因爲芋頭的“芋”字在客家話中的讀音有點像“護”字,有“護頭”的意思。而且這芋頭的擺放講究“母子相連”,也就是在盤的中央放芋母,周圍擺芋仔,寓意閤家團聚。桌上還擺了一個大香爐,在香爐的一側還有一小碗茶,據說這茶的功效十分獨特,小孩子如果經常尿牀,當晚只要偷偷喝上一口,從此就不尿牀了。但前提是不能讓他人發現,否則就不靈驗,十分有意思。

天黑後,就要開始敬月光了。不過男人們可不敬月光,他們在八仙桌旁的走廊上架一張小桌子,再泡上一壺茶,邊喝茶邊聊着天。敬月光的大多都是婦女和小孩,我學着女長輩們的樣子在八仙桌的前面,雙手合十,向月亮的方向拜了幾拜,還要默唸:“願月神祝我學業有成,考得好成績……”。儀式過後,大人們搬來了一張大圓桌,竟然把敬月光的供品全都放在了圓桌上,還叫上左鄰右舍一起吃!我疑惑極了,心想:之前拜神的時候供品是不能吃的,怎麼這次就可以吃了呢?我看向爸爸:“爸爸,這供品不是給神吃的嗎?我們怎麼也能吃呢?”爸爸放聲大笑,我更加迷糊了。他拍了拍我的頭,笑着說:“這可不是給神吃的,這是我們在感謝月神並向他求平安,讓月神把祝福賜在供品中,然後我們再吃掉供品,代表接受了月神的賜福。當然跟拜其他神不一樣啦!”

原來是這樣啊!我點了點頭。這時媽媽丟給我了一個沙田柚,並說:“快點殺柚子嘍!”意思是讓我剝柚子皮,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外婆端來了一盤五仁月餅,天啊,這麼大個五仁月餅,佔了桌子的三分之一,怎麼吃得下呀(而且說實話我真的不喜歡吃五仁月餅)?眼看外婆就要讓我吃了,得開溜啊!我和弟弟趕緊嚷嚷着要讓媽媽帶我們去大街上看燈籠,媽媽拗不過我們,只好拉着我和弟弟去看燈籠。

來到街上,這裏可真漂亮!整條街都掛滿了燈籠,紅的、綠的、黃的、紫的、藍的、粉的……五彩斑斕,有木頭做的',有竹子做的,有紙做的,還有用玻璃做的。我們客家的這種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每逢中秋,到了夜裏,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彩旗、銀鈴等,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還可以掛在大街專門用來掛燈籠的地方,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中秋節的天上本來只有月亮,而沒有星星的,但這燈籠就像是星星一樣,和月亮一起照亮每一個人的心。

這就是我家鄉中秋節的風俗,你們的家鄉風俗又是哪些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2

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鄉音,不同地方的生活,不同的習俗。今天,我就爲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東北的風俗習慣。

都說“北方人愛吃餃子”,東北自然也不例外。常常吃着美味可口的水餃,但你可知這一塊小小的水餃,包起來可是費工夫呢。

包餃子,首先要把面揉好。我對這個可是不在行,要麼就是水放得太多,或者就是麪粉撒得太多。即便你誤打誤撞和好面了,粘在你手上的溼面、灑在你衣服上的麪粉和卡在你頭髮上的小面塊兒也足夠你清理二十分鐘。

下面就到了一個餃子的“精髓”——餃子餡兒。聽奶奶說,餃子有韭菜雞蛋餡兒的,胡蘿蔔羊肉餡兒的,青椒牛肉餡兒的……不同的味道,各有其特色與美味,而我今天,要爲大家介紹一個“豬肉大蔥”餡兒。

首先,我先將豬肉剁碎,這可是需要很大的力氣和功夫;家門口的那些飯店裏的`“剁餡兒師傅”如何拾掇得又快又細膩,真不知道人家是熟能生巧還是有什麼獨家祕訣呢?

剁好了餡兒,接下來就是拌餃子餡兒。先將蔥花和蒜沫撒進肉餡中,再用筷子順時針迅速攪拌,在攪拌的同時,還要相繼倒入用蔥、姜、蒜炒好的油和鮮醬油,鹽也不得不謹慎地灑入。實不相瞞,我在進行這項程序時,拿筷子攪餡兒的右手手腕又酸又脹,用來填料的左手更不爭氣了,不是一會兒抖一下,放多了,就是一會兒抽搐了一秒,擱少了;良久,終於聞到了一股獨特的香味——雖不像玫瑰花香那般甜蜜,也不像古龍尼香水那般玄妙,但這香味是獨一無二的,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聞到。但在這裏,就萬萬不可“以味取餡”了,你若是現在就情不自禁地嚐了一口,恐怕就只剩滿嘴的鹹油了呢!

進行到了這個地步,那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啦!包餃子呵,可是項技術活兒,得先把皮兒擀好,再論其他。

擀皮兒時,要先把面板上揚一些麪粉,這是爲了防止揪好的麪糰被擀時粘到面板上。先用手按壓得扁一些,再用兩根手指輕輕捏着,用擀麪杖一邊擀,還要一邊捏它轉圈。我第一次擀時,左手總是要打不過來彎兒,所以我擀出的皮不是太厚,就是太薄,甚至有時還擀出了心形、三角形和許多不規則圖形,真可謂“慘不忍睹”。

下面,迎來了最令人激動的環節——包餃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手指微彎,將餃子皮兒鋪在掌心上,舀一些餡兒放在上面,再封了口兒,輕輕卷一下……呀,又露餡兒啦!唉,真是不熟根本不會生巧,從此我再也不敢小瞧飯館裏的廚子了,真不知道他們是下了多少功夫,纔可以包得那樣無瑕!

“咕嚕嚕……”水靈靈的大餃子出鍋了!關於餃子的說法也有很多,餃子象徵金元寶、冬至吃餃子耳朵不會被凍掉……雖然傳說故事千奇百怪,但餃子也是我國傳統的美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包餃子學下去,也算是傳承文化了。

這不僅是一盤盤香噴噴的餃子,更是千家萬戶濃濃的團圓之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3

窗戶外天越發黑了許多,天似乎被一張黑布罩住了,空氣中散發着一股淡淡的蠟燭味。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送竈王爺上天,在我們朝東埭也不例外。

爺爺在廚房裏發出喊聲:“小寶,來幫我一下!”

“來了,來了,急什麼急!”我從二樓像一樓廚房奔去。

此時,爺爺把插放蠟燭的蠟燭釺放在桌上,他的旁側還有被黑夜映襯下格外乾淨的空盆。我手裏拿着一把香,近距離一聞,那種香氣似一陣清涼的微風,把我的煩惱一吹而散。這時有人推了推我說:“幹什麼呢?把香先放桌上,你先去拿幾樣水果和一把糖果。”我好像打開了馬達似的,一路跑都帶着風。把已準備好放在桌上的幾樣物品拿入廚房,將它分好類別,裝入空盤中。看着盆中美味的食物,我的口水似一條糖絲從嘴中流出。

“爲什麼要送竈王爺上天要用水果和食品敬他呢?”我發出了提問。

“這你要聽我慢慢講。”爸爸邊說邊打開手機。

“不帶你這麼玩的!”我雙手插在腰上,裝出生氣的樣子。

“我又沒查,只寫了一份稿子而已!”爸爸開始耍帥。

“哦,今天怎麼這麼勤奮啊!腦子好使啦?”我語氣中帶着一絲嘲笑。

爸爸拍了拍我的腦袋說:“別耍貧嘴了!聽我講:傳說在古代,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個兒子,兩人十分疼愛這個兒子。但因家中太過於貧困,只得讓兒子去挖煤。兒子久而不歸,可把老人給嚇壞了。”挖煤有沒有什麼困難的?“我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一口否決:“不,挖煤可危險啦!一個不小心就會送命的`,你們這個年代的孩子不知道。”爸爸繼續講:“這天老太婆不放心,叫老漢到煤礦地去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了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邊走邊聊,聊得十分熱鬧。閒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地收一百名礦工,老漢很着急,祈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答應了。老漢見了兒子故裝生病,要兒子侍奉左右。他兒子一時無法下井,便跟老人回了家。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四夜裏,老漢想起三年前的事情,忍不住跟老伴說了,誰知被竈王爺聽見了。二十四夜裏,竈王爺把這些事情告訴了玉帝,玉帝惱羞成怒,懲罰了光腳片,又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爲此,人們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給竈王爺吃糖,希望他吃糖時嘴巴被糖黏住,無法去天上與玉帝告狀。”爸爸拍了拍手說:“故事結束了,你們快去弄吧……”

爺爺將火柴點燃,把蠟燭粘上火種。我輕輕拿着香,把頭放在蠟燭上,左右轉動。火苗是一位活蹦亂跳的孩子,用他的身體溫度來溫暖香那冰冷的內心,將香蠟燭上拿走,香還上還帶着火。輕吹一口氣,將香上的火吹滅,插入香爐裏,我雙手合一一臉嚴肅的站在竈王爺面前說:“竈王爺,上天把我家好事告訴玉帝。也需要竈王爺讓玉帝把我這學期學習棒。”然後我把竈王爺的畫像弄火燃燒掉,送他上天。

雖說這只是一種形式,但家家戶戶都要做。這一天我不僅學到了如何送竈王爺,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他的故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4

母親的家鄉在鍾祥,那麼鍾祥也算是我的另一個家鄉了。

按照鍾祥的叫法,春節,叫過大年,而元宵,則叫做過小年。

要說過年的氛圍,城區也許感覺不到什麼,要想真正體驗,還得去鄉村田野間看看,領略保存下來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對於城裏,這兒過年似乎着急一些:剛進入臘月,便能隔三差五地聽見殺豬聲。殺豬的是鄉親們用少許的煙和錢請來的,他們通常以此爲生,鄉親們叫他們“殺豬佬”。“殺豬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組成,自帶工具和一個大桶。一到臘月,便挨家挨戶地幫人殺豬。

到了臘月二十,要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雖然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爲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進入臘月二十以後,人們便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年貨。吃的方面當然是最重要的。春節必備菜,如蟠龍菜、魚、蒸肉、香腸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瓜果:臍橙、蘋果、蘆柑……更是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鍾祥的傳統點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兒,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從臘月二十起,街上的貨攤子就多了——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會在這時出來。

到了臘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蠶豆的時候到了。是需要用乾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這些的,民間有“七不炒,八不鬧,九號炒了惹強盜”的說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龍菜的時候。所謂包子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包子,是沒有餡兒的,說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饅頭的內心”。而蟠龍菜的工藝太過複雜,現在人們基本買現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裏的長輩便不再準備,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們回到家的港灣。

年三十兒,大人們會去先輩的墳上燒幾柱香,放幾掛鞭,稱上墳,以表達對先輩的懷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說,這是在請祖宗們過年。但現在爲了低碳環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準備年夜飯時,是一片溫馨祥和。婦女們在廚房準備饕餮盛宴,而男人們則張羅着貼春聯,小孩們則坐在沙發上,對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鬧着。好一片其樂融融!

紅燭和香點燃了!當家的燒着紙錢,口中唸唸有詞。等放了鞭炮,便可開始大飽口福。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七年級開始拜年。鍾祥有“七年級拜父母,八年級走丈母”之說。九年級之後,則根據親戚的'遠近,依次拜年。當然,這是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爲他們的紅包是大人們免不了的。

元宵,是鍾祥人民的小年,這是新年的又一個高潮。這天會有許多煙花盛宴,並有觀花燈、猜燈謎、舞龍等節目。街上人們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車水馬龍。人們無不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陸陸續續地返校,大人們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計在於春”,喜慶的新年和春姑娘攜手。新的一年,在火紅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裏,美麗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