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演講稿>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

演講稿 閱讀(2.48W)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現在社會,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已至,想到爺爺去世的消息,我就心痛不已,熱淚盈眶。清明節,我可以去爲爺爺掃墓,燒紙錢,以此來表達對爺爺的懷念,讓爺爺在天堂過上好日子。早上吃過早餐,爸爸開着車,帶着我們去爺爺的墓前。

到了目的地,我看見爺爺的墳頭的草,又長又高。姐姐把水果、糕點放在墳頭。爸爸挖了個小洞,把香插進土壤,我們一家四口跪在地上,鞠了三躬。站起來後,劃燃火柴。把5元、10元、50元、100元紙錢扔到了地上。點燃紙錢,便燃燒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火漸漸熄滅,錢漸漸化爲灰燼,漸漸到了爺爺的手裏。祭祖完畢,我們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在車上我睡着了,腦海裏不斷閃現過爺爺在我和我在一起的.往事,爺爺慈祥的面容,和我一起玩的過程,教育我的話語。想到這些,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淌了出來。

我明白了,生命最重要。要好好珍惜,畢竟生命不可重來。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2

又是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來到了張家浜烈士紀念碑前,祭奠長眠在這裏的先烈的英靈。

站在烈士墓前,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爲了建設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建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侵略者作殊死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是成千上萬的人們“不願做奴隸”站起來了,他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去完成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把滿腔熱血灑向大地。

面對你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劃入史冊;你們的英明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敬慕你們。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爲家鄉建設,爲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先烈們永垂不朽。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3

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爲傳統文化,就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爲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爲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說明清明節已經成爲了一種文化,成爲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爲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這就就是中國悠久的清明傳統文化。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4

清明節是我們緬懷先人,烈士的日子。今天下午我們學校五年級全體師生懷着無比沉重的心情來到東山革命烈士陵園,緬懷爲了祖國的解放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瞻仰他們的豐功偉力。

走進陵園,遠遠地就看見高高聳立在東山之巔的革命英雄紀念碑。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登上長長的石階,我們來到了英雄紀念碑下。碑的四周刻着一幅幅革命先烈英勇戰鬥的壁畫,記錄着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蹟。

在莊嚴、肅穆的紀念碑下面對鮮豔的隊旗,我們舉行了宣誓儀式。全體師生爲革命烈士默哀3分鐘。那一刻,我想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這美好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爲我們創造出來的.。我一定要發憤學習,將來好報效祖國。隨後,我們想革命烈士們獻上了一朵朵小白花。安息吧,先烈們。我們會永遠懷念你們的。

最後,我們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館裏珍藏着革命烈士的遺物和英雄事蹟介紹。這次掃墓活動讓我們很好的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5

今天是清明節,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節氣上承春分下啓穀雨,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的節日裏我們要通過登高,插茱萸,掃墓…來表達對祖先的追悼之情。秋之落葉,化作春泥,滋潤春天的萌芽,正如凋零的,從未真正遠去,只是換了一種新的形式守護。

在江南地區,人們有吃青團的習慣,脣齒留香,軟糯可愛。吃饊子也是南北各地的風俗,廣愛喜愛,灑脫香脆。

所以這一天我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去華峯寺拜祭我的太爺爺太奶奶。來到華峯寺,爺爺先把供桌清理乾淨,再把一些新鮮的水果擺放好,奶奶則把早已準備好的鮮花修剪好,插入花瓶中。爸爸媽媽點燃了幾柱清香,把它小心翼翼的插在香壇裏,用來祭拜先人。我也有樣學樣的幹了起來,先是跟奶奶學插花瓶,後是和爸爸媽媽在香壇中插上清香。

生者寄託哀思,清明拜祭祖先並非是讓人沉湎於過去的'哀思,而是告誡人們,要帶着祖輩的期望與希望,燦爛的生活。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6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溼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着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羣,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遠山隱在雲霧裏,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

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悽迷彷徨的畫面。擡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悽迷,一片死寂!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淨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着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着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遙遙指着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爲什麼“斷魂”?因爲“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爲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纔會成爲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纔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瞭。”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提倡人們清明祭祖的演講稿7

“清明節”,像我這樣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麼來祭祀我們的小肚肚呢?有兩個“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顧名思義,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時節做的粑粑。其實,這樣的解釋也不太準確,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實。

那些年,在我們這窮鄉僻裏的.人戶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乾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大人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飯或包穀麪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人們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先將它除雜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包穀面裏攪拌均勻:白裏泛綠,綠中見黃,看到眼裏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奶奶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竈邊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裏塞。總惹得奶奶好氣又好笑地罵。等到開吃的時候呢,孩子吃相簡直讓人忍俊不禁,只見他吃得舌頭直打轉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圓球形才肯罷手,才肯罷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別人評判了,估計也好不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