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演講稿>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彙總7篇

演講稿 閱讀(4.86K)

好的演講稿可以引導聽衆,使聽衆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爲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彙總7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去年年初,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一位只有14歲的少年馬永恩身上。中午一放學,別的學生都要去學校食堂吃飯,可馬永恩卻要急着往家趕,要給癱瘓在牀的爸爸做飯吃。採訪中,我們注意到,小XX騎的自行車腳蹬子磨得只剩下兩根光禿禿的鐵棍,換一個新的也就幾塊錢,可小XX捨不得,他得省錢給爸爸買藥吃。

回到家,一進門,小XX會習慣性地喊上一聲“爸”,聽到回答聲,他才放心地知道爸爸還活着。我們也採訪報道過很多類似的苦難家庭,常規報道很難取得突破,但是我們感覺到了小XX身上的那份正能量,如果進行深入挖掘,我們相信小XX的事蹟一定能影響更多的人。

節假日,小XX還會騎着三輪車帶着爸爸去地裏撿花生。這些都是我們最關注的細節,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父子倆身上的每一處細節都能輕易觸及我們內心最敏感的地方。有一個我印象極深的鏡頭,我們在和馬小全聊天時,小XX就坐在旁邊的三輪車上,邊吃花生邊晃悠着雙腿,那是他最放鬆、最開心的時候,爸爸有人說話,他有零食可吃,那一刻的鏡頭被放慢、拉長,這個特殊的農家裏充滿了溫馨,可這情景卻讓我們內心顫抖。看着小XX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我們的目光穿過小院的樹木,多想在這個小院的上空能夠聽到父子倆爽朗的笑聲啊。

小XX的事蹟,我們一共去平輿6次,12天時間,採訪對象近20個,拍攝素材16個小時近1000分鐘。20xx年,央視一套,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節目現場,小XX就坐在臺下,頒獎典禮主持人在講述上臺領獎的10名孝心少年和20名像小XX一樣的孝心少年。鏡頭掃過的嘉賓滿含熱淚,電視機前的觀衆爲這些小小年紀就撐起一個家庭的孩子們而心酸和驕傲。我們作爲發現、記錄、傳播這些孝心故事的人,內心充滿了自豪,這份自豪就是帶給觀衆止不住的淚水、停不了的掌聲和心靈的觸動。

現在,小XX搬到了離學校很近的地方,照顧爸爸也方便了,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追尋“做一名醫生”的夢。我們也要繼續出發,去尋找那些撐起這個社會精神高地的人,並把這份精神力量傳遞下去。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今年暑假,我帶領五十多名小記者去新鄉軍訓,到了訓練基地,其他孩子很快進入了角色,只有這個小男孩特別黏人。面對他的一個個問題、一陣陣哭泣、一滴滴眼淚,我想批評他又有些不忍,儘量讓語氣放舒緩些、讓笑容更燦爛些、讓眼神更溫柔些,從擦去他腮邊的淚珠到一個鼓勵的擁抱,從洋溢着真情的溝通到入睡前的小故事……就這樣,在他離開父母的第一個夜晚,他從哭泣到微笑,又從微笑進入夢鄉。那天夜晚巡查寢室的時候,我看到他臉上掛着甜甜的微笑,那一刻,我心中充滿了無限溫情。

一週訓練結束了,我們坐上了返程的大巴車。其實,孩子們並不知道,在這些小記者中,有一個孩子就是我的兒子。在快到駐馬店的時候,兒子走到我座位旁邊叫了一聲“媽媽”,頓時,所有孩子的嘴巴都變成了“0”型。那個曾經愛哭的男孩帶頭問道:“張老師,你爲什麼都沒有告訴我們他是你的孩子呢?”我說:“因爲我是帶隊老師,也是你們所有孩子的臨時家長,爲了怕你們想家而影響訓練效果,我和兒子有個約定,那就是要和大家一樣叫我張老師,而且不能被看出來。”我一字一句地說着,漸漸地,車廂內安靜下來,我看見很多孩子眼裏閃着盈盈淚光。後來那個男孩的家長告訴我:“張老師啊,太謝謝你了,你知道孩子一回來怎麼說嗎?他說報社的張老師教會了他怎樣獨立生活。”而我自己的孩子也在作文當中這樣寫道:“那天訓練結束後,我又渴又餓,腳上磨出的血泡疼痛難忍,媽媽並沒有特別安慰我,我心裏很委屈,好幾次都想流淚。可是,在回來的路上,我看到那麼多小記者是如此喜歡、如此信任我的媽媽,我才知道,媽媽把心中的愛獻給了她的工作和我同齡的小記者們!”

因爲工作忙,我和同事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雖然失去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溫馨時間,但是看到孩子們一張張開心喜悅的笑臉,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麼,腦海裏只有一個字,“值”。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記者,我想大聲地告訴大家:“我心中充滿了自豪,因爲我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踐行者!”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爲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爲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爲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爲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羣衆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着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20xx年5月,XX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XX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羣衆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着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銳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20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着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爲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XX的發展史;XX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18年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着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着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爲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XX認爲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XX的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戶,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着。最初我是被周XX一個人感動着,隨着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羣體感動着。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XX的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XX的事蹟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着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爲一個帶着故事的'人,一個能說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說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爲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XX,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爲一個時代的記錄着,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衆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作爲網站記者,整天爲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脫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絡的正能量在哪裏?這些問題,困擾着剛剛採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採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裏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麼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絡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於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後,“我真正懂得了支撐着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說他一個網站“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絡播撒。

“那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麼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爲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在郭明義的微博上,曬得最多的是社會上時時發生的好人好事,甚至還讓這個微博成爲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李理說,“我這些年的改變都與郭明義有關,而讓郭明義精神在所有的網絡傳播平臺上彰顯,就是我回報給老郭的成果”。

李理說他的陣地就是在網絡上,“讓信念和情懷、善良和感動、奉獻與執着閃動在微信上、烙印在微電影中、定格在網上展館裏。這是我乃至每一個網絡新聞人不變的使命。”

李理和郭明義攜手,網絡和正能量攜手,網絡記者始終堅守責任,宣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網絡必將處處是明媚的晴朗天。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5

20xx年,我有幸走進校園,採訪了在我市教育界屢創神話的市人大代表、駐馬店市實驗中學校長——孫XX。

第一眼見到他,平易近人的氣質裏隱約透着樂觀和睿智。數月的相處瞭解之後,我感嘆他在教育事業中取得的輝煌成績,更折服於他的教育情懷和人格魅力。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都有綻放的時刻。”1992年,時任市五中語文教師的孫XX憑藉這樣的教育理念,以不凡的表現多次被評爲市級優秀教師、市級優秀班主任。20xx年元旦,孫XX放棄在教育部門擔任要職的機會,選擇去偏遠的市八中任校長。有人笑他書生意氣做事魯莽,有人勸他慎重考慮權衡利弊,他憨憨地笑笑,心中那份對教育的執着,只有自己最清楚。那時的市八中,校舍陳舊、生源不足、負債累累。爲籌措資金,他不知跑了多少單位,每每披星戴月回家時,身體都像散了架似的不能動彈。一天,當他又一次拖着疲憊的身體蜷縮在沙發時,女兒抱出存錢罐說:“爸爸,我這裏有好多錢呢,您拿去建學校吧。”望着女兒純真的眼神,孫校長的眼睛溼潤了。對校區進行翻新的那個暑假,孫校長几乎每天住在學校,有時還陪工人一起幹活。操場修好了,他瘦了,兩個月下來,瘦了6公斤。學校開學了,他病倒了,一直高燒不下。妻子流着淚說:“羣傑啊,你是要把命都給學校啊!”

故事講到這似乎可以結束了。然而,這個理想路上的追夢人,20xx年8月再次啓程,接任開發區新建學校的校長。衆人不解,孫校長卻信心滿滿地說:“國家發展西部,我也要開發駐馬店的大西北,我們的好戲纔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曾拍下1000多張夜景照片,只爲摸清學區內新建住宅的入住情況;他曾帶着攝影機蹲守在網吧門口,只爲挽救沉迷網絡世界裏的少年;他開設校長在線平臺,直至深夜還在回覆作答,只爲解決家長的苦惱;他很少參加應酬,幾乎沒什麼娛樂活動,把全部時間都給了孩子們和他最愛的教育事業。孫校長這樣對我說:“我的根在教育,我的心屬於學生!”是啊,他身上的書生意氣,讓他一路走來坦坦蕩蕩、無怨無悔。

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會堅守在這條理想的道路上,捕捉身邊的正能量,盡綿薄之力與大家攜手共建和諧駐馬店,共建我們美麗的家鄉。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6

我是一名剛剛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的大學生,我叫晏XX,現就職於xx電視臺,我演講的題目是《新人、新崗、遇新事兒》

事情還要從20xx年說起。打小在城市裏長大的我,特別愛乾淨,還在學校的時候,我就有一個願望,以後參加工作了,別的不說,工作環境一定要好。到了臺裏之後,有獨立的辦公桌,有自己的電腦,屋子裏還有空調,更難能可貴的是,臺裏的領導、同事都對我這個新人倍加關照。軟硬環境都這麼好,夫復何求呀!於是,我就在這安逸舒適的環境裏每天錄稿、出鏡,偶爾出去採訪,順便跟着記者溜達溜達,看看廣袤富饒的盤錦大地,這小生活,多好!

滋潤自在的小日子就這麼一直過着,一直到了20xx年的11月29號,這天和往常一樣,穿戴整齊的我早早的來到了單位。剛進屋,臺裏的一位記者跟我說:“走啊鏡濤,跟我出去採訪呀?”我心裏一想又能出去溜達了,就說:“走着”。幫忙拿着機器就上了採訪車,跟着老記者下鄉去了。忙活了一上午,中午剛吃完飯,略帶睏意的我,問道:“鄭哥,咱下午去哪呀?” “養鴨場”鄭哥答道。

一聽養鴨場,大家猜我怎麼想,當時我就想,這一定是一個既有麻辣鴨脖,又有麻辣鴨舌,還有麻辣鴨腸的地方······想到這兒,睏意全消,嚮往之情涌上心頭。

但我還是佯裝淡定的回答道:“哦,咱啥時候去呀?”鄭哥說:“時間緊,現在就去。”我心中暗喜:“鴨脖,我來了。”

可當車拐個彎進了養鴨場之後,我當時就傻眼了,心馬上就涼了半截兒。鴨脖、鴨腸、鴨舌一樣都不少,可···可都在那一隻只活鴨子身體裏裝着呢。當時正好有輛貨車在裝鴨子,看裝鴨子的工人嫺熟的“一手掐倆脖”,四隻鴨子就被扔上了車。伴隨着冬天的大北風,漫天的鴨毛,就跟那下雪似的,不過絲毫沒有漫天飄雪的浪漫,只有隨風飄散的陣陣惡臭。此時此刻的我,一邊哀嘆鴨子命運的悲慘,一邊意識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可來都來了,怎麼辦?祈禱趕快完事吧。

忽然,鄭哥喊道:“鏡濤啊,跟我進棚裏來”我心中暗想,終於不用忍受鴨毛滿天飛了,二話沒說,拿着三腳架就跟進去了······

這個時候的我已經來不及鄙視自己的無知了,走進鴨架的一剎那,一股股熱氣裹挾着一種難以形容的臭,撲面而來,中午剛吃過的美味開始一個勁兒的往上反,我儘量在和自己的胃抗爭。由於室內外溫差大,眼鏡上了霜,鼻子和嘴還都不敢出氣,我只能呆呆傻傻的站在門口。

這個時候,鄭哥再次叫醒了我:“鏡濤啊,你往裏走走,抓只鴨子和那大哥一塊看看,咱拍個畫面。”

我愣了一會神兒了,養鴨場的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猶豫和顧忌,就主動抓了一隻鴨子,見此情形,爲了完成採訪任務我強忍着噁心,湊了過去。拍完這組畫面之後,一直忙碌着的鄭哥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適,說道:“鏡濤啊,你出去等我吧”當時我恨不得借倆腿跑出來,在瑟瑟的北風中,也顧不得漫天鴨毛,大口大口的呼吸着還算新鮮的空氣。

緩過來的我,透着門縫看鄭哥,他一手扛着機器,一手拎着三腳架,一樣沒有防護措施,從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來,他也難以忍受,但他還是盡心盡力的認真拍完每一個畫面。再看鴨架旁的飼養員,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環境。

記得在學校期末考試答題的時候,有一道題恰好是關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當時我曾經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新聞人,首先應該成爲一個人,一個能沉下身子,貼近羣衆的人。”此刻我才明白,那些整日與鴨子相伴,對我所謂的惡臭習以爲常的人,不正是我們的羣衆嗎?而我今天的所作所爲,卻違背了當初捲紙上我寫下的話。想到這裏,我再次走了進去,第一次在惡臭中開口說話:鄭哥,我幫你拿三腳架······

雖然時間過去很久了,但這卻是我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印象最深的一次採訪。那天採訪結束後回到單位,照着鏡子擇下頭髮上的鴨毛,聞着羽絨服上散發着淡淡的臭味,我並沒有抱怨,我爲自己感到高興,我戰勝了自己,挺了過來。並且我又有了一個新的願望,我要做一個貼近羣衆的人,貼近生活的人,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引下做一名優秀的新聞人!

謝謝大家!

xx縣電視臺 晏xx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7

1999年7月,一個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自薦來到了xx人民廣播電臺。住着平均每天1塊錢合租房,吃着每頓不超過3塊錢飯菜。但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苟,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充電。

那個年輕人,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因爲個人原因請過一天假,甚至,結婚和生孩子,甚至岳父去世,也是等到老人火化後,大清早,6點多鐘,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節目。那個年輕人就是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可以第一時間爲受衆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20xx年3月4日,遼寧遭遇了56年未遇到的大暴雪。3月5日,大雪封閉了所有的交通。我和臺裏的同事及時進行了溝通,由附近的主持人上節目,我來報道雪情。一大早,大北風颳得讓人睜不開眼,我從大窪出發,深一腳,淺一腳地,跌倒了爬起。有時走幾步還要後退幾步。當時,大雪最深的地方已經淹沒了305國道兩側平房的房檐。走到半路到達田家的時候,我真的又冷又累,找了一家商網要了一杯熱水,歇息了一小會繼續趕路。路上我連續發了3次現場報道,及時報道了雪情和沿線的交通情況。用了將近4個小時,既完成了報道任務,又成功到達單位。領導和同事們,都誇我精神可嘉,可我想這樣纔像個記者,在急難險重、突發事面前必須能夠衝得上去。我一個人付出了一些,卻讓數以萬計的聽衆瞭解到了真實的雪情。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裏面縈繞着溫暖和濃濃的愛的味道。20xx年5月15日,xx市電臺與運輸管理處,要做一個“迎奧運、綠色出行”的特別直播活動。可是,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就在活動前一天,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在原有活動中,增加爲汶川同胞愛心捐款環節。活動一開始,愛心就像潮水般向我們涌來。出租車“愛心車隊”排成一排,10元、20元、50元,捐款帶着溫度被投入到捐款箱內。私家車也相繼停了過來,一位大姐從錢夾裏掏出1000塊錢毫不猶豫地投到捐款箱內。一位大娘從二基地步行來到世紀廣場,從襪腰裏掏出100元,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捐款箱,激動地說:“我老了,可以少吃點、喝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這個老太太也要獻上一份愛心……”外地的一位司機途徑盤錦聽到直播節目,讓人捎來200元,表達心意。一個企業家帶着墨鏡,走下車徑直走到捐款箱旁,一句話不說留下了3萬元。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社會福利院的老榮軍穿着軍裝,唱着社會主義也表達了濃濃的心意。整個上午的活動,我們爲汶川籌集善款達20餘萬。

還有這樣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那是一位環衛工人在風雪裏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情況下,就着水吃饅頭的情景。這個情景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努力的要爲環衛工人做些什麼。20xx年12月4日一場大雪過後,我和同事們走上街頭爲環衛工人送去熱水。並通過電波號召臨街商網、企事業單位和住戶加入“溫暖小站”爲環衛工人提供歇腳的地方。臺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廣播電視互動,新聞聯動。接二連三, 150餘家“溫暖小站”出現在盤錦的城市鄉村。“溫暖小站”讓環衛工人去除了害羞心裏,大大方方地到裏面喝杯熱水、休息休息,她們不會說什麼,只是感謝!淚珠在笑臉上滑落,溫暖卻在她們心裏油然而生。中央文明網和遼寧衛視遼寧新聞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溫暖小站,溫暖了XX,溫暖了全城。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既能夠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又能又能爲百姓提供服務,匡扶正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車的後備箱裏,長年備有一雙靴子。記得,20xx年初冬,一位農民朋友給我們打來電話反映我市一鄉鎮,部分水利工程偷工減料,上水線水泥不堅固,存在豆腐渣情況。爲了弄清事實的真僞,我和同事下了節目後,驅車加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現場。在現場,農民朋友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說“沒想到你們能來,來得這麼快,這麼辦事兒,沒有你們這國家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就要受損了!” 來到上水線裏,農民朋友脫掉水靴,光腳站到了有冰碴的水裏,要把鞋給我換上,我執意不肯,讓他把鞋穿上。我輾轉騰挪,腳上沾滿了泥巴和冰水,跋涉了近半個小時,鞋崴壞了,腳也受了傷,但卻贏得了當地農民朋友對我們沉甸甸的信任!後經我們聯繫國土資源、水利、鄉鎮政府等多個部門溝通取證,工程施工方對工程重新加固,問題得以解決。從那以後,我買了一雙長靴常年放到了車的後備箱裏,每每到農村採訪,都會帶上它。我知道,身爲記者,要想服務好受衆,首先要融入他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給了我傳遞正能量的舞臺,給了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他人的機會。今年的4月19日是《行風熱線》開播10週年的日子。從它的出生到10歲的生日,我一直在它的身邊。這麼多年,我報道過30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兒媳的“最美婆婆”羅榮芬。全國十大見義勇爲好司機——張海娟;拾到6元多元,及時物歸原主的好的哥“胥繼東”等等。十年間,我和我的夥伴一起爲盤錦的百姓解決訴求和政策諮詢超過了7萬件。因爲我的執着和努力付出,盤錦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我“盤錦市勞動模範”的稱號,遼寧省廣播電視局授予我“遼寧省金話筒“等榮譽。而我的聽衆更是把“xx好人”、“政策110”、“正義哥”等美譽送給了我。讓我更加感覺到身上使命和責任的重大。

我熱愛新聞工作,所以我要執著地走下去。 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職業,讓更多的人得到關注,享受平等,擁有尊嚴。親密接觸和聆聽了更多新盤錦和盤錦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張張砂紙打磨着我的思想,讓我對新聞工作始終充滿熱忱與投入,對新聞職業始終保持敬畏與尊重。不管我們走得多遠,都不會要忘記當初爲什麼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