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陳情表讀書心得(通用33篇)

心得體會 閱讀(1.46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情表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陳情表讀書心得(通用33篇)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

李密曾擔任蜀國的官,蜀亡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出任太子洗馬。他呈上陳情表辭謝,懇請晉武帝允許他辭不赴命,供養祖母。這樣的請求要讓晉武帝接受,十分困難,但最終李密的請求獲得了恩准,那麼,是什麼打動了晉武帝呢?在讀了無數遍文章之後,在思索了很久之後,我頓悟,是李密的人品讓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李密“知恩報恩”,不僅“知祖母的養育之恩、報祖母的疼愛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報皇上的重用之德”,這樣的人,還有誰會強行阻撓他的正義之舉呢?

李密詳細敘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個月,慈父離世;四歲時,舅舅強迫母親改嫁;從小體弱多病,九歲還不能行走;既沒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說自己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對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棄盡孝而去朝廷爲官。他希望自己像烏鴉反哺一樣能夠給祖母養老送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句句深情,字字血淚,讀者不得不感嘆李密乃真正的孝順,放棄名利的誘惑,只爲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讓李密極度的惶恐。他真誠地向皇上做出解釋: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讓我擔當太子洗馬一職,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的。在李密的心裏,皇恩的確浩浩蕩蕩。爲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誠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謀求仕途宦達,而且,我現在只是亡國奴,不敢有所盤桓。爲了報答皇上的重用應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後,進朝爲官,官至漢中太守。

李密向後人展示了他偉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圖報!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

一邊是氣息奄奄的祖母,一邊是憤怒嚴厲的帝王。李密困窘兩難,只得用兩行辛酸淚寫下一張陳情表。

常臥病榻的祖母老淚縱橫,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淚,端藥送水,恨不能爲祖母分擔一些病痛。他還記得自己年幼喪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爲他撐起一方天空;他還記得自己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行走時,祖母的關切與辛勞;他還記得自己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時,祖母的呵護與陪伴。

他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下他那年邁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詔書,一次一次授予李密顯赫的官職。古代讀書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誰會能擔任太子洗馬卻絲毫不動心?但朝廷三授官職,李密卻三次推辭。郡縣長官似乎比他還着急,三番兩次登門催促。他哪裏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盡烏鳥私情,讓祖母安度晚年。耳邊似乎回想着帝王嚴厲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內心的矛盾讓憂愁緊緊鎖住了他的眉頭,帝王的呵斥又讓躊躇徘徊的他不禁顫抖。他在陳情表中吐露心聲:“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爲狼狽。

是當孝子,還是忠臣?這恐怕是個極難抉擇的問題。他在表中說蜀國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憐的老祖母沒了他就無法安度殘年,他的心更是不願廢止奉養而遠離祖母。他無可奈何,又不得不做決定。於是他提出先孝後仕來換取心靈的一片寧靜。他的孝,恐怕會讓那位陰險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動熱淚、讓許多人汗顏吧!他在功名利祿和親情之間選擇了後者,這是現代人也難達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僅這一篇陳情表就足以讓他在歷史的河流中閃閃發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辭藻華麗,只是他樸實而難得的真情打動了所有人。

他的這份真情,或許正是我們正在丟失的、寶貴的財富……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3

“百善孝爲先”被稱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視。

也許你忙於工作,學習而忘了給父母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已許久沒有牽他們那乾枯的手;更沒有注意他們頭上又增加了幾根白髮。可是,當你出門在外時他們的心卻時時牽掛着你,真不愧“兒行千里母擔憂”。

從你出身的那刻起,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開始把心思投入到這個小生命身上。小時候爲了不讓你哭,他們想辦法哄你開心,因爲你的哭聲會掛動他們每一根心絃,他們心疼。等你稍微大點了進入校門他們怕你受同學欺負總教你怎樣相處。每天接你上下學便成了他們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開始變得有些嫌棄他們了,可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對你。你可曾想過這一切是他們愛你!

父母是你心靈的依靠,精神上的依託。他們總給你力量,讓你有足夠的信心面對生活。在你受挫時鼓勵你繼續努力不要放棄。也許你不知道當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有多麼的開心。即使不笑也掩飾不了他們內心的幸福快樂。孝敬父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趁他們還在珍惜他們,閒暇時給他們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感覺微不足道,但這足以讓他們回味好久。抽出時間陪他們說說話,他們都會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學習,去多陪陪他們吧!讓孝心綻放,讓幸福綻放,讓愛綻放!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濃妝淡抹只須本色,這會讓你的父母回味無窮。人生短暫,你能孝順他們的時間不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傳遞你的孝心吧!

讀《陳情表》不哭則不孝。他教會你孝心的重要性,讓你再次領悟“百善孝爲先”。讀過它我想你應感慨頗深。給你莫大啓迪。及時盡孝吧!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光陰。讓孝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4

“自古忠孝難兩全。”

這句話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顯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處。他用時間衡量出“孝”、“忠”的先後次序,並在此表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動“最是無情”的帝王家。

表裏運用了“微”、“陋”等字眼來無數次貶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時定被權力的威嚴所壓迫着,憂慮而恐懼——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頭,卑微乞求着一條路。我相信支撐李密寫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個“孝”字,只有他與祖母間難以割捨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動了司馬炎。

“孝”總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與其他部分產生矛盾和衝突。我想我們無從評判,一位救人犧牲的消防員,是否應受到未對父母盡孝的指責——他的父母是會爲他感到驕傲的,儘管他再也無法給他們養老送終。我們也能夠理解某些參與國家機密,而不得不隱姓埋名幾十年的工作者們——他們離開了父母,而爲另一位“母親”兢兢業業地奉獻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孝,忠君,忠於國,忠於事業……其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觀念之異。

單就“孝”這一方面而言,“孝”的標準似乎在隨着時代的前進而逐漸降低。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他告訴人們“不敬”何以別事父母和養犬馬;《陳情表》中已經從“敬”退化爲了“終養”,《論語》裏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禮已不見蹤影;如今,“養老”是“養老院”的職責,“空巢”已成爲常態,更要命的還有“啃老族”出沒……物質生活的豐富永遠填補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錢難以買來的是天倫之樂。

“老”是一個可怕的字眼,當它不代表“從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給人以孤單、衰敗之感時,人們的擔心多數出於意識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爲,但常常僅停留於此,惰於改變,空蕩蕩的巢穴中不知何時才能重新傳出啁啾。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5

筆筆凝淚,字字含情,此之謂“陳情”。懇切的話語中,依稀不見那單薄羸弱、多疾多難的孩童,可見那眼看孫兒成家立業獨當一面時欣慰的笑容,可見那病榻前的憂心不已和誠心的祈願。如此這般源於心靈最完美之處的感恩與善意,如二月春風,攜着隱形的卻能化卻一切堅冰的力量,任他是帝王將相還是陰間鬼神。烏鴉尚有反哺之報,羔羊亦懷跪乳之恩,此不令今人羞乎?《孝經》有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此言可是!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6

讀陳情表,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懂得了:“世界上沒有一條路可以一馬平川,沒有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但人生卻因“孝”更具有歸屬感更加真實。

陳情表作者李密,面對當朝的高官厚祿,面對自身的安全,他選擇了“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李密面對忠孝兩難的境況毅然決然盡孝之心讓人感懷。

自古以來,人們行事都以“白孝善爲先”中國古代各種律法束縛人們,而違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對殺頭之罪也選擇侍奉養育自己的祖母。開頭先寫年幼的孤苦,祖母劉是照顧他並將他養大。他本人也是;“無伯叔,鮮兄弟,晚有兒息,祖母對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堅持以孝結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寫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牀,使他不能廢離。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動君主的也就是中華美德中的孝。

文章後面寫到官府的催逼,同時又寫了祖母劉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沒有做別的解釋,一個“孝”字貫穿全文,更體現李密的馳騁孝心。由此讓人們聯想到李密的“大孝”,卻讓千年之後的現代人打了折扣,讓某些人感到羞愧,當下社會高速發展,人類文明逐漸走上新的高度,但傳統習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且要你付諸行動。當你向長輩行孝時,不僅寬慰了他們,同時你的形象在旁觀者眼中也會高大起來。保持這份態度,你會發現,天空是那麼寬廣,花兒是那麼芬芳,正午的太陽不再那麼焦灼。孝敬長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無價,作爲炎黃子孫,沒了孝,就像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我們要時刻謹記新一代人,肩負重任,我們要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7

說陌生,是因爲此前從未閱讀過;說熟悉,是因爲一讀它,便有某些記憶和聯想,與之產生了共鳴。

表,是中國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陳情的一種文體,歷來爲文人墨客稱頌的有兩篇: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古時才子大多浮沉於宦海,所呈奏表理應不少,爲何只這兩篇爲衆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爲是二者緊扣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恆久不變地推崇的兩種品格:出師表之忠,陳情表之孝。

忠之古義與今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人們對孝的定義與理解卻大致未改。因而,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陳情表無疑是當得起“萬表之首”的稱號的。

古時許多朝代規定官員要守孝,即雙親逝世,官員必須辭官歸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時對內閣學士給予“奪情”之權,即在皇帝允許的情況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辭官守孝。可是整個明朝,將其付諸行動者不足十人,士大夫們對孝道之重視可見一斑。

李密所處的時代,孝道作爲一種文化傳統已經被高度弘揚,可在三國那樣一個兵荒馬亂、人命如草菅的亂世,李密這種安於貧窮、辭官不仕、躬親侍祖的行爲就顯得獨特而令人稱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義二字,李密少時仕於蜀漢,再效力於晉,棄暗投明也好,隨波逐流也罷,對飽讀經書、熟習古賢之語的李密來說?忠義不能兩全,內心的抑鬱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爲照顧祖母,不惜放棄名節,忍辱負重,即便可能前途盡失也要向皇帝“陳情”。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他將血濃於水的親情始終擺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與他的陳情表,在歷代文人的讚歎品讀下得以昇華,成爲中國至孝的化身。

反觀現在,物質條件優越,可當人們在重視享受時,孝道與親情被丟到了何處?暫不提大批蛀蟲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裏孤苦無依的老人,低保房裏獨居的白髮,當年他們將子女撫養成人、教導成才,可時至今日卻只能在寂寞和孤獨中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

物慾橫流的社會,還有多少人記得兩千年前李密在陳情表中“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希冀?

當往昔遊子們守孝返鄉的官道被鋼筋水泥覆蓋,人心不應失去它濡養千年的光澤。那些碌碌於紅塵的人們,請別丟失了孝親的傳統美德,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爲這個時代普遍的悲哀。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8

本文題爲陳情,“陳”,陳述也;“情”,“情感也”。即本文在敘述中抒發作者堅決辭官孝養祖母的真摯感情。這是寫給晉武帝的信,措詞稍有不遜,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作者聰明的動之以情。但僅僅以情動人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曉之以理, 方能使武帝動心。

先說陳情。

一開始,寫父死母嫁,從小孤弱,意在突出祖母的養育之恩,同時說明自己與祖母不可分離的 孝親關係,這是從縱向方面去陳情;接着,從橫向方面寫,“既無叔伯,終鮮兄弟”,處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環境裏,祖孫相依相伴的關係須臾不可分離。而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垂危景況,更讓自己不能離開祖母前去應詔。“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作者直陳的拳拳懇切之情,即自己與祖母血肉相聯的至情,表達得酣暢淋漓,真實深切。這樣,就是鐵石心腸的人也不得不爲之 動容。據說,司馬炎看到這篇表後非常感動,繼而嘉獎李密的真誠,讓郡縣供給其祖母以膳食。所 以,李各非在《冷齋夜話》中評論本文所陳之情時說“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而《古文觀止》的批註更雲:“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慾涕。”

再說論理。

作爲亡蜀之名賢,李密向皇上寫這篇陳情表,辭不就職,會不會使晉認爲“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呢?

再說,在寫陳情表之前,“詔書切峻”,“郡縣逼迫”,“州司臨門”。所以,作者寫這篇表,就非得把辭官不就的原因陳述得清清楚楚,把不能應詔的困難說周全不可。

在陳述暫時不能出仕的理由時,先從“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入手,說 明自己行孝與國綱大計相吻合。而後又說“況臣孤苦,特爲尤甚”,一個副詞“特”和兩個形容詞“尤” 和“甚”進一步把自己情況的異乎尋常和盤托出,這樣,使文意進了一層,辭不就職的理由也就更充分。爲了打消晉武帝的疑慮,他又說明自己“本圖宦達”,辭官決不是爲了盡忠守節於西蜀,而只是爲了盡孝。最後突出主要的也是根本的理由:“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這樣不僅表達了自己在忠於當朝國君和盡孝上的矛盾心情,而且讓晉武帝瞭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道理說得如此明白清楚,如此圓通周密, 晉武帝無話可說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是觀之,本文委婉悽惻的感情,周全嚴密的邏輯,即抒情和議論的完美結合,不僅使這篇文章生動感人,釋理精微,而且顯得搖曳多姿,豐富醇厚,不愧爲歷代傳頌的名篇佳作。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9

自古以來:“百善孝爲先。” 還有:“忠孝難兼。” 寫<陳心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據說讀《楚辭表》不動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讀《陳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孝從服侍親屬開始,以服侍王子結束。”孝的初始狀態是爲自己的父母服務,中間狀態是爲自己的君主服務,最高狀態是修身養性。

李密報道奶奶撫養,寧願冒着生命危險,放棄了顯貴的機會。那是因爲他是一個質樸感人的孝心結束晉代感動,不僅答應暫時去超,兩人還獎勵奴隸。與此同時,他還許下了承諾,“當學生第一次隕石,死當結草”的學生是願意犧牲生命,死亡也有報道結草圖。你怎麼能說他沒有做到這一點忠孝兩全?

在學學習這篇論文文章時,感受就頗深,還記得我們當時中國老師在課上學生問我:“你覺得你是個孝子嗎?”我答:“不是。”很果斷、很乾脆。因爲我當時社會真的就是不孝,在家裏會任性,常常使媽媽可以傷心……學完《陳情表》後,我也深刻地進行反思了自己,纔有了現在的我。

那時我在學校的學生會,忙着在學校工作,家長很快就學會忘了溫暖的問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亂髮脾氣的。那時候我是一個真正的混蛋!我沒有帶領他們到幹手器,但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寫作增添了幾分銀頭,不知不覺中,他們都老了......

從出生的那刻起,爸媽的生活就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已經開始把心思學習投入到這個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時候我們爲了能夠不讓我哭,他們可能會想辦法哄我開心,因爲我的笑聲會牽動他們的每一根心絃。等我長大了,開始工作上學,他們會教我怎樣發展與人之間相處,以免我受到國家欺負。我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開始逐漸變得更加有些嫌棄他們了,可是對於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對我,這一切的一切問題都是通過他們愛我的表現。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託。 他們總是給我力量,讓我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生活,鼓勵我在失意的時候繼續努力不放棄。 當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是多麼的快樂。 即使他們不笑,他們也無法隱藏自己內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們爲我驕傲。

我們不能逃避孝順父母的責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珍惜他們,當他們還在這裏。業餘時間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問候。這對你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讓他們考慮很久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已經與日新月異,但唯一不變的是家庭,這是孝順。一個孝順,平凡,普通,沒有濃妝淡抹,唯一的字符!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0

追求者,不思名則其爲利。得欲之所有,念之全部。

大概是人的心性吧!每個人都想要擁有,彷彿不是自己的就無處容身,拼命而思得其之。

於是,人開始醉了,恨了,到最後也瘋了……慾望橫生,徹底擊垮了他們那顆執着追求的心。變了,變得麻木,變得陰沉,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爲達其求不論其失,卻不曾想追到手了,腳下卻是深淵。

還有一種人,追求樂在其中,樂享其成。既不患得患失,也不求過分擁有,能力達到就夠了,成就有了就好了。能得到就滿足了,得不到也滿足,歡樂與追求同在。

有時不禁地想:人有了所欲是不是件好事?端正追求態度,它能成爲追求道路上不解的動力。反之,它能使一個人不停地墮落,讓一個人變得黑暗,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成一把傷人害己的利劍。慾望啊,該怎麼說你呢?

有一次夢見,我和“自己”下賭注,一直想不明白,爲什麼“我們”兩個要自相殘殺呢?夢中,我遇急事,焦躁不安,愁悵滿容。而他雖一臉凝重,卻從容淡定,安然閒適,彷彿與他無關。下一盤棋,我勝了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輸了便灰頭土臉,氣急敗壞。看他,輸了,坦然淡定,笑呵呵的;勝了,怡然閒適,笑呵呵的。於是,我們不停地賭注,我輸了,輸的我一無所有。沒了自信,沒了理想,沒了追求,沒了所有……他勝了,卻還是無所感慨……

那一刻,我醒了,我從睡夢中坐起,深深回味着那一幕幕。

陪自己下一場賭注,沒有輸贏。

像是經歷了一輩子那麼長,漫漫長夜,無眠安睡,與他相比,總是感覺自己是那麼不濟。爲啥命運如此多舛哪!沒有結果,只有自己想,自己明瞭。

拼一次,一輩子的時間或許都不夠,爭求一次,一生的經歷大概也不行。慾望啊慾望,你給了我渴望,卻要讓我付出萬般代價,何求?李密陳情表讀後感得之安然,失之坦然,得之必然,成長必當然。然後,做好自己。陪自己下一場賭注,只有贏,永遠都不會輸。

天底下唯至情最動人心魄————題記

不得不說,初讀這篇文章,還真是沒什麼感覺!相反,繞口如同嚼蠟般難受。不覺得有什麼特殊之情,不就是爲人盡孝、盡忠、忠義嘛!這種事情,大千世界,比比皆是啊!幹嘛說得那麼煽煽動人,好像感天動地似的!

不過,讀着讀着,我的心就泛起了疙瘩,心情頓時很沉重。開始的輕蔑支離破碎,苦楚在心底蔓延滋生。霎時,感到一陣陣清涼,心中不由得嚮往起那位進退兩難的官人。

李密,他雖爲前蜀之臣,敗朝之遺人,身份之低微,根本不值一提。但帝君不捨英才,極力召用。可是他一腔惆悵難離,患得患失。祖母臥病在牀,皇帝詔書特下,“前有虎,後豺狼”進退兩難。毅然的,上書陳情言況……

六月失父,四歲離娘,孤苦伶仃,身心俱傷,他———從小便無依無靠,沒了家眷。祖母親,祖母養,成就了他,祖母便是他的全部。面對那承墨的詔書,節節攀升的任命,他心動。但卻止步不前,一心想着養育祖母,陪她安享天倫。官職,在封建社會無數人垂涎,但他一句話就撥了回去;權利,那麼多人渴望,他一句話就壓了下去。在他眼裏,祖母一人變勝過所有。

話都有些語無倫次了!我激動地不知該說什麼了!整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密這個人了;最感動的就是他的那些經歷;最佩服就是他的果斷。我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感覺就像是整個腦海不停在轉動,暈乎乎的。恍惚間,我彷彿看到這位偉大孝子在向我微笑。那一笑,彷彿包含了艱辛、困苦、憂愁、歡樂、期待,彷彿世間所有情感都被這一笑包容了進去……

感慨還是蠻多的,一瞬間,我感覺自己好小,雖然自己也有決斷。但與他的果斷相比,一下子就變得不值一提,大有小孩子氣!看來我需要成長的地方還有很多,我需要走的路好有很長。

對了,差點就忘了。李密他告訴我,百義當頭,孝字爲先。父母很重要,他們太重我們放不下,莫待“子欲養而親不待”,方知後悔。

記住了,珍惜眼前的,方是的!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1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既爲忠臣,不得爲孝子,既爲孝子,不得爲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節守志十九年凜然不屈的蘇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殺後依舊忠於漢朝。在忠和孝之間,蘇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忠。“單于壯其節”、“匈奴以爲神”,但在後人眼裏蘇武卻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爲先,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捨去哪種似乎都有悖於君子道德準則。

而李密的做法卻是少有的忠孝兩全的典例。《陳情表》中李密在極短的篇幅裏,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對自我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與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並濃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對祖母劉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晉武帝對外打出的招牌,來顯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時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晉武帝對孝的推崇來到達自我供養祖母、辭不就職的目的。

可是李密純粹只是爲了盡孝而辭不就職嗎?

我認爲有三點應當研究:其一,李密確實有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其二,李密是蜀漢舊臣,他既然不被後人認爲是一個罪孽深重的惡人,那麼必定擁有對舊主的依戀。況且李密認爲漢主劉禪是能夠“次齊恆”的人,對於晉滅蜀漢,李密心裏是有些不服氣的。其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爲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爲君之土芥。出於前車之鑑,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況且李密並不瞭解晉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李密可能認爲此時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點原因真的都是正確的,那麼我們能夠看出李密處事之圓滑、周到,既有深謀遠慮,又能明辨當下時局。李密的孝,從陳情表來看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對於李密這一人物的褒貶評判,定然是褒獎佔據上風,可是在陳情表中意圖明顯想要打動晉武帝的抒情之詞難免讓後人眉頭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不孝”,但在我看來,讀《陳情表》時,隱隱有一種笑裏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辭背後藏着的是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的合法合理的威脅。

而晉武帝執意要召李密爲洗馬的動機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兩點:其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爲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攏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胸懷。其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繼承漢代以來孝治天下的政策,實行孝道來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徵召。文中說道“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說明李密已經說明自我的苦衷,晉武帝想必有所耳聞,爲何還要屢次下詔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陳情表》如此一文來幫忙他弘揚孝道,還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來任職?但這似乎又違背了徵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說晉武帝根本不明白李密的苦衷,本段僅爲猜想。

在浩浩歷史長河裏,爲忠孝而夙夜憂嘆肝腸寸斷的文人義士數不勝數。但能擁有李密這樣忠孝兩全的圓滿結局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結局並不僅僅由個人來決定,更是時局的必然結果。在蘇武的處境下,忠孝兩全是絕不可能的。那麼蘇武難道就該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嗎?我認爲是不公的,每一位爲忠孝而痛苦抉擇或是舍忠盡孝、或是舍孝盡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頌、被讚揚。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兩全,有時兩者取其一亦爲英雄。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2

今日重讀《陳情表》,何以與往日感受竟有如此不同?

少時讀《陳情表》,惟覺琅琅如金石相擊,意趣落在四字句雜以參差句所構成的節奏感上,而恰恰忽略了節奏背後的“情”感,即便當時偶有所感,那感受也稍縱即逝、膚淺得很。是不是年輕的目光都如蝴蝶般,喜歡追逐似錦繁花,追隨香軟綺麗的文字?哪曾想過越是刻意在文字上炫技,越是容易南轅北轍。

傳世文章,必以情見長,以辭爲輔,情辭相宜,才見品性;倘若捨本逐末,必致敗筆;

即使文思泉涌,也應謹慎措辭,不可浪擲筆墨,得言而忘意、得意又忘形。

亂寫不如不寫,免得文字污染。

溫故知新。少不更事時,常常不識真滋味。好文應常讀。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3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爲病重的祖母牀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爲忠孝兩難。他說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裏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祖母相依爲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後,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爲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爲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下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爲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爲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就應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爲你付出的不僅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能夠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爲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爲了將無以爲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4

李密是一個有智慧、有機遇、有實力、有情義的西晉官員,而他素來有孝順的美譽,尤其是當他寫下聞名天下的《陳情表》之後更是得到了“以孝謹聞”的稱號,這也讓人不得不感慨他是一個內外兼修的真君子。

李密曾經有幸得到了太子先馬的好職位,可作爲一個亡蜀之臣,他心中很是憂慮、糾結和惆悵,尤其是面對郡縣逼迫、詔書連連的事實時,他心中着實是進退兩難、難以抉擇,因此爲了不違背本心,他就以祖母供養無主的緣由寫下了拒絕走馬上任的《陳情表》,以此來聲情並茂地表明自己的歉意和態度。

自古忠孝難兩全,爲了報答祖母的贍養之恩,李密不得不拒絕高官厚祿的好氣運,也不得不在祖母短暫的有生之年內承歡膝下、以表孝心,於是就有了“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的千古絕句。而李密這一句感恩戴德、知恩圖報、誠心誠意的感慨之言不僅感動了孝治天下的帝王,而且感召了的中華兒女,因爲他讓我們明白了孝順、回報、感恩的重要性和覺悟性。

我們不得不說李密的思維縝密、文筆,他巧妙地運用緊湊連貫的四字詞語營造了自己命運多舛、雙親去世、伶仃孤苦、無依無靠、門衰祚薄的事實,以此說明了祖母養育之恩的深重和沉重,從而讓讓人明白了自己不得不供養祖母的情誼和決心。之後李密又說自己是卑微、卑賤、鄙陋、渺小的亡國之士,所以得到了過分的提拔和寵愛是受寵若驚、難當重任的,因此爲了不做一個自命清高、不可一世、薄情寡義、不忠不孝的卑鄙小人,他只能狠心拒絕皇帝的好意和恩情,以便讓自己安心做一個爲祖母養老送終的好兒郎。

李密這通達、曉暢、自然、深情的言語很是感染人,他那先盡孝後盡忠的德行更是感動人,但願我們都可以好好去解讀一下這篇佳作,然後做一個和李密一樣德才兼備的翩翩君子。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5

前兩天學《陳情表》的時候,湯老師說,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落淚者,視爲不孝。當時,落淚者寥寥無幾,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學罷,我感觸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於其祖母的病,從他的文筆,足以見他對祖母的孝順。

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愛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親就病了,因爲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顧母親,我自然就交給了外婆。

我小時侯多病,經常感冒、發燒。外公身體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揹着我跑醫院。一個冬天的晚上,我發燒得厲害,額頭上滾燙滾燙的,外婆餵我吃了藥,一點也不管用,她只得揹着我往醫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額上卻冒出了汗珠。

那一陣子,父親很少來看我,我認爲那是因爲我給他們帶來了不幸,大概都把我當成了災星(當然,後來不是這樣。)。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資,不僅要養活他們自己,還要養活我這個剛落地的娃兒。

後來,母親出院了,我離開了外婆,但我還是還是經常去她那兒,我永遠不會忘記外婆待我的好。

現在,我已進入重點中學上高中,也算圓了外婆的一個夢。她自己沒有讀書,但希望自己的外孫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謝謝您對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6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題記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也許你忙於工作、學習之中而忘了給父母一聲親切的問候,也許你很久沒有牽過他們的手,更沒有注意到他們頭上的銀絲。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很深,李密從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來才幾天,父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母親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的,小時候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能走路,既無伯叔也無兄弟,孤孤單單,但李密從小就博覽羣書,學識淵博,跟祖母劉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臥牀不起,李密伺候飲食湯藥,從未離開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舉爲孝廉,後被舉薦爲秀才,這時候,李密因無人照顧祖母,辭謝而未能從命,不久又蒙受國恩,任命爲洗馬,李密又上書報告皇上,辭不赴任,但是詔書急切嚴厲,郡縣長官不斷逼迫,李密想要爲朝廷奔走效勞,可是祖母劉氏已經九十九歲了,年邁多病,於是李密又上書講述自己無法去的原因。

在上書中寫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盡孝,進退兩難,處境實爲狼狽,“如今我已是個亡了國的卑賤俘虜,還受到朝廷的重任,寵愛優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爲祖母劉氏的生命不會太長久,朝不保夕,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祖母沒有我就無法熬過風燭殘年,我與祖母相依爲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實不能離家遠走。”最後,他懇請皇上成全他的願望,或許祖母能夠僥倖保全餘年,活着該當獻出生命,死也當結草報恩,陛下被他這般孝心打動了。

人,應常常懷着感恩的心。《陳情表》告訴了我們孝心的重要性,讓我們重新領悟“百善孝爲先”的真諦,給我很大的啓迪,及時盡孝吧,讓孝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親友爲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放棄某些機遇來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每個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中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爲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了感恩,是爲了將無以回報的點滴銘記於心。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我們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孝順父母就應該從點滴做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哪怕是一個微信,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體現孝心。人有了孝心,纔會有責任感,“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孝心無價,願以生命奉獻,死也要結草圖報,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這種樸素、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溫情的人性美。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凡凡,不需濃妝豔抹只需本色,會讓父母回味無窮。人生短暫,不留遺憾,能孝順父母的時間不是無窮無盡的,要讓自己成功的速度快過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傳遞你的孝心吧!趁時光還在,父母未老。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7

無意間讀起了李密的《陳情表》,細細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才知道我虧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遠遠不夠。我該反思,更應該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經歷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苦難是成長的磨礪石,只有經歷千錘百煉,才能練就堅韌不拔的意志。天降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會有心酸的故事。或許只有經歷過此等涅槃重生的歷練後,方顯出成功的來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一個經歷過孤獨和苦難的靈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內涵的大智大徹。那些標榜自己的、喧譁不止的永遠是無知者無畏的吹噓和賣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聽別人。

一個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寫不出震撼心靈,催人淚下文章的。只有愛過,纔會懂得珍惜。只有經歷過相依爲命,纔會不離不棄。

善做的人不一定善言,說的再好,不如躬身實踐。實踐纔是檢驗的唯一標準,或許我能做的並非是多大的善舉,並非是多麼轟轟烈烈的行爲。只需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鼓勵和善意。如此就會少一些爭吵,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惡語,這些細微的差別卻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多一些包容,能夠在生氣的時候,壓制內心的躁動,等心平氣靜時候再開口。遠勝於當時口不擇言,事後再道歉讓人更舒服些。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會剋制自己,也是一種成熟。

百善孝爲先。古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而我在父母面前有時候也不願意過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去處。因爲我做出的許多決定,在他們眼裏未必都是正確的,他們總是竭力勸說我聽從他們的。這種強加於人的姿態,讓我心裏很不服氣。雖然是出於善意,是爲了我好,可我未必願意接受和領情。猛然間發現我與他們已經形成了如此之深的隔閡。是代溝?是觀念的衝突?亦或者是不同經歷早已讓我們的三觀大相徑庭。

年少時候,我總是會竭力反抗。如今我彷彿豁然開朗了,人與人畢竟是不同的,又何必如此要求別人。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吧!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何不反身苛責於自己呢?即使自己真的錯了,從善如流,善莫大焉。也會讓自己活得更灑脫些吧。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要做的很多。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多一些聆聽,多一些包容,多關心一些他們的需求,並滿足他們的那些需求,即使委曲求全,只要做到皆大歡喜,又未嘗不可呢?往後餘生,陪伴他們的日子彌足珍貴,何不讓他們開心快樂呢?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報答養育之恩,不是掛在嘴上的華麗言辭,而是要付諸行動的親力親爲。比如回家時候多買一些水果、蔬菜。雖然他們嘴硬的說:不用你買。也不過是心疼你,不捨得花你錢而已。多給他們講一些健康的知識,試着說服他們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帶他們去一些他們想去的地方旅行,誇讚他們的廚藝,鼓勵他們的進步。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正是組成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雲淡風輕的日子裏,尊重彼此,相濡以沫,和藹可親才更持久。

人生一世,如駒過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相處最多的是家人,善待家人,溫暖的家會給你創造出好的成長環境。我們不必計較那些讓人難堪、不如人意的事。我們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笑臉和好脾氣留給家人。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關係是你成長、成功的溫牀,家人是你成功的後盾。你只有不斷的充盈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讓自己成熟起來。這樣才能給他們更好的愛護。

做一個優秀的人,哪怕你不是最聰明的一個,但你必須是最勤奮、最積極的那個。只有自己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才能帶動家人的成長和進步。如此反反覆覆,相互促進,日復一日後。再回首,會驚喜的發現,你離那個曾經的自己越來越遠,你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你的家庭關係越來越好,你進步就會越來越大。

魚爲奔波始化龍。不要害怕苦難和挫折,那些你該經歷的,都是你成長路上的助推劑。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才能讓你變得不平凡。不抱怨,不氣餒,以陽光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個黎明。(張利敏)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8

自古就有:“百善孝爲先。”亦有:“忠孝難兩全。”而寫下《陳情表》的李密則做到忠孝兩全。

都說讀《出師表》不感動的人不忠,讀《陳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經》中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雙親,中層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爲報祖母的養育之恩,寧願賭上自己的生命,放棄達官顯貴的機會。這是因爲他的一片質樸感人的孝順之情終使晉武帝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兩人。與此同時,他亦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承諾,生願以生命奉獻,死亦要結草圖報。又怎能說他沒有做到忠孝兩全呢?

在學這篇文章時,感受就頗深,還記得當時老師在課上問我:“你覺得你是個孝子嗎?”我答:“不是。”很果斷、很乾脆。因爲我當時真的不孝,在家裏會任性,常常使媽媽傷心……學完《陳情表》後,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纔有了現在的我。

當時我是在校的學生會主席,在學校忙於工作、學習而忘了給父母一聲溫暖的問候,回到家就會不顧他們的感受,亂髮脾氣。那時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經很久沒有牽他們那乾枯的手了,更沒有注意到他們的頭上又增加了幾根銀絲,不知不覺,他們已經老了……

從出生的那刻起,爸媽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開始把心思投入到這個小生命身上。小時候爲了不讓我哭,他們會想辦法哄我開心,因爲我的笑聲會牽動他們的每一根心絃。等我長大了,開始上學,他們會教我怎樣與人相處,以免我受到欺負。我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開始變得有些嫌棄他們了,可是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對我,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愛我的表現。

父母是我心靈的依靠,精神上的寄託。他們總給我力量,讓我有足夠的信心面對生活,在我受挫時鼓勵我繼續努力不要放棄。當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是多麼的開心。即使他們不笑,但是也掩飾不了他們內心的辛福快樂。我知道:他們在我爲我感到驕傲。

孝敬父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趁他們還在,珍惜他們。閒暇時給他們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覺得微不足道,但卻足以讓他們回味好久……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濃妝淡抹,只須本色!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19

讀名篇《陳情表》,能夠讓我們反思自身義不容辭的職責。

“百行孝爲先”。李密是一個典型的孝子,他的《陳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卻用自我的溫暖讓這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爲官做相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理,十年寒窗不正爲一朝爲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時,李密卻不曾忘記自我的祖母,他堅決地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爲他明白,“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爲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感恩詩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愛老是每個子女的職責與義務,孝敬自我的父母是義不容辭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並把它發揚光大。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以往告訴人們:“感恩即靈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古人如是說。入選感動中國人物的孟佩傑,就是用她的行動踐行了這一古訓,孟佩傑父母相繼去世後,由養母照顧,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幼年的她開始爲生計而操勞,承擔起待奉養母的重任,養母照顧了她3年,她卻要照顧養母一輩子,不離不棄。孟佩傑被距家百里的大學錄取,由於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着養母上學,悉心照顧養母。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們看來,不離不棄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孝子的擔當,更爲我們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

有人說,“感恩”的昨日叫明理,“感恩”的今日叫回報,“感恩”的明天叫傳承。試問:千年華夏禮貌如何傳承,我們的民族氣節又將如何秉承?如今社會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來來往往的人們的目光,和從前大不一樣,低頭匆忙趕路的,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幾乎是呆滯的;拇指一族,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上,那目光有時是旁若無人的,卻幾乎是隱晦的,沒有探索和發現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熱誠,僅有感恩的餘溫才能重燃那偉大的聖火!學會感恩吧!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時刻感受到幸福和歡樂!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0

“自古忠孝難兩全。”

這句話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所以也凸顯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處。他用時間衡量出“孝”、“忠”的先後次序,並在此表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動“最是無情”的帝王家。

表裏運用了“微”、“陋”等字眼來無數次貶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時定被權力的威嚴所壓迫着,憂慮而恐懼——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頭,卑微乞求着一條路。我相信支撐李密寫完全篇581字的僅有一個“孝”字,僅有他與祖母間難以割捨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動了司馬炎。

“孝”總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與其他部分產生矛盾和衝突。我想我們無從評判,一位救人犧牲的消防員,是否應受到未對父母盡孝的指責——他的父母是會爲他感到驕傲的,儘管他再也無法給他們養老送終。我們也能夠理解某些參與國家機密,而不得不隱姓埋名幾十年的工作者們——他們離開了父母,而爲另一位“母親”兢兢業業地奉獻着。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選擇:孝,忠君,忠於國,忠於事業……其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僅有觀念之異。

單就“孝”這一方面而言,“孝”的標準似乎在隨着時代的前進而逐漸降低。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他告訴人們“不敬”何以別事父母和養犬馬;《陳情表》中已經從“敬”退化爲了“終養”,《論語》裏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禮已不見蹤影;如今,“養老”是“養老院”的職責,“空巢”已成爲常態,更要命的還有“啃老族”出沒……物質生活的豐富永遠填補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錢難以買來的是天倫之樂。

“老”是一個可怕的字眼,當它不代表“從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給人以孤單、衰敗之感時,人們的擔心多數出於意識到了自我的所作所爲,但常常僅停留於此,惰於改變,空蕩蕩的巢穴中不知何時才能重新傳出啁啾。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1

其實仔細想想,人這一生當中最悲哀的事莫過於“子欲孝而親不在”了吧!李密是幸運的,畢竟在他想一盡孝道的時候,還有一個祖母可以讓他去孝順。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不忘根本,報答親情。不禁讓我深思,我帶着父母的關心、愛護走過了16個春夏秋冬,在帶走父母愛意的時候,我是不是該留下一份孝心?

《陳情表》陳什麼情,你要明白,不只是盡孝之情,還有悽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懼之情、狼狽之情、報效之情。而這衆多糾結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難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來真亦假,真作假來假亦真。

當我讀到'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時候,我體會到了雖然花生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樸實無華、默默奉獻、不求名利的精神。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2

一開始,李密認爲,晉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聖輝之中,人人講孝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這是晉武帝的聖明,晉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轉,提到祖母劉氏,年老體衰,風燭殘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作者內心感情的潮水,通過前面文字的鋪墊、蓄勢,已涌動達到頂峯,對祖母劉氏的依戀與不捨,對祖母劉氏的真誠的愛,流露得深沉、真摯、自然,對祖母劉氏的拳拳孝心,堪與日月同輝,感天動地,搖旌萬物。深懷一顆孝心、以孝恩澤天下的晉武帝怎不爲之動容。

當李密向晉武帝表達了心願後,他的堅若磐石的承諾,徹底打消了晉武帝的顧慮,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李密的願望。“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當李密爲祖母養老送終後,李密會全心全意的效忠於皇帝,奉獻與國家。極有分寸,合情合理,難以拒絕。“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倘若陛下能滿足李密的盡孝要求,李密願肝腦塗地,報答皇帝的恩情。赤膽忠心,天地明鑑。李密最終達成了自己的心願,我們折服於他過人的說服能力。他用一顆真心溫暖人,用一股真情打動人。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3

《陳情表》講述的是一件忠孝兩難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撫養下漸漸長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纏身,常臥病在牀,李密一邊照顧祖母,一邊爲報國恩之事擔憂,最終造成“臣之進退,實爲狼狽”的結果。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優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種悲愴、悽慘、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淚。作者在忠孝兩難全的境遇之下,最終選擇了先盡孝後盡忠。反觀現代,這種感人的盡孝的故事又何嘗不多呢?

現代的父母,經常爲了子女的幸福而勞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領悟這份恩情,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呢?”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是我父母經常講的一句話,小時候我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但現在我懂了。

在數個月前,我家曾經因經濟問題,而一度陷入貧困。或許外人可能認爲我們家笨,但作爲一個有情義的人,朋友有難我們必須去幫。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那段日子裏,我體會最深的依舊是父母對我的愛。由於缺錢,我們的生活必須省吃儉用。每一頓飯雖然都比較豐盛,但這裏卻是父母省吃儉用省下來的。在一個星期五,晚餐桌上飯菜非常豐盛。一家人一邊說笑,一邊看新聞。突然,爸爸笑着對我說到:“兒子,你上學時,我和你媽媽過的是溫飽水平的生活,一條魚分兩頓吃;但你一回來,我和你媽媽都直奔小康了。”表面上這是一句說笑的話,但這裏面蘊含的辛酸,我又何嘗感受不到呢?想到這裏,我不禁心酸,心中的刺痛一次次觸動着我。

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物質的支持,還給予了我們精神支持,激勵着我們前進。父親,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愛如山,父親是我背後最強大的靠山。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痕跡漸漸浮現在他的臉上,父親老了。父親雖然老了,但他永不言棄的精神始終未曾消磨。他每天依舊堅持運動,擔負着家裏的重擔。每個週日,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親自送我上學。上學的路上,他總不忘叮囑我要認真學習,不懂要多問老師。他相信付出了總會有回報的。父親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激勵着我前進,成爲生活、學習上的強者。雖然我不太好鬥,但不代表我不會進步。我在學習上依舊堅持着永不言棄的精神,培養一種刻苦鑽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斷追求進步,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對於困難總要想辦法去解決,永不言棄。

滴水之恩,本該涌泉相報,但父母的恩情,我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無法報答。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順父母,給父母最大的關愛。我們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減輕父母對我們的擔憂,讓他們每天快樂地生活,盡力給他們最好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陳情表》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先例,在忠孝兩方面無法兼顧時,我們應該以孝爲先。親人只有一個,國家有很多人才支撐着,不會倒下;親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東西比一個國家更重要。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李密在悲慘命運的摧殘,依舊懷着感恩的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激勵着我們在殘酷的社會中堅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將愛傳遞下去。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4

宋代趙與時常言:“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且百善者孝爲先。 李密初任蜀國尚書郎,蜀國滅亡以後,晉武遞徵招他爲太子洗馬。他上《陳情表》致謝,懇請晉武帝同意他辭不負命,供養祖母,直到祖母死後他纔出仕。《陳情表》廖廖數語就說了至孝,孝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春秋的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到禮學三綱五常,孝道無不貫徹其中。古時有一有人,幼時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幼時膽小,每至夏季雷雨天氣電閃雷鳴時,總

母親懷裏。弱冠以後進京趕考中進士。回鄉做官。而母親已年老體衰。一次他犯錯,母親像小時候一樣打他。他卻跪下來哭泣。說道:“母親再也沒有以前的氣力了。不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因悲痛很久。,他辭官爲母親守墓。每逢大雨之夜,總要跑到母親墓前陪着,害怕母親孤獨。這個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圖》,雖無吞聲嗚咽之態,而催人淚下。其孝只,其孝至,其孝堅,其孝專,其孝執。古有李密,今有孟佩然,他是全國道德模範。他因帶着母親上大學,獨自照顧母親,她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卻毫無怨言。其孝深切,勝千尺之飛流。醒醒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5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臣子給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傾訴肺腑感人的,我個人認爲當屬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所作的《陳情表》了;但要以其實現的難度和效率來談論的話,那就應該是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和李密的《陳情表》兩篇可謂並駕齊驅了。

《諫逐客書》所寫的是向秦王諫國家大事,《陳情表》所寫的則是個人的私事。兩者從表面來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麼相通之處。但實際上,兩篇文章均是屬於抗皇命、逆聖旨的同一種類型。所以兩人在歷經危險的程度和處境也頗爲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書的對象秦始皇,一箇中國封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暴君。而李密陳表的目標則是晉武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衆所周知的惡王。

當時在秦王政元年的時候(公元前246年),秦王爲鄭國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國貴族的挑撥,便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其中。於是上書給秦王而寫下的這篇《諫逐客書》。後來,李斯還是成功了,秦王不僅收回了成命,最後還重用了李斯。

李密雖然和李斯的情況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險的處境是一樣的。晉武帝司馬炎爲了鞏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晉代江山,一邊肅除敵對餘黨,一邊籠絡前朝舊臣。李密爲了在家侍奉年邁的老祖母不能入朝爲官而向晉武帝上表的這篇千古傳誦的《陳情表》。最後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見真情的文章感動了皇帝,從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個面臨着將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觸犯了秦王,隨時可能會被斬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國的舊臣,假如遷怒了當朝的帝王,也面臨着隨時被殺頭的危險。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的舉動都會讓人有些擔心。

然而,由於文章中所要表達內容的不同,因此他們在辭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貫穿的是一個“理”字。他採用一個“制高點”,曉之以理的處處爲秦王闡述了一個“跨海內,制諸侯,統一天下”的制國大計,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則是圍繞的一個“情”字。動之以情的訴說自己艱難的境遇,以及祖孫相依爲命的情誼。雖然違抗了聖命,但在朝廷的緊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訴說衷情。最後感動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殺頭,反而還得到賞賜兩女僕服侍祖母的皇恩。

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雲:“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李密之所以採用表的形式上書給晉武帝,應該可能也是有此依據。足可見,漢魏晉時臣子以“表”上奏,是陳述衷情的。

李密的《陳情表》,在內容上不足稱道。但其表情達意的辭章藝術和表述技巧,確有精妙之處,值得借鑑。全文圍繞一個“孝”字,以“願乞終老,肆不赴命”爲主旨,悽惻婉轉。溢情於詞,表現了一個孝孫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動。

行文落墨就痛陳悲慘遭遇和悽苦家境,用“臣以險畔,夙遭閔凶”勾起,訴說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語,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愛,“少多疾病”,內外無親的“門衰祚薄”不幸。歲月悽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嬰疾病,常在牀蓐”。如今,“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責無旁貸,義不客辭。這裏用事實傾訴往日臣不可無祖母,祖母對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無臣,臣對祖母盡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聲聲落淚,敘事與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辭謝拜官的境況和進退兩難的心情。爲了使皇上不致對臣的“辭不赴命”、“辭不就職”產生誤解。一方面訴說“臣以供養無主”,確有特殊圖難;另一方面,以退爲進、久頌皇恩浩蕩,以表臣深明皇上寵幸之恩德。表文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等詞句,表述對皇上的無限感敢之情,並訴說臣乃卑賤之人,能得到如此蔭賜,“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

在一番歌功頌德之後,又迴轉筆鋒,述說臣之艱難苦況,並未能得到皇上的體諒,因朝廷責備、詔召,地方官上門逼迫驅趕。“責臣”、“催臣”、“急於星火”等詞句,點染了十萬火急的形勢。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迴婉曲,申述臣未敢違逆君命,確有“欲奉詔奔馳”之心志,奈何“劉病日篤”、皇上又不許“苟徇私情”,如此進不得,退不能,左右爲難,心情矛盾,處境尷尬,實在不知道如何處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雙全的思緒。

窘境擺出來了,何去何從,矛盾該怎麼合理解決,表文扣住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頌揚,然後把自己擺了進去。陳說應該得到憐憫、撫育的理由。但據此來請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備,於是又以個人的經歷、遭遇,從兩方面訴說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爲了消除皇上對臣“矜名節”自命清高的懷疑,追述少年時期就已任職前朝,本來就是希望求官職顯發達的,但是並沒有什麼誇耀自己名聲節操的意思。其二是爲了表白臣確有奉詔之願,並不是對朝廷有異心,自述臣爲亡國賤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顯達升官,確是感激不盡,哪還敢猶豫遲疑,或另有他求。這樣晉武帝的猜疑與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說來,是應該奉詔赴命了,但表文並沒有借勢直下。而是峯迴路轉,敘寫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悽苦危殆,抒發與祖母“更相爲命”,必須對祖母奉養終老的孝順衷情。這裏寫得纏綿婉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歷史對李密當時不願入朝爲官另有所評議,認爲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勾心鬥角,矛盾錯綜複雜,李密作爲亡國舊臣,對捲入當時的政治漩渦不免有所顧慮和警戒,供奉祖母雖是實況,也是推託藉口。但妙在不露痕跡,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懇訴臣必須盡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從年齡計議,述說“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拿鳥獸對比,述說鳥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終養,實在只能先盡孝,後盡忠了。最後幾乎是對天盟誓,連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請來作爲“臣之辛苦”的證人了。文章終了,李密確是到了掏出心肝、瀝血陳情的境地,決心要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來報答皇恩。晉武帝雖然殘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後忠的恩情摯意所深深的打動了。

李密所作《陳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構思奇妙見長,但感情真摯樸實,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雖然淡語淺言,但句句真情,皆爲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簡練暢達,因此經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後世的人們不斷的千古傳誦。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6

本文以孝道觀念爲中心結構全文。忠孝觀念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中一組對立統一而居核心地位的倫理意識。李密作爲亡國賤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詔書後,如不應徵,就有眷顧舊朝的嫌疑,甚至有殺身之禍。李密在文中以孝親之情爲依據,並標舉“聖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反覆訴說自己終養祖母的請求,化被動爲主動,使晉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本文主要申說作者辭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沒有過多地陳說道理,而是以敘事爲主,在敘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陳說祖母對作者早年的養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對作者的依賴,其次表明作者對州郡、朝廷屢下徵舉的感激之情和眼前進退兩難的處境,再次表明心跡,不奉詔出並非別有希冀,反覆申說“祖孫二人,更相爲命”,最後申明所說一切都是實情,希望晉武帝予以體察。文章極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覆陳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讀來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據說晉武帝讀後曾動情地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大抵表文以簡潔精緻爲先,用事忌深僻,造語忌纖巧,鋪敘忌繁冗。”(吳訥《文章辨體序說》)《陳情表》洵爲書表類文章的典範之作,語言質樸淳厚,語氣謙恭,語意委婉,辭氣怊悵,音韻和諧。在句式上以四字句爲主,對偶句迭出,間以長短參差的句子,整齊中有變化。語言朗朗上口,極具抒情色彩,有強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簡明練達,生動形象,已凝練爲後世常用的成語或習語。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7

從儒學鉅著《論語》裏的“百善孝爲先”到《詩經·小雅》裏《蓼莪》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從《樂中由百里負米》的故事家喻戶曉,到將領岳飛的“至親至孝”萬苦流芳,一張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揩去了多少人的眼淚,一首筷子兄弟的《父親》唱碎了多少人的心絃,孝,就這樣從古至今流傳下來,成爲一種美德,一種習慣,時時刻刻震盪着我們的心泉。

隨着近代潮流的大門緩緩打開,人們逐漸屏棄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修改了披麻戴孝,守喪三年這樣繁瑣的禮節。魯迅先生也深刻地揭露了《二十四孝圖》中“臥冰求鯉”“老萊娛樂”“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的本質,“孝”脫去了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的光鮮亮麗的外衣,融入了普通生活。

可在當下,“孝”似乎變了味,任憑廣播裏一遍遍地瀰漫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些在在大城市裏打拼的年輕人還是無動於衷,不願也不肯回到黯淡破敗的老家,任憑老人們在電話裏一遍遍地呼喚着兒女的名字,得到的也只是“我還在忙”二句冷冰冰的話語。他們坐在舒適的辦公室裏,往父母的賬戶上扔下幾個冷冰冰的數字,便自認爲報答了父母親辛苦哺育的恩情,可誰知花高價所買來的“孝”也撫慰不了老人們在門邊翹首以盼的孤寂的心。大抵還是孔子明白得透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道理我們都懂,只是,轉身便忘了。

隨着二胎政策的開放,不少老年人隨子女漂泊異鄉主,照顧新生嬰兒,這些老人也被學術界冠以新的標籤——老漂族。表面上,他們是這座城市極爲普遍而自然的一部分。但他們並不屬於那裏,這些老人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都市,在每一天的黃昏中奔波忙碌,也在一生的黃昏中漂浮不定。兒女們只明白工作忙,沒時間帶小孩,這時才驀地想起被遺忘在角落裏的他們,匆匆一個電話過去,他們便馱着大袋小袋家鄉的氣息搭上火車,放下電話後“被需要”的欣喜,兒女們無法體會;廣場舞是很多老年人的消遣方式,但他們更多的選擇是遠遠地觀望着。兒女們不曾知曉,和當地老人搭話時,對方“聽不懂”的尷尬處境,兒女們感受不到;還有孫輩們因爲“代溝”的嫌棄……他們整日奔波在狹小的圈子裏,卻達不到子女的標準。

不僅僅是老漂族數目的寵大,此刻的孩子們也難再有《陳情表》裏李密對祖母深深的感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們大多在抱怨父母的條件,不停羨慕那些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們,抑或整日爲“代溝”所困,處在無限的不被理解的煩惱中。

孝,逐漸成爲一種形式,逐漸淡化,感情亦是如此,如今,是人人捧着一部手機,時而的寥寥幾語的幾句交流,那麼以後呢?且不論《螢火蟲之墓》裏節子兄妹在戰爭中被舅父舅母無情拋棄的人之常情,也不說知名國際公司珀萊雅CEO被女兒告上法庭的習以爲常的豪門鬧劇,可這樣下去,當小說裏的那些想象成爲現實,《李爾王》中,葛羅斯特一家的自相殘殺,甚至是《1984》裏的孩子們主動告發父母們的“二心”,將他們投入監獄,人們沒有了一切感情,一刻的簡便,一個能夠傾訴的人,我們該怎樣辦?

當然,儘管“孝”的提倡仍需思考和改善,許多感人的瞬間也在一次次地溫暖我們。孝心少年曹胤鵬烏鴉反哺,生死相隨,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其實大多數人都懂得“孝”的含義,可不幸的是,我們往往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慢慢體會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所說: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這一端,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從此刻開始,別再一遍遍地出神地談着“孝”,別再爲教師佈置的爲父母洗腳的任務發愁,對他們真誠的說一句“我愛你!”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8

有些感動,我不明白該如何表達;有些心境,我不明白該如何訴說。讀《陳情表》,給我的便是這樣一種感受。

讀第一自然段,他命運如何坎坷,我不一樣情;讀第二自然段,他選擇如何艱難,我不一樣情;而讀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卻無法不爲之動容!“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致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費遠。”讀到那裏,我明白,作者早已把自我生命與祖母生命融合一體,祖母生命一點一點消逝,他自我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點一點離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我生命換取一次報恩的機會。

親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爲它常始於相依爲命,而最終傾力報恩。《陳情表》,便是最典型地體現了這種偉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於江湖。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29

剛背會了李密的《陳情表》,我覺得家裏有小孩的都要讓他背會,我的人生經歷不過才三四十年,所見所聞可以說相當有限。但在這短暫三四十年裏對我內心衝擊最多,力量最大,讓我最痛的只有一個字,就是“孝”。近到親戚朋友,遠到父老鄉親,少年時風風火火,中年時意氣風發,但是能夠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華文化,便是“孝”。讀了《陳情表》後,更是臨表涕零。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爲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一個人,六個月大就沒有了父親,四歲母親被逼改嫁,九歲還不會走路,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有兄弟姐妹,連一個近一點的親戚都沒有,只有一個祖母扶養他,而祖母又多病,離不開湯藥。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衣食無憂,住的是高樓大廈,出門汽車代步,入室空調暖氣。我覺得我們已經很幸福了,爲什麼還有人有哪麼多的憂愁?是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了?

因爲李密很孝順,又有文化,當時的太守推薦他爲孝廉;後來刺史又推舉他爲秀才;他都因爲祖母生病無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別下了詔書,封他爲郎中;沒多久又讓他做太子的待從。他都上表說明情況,不去就職。

這個事情如果放到現在,大家一定會說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裏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對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讀後感·李密並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爲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很簡單的道理,這也是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試想人如果和動物一樣,父母老了就把他們推到荒郊野外,聽任其自生自滅,那人還是人嗎?人何以稱爲萬物之靈?烏鴉尚知反哺,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是人呢?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夠自己謀生的年齡階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發奮圖強,使父母享有美名,纔算是大孝。

百善孝爲先,飲水要思源,願我們家家戶戶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滿!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30

李密的這篇文章,是我高二的時候學的,很感人,這不僅讓我想到我的曾祖母,她已經離開了我,而李密都那麼大了,還有祖母在旁,幸福呀!

雖然我好像說遠了,或者李密本來也有孝敬祖母之意,只不過他的本意的背後還有另一種利益的推動,聽老師說李密是不想給這個君王辦事罷了。

即使君王可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看見他寫得有理有據,毫無破綻,拳拳真情也可能打動了君王,如果要想一封推辭信,這篇文章不失爲一篇典範。

首先要表達自己對祖母的關心和祖母對自己的重要性,然後要道出君王對自己的賞識和自己本來亦想爲君王奉獻餘身的意願,又從君王自建朝以來實行仁義,孝爲先,所以不做官,孝敬老祖母自然“合法”了,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李密答應在老祖母去世之後還會爲朝廷效力,這樣的赤子之心和忠君愛國之情怎能不感人肺腑!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31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是說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裏的熱血寫成,就是當年干將、莫邪是用鮮血淬出的天下最鋒利的寶劍一樣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與靈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時間和語言的限制,拔動所有人的心絃,因爲它們所包含的,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本質的情感。

《陳情表》再一次地驗證了這種說法的正確性,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後的我在掩卷之後不禁潛然淚下。

本來已極盡淒涼的身世,由李密寫來,只覺得每一個字都閃着盈盈淚光,每一句話都讓人的鼻端忍不住陣陣的酸楚。那寥寥的幾百字,卻像幾萬根細密的小針,綿綿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熱熱的潮流從心裏向外涌着,佈滿全身每一個毛孔,說不清是酸,是澀,還是苦。這感覺還不是像潮水那樣排山倒海般地襲來,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無數的支流,纏綿,悠長,細密,在胸臆間、腦海裏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顆心、那腔血寫就了這篇文章,眼前甚至可以看見那一片正在跳動着的鮮紅。40年相依爲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個的靈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這樣的語言所能夠形容,對於他來說,即使傾盡了整個生命也無法報償其萬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祿,一切都加起來也及不上對祖母多一天的奉養;一絲的親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無法換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別,但我依然淚下。也許,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貼切華麗的言辭,而是那穎拳拳的赤子之心。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32

有些感動,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該如何訴說。讀《陳情表》,給我的便是這樣一種感受。

讀第一自然段,他命運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讀第二自然段,他選擇如何艱難,我不同情;而讀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卻無法不爲之動容!“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致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費遠。”讀到這裏,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與祖母生命融合一體,祖母生命一點一點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點一點離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換取一次報恩的機會。

親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爲它常始於相依爲命,而終於傾力報恩。《陳情表》,便是最典型地體現了這種偉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於江湖。作文

陳情表讀書心得 篇33

《陳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古有“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之說。可見《陳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傳誦千年而不衰,終在於此。李密作爲一位亡臣賤俘,深感祖母躬親撫養的不易,面對司馬氏政權的急竣詔書,必須尋找充分的理由辭職不就,爲祖母養老送終。於是在結構全篇時,緊緊扣住了一個“情”字,以情動人,以情串文。文章至情至孝而又陳詞婉轉,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史載當年晉武帝讀了此表之後,深受感動,下詔李密留養祖母,並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陳情表》之所以能讓李密化被動爲主動,全在於一個“情”字,就是這個“情”字巧妙地解決了自古忠孝兩難的處境,使他留下美好的名聲。

一、敘孤弱無依之情

爲了能深深打動晉武帝,李密先盡力渲染自己的處境與遭際。開篇便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然後就在這一悽苦悲調中泣訴自己孤弱無依之狀:先是自己出生六個月大,父親逝去;接着四歲那年,母親改嫁;後又是少年體弱多病,至九歲時還不能走路。不但如此,就連族親除了祖母之外,再別無一人。其“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苦慘狀可不言而喻。作者以簡練的語言,悽苦悲涼的情感有力地刻畫了一個缺親少故,又飽經禍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貧、孤獨、悲愴。這是一個多麼悲慘的故事,這是一幅多麼慘苦的圖畫!讀來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抒相依爲命之情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在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裏,對於夙嬰疾病的祖母來說,撫養孫兒成人,談何容易?其中諸多不便、艱辛、苦楚又有誰能體味?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攙扶;孩子餓了,祖母要去喂吃的;孩子病了,祖母要去尋錢覓藥;孩子遭人欺負了,祖母要去安慰;教孩子讀書識字做人……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爲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同時,作者還懷着憐憫之情,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我成立,才使我成才;也是祖母的巨大出,才使祖母疾病纏身,臥牀不起,“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相依爲命,誰也離不了誰。“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拳拳之心,昭然可見。兩情依依,血肉相連,其情至真至孝!

三、感優加恩遇之情

李密作爲一位降臣,至微至陋,卻多次被任要職。先是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後是刺史臣榮舉秀才,再是詔書特下,拜郎中,除洗馬。職位一個比一個高,詔書一次比一次急。可爲何就是辭不就職呢?是李密孤高自傲,不識擡舉?非也。他怕的就是落個心念舊朝,貞守名節的“不忠”之罪。因此,在文中作者充分地把他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之情彰顯得明明白白。“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爲尤甚”是對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稱頌;“過蒙拔擢,寵命優渥”,以表自己受寵若驚的感激;“奉聖朝”,“沐浴清化”,更是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這其中,“沐浴”一詞巧妙地隱喻作者在當朝所受的恩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這種感激之言在一定程度上使武帝的心絃爲之一弛。

四、報武帝忠敬之情

李密反覆強調孝情,決不是爲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他乃真心因終養祖母才辭不赴命的。因此,在提出“願乞終養”之後,在這種真摯懇切之情的基礎上轉而抒報武帝忠敬之情。誓將“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活着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士爲知知己者死”,至此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於言表,出現在武帝面前的儼然是一個活脫脫的忠臣形象,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事實上,李密在祖母去世後,李密奉召出仕,歷任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以報皇恩。

亞里思多德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纔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以“情”爲中心,從四個方面動之以情,掏之以心,自始至終圍繞“情”字作文章,終於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