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1.89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

我參加了國小數學90學時培訓,分兩個階段培訓,第一階段主要是理論知識的培訓,第二階段主要是實踐活動。在這次學習過程中,我收穫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

培訓總的感覺是:有壓力、有動力、有快樂、有收穫。從這次培訓的內容就不難看出趙老師良苦用心,其中既有底蘊深厚的特級教師,也有專業精湛的導師,更有我們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的風格不同,觀念各異,但是他們熾熱的愛教之心都深深震撼了我。一位位睿智的教師,讓我找到了學習的榜樣,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每天和不同的名家大師進行思想上的衝擊,感覺真的快樂而充實。

每天聽着專家們的精彩講演,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都值得我推敲,我在收穫甜甜果實的同時,我心裏也有酸酸的感覺,他們厚實的文化底蘊,執着的教育追求,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感到汗顏。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新的,他們看待問題的方法是辨證的,研究問題的出發點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回顧自己的教學,才發現自己實踐的不少,但思考太少。常以工作忙爲藉口懶於反思、總結,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發現在不經意間我錯失了許多理論必盡是理論,我們應該要用於實踐,因此,趙老師爲我們安排了第二階段的實踐培訓,聽名師上課,評課,設計教案,上課,磨課,等。在這幾天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磨課、聽課這兩個環節。我們這組上的內容是《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首先,設計教案,再和導師交流,上課的學員進行磨課,學員上展示課。通過學習,真正體會到課堂教學其實也是一種藝術,它要我們教師用心去澆灌,纔會開出美好的藝術之花,同時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教學水平距離名優教師還有很大差別。我雖然教過不同的年級,對所教教材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但體會尚淺。因此在以後執教的過程中着重加強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學理論去備課、備學生,去研究習題,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學生在課堂四十分鐘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減少課業負擔,多一些時間去體會。由此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教學價值,儘快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從而真正成爲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教師,讓自己的教學生涯也因此而更精彩。通過這次培訓,讓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在這裏,我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一種帶着現代技術投身於教育事業的信念,“教師的一天,學生的一生”這句話道出了教師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巨大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力爭成爲一名教育的成功者!善於捕捉教育的機會,發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因素,讓學生領悟教師言行中傳遞的真誠、情感、智慧,並將教師的理解、期待、鼓勵內化爲努力學習的內驅力。在關愛每一個學生的前提下注重在教學活動中呵護學生學習興趣的萌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從而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精彩!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2

近期,我有幸參加了商丘市教體局組織的國小數學新教材培訓活動。此次培訓邀請了北京的專家教授給我們評課、講座。本次教材培訓對我而言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令我受益匪淺。

上午,來自商丘市民主路第三國小的姜琳老師和來自商丘市第一實驗國小的黃懿老師給大家上了兩節示範課。兩位老師很好的理解了教學目標,明白把握教材編排意圖和特點,運用恰當的手段,爲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情境,符合孩子們的認識水平和接受水平,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獲得了專家的好評。

此次培訓,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是新教材的編排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新的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各領域內容穿插編排,互相搭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學習環境和學習心理,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吸收知識,消化知識。二是新教材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使之形象化、具體化。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爲只有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貼近他們現實生活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利用生活中的場景,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到數學是看得見摸得着的.,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同時,數學和我們緊密化,由抽象轉變爲形象具體,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還有利於促進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北師大版新教材貼近生活,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一位專家說得好:教師應該用思想引導思想。我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希望自己能多參加這樣的活動,感受名家的風采,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3

20xx年10月26日上午,針對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材教法培訓會,襄陽市教研室在東津職教中心附小舉辦了每學期一次的國小數學教材教法培訓會,所以新區的國小數學教師都參加了此次教材培訓會。我是五年級的數學教師,聽了教研室人員精彩的透徹的分析講解後,我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現結合我所教班級情況總結以下幾點:

針對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爲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徵視爲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聽課,有的還認爲是患了“多動症”。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於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形成大面積的後進層面,日積月累,延誤孩子的一生。聽了後,我的感慨頗多,受益匪淺。

一、故事開頭,創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解決他們喜歡學的問題。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裏。腦袋裏想象着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啓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

二、培養孩子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爲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三、應注意培養學生敢說、善說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於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班級裏,總有那麼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於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xxx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xxx同學真愛動腦筋;你說的棒極了等等。對於那些不善於發言,怕發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並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哪怕聲音再輕說得再離譜,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說,即使說錯也沒關係。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4

我有幸參加了爲期兩天的。在這短短的兩天內,我觀摩了8位優秀老師的示範課,從中獲得了不少的教學經驗。8位老師各有各的風格,不同的設計思路卻展現同樣的精彩。他們對教材的理解、清晰的思路和靈活的教法,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技巧。同時他們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理解和掌握教材

上好一節課首先要正確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靈活變通教學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時間給學生以最大的收穫,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強震球老師的《認識分數》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是非常到位的,結合圖片和練習,引導學生一遍遍說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將它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幾,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從根本上理解了分數的含義。同時,在做題過程中,他不斷提問“爲什麼它們都是四分之一”,“爲什麼每一份表示的分數不一樣”等,引發學生思考,自主探究,一節課下來,教學重難點都被學生內化吸收,效果顯著。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藉,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維能力訓練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杜海良老師在講《體積和容積》時,先是往空杯子倒水,讓學生體驗空間,爲學生正確認識“體積”奠定了基礎,再讓學生摸一摸桌肚,進一步對空間增加感性認識,最後往水裏丟石子,通過“溢出的水多說明什麼”概括出體積概念。他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最後驗證,逐漸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維能力。聽了這幾位優秀教師的課,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師只有知道上什麼,什麼是重難點,選準切入點和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上好一節課。

二、教師要學會思考

顧志能老師指出,數學知識,往往就是一種規定,思考規定背後的道理,那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一個有追求,愛鑽研,會思考的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還有數學的思考。顧老師的《比萬大的計數單位》這節課最讓我影響深刻。他並不像強老師那樣的激情洋溢,儒雅的外表下是對數學的熱情,對問題的洞悉。

他先由撥珠引出計數單位,複習學過的計數單位和進率,發現滿十進一會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順理成章讓學生猜猜萬後面會是什麼計數單位並且辨別。學生和老師順利確定好了十萬,百萬和千萬的順序,然後再猜:後面的計數單位到底是什麼呢?衆說紛紜,學生充分發揮了豐富的想象。顧老師用撥珠證實了“萬萬”的猜想,並用一個個的數字和同學討論合理性,最終得到“億”這個計數單位。其實對於我們來說,計數單位可能只需要十幾分鍾就可以講完了,但是顧老師他卻花了大量時間和學生探究計數單位,爲什麼萬後面是十萬,爲什麼千萬後面是億呢?可能我們都沒有思考過,對啊,爲什麼呢?整節課,學生一直跟着老師走,一直在思考,所有老師也在思考,我想這就是最奇妙的地方。顧老師良好自身素質,獨特的價值觀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樂於思考,並且把這種思考的習慣教給學生的老師。

三、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

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張齊華老師《確定位置》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張老師先是創設情境:要解救大海某一處的船隻,然後給了一些基本信息和一個問題,然後大膽放手,整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船隻的位置,老師只是在一邊引導和總結。在課堂上,只有學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時,纔有可能幹好這件事,而問題太難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沒意義,這都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節課恰恰需要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新舊知識得以聯繫。在這節課,我看到了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爲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

通過本次學習,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每位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鑽研,對數學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數學知識背後的思考都是讓我深深感慨的。我會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繼續好好研究教材,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數學課,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裏快樂的學習成長。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5

20xx年12月5日,我參加了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培訓。聆聽了侯正海老師和黃偉良老師精彩的講座,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感染了我。

侯正海老師主講的內容是《素養立意的運算教學》。侯老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運算教學的歷史背景,講解了運算從技能利益階段,到能力立意階段,再到素養立意階段的發展過程和具體要求。使我對新時期數學運算的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侯老師結合具體、生動的實例,着重爲我們剖析了“素養立意的運算教學過程”和“估算教學”兩方面的內容。通過學習,我明白了運算教學的總體思路是:理解算理→內化算理→概括法則→內化法則→遷移運用。

學生對形式化的運算、學習一般是從操作開始的,直觀的操作,對於學生理解運算有着重要的意義。反思我的教學,常常因爲嫌麻煩而省掉了很多操作過程,認爲只要學生會做題就行,學生對算理是否理解不怎麼關注。教學後期,爲使學生熟練掌握算法總要花很多時間讓學生反覆練習。實際上只是訓練了學生的運算技能,而學生的能力卻很難得到提高。

學生做題時,更關注的是結果是否正確,而學生出錯的`原因卻沒怎麼想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認真分析,找到錯因。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讀懂學生的想法,以學生的學情爲基礎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黃偉良老師對圖形認識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細緻深刻的辨析,使我對圖形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我發現了很多不足,甚至有一些錯誤。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作爲一名教師,必須要深入研讀教材。對於自己模糊不清的知識一定要查閱資料或請教他人弄明白。課堂語言必須要反覆錘鍊,力求準確、精煉,牢牢把握課堂四十分鐘。

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6

本次培訓安排了四位專家名師給我們做了精彩的講座。各位專家的講座,闡述了他們對學生以及國小數學教學的獨特見解,對新課程的各種看法,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並向我們介紹了比較前沿的教育理論知識。這次培訓,除了理論知識以外,還爲我們安排了兩節數學示範課。兩位老師精湛的教學技藝和嫺熟自如的教學手段,尤其是不拘泥於教材的教學內容而有自己的創新,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啓發:只有認真鑽研,活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才能讓課堂豐富多彩。

通過培訓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爲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爲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海實驗學校蘇明傑老師的《圓的認識》一課。“知所以,更要知其之所以然”,蘇老師在教授時從點到線,由線到圖形,更是引古人的話“圓,一中同長也”,以及“大方無隅”,給“圓是怎麼樣的圖形?”完美的定義。學生在整堂課上思維活躍,跟着蘇老師的思路步步深入,一點點不自覺地就掌握了圓的初步認識。在課堂上,蘇老師更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摸索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如何找一個圓的圓心等等,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生生互動等不同形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蘇老師只是在課堂上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將自己的引導地位體現地淋漓盡致。同樣幹練、簡潔的語言則體現了數學學科的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