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看見》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2.21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看見》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見》心得

《看見》心得 篇1

《看見》這本書早有聽說,但一直沒有看,只知道是一名叫做柴靜的央視記者所寫。直到有一天,刷微博時看到她多年前關於同性戀主題的一個採訪,被她提問的深度所震驚,由此對她以及她的工作經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便將《看見》這本書買了下來。

《看見》是以她的一個個採訪和報道經歷組成,中間插有她的一些感悟。這本書觸動人的不只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還有直達靈魂的拷問、發人深省的分析。而且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也並不是故事,而是故事裏許多必然的無奈和背後的緣由。

柴靜是一名記者,她的工作就是爲公衆報道事件。我們都看過電視報道,知道大多數是什麼樣的,可是柴靜不一樣。她不甘於只將表面事件表達出來,而是非要追根究底,將整個事件全盤挖出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衆面前。

這本書裏收錄的有非典、奧運、地震、環境污染、徵地衝突這種“大事”,也有同性戀、留守兒童、虐待動物這種“小事”。但不論大事小事,她總是從細節出發,讓人看到最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大而空地給出結論。我想這也是她受觀衆喜愛的'一個原因,誰都不喜歡矇昧,而她擦亮真相,放大到鏡頭前

她強調新聞報道不應該給出個人評判,只需講出事實,觀衆自有判斷。但柴靜是個感性的人,她前期控制不住自己對某一方的傾向性,另一方面,她也是個理性的人,這體現在她努力不失偏頗,給予每一方表達的機會,而且提問邏輯清晰,環環相扣,深挖問題本源。

《看見》使我思考了許多,亦學到了許多。比如:新聞應全方位報道,減少評判,避免誤導觀衆;少用道德的角度看待問題,遵循邏輯,理智考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看見》心得 篇2

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所寫的《看見》一書,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作者把自己在新聞第一線的真相挖掘,如北京"非典"阻擊戰,山西因煤礦資源過度無序開採引發的環保問題,村民選舉,徵地拆遷等重大事件以及新聞背後的故事,真實地記錄下來。書中的文字很接地氣,有民有官,有國有家,有情有理,文字平實,讓讀者更真切、更深刻了解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大家的命運休慼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又該怎樣面對。正如作者所說的"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爲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這個社會最激盪的部分,升斗小民也好,國家大事也罷,在作者筆下都是通過平靜、理性的.文字表現出來,盡力展現作者所瞭解的事實,沒有加入自己的主觀價值,沒有做任何直接和間接地是非判斷。在書中的章節結尾,作者最後留給讀者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一個問題,一個可以引發讀者思考的問題,她沒有強加評論告訴讀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她給讀者看她所看到的真實情況,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評判。

在作者安靜、誠懇的文字情緒感染下,讀後對自己思考問題,看人解事頗有觸動和啓發:多思才能敏行,慎行才能正品。

深入瞭解真相,客觀評判人和事。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看人待物有時也會存在"淺嘗輒止"的現象。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邏輯和價值觀去揣度他人他事,往往謬之千里。只有深入實際,沉下心來做事情,才能做好事,做成事。

學會換位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換位思考真正做到很難,我們受過的教育,所處的環境,所站的位置,個人的性格,這些都影響着我們看事情、做事情的態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跳出問題看問題,才能不衝動,不急躁,不盲目。

加強自身修煉,踏實平和處世。人的一生從懵懂到老練,從稚嫩到成熟,走走停停,我們都有過青春熱血的豪邁,現在有了中年的穩中求上進,希**年老時能與子孫共看夕陽美好時光。歲月荏苒,不斷地做好自己,錘鍊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清""慎""勤",就能走好踏實平和的人生。

《看見》心得 篇3

這篇故事大意講的是有一個身體畸形的小女孩,她叫河子,就是因爲她的腳走起路來一瘸一瘸的,怕被人家笑話,所以一直不敢出門,但是她的內心是多麼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玩耍啊!

有一天,河子的繼父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便鼓勵她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去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無限風光並且與她約好,等到河子15歲那天就帶他去看海。可是,到了15歲的那天,繼父竟然告訴河子,他早就知道自己得了過敏性哮喘,就快要死了,是不可能帶她去看海的。

女孩難過極了,她埋怨繼父,既然做不到,那爲什麼答應自己。這下家裏就只剩下了她獨自一人,現在她必須學會做家務,來養活自己。漸漸地,她變得勇敢了,她學會了克服困難。經過了許多漫長的日子,她鼓着勇氣,走到了大海的旁邊,看見了蔚藍的大海,這時她的內心充滿了無比的欣慰和感激之情。

我讀到這,眼眶溼潤了。我明白,河子與她繼父的.約定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是一個能讓人成長的謊言。也許我們的父母、老師、親人等等都一直在和我們說做人要誠實,這樣才能做一個大家喜歡、認同的好孩子,當然,我也不例外。可現在,我改變了對謊言排斥的這種看法,我認爲,撒謊的並不全部是壞孩子,凡事都要講一個公平、合適,上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河子的繼父撒了謊,但這個謊言能讓人進步並給予我們力量!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完全依靠別人來取得勝利,我們要學會獨立,靠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看見》心得 篇4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發。

而現在,“非典”對我來說,不過就是教科書裏一個好像聽到過的名詞,一個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週讀到了柴靜的《看見》裏,一篇關於她做“非典”新聞調查的文章。

本文通過許多真摯動情的環境心理描寫,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後——那是人類堅強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顆最溫熱的跳動。

如果,死到臨頭,活着的日子屈指可數時,你會害怕嗎?你會覺得死亡是一種解脫嗎?如果,你面前有無數人在倒下,一個接一個倒下,就如多米諾骨牌,你會驚慌嗎?你會擔心下一個是自己嗎?

當每早,太陽升起,睜開眼能看到萬丈金光,是否會感嘆“活着真好”?

封面是一張照片。有三種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時候經常猜一個謎語:“什麼東西小時候是四隻腳,長大了二隻腳,老了以後是三隻腳?”謎底是人。現在的我們,有時會有“當一個退休老人多好”這樣的`想法。可當我們老了,轉回頭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種什麼感受?是羨慕之前孩子時的青春活力,還是享受快到終點了?

有一種人,認爲人生的目標就是活着。不管成功與否,有意義與否,即便處在社會底層,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夠了,哪怕當牛做馬。

有一種人,比如革命英雄,認爲活着必須要有尊嚴,否則還不如死亡,所以纔會寧死不屈。他們堅持認爲“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是他們的人生哲理。

《看見》心得 篇5

課餘時間我讀了《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本書,讀完之後感觸頗深。

幸福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念,作爲一名教師,我認爲幸福應該是桃李滿天下。當一棵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自己已是兩鬢白髮。老師教育學生不求任何索取,只是默默的付出。

在當今金錢氾濫的年代,各種壞風氣席捲着社會,社會道德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學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在家大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很差,老師告訴他們怎麼做人,怎麼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生活習慣。看到他們的進步,我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如今社會上廣泛流傳說,老師你看多舒服,一年這麼多假日,放假還拿錢,真划算。家人也覺得,老師嘛,就是腦力勞動,累什麼,不就是每天幾節課。殊不知,我們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要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一個人學習如果沒有了興趣,那可想而之他的學習也不會很好了。數學枯燥的'計算,枯燥的解答,對學生提不起來興趣。

那麼我們要怎樣把數學課上得更好。這是我們每個數學老師要思考的問題,課餘時間多讀讀課標,多研究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把每天的課堂教學落實到實處,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向名師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方法,多學習,多揣摩,我想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了,我就應該很幸福了。如果在自己的教學領域有了自己的見解,我也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人。看着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我也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人。

願我們的每個老師在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看見》心得 篇6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彷彿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爲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爲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爲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該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誌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而已。正是因爲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爲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心得 篇7

“沒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裏克爾

筆,在我手中飛快的旋轉舞蹈,抱着快要讀完的《看見》,在書上劃下這句話。的確,人若在暴風雨的洗禮下被擊垮,又怎能看見雨過天晴後的彩虹?

十幾年前,柴靜剛剛跨進中央電視臺,她幾乎不知所措,批評與譏笑幾乎生吞了她,她這樣寫道:“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經開始發出了失敗者的味道……幾乎就意味着沒有指望了,很快你就會被盯上,毫不留情的被撲倒在地上,同伴會四處逃散,甚至顧不上看你一眼。”

想想自己,挫敗和糾結是我對自己上學期的總結。我在學校一天一天過這一成不變的學習生活,拼命地紮在書堆裏,我知道自己基礎不如別人,所以更是努力的去做各種練習題,我總是晚上很遲才睡,早上第一個起牀,別人吃飯吃20分鐘,我只吃10分鐘。我奔跑着,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間奔波,在無邊的題海里掙扎,但似乎總是事與願違,成績總是不夠好,搞得自己心中焦慮不已。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跌倒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什麼希望都沒有,在失望的黑夜中徘徊。借句柴靜的話:“這些不是我打心眼裏有慾望的題,他們不會觸動我。”這也許就是爲什麼我總是學不好的原因。在夜裏,我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蜷成一團,縮在被子裏,“我還能實現夢想麼?”我一遍一遍的反問自己。“也許,實現不了了吧。”我煩躁的將被子蓋在頭上,卻怎麼也無法入睡。

半夜,我掀開被子開了檯燈,把自己埋進書裏,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她瘦小卻又無比倔強的.背影。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慢慢改變,慢慢適應,慢慢成長。她最終找到了自己,得到了認可,她依然在追逐夢想的這條路上執着,儘管生活需要她做小改變,她依然一步一步的向着夢想的方向奔跑。對我來說不也是一樣的麼?若把目標比做靶子,環境需要你脫靶的時候,你可以脫靶,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那是墮落。而我,不能墮落。錢學森曾說過“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我需要一步一步堅定執着地走下去!就像柴靜一樣,領導曾經在柴靜低落時告訴她“扶不起來就不扶了”但她沒有放棄,她始終堅持,她有目標,她從不屈服!而這正是我要學習的。無論遇到什麼,都要堅定、勇敢地走下去。

挺住,是一種堅持,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勇氣。我每天必須鼓足勇氣面對每一件事,用嚴謹的態度去對待每一次作業,要將勤奮的習慣堅持下去才行。這又有什麼難的!

要從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新的一學期即將到來,我還將繼續前行,我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麼,但我知道,柴靜會一直引領我走過每一道坎坷。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只要勇敢地挺住,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看見》心得 篇8

其實並不願意讀一些現代類似於明星、記者的書,當初大學也是文荒的時候正好碰上打折,買了這本書,現在想來,書和人之間的邂逅也是緣分。《看見》簡簡單單的書名,也沒有什麼思考的價值,但封面上的這位女士倒是格外吸引人,向前傾身,不禁讚一聲,多好的一個傾聽的姿勢,素面朝天的臉龐親切的微笑,這便是柴靜了。對於柴靜,在拍了《穹頂之下》的紀錄片之後,備受非議,倒是不想要評價她這種做法,只是我滿腦子都是她初出茅廬清冷的臉龐、遇到非典向前衝的不管不顧、女子監獄裏的肺腑之言......就是這樣讓人印象深刻卻總是清清冷冷的女士。

一個人所接觸到的生活的地方就是他的全世界,多少想要窮遊全世界的人,只有一部分成功,關注這個世界,關注不一樣的羣體,會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受。《看見》裏描述的非典時期,對於那是年幼的我更多的就只是那時候真的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再來看柴靜的記錄,纔是巨大的`恐慌充斥在心裏,萬萬沒想到,會嚴重到防護措施只剩下一層口罩和信念。當然這也只是後怕,作爲一名教師,真正讓我感同身受的是一個小鎮上連續五名國小生服毒自殺。有時候站在教室門口聽着孩子們不停的告狀:老師,他拿我的鉛筆;老師,他碰了我一下,就感到匪夷所思,這麼小的年紀,怎麼就想到自殺。一羣從身體到心裏都沒怎麼發育的孩子啊,故事的背後怎麼不讓人心寒。孩子的內心世界,大人們嗤之以鼻卻永遠不懂它的豐富和奇思妙想。朋友們相約自殺,面帶微笑,給爸爸媽媽留下遺書他們要去一個沒有憂愁的世界。

去四川支教的盧安克,柴靜的上司朋友陳虻,地震修復的唐山等等這些故事,你會發現柴靜真的只是客觀的描述了這些故事,根本沒有任何主觀評價,只是自己看見的各種故事風景背後的世界。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柴靜在十年中探索着邏輯,有一天她懂了,於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纔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爲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一本好書也就這樣了,簡單直接的敘述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事情,你明明最近煩惱世界那麼大沒辦法到處看看,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彷彿去過全世界,感受過每個人不同的生活。

合上書本,我看見了宇宙在流動,看見了你我之間不必說的話。

《看見》心得 篇9

對於名人,我總是有一種強烈的“窺視欲”。有時似乎超越了那種所謂的“欣賞”。我暫且把這種心理戲稱爲“八卦心理”,只不過八卦的對象在變罷了。我覺得完整的瞭解一個人得背景,才能讓我們更加客觀的認識一個人,不管是她的年齡,她的童年,還是她的感情,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才完整的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冥冥之中卻是存在着一種必然。

毫不避諱地說,我有一個新聞夢。當初填報志願是曾經有意無意的和父母提過,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當然當時的自己也沒有太多的慾望,太多的所謂的理想,因而也沒有堅持。或許現在也沒有……對於記者這個職業,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憤青總是把這羣人偏激的看作政府的發言人(尤其是中央臺的記者),在他們眼中記者是政府僱傭的“宣傳隊”罷了。我想不盡然吧。這個社會其實真的有慢慢地在走向民主,即使是片面的民主,誰會奢求絕對的民主呢?那些總喜歡埋怨的人,或許應該懂得應該留給積弊已久的體制一個喘息的機會,畢竟誰都不能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從個人情感方面說,對於這個職業,我是充滿着敬佩,可以理解這個行業的苦衷。

言歸正傳,還是談談剛到手的書——《看見》。讀着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並不甚瞭解的新聞熱點,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彷彿也浮現在眼前了。那時,我在上國小。雖然每天清晨進校之前,都要被老師“觀察”一番,但老實說,自己一直認爲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文字,卻讓這段恐慌那麼真切。雙城事件,開始我也不明白爲什麼那麼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但我漸漸理解了他們,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執着的東西。同性戀,這樣尖銳的字眼,你怎麼看?或許有的人覺得噁心,但當我們不再無知,當我們認識到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人會理解他們吧。我想我能理解。當文中的一個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時,給了丈夫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作爲一個旁觀者,我的眼圈溼潤了。對於很多事件,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但這些確實真真的發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幹涉它的存在。

有人善意地告訴柴靜,她做的節目脫離了大衆,僅僅關注社會邊緣的人與事物。我想說,那些大衆的問題,有人在說了,有很多人在關注了,爲什麼就不能分點兒給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的的確確,我們能感覺到她很真實,很有力量。也許這就是欣賞!

有人說柴靜不像一個新聞人。那麼我想問:新聞需要的僅僅是客觀嗎?真實的去還原事情的真相?我想不是,畢竟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公衆期望看到的真相?什麼是公衆所能承受的真相?我們還不能下定論。柴靜的節目、書之所以對我有吸引力,恰恰不僅僅是有真相,而是有看法,有血有肉。也許有人要笑說,你以爲的那些也不是真相,但我無條件的.相信她所訴說的真相,也許這就是信任。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或多或少的片面。最後也推薦年輕的朋友看看這本書——《看見》)

最後分享一下,書中打動我的話:

1.我們都痛恨用馬賽克壓在人臉上的醜陋和不尊重。

2.我從來沒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3.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鬥,但當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4.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5.爲什麼許多人都選擇屈服?因爲他們覺得投入太多,收穫很少或根本沒有。

6.先打一槍,然後再在那個洞上畫一個靶子,效果是一樣的。

7.人性是這樣,光靠自己靠不住。

8.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纔會存在。

9.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爲的只是避免成爲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10.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11.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纔是財富。

12.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13.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14.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隻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

15.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16.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17.我們都努力把自己報道的世界與生活分隔開,但是都發現自己已經成爲它的一部分。

18.“記者”就是“記着”。

19.只刻意求新,爲賦新詞強說愁,所以矯情虛妄。生活並不需要時時有新的主題,即使是華麗的《霸王別姬》,力量也在於真實的市井人性。

20.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21.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

22.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看見》心得 篇10

由於最近比較忙,看了接近兩個月,終於把《看見》看完了。感觸頗深。其實感受最深的是文章所採用的細節,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從細節方面着手寫的,覺得更有畫面感,更感動。

現在讀完這本書後總是想寫一篇讀後感來紀念一下,但是受這本書的影響,總是不敢提筆,總想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東西。

_年,非典那年。當時還在國小的我並沒有多麼的恐懼,一個是因爲當時我所在的小城市並沒有發現非典的病例,還有可能就是當時真的太小了,對於“生命”這個詞還沒有太多的理解。只是覺得每天都在檢查體溫,很新鮮的每天上學都拿着體溫計,甚至很開心的放了一個小長假。而對於當時每天在電視上報道的今天的死亡人數新增了多少,對於小區新增的門禁都不是很感冒,因爲他並不影響我和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不影響我寫個作業,看個電視。等到自己長大,漸漸地淡忘了這件事情,也少了一份大災之後的思考和認識。而直到我看了這個第二章,我才真真實實的開始反思當時的情景,才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才真正的對生命有了一分敬畏與珍惜之情。

當我看到說“在整個病區裏,只有三個病人,沒有醫生,沒有護士,沒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聲,沒有儀器轉動的聲音,沒有金屬託盤在什麼地方叮噹作響,這個病區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我的眼睛是控制不了的乾澀感,整個人像是喘不過氣來的難受,我不知道那三個病人當時是怎樣的心裏狀態,但是我可以想像的到他們眼神裏的那種絕望,那種被社會拋棄的苦痛。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當他們孤單的躺在牀上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害怕到了不害怕的地步,絕望到了沒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覺。

很多人都說是從非典那個時候開始認識柴靜這個人的,纔開始認可這個勇敢的記者。其實我原來對柴靜的認識還遠不及此,知道我看到這本書,看到這篇文章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勇敢。裏面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的深刻,就是他們從醫院錄完當天非典的狀況,回到酒店之後一個人的一句話——“覺得麼,像是《卡桑德拉大橋》裏頭的感覺,火車正往危險的地方開,車裏的人耳邊咣咣響——外面有人正把窗戶釘死。”在那個時期,每個在醫院的人,無論是病人、醫生、護士還是在醫院採訪的記者,都像“火車裏的人”,說不上絕望,卻肯定做好了死亡的準備。

醫院裏的醫生,基本都不怎麼採取防護措施,就是簡簡單單的戴個藍色的薄口罩,採訪時他們的回答是“我們靠精神防護”。這又讓我想到了前面有人曾經問過柴靜,說你害怕非典嗎,柴靜的回答是:“我不怕它,但是我憎恨它。”不知道爲什麼,看這一段的文章的時候感覺在當時在醫院裏的人們回答所有的問題都是那麼的短促,雖然短促,但是直入人心。短促到讓你更加尊敬他們的堅強,尊敬他們的勇敢,也更增加了自己對於生命的認識,對於生命的敬畏。

其實,在剛剛讀完這一章的時候並沒有多麼大的感觸,感覺就是身爲公衆人物對於環保這個熱門話題的呼應。直到我看完另一本書《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才真真切切的明白這個話題的深度。這一章開頭的一幅和妹妹柴敏小時候在紡織廠的照相館裏拍下的照片。下邊寫到“我媽在工廠的理髮店給我燙個捲髮,隔了這麼多年,腦袋上包個黃色蛇皮袋的燙熱感還有,是文明讓人不舒服的啓蒙。”

《看見》心得 篇11

離別前最後我們合唱的歌還在耳畔縈繞,一個月,比大部分的三下鄉支教都較爲長一點點,原本以爲會有多漫長,結果卻在最難捨時突然就結束了。此時的我,正在翻看着下鄉期間拍的照片,其中那張最後那天的結業典禮上,看着孩子們放飛寫着夢想的紙飛機的場景,讓我突然怔住,因爲,我在照片中每個人的臉上,都看見了朝陽的絢麗光芒……

回家已經兩天,我卻還沉浸在“江岸後遺症”中。早上六點一刻,準時的自然醒來,想想今天是否有我的課,今天要給孩子們講些什麼,昨天是否答應了孩子們今天要跟他們玩什麼遊戲,猜測着哪個調皮的娃已經在樓下吵鬧着喊老師們起牀了或是哪個不聽話的孩子又爬到了樹上摘龍眼了。然後才猛然察覺周圍很安靜,牀鋪很柔軟舒適,原來,我真的已經離開了……

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無邪的笑靨,課堂上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目不轉睛跟着我手上粉筆在動的眼睛,課堂外那調皮搗蛋卻又一臉無辜的伸出乞求我們擁抱的髒兮兮的小手,那條送孩子們回家每天來回走幾遍的村道,跟學生們借來去幾裏外的市場買菜的破單車,還有那算不上美味卻一定每頓都一點不剩的用大盆裝着同學們自己做的飯菜,以及晚上備完課、開完會後大家一起躺在升旗臺數星星聊夢想的浪漫,還有最後離別時,孩子們一邊追着車跑一邊抹眼淚的場景……那麼多那麼多的美好,怎麼可能輕易捨得呢?

江岸國小的環境,一早就已經聽師兄們說起過了,但剛來到那會,看着那倒塌的圍牆,那破舊不堪的桌椅,那簡陋骯髒的廚房,那兩張已經是相當破爛的乒乓球桌已經是這個學校最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體育器材……這些種種,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下馬威。特別是剛去到那幾天一直陰雨連連,潮溼不幹的衣服,突然的停水停電,生不起火的竈爐,送孩子回家走到腳底起泡的疼痛,但最多是一皺眉的時間吧,大家一直保持着最真最勇敢的笑顏來面對這一切。

一開始,大家都信誓旦旦的恨不得把自己從國小到大學學到的全部知識都教給孩子們,可是每節課只有四十分鐘,永遠都是不夠用的,昨晚備好的課,幾乎還沒講了一半,就已經下課了。所以最後才發現,短短一個月, 我們能教給他們的並不多,而他們能掌握的也並不多。倒是我們自己,體會到了做老師的辛苦,體驗到了做“家長”的擔憂。

這所學校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同時也缺乏父母的管教。所以,一開始上課我就發現了,他們與我之前在城裏做家教教的小孩相差真的太大太大了。我小心翼翼的呵護着他們的心靈,在講課時儘量的'避開讓他們敏感的會讓他們難過的內容。雖然他們的基礎比較差,但他們更加渴望新的知識;雖然他們比較調皮搗蛋,但他們更加聰明懂事……

這一個月裏,我們志願者們在孩子們面前,同時分飾這老師,家長以及朋友三個角色。教他們知識,要求他們背書,跟他們一起遊戲,牽着他們的手送他們回家,生氣他們搗蛋不肯認真聽課,心疼他們調皮摔傷的腿……

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顏每一天每一天都感動着我,牽動着我的心,我想,我記住的每一個感人瞬間,就是我這一個月最最大的收穫吧。

還清楚的記得當時面試這個“用愛築起“儒學”的“三味”書屋”的下鄉支教活動的場景,“心的北緯36°”,這個團隊的名字,從一開始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深信,參加這次活動的每一位志願者,都如同谷歌贊助的志願者服上的圖案,我們只有一顆小小的心,但我們的愛,卻重過了大笨象。感謝“益暖中華”的電源,點亮了我們心中的愛之燈。而我們,會像歌詞中唱的:

“手牽手,一起走,爲了夢,不停留。我們相依相伴,不再孤單,迎着陽光,揚帆遠航。有愛在,就能夠,擡起頭,不憂愁。我們相依相伴,感受溫暖,伴着陽光,你我共同成長……”

是的,在夢想起飛的地方,你我看見朝陽;伴着陽光,我們共同成長!

《看見》心得 篇12

柴靜的《看見》已經發售兩年有餘了。記得在《看見》發售前,微博微信上網上鋪天蓋地的說這書好,強烈推薦,於是抽了個時間到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一開始看就是喜歡。覺得人性中的複雜與簡單就在那裏,每個人都經歷過,卻不是時時都會察覺到,只用邏輯去判斷人性中的光輝,明滅是沒有用的。採訪的結果以編輯後的形式呈現,當然會有所忽略。有偏頗,而每個人的背後,內心也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那樣的簡單。人,或者說人性是個多面體狀的形態,我們有時只能看到某幾個面,即使完完整整地看到也不一定能在每個面之間找到連接,找到合乎情理的理解。可它就是真實存在的。但並不是那句“存在即合理”便能解釋一切的,有些存在並不合理。

盧安克那一章讓我讀的更吃力,更觸動我內心萌發的一些心思,一些理想主義。他對教育,對人,對人的生存狀態持一種完全自由的'心態,他喜歡自由,對人的善惡,對事物的看法從心從善,就好像我在水裏時任由身體放鬆,舒展,呈現它自己的狀態。

有些也也看深刻,太自由,理解不了,體會不到。

想做到完全自由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爲牽絆,因爲牽掛。你所生活的內容就是由周圍的人組成的,少了牽絆,少了牽掛,填充你的大多數是孤獨和寂寞吧。

《看見》心得 篇13

河子是個畸形的女孩,在8歲前,她就從來都沒有出過家門。但是自從她有了繼父,繼父便帶着她走出家門,走街串巷與社會交往、認識社會。

河子的繼父許諾等河子長到十五歲就帶河子去看海,約定的日期到了,繼父卻病倒了,繼父去世前告訴河子:早在他退休前,就得了海洋性哮喘,必須遠離海洋。也就是永遠永遠都不可能帶河子去看海的。河子也最終明白了繼父的良苦用心,懂得了繼父說的“看海”的`真正意義。

河子的繼父對河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是這種愛,並不是簡單的關心,而是真正的責任。

繼父口中美麗的大海紡織成美麗的謊言,他用這美麗的謊言拯救了一個絕望的生命。讓我們共同尊重這種愛的美麗,共同創造這種愛的美麗吧!

《看見》心得 篇14

有時候在想,我爲什麼要看書呢。是充實自我還是填補寂寞,是師長之命還是心甘情願,後來我才發現,看不同的書時心境與緣由皆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剛脫身於考題的苦海,偶有閒心的翻開這本《看見》之時,由非典到最後的盧安克,正如柴靜所言,真實的萬鈞之力撼動了我。而看書,是爲了讓這些我狹窄的視線外的真實,驚醒我所習慣的生活。

關於驚醒這件事,也是柴靜在這本書裏所貫徹的。看過夜色溫柔的人都知道,柴靜嘛,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動人又煽情的文藝腔,最是適合她不過了。從前找作文素材也覺得她寫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覺得她寫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氣的好。其實柴靜的文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細膩溫婉,變化在於,她將主觀的情感作爲了情懷揉進了真實的“看見”裏,看見並驚醒了過去一味濫情的自己。

書裏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是陳虻對柴靜說的,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所有人面對着同一個世界,看見的世界確是不同的。《夜色溫柔》看見的是蔚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都是新鮮生命的氣息,而《看見》看見的卻是實實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狽不堪,有的成功得志,歸根結底,在踏踏實實地認識自己的同類,與生活打滾。

談完了書,最後便來談談自己。

我看見了些什麼呢?低落時恰巧落淚的天空,煩躁時彷彿也緊皺雙眉、面露慍色的一張張面孔,順心時格外動人的花草—與其說是看見的,倒不如說是心裏所見的。感性無疑是頑固的自帶濾鏡,眼裏所見都因感性染上了鮮明的`色彩,卻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鐐銬。“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與認識而已。”這句話讓我消化了很久,也讓我重新直視了我心中習以爲常的“誠實”,將人自動分門別類的“誠實”。在讀柴靜喚起理性的歷程裏,也爲自己的感性敲響了一聲鍾,在書裏也得到一些我不習慣的理性。

許多人都說看完這本書後涕淚 交加,我倒是沒有落淚,可能也是因閱歷太淺的緣故,無所共鳴。但這本書給我的,也正像盧安克給柴靜的,也許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而是讓我呆坐在夜裏,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生活”的撼動,這讓我有了清空腦子裏的所有,將空間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給這本書的舉動。

看慣了雞湯,試試不一樣的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