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活着》讀書心得合集14篇

心得體會 閱讀(2.27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活着》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讀書心得合集14篇

《活着》讀書心得1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爲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

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爲什麼要分等級?爲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縱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爲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

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纔是勇氣、纔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書心得2

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沒有刻意安排與佈局,就這樣寫了。

只是因爲讀完《活着》太過感動,便覺得一定要寫些什麼讓這個世界知道,讓這樣珍貴的感動留在我的生命中。

此時此刻,我是帶着淚寫的,不自禁啊,請原諒我的年輕。

再想想,不知道鼻根酸了多少次,紙巾已經堆積成雪原,不知道熱乎乎的眼淚什麼時候停了,什麼時候又涌了出來,只覺得涼在枕頭上,被單上。夜晚讀書真的承受不住這樣的感情。夜早就深了,可是現實全變了,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睡意,忘了明天的一切計劃,忘了夏夜窗外的蟬鳴。

有慶離開人世的那一段,心裏一抽一抽,止不住的又酸又疼,我真不該怎麼表達。福貴抱着兒子走回去的那一路,我好像也走了一遍。那風呀,那路呀,那黑暗的夜呀,那個抱着兒子的父親,都像是我自己一樣。

感情豐富,我一向認爲這是福分。那時候,我覺得流着眼淚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它讓我感受到自己血肉的存在,感受到勃勃跳動的心臟,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與厚重,眼淚的寬廣和偉大。好像自己也付出所有,愛了一場,能幫他承擔一次生離死別的痛苦。

我幾乎是立刻想到了《天藍色的彼岸》,想到了哈里。我記得當初讀到死去的他回家看望父母與姐姐的場景,那種可望而不可及,那種欲言又止,那種隔離,那種思念,也是這般感慨萬分,心酸難釋。也許死亡是一個平常而真實的東西,它自然而然就來了。活在一個甜蜜的保護傘裏,我將永遠感受不懂何謂生命。而這兩本書,卻讓我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與離別。我恍然發現:我命裏的幸福,簡直是幾百輩子修來的福分。是因爲我年輕,才讓我如此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會擁有他們一輩子,好像只要憑藉善良和努力就可以。可是它也許不是這樣的,我從一開始就錯了。

命運本就是我自己,我離不開它,它離不開我。我們來的時候因爲不得不來;走的時候因爲不得不走。所謂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相對的,是內心給自己的安慰或者打擊,是我們選擇“活着”這一選項的底氣和毅力。說實話哦,有點誠惶誠恐,不知該如何去守住我所謂的福氣。

看着福貴,我還明白了生活不易,不僅如此,擁有了生命也很不易。個人,家庭,社會,世界,你有你自己的一切追求和美好的小天地,也會有逃不掉的責任與還不完的債,錯綜複雜的命運大網裏,每個人都是一個點,不知誰是誰的開始,誰是誰的結局,誰和誰走散了,誰和誰走下去。

甚至是你自己,都無法預料明天你是否會如自己期望的那樣站在同樣的陽光下,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足下是生你養你的土地。當這一天又如你所期望的那樣過去了時,大聲笑吧,好好感謝生命給予你這樣的幸福,能讓你如願地愛着與被愛着,如願地活着。

我珍視生活,從前是,現在是,將來只增不減。每一束溫潤的陽光,每一滴輕輕的'雨,每一場熱烈的日出,每一朵盛放的雲,都令我感到那麼幸福。春秋冬夏,花草樹木,親臨摯友,衣食起居——組成我生活的每一部分,我都熱愛它,發自肺腑地熱愛它,拼盡全力地熱愛它,因爲它們是我創造的,是隨我而產生的,是我每分每秒存在的證明,是我的每一滴血,每一根骨頭,每一次呼吸。

福貴的生活,就是一下一下有力的心跳。咱中國人是這樣過來的,從貧窮與落後中咬牙爬出來的,走過的彎路,含冤而去的事物,農村生活的苦,都爬出來了。就算這樣的苦中,也能有令人潸然的幸福,福貴和家人的陪伴是又酸又甜的,那些農田上度過的清晨與傍晚是又苦又香的,就連福貴一次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光,也是五味雜陳的。

“想讓一個死去的人回來,就要讓他的精神在另一個人身上得到傳承,那麼他就會在這個人身上得到復活。”福貴懂,他仔細收藏好好家珍,鳳霞,有慶,二喜和苦根的精神和愛,繼續活下去。

所以,我讀到的那些苦,卻是福貴認爲的幸福。

然而,這條路是必經的,早晚誰送誰都是永別。

所以,生活就是個含淚的微笑啊。

我不知道我是否從他身上,已經汲取到一點點面對苦難的堅強。

無論多久,我虔誠地希望,得到這份力量。

《活着》,活着,活着。

從我不受控制、如岩漿熱流般滾燙的淚水中,有什麼東西大聲呼喊着這兩個字,重複着,響亮的,彷彿在宣誓一樣,彷彿在證明一樣。

那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一切:我認真且知足地活着!

我要加油,爲了很幸福,要一直這樣守候着。

《活着》讀書心得3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說既然取名爲活着,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着。帶着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着》,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爲活着,但卻讓我不斷地看着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着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嘆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爲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爲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絕,還是倖免於難的麻木。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在我們經歷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悅,抑或是何等的艱辛苦難,只要活着,再多的苦與累終究會被時間一一磨去棱角,或許在那時我們已經記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們總說人猶如那樹葉,抽芽、舒展、枯黃、飄落,終究腐爛在泥土裏。但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懼怕和擔憂的,樹葉的美還在於襯托鮮花的嬌豔,我們的一生終究還有過程的美麗。

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但終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終究還有福貴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親人。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這本書於我看來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貴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爲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我想餘華最想告訴讀者的是: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去面對一切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

《活着》讀書心得4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爲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爲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裏痛斥大罵這個餘華,爲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着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着》的評價,艾米麗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餘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餘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着,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瞭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爲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讀書心得5

福貴說到這裏看着我嘿嘿笑了,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陽光從樹葉的縫隙裏照射下來,照在他眯縫的眼睛上。他腿上沾滿了泥巴,刮光了的腦袋上稀稀疏疏地鑽出來些許白髮,胸前的皮膚皺成一條一條,汗水在那裏起伏着流下來。此刻那頭老牛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我看到池水猶如拍岸一樣拍擊着那條黝黑的脊樑。這位老人是我最初遇到的,那時候我剛剛開始那段漫遊的生活,我年輕無憂無慮,每一張新的臉都會使我興致勃勃,一切我所不知的事物都會深深吸引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我遇到了福貴,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從來沒有過一個人像他那樣對我全盤托出,只要我想知道的,他都願意展示。?

點評:活着,是一種狀態,一種勇氣,一種不平凡的平常。此時的他,都還未經過人生中寒風冷雨的洗禮。一塊頑石,這樣被生活裹着隨波逐流,等待命運的激流將他打磨成璞玉。爲此,我們應學會在刀叢中赤足舞蹈,在烈火中冷靜沉着。

——2和福貴相遇,使我對以後收集民謠的日子充滿快樂的期待,我以爲那塊肥沃茂盛的土地上福貴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在後來的日子裏,我確實遇到了許多像福貴那樣的老人,他們穿得和福貴一樣的衣褲,褲襠都快耷拉到膝蓋了。他們臉上的皺紋裏積滿了陽光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裏牙齒所剩無幾。他們時常流出混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爲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後舉起和鄉間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如同彈去身上的稻草。

點評:那些人,那些事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也許是一場大雨清晰了記憶,也許是泥土的馨香喚醒了沉睡中的你。那些鄉間的泥土路,曾幾何時又流着淚走過?那些過去了的快樂,散落在沙灘,期待着變成貝殼。拾起,請將它貼近耳畔,那場早已不復存在的夢,還回響着嗎?

《活着》讀書心得6

在我比現在還年輕三歲的時候,曾於一次意外看到了一本書——《活着》,很快,我就被這本書所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深刻的描寫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時事的變遷,這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歲月史,這本書更能讓每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掉淚。

書中講了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老人從最先的紈絝子弟後因賭博而傾家蕩產淪爲佃農,父親在倒賣家產的過程中摔死在缸裏,故事由此開始,老人在日子裏體會到了作爲一個男人的責任,日子逐漸流去,他的力氣越來越小,他的親人也一個一個離去,如果說有慶的死讓我恨欲狂,家珍的死讓我感覺到無力,鳳霞的死讓我感覺天意弄人,那麼二喜的死,在那個既是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環境下,我已經麻木不仁了,直到福貴的孫子,苦根的死,我的心靈又遭遇的.一記重創。就這樣,老人親手埋葬了三代人,他死之後卻不知道被何人所埋,他找了一頭牛當做自己的伴,給它取了福貴,鳳霞,家珍,有慶,二喜,苦根的名字,過着剩下的日子,這讓我很震驚,死亡就在那一瞬間,地震,山洪,颱風等等因素都很容易致我們於死地。所以,我們活着要有個目標不是嗎?實現了目標,死而無憾,那麼什麼又是目標?現在很多人把發財當做自己的目標,希望自己有錢,有多少人爲了這個目標而拋棄了生,選擇了死。

其實,我想說,不,這絕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不在物質,而是活着本身,生活誰也無法預料,誰也不能說清前方有些什麼,但是當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已經活着了,我們的目標,是將活着本身體驗完,這是一種權利,無法剝奪的權利,不管前方有什麼,都要活着走下去,這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

我想,這就是《活着》這本書所傳達的精神吧。

《活着》讀書心得7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餘華的《活着》前言中說的。讀完《活着》我只能這麼說,我們是幸福的。

當我們聽到你說:“我活着。”這句話時,知道你必定是一個體會到生活博大精深,對萬物飽含感激,而不僅僅是一個追求活着的目的的人,因爲目的就在“我,活着。”中!活着,真好!活着,僅此而以!

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記得小時候是天真快樂的,慢慢的長大了,煩惱的事情也來了,學習、心情的'騷動、感情的煩惱、工作的不愉快……曾經在值班的一個晚上做病人檢查後回訪,結果連續4個電話都是:“病人已經在。去世了。”那時候覺得真要珍惜每一天。愛自己的生命,愛自己的親人,愛關心自己的人和我關心的人。其實,活着本來就是一種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賜,感恩地活着,你纔會覺的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一種責任,既然上帝賦予我們寶貴的生命,我們爲何不好好珍惜呢?堅強面對生活的困難?雖然說人爲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種天性,但困難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沒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學會面對人生的困難吧!用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人生。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書心得8

餘華的《活着》一書是朋友送給我的,看書的整個過程又好奇又煎熬,好奇的是爲什麼書要叫“活着”?難道是主人公大起大落經歷萬般艱難而功成名就的一生嗎?隨着看完,才知主人公並沒有功成名就,大起大落萬般艱難倒是經歷了不少。煎熬的是這個故事承載了太多悲傷。

有的人活得幸福輝煌,有的人活得痛苦平庸。富貴的一生從幸福到痛苦,從輝煌到平庸,最大的悲哀也是此,所有人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只爲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能擺脫平庸,活得精彩。

“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裏,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變成了鵝,傳到你手裏,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了。”《活着》就從徐家的敗落寫起,成了富貴坎坷一生的源頭。

富貴敗光了所有家產後,他的母親對他說:“只要活得快樂,窮也不怕。”可富貴真的活得快樂嗎?敗光家產住到鄉下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母親患病他去城裏求醫卻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看到這一幕我尤其着急,直在心裏吶喊:你快回去呀,你有主角光環的,你不會死的,你母親還等着你呢,你的妻兒還等着你呢,他們會很着急的。我雖抱着着急心態,卻一點不敢敷衍,認認真真看完過程直到結果,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他和戰友被解放軍俘虜,才得以歸鄉。母親卻早已過世,妻子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女兒鳳霞也因一場大病成了啞巴。作者最終沒給富貴任何主角光環,他救不了他的.母親也救不了他的鳳霞。

我以爲他們一家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隨着大躍進等社會變革,艱難的生活,用他們的生活反應當時的苦,然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豐衣足食的生活來之不易等等,可是,並沒有。這只是悲劇的開端。

妻子家珍因爲換上軟骨症而幹不了重活,兒女還小,重擔就落在了他身上。爲了讓兒子能夠上學,他把女兒送人,同樣作爲家裏的女兒的我憤憤不平,又慶幸我生活在了一個好時代,。雖然最後女兒回來了,還嫁了人,還生了個大胖小子,卻因大出血死在了醫院裏。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被醫生抽乾了血,也死在了醫院裏,醫生和縣長沒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才驚覺,那不是我現在生活的時代。兒女相繼死去後,家珍也隨着去了。女婿在工作時,出了意外也走了,留下小小的外孫和富貴相依爲命。富貴給外孫煮豆子吃,外孫因吃豆子被噎死了。

看到最後,情緒倒沒了多大起伏,我想,作者給富貴的主角光環就是他還活着吧,會繼續活着吧,在失去了所有之後,經歷人間最痛之後,一顆心已千瘡百孔之後,沒有輕生的念頭,對生活也不報任何希望。他還有什麼可失去的呢?那頭陪伴他的、也叫富貴的老牛嗎?作者用冷酷的文筆描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西雅圖時報》評價說:餘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活着,其實並不複雜,它是最簡單化的人生。人們常說的“我活得好累”不過是要求得太高了罷了,活着只是活着,是生命的延續,沒有喧囂浮華,也沒有功名利祿。可是,如果活着只爲活着,人生倒是沒了精彩沒了追求,活得平庸了呢。

《活着》讀書心得9

隨着年齡的增長,淚點越來越低,真的看不得這種書。99年第一次看這書怎麼就沒感覺哪?不可否認,《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頓時有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它讓你看到了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在時代浪潮中只能被無情地牽引着,對命運有的只是無能爲力的苦苦掙扎。想來是多麼的殘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錯的,卻連站在原地尋求正確出路的權利都沒有。屈服,屈服,還是屈服,最後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稱福貴的口吻,平靜地講完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貴開心,你會跟着開心,福貴難過,你也會跟着有了一絲的慟泣。人生總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可是書中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相反:福貴的人生從地主家庭出生,而命運卻一次一次的與他開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頑劣乃至逐漸的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的手上,從此由“天堂”開啓了通往“地獄”之門。和他相依相伴的最爲親密的人一個一個的憾然離世,讓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這樣,命運也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着一個,眼淚完全不能表達那種刻刀在心頭刻下的烙印。

整本書讀起來都讓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噓不已,慨嘆命運多桀,也都從書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邊的人的童年和過往,因此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餘華文學作品做大的魅力吧。雖然整本書都很壓抑,但是隻有一段讀來讓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託人找了一個對象,她的那個對象二喜出現後,整部書的最淋漓盡致的部分出現了:在那樣悲慘的命運中忽然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有力的支撐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不但出現了轉機,還帶來了新生——鳳霞和二喜的兒子降臨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看到這裏非常的激動,體會了那種壓抑後突然釋放的快感。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糾結和掙扎:一方面對於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在這糾結和掙扎中,人們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總之是痛苦萬狀乃至憎恨這個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書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覺得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冷靜的看着福貴的人生從繁榮走向了悽苦,可是這個過程裏感覺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憤,反倒是那種出奇的冷靜讓讀者的思想肆意發揮,任意馳騁。

小的時候家裏比較窮,爸媽總是爲了生計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務,給我和哥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有時候我說“媽你早點睡吧,別幹了”記得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幹”。隨着年紀的增長慢慢的也體會了父母的艱辛。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最後都要他自己去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在最悲壯的時刻出現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夠記住:“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爲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生存,還是生活,僅僅是一線之隔,一生爲什麼而活,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只有當內心與外物和諧之時,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題目“苦莫如福貴,樂莫如活着”。

《活着》讀書心得10

故事從田間驚擾“我”睡夢的老人的吆喝聲開始,他正在開導一頭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隻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聽到老人的吆喝聲後,竟然“彷彿知錯般地擡起了頭,拉着犁往前走去。”彷彿人與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間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驚訝:“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釋後,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它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這哪裏是在和牛說話呢,老人分明把牛當成一個孩子,需要人講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幹活,而不是通過鞭打。爲什麼老人與牛會如此親近?他們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初讀到此只覺得老人可愛,而回過頭來看才醒悟老人的這種天真憨厚背後所沉澱的是什麼。用來騙老牛的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親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貴。

“我”醒來上前搭話後,老人便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後,“牛”又多次在文中出現,貫穿了整部小說。除了出現在老人的故事裏作爲自己生平的一部分來講述,它還出現在老人講述的間隙,“我”跳出來和老人面對面時。而這種時刻,往往就是讀者被悲傷襲擊得忍不住要落淚的時候。第一次是老人講到自己年輕時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爹被氣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時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的姿態出現了,池水正拍擊着它的脊樑。這讓人不禁想到彼時幾爲苦痛所淹沒的一夜落魄的舊日公子哥,痛苦時時撞擊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沒有沉淪,牛那條露出水面的脊樑似乎預示了他後日的站起來。

第二次是老人講到自己被抓壯丁抓走,從戰場的生死線上撿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卻發現娘已去世,而贏去了自己家產的龍二也因其財富被槍斃的時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貴一路走過死亡地帶的讀者,在突然看到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彷彿久久籠罩的陰霾悄然散去,我們發現陽光是那麼溫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飽經風霜的老牛是那麼寧靜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狀態。我頓有一種被生命緊緊擁住的暖然與踏實,而眼前的一切都那麼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傷痛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他還活着,我們也都還活着。老人給牛套上了犁,生活還將繼續。

第三次出現是老人講述到有慶被抽血過度而死,自己揹着重病的妻子家珍來到兒子墳前的時候。這一次沒有對牛的正面描寫,牛正在犁地,它周圍是渾身散發着生命力的在田間勞作或休息的人們。福貴在向人們講說“做人的道理”的當兒向牛吆喝了一聲,他說:“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就是他樸素卻深邃的人生哲學。與周圍熱鬧的人羣相比,牛顯得安分而踏實,浪子回頭後的福貴也正是如此,他沒有被困難壓垮,更沒有在自己遭不幸後向社會報復,他不偷不搶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當生命所賦予他的一切,負重前行。

最後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最後他剩下的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那個一心等着買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講述自己懷揣着錢,買下了一頭即將被宰的流着眼淚老牛。這不就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僅僅是對死去的孫兒的承諾,更不是對“把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的家族復興的執着。牛的眼淚讓他看到了對生之眷戀,在死亡面前再無所求,只想簡簡單單地活着,無論那需要承擔的是什麼。我想正是這與自己毫無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觸動了他,讓他把它牽回了家,並取名福貴。至此,故事結束,老人的講述與現實合而爲一。而從故事中走出來讀者,將以新的眼光審視眼前的世界和我們的生存狀態。

我們不難看到,作爲一個貫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結構上起了結構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定階段的結束,新一階段的開始,新的故事又即將展開;另一方面,從敘事上說,作者安排將鏡頭從故事中切換到有着安靜悠然的姿態的牛身上,能暫時切斷讀者的悲傷心緒,讓我們得以舒緩一口氣,而不至於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絕望,將我們拉回現實,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現實生活真實的美好;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徵意義,每一次出現,都是這種象徵意味的凸顯。“牛”的意象在中國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內涵,比如勤勤懇懇,比如踏踏實實,比如默默無聞,比如忍辱負重。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部分。老牛第一次出現時暗示的生命的堅韌,以及後來讓我們感受到的對苦難的忍受與超脫,對生命的珍視,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體現,向我們傳達一種生命哲學。牛還與泥土緊密相連。福貴對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對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的感情。比如文章開頭福貴趕着牛用粗啞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這裏頭的自鳴得意,對榮華富貴最質樸的輕蔑,對當下生活的真誠的歡喜,與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麼不同,把中國人自古以來濃濃的鄉土情結僅以一個淺薄的“路遠迢迢”來解釋,這種樸實憨厚、生命的張力,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深深感動。福貴如此愛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於這廣闊的溫柔的土地的召喚。

有批評者認爲,福貴的活着只是一種麻木的存在,沒有幸福,也沒有尊嚴,他讓老牛與自己同名正是將自己物化,將自己的生命狀態等同與動物的表現。作者的意圖在於“企盼自己乃至中國人皆能像福貴那樣‘溫情地受難’” 。這種說法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的。且不說那些被他點點滴滴銘刻在心的人間溫情,不說他對春生出於對來之不易的生命的珍重而選擇的不責怪,單就他對一頭垂死老牛的態度就能說明一切。如若麻木他又怎麼會救回一頭老牛呢?歷經苦難悲傷而依舊善待生命,這難道不是一種悲憫嗎?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覺不到痛苦與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澱,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爲,活着本身即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因爲不拋棄、不輕視、不虐待,而是拼盡全力去維護,去愛。而沒有幸福一說,只能是旁觀者置身事外,自視甚高的妄加揣度。餘華在小說前寫道:“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給牛命名,我以爲恰恰體現了他對自己生命意識的自覺,他從牛身上看到了某種相似。古人說“萬物有靈”,爲什麼偏偏是福貴將自己物化而非將老牛人化?米蘭昆德拉說:“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只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

福貴與牛之間,也可以說是這種牧歌式的感情。他與牛的充滿情趣的對話,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個體在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純粹的生命對話,這正源於福貴對不僅僅是人類生命的尊重。而他以親人的名字呼喚並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對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懷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託之所在。而企圖讓人溫情的受難一說,餘華早已作出解釋:“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們沒有資格去對這一形象作出道德評判,因爲我們對他的苦難並不能感同身受,我們誰也不能說自己面對如他所承受的苦難時能作出多麼“有價值”的抗爭,我們誰也不能肯定自己會不會墮入絕望的深淵甚至去傷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戰場上幾乎處於絕境的老全對大家,也對自己說的話,這句話伴隨着他一次又一次走過了槍林彈雨。看似悖論的五個字裏,生命的信念與堅韌,對“活着”的留戀與執着,卻散發出動人的光彩。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這些活法並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別。而當我們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時,相信一切都會那麼不同。

《活着》讀書心得11

餘華的《活着》再版了多次,而我最喜歡的就是紅色封面,黑色標題的這一版。黑色代表死亡,紅色代表生命,兩種強烈的色彩對比大致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小說的中心內容:生與死。生死的哲學問題一直是我不敢觸碰的內容,在我目前經歷的短暫人生中,因爲個人的軟弱或渺小,我無法去直面,承認自己的渺小,我並不覺得可恥,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我相信也是活着的一種力量。

一個深夜裏,作者餘華的《活着》第一次給我啓蒙了什麼是“死亡”,閱讀過程猶如一把尖刀刺向內心,由淺至深,最終在心中撕裂出一個傷口,是一種不可壓抑的痛。

書中故事既真實可信又辛酸冷酷,冷峻客觀的筆觸,樸素簡單的文筆,向我們描述着一個現實而又殘酷的故事:福貴老人和他的一家人一一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女婿二喜、孫子苦根,親人一個接着一個的死去,而他卻依然堅強地活着。

福貴的人生我們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那就是“承受”“忍耐”“活着”。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中,福貴“承受生活的苦難,在“忍耐”中變得堅強,用“活着”演繹生存的狀態,在特定的時代變遷下,融進了他的成長和苦難,這一份苦難卻是異常的苦澀和壓抑。

福貴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吃喝玩樂無所不好。他又是一個樂知天命的人,他沒有太多的理想抱負,只想過個安穩日子的人。用他的話說:只想好好活着比什麼都好,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接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對他的生活全面寫照。有評論家說,這是作者的消極人生觀,然而我覺得這又是客觀現實,誰也改變不了。悲觀的論調中,是對現實的無奈嘆息。

福貴的命運揭示這樣的現實:人的一生是無序的',看似有規律,其實充滿了許多變數。

福貴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死亡、恐懼和孤獨。所以面對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麼呢?他阻礙不了環境,阻礙不了厄運對他的一次次的打擊,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活着......

“塞翁失馬,因禍得福。”在書的最後福貴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用餘華的話說,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貴所經歷的苦難,所面對的親人的一個個的死亡,直至最後只剩下自己一人,這裏面的慘烈本來是不亞於餘華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的,但餘華成功地爲福貴找到了一條緩解苦難的有效途徑——忍耐,這使得整部小說的敘述都因着這種寬闊的忍耐,變得沉鬱、悲痛而堅定,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於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終,福貴真是達到了與孤單的生活相依爲命的地步。

命運如尖刀,現實血淋淋。在承受中忍耐,在忍耐中活着,命運的尖刀剖出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書寫了絕望的不存在;鏤刻下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善良、高尚、溫和、悲憫、寬容……,成了這部小說主要的精神底色。這也讓我們相信在任何困境下,讓美好的品質和希望在心底永存,纔是我們的精神力量所在,才能夠讓我們面對命運的尖刀,依然能好好活着。

《活着》讀書心得12

這本書講述的是老農民福貴遇到一個遊客後,敘述自己的一生

富貴,名字富貴,實則命運給予他的是富貴還是災難,這似乎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是諷刺還是現實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現了命運給予一個人一生的“圓滿”,似乎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災難。在他還是地主階段的時候,堵博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對婚姻的不忠,到最後的流落街頭,被抓去打仗期間,母親臨死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對於雙親以這樣的離恨離開人世,相信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但是福貴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爲了活着的人而繼續活着,他這一生最慶幸的是有一個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妻子。爲他生了一兒一女,由此,命運對他是公平的,在讓他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人世間最圓滿幸福的家庭。以爲惡運就此到頭。但這似乎只是不幸的開始。女兒因爲生病成了聾啞人,福貴再一次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爲了生活而活着。雖然這期間忍受了各種因爲大自然以及這個社會的變遷而帶來的種種磨難,但是他們都頑強的一一戰勝命運給予的苦難與折磨。

爲了活着,可以更堅強,爲了活着,他們依然繼續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爲了活着,忍受着內心的麻木,爲了活着。。。而繼續的前行着。命運似乎就是這麼任性的無情的在考驗着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協,再一次的向富貴伸出了惡運之手-奪走了他最疼愛的兒子。

富貴是絕望的,但並沒有爲此妥協,努力的前行着,爲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責任。繼續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當他們以爲命運就此放棄“光顧”他們的時候,命運再一次帶着友善前來關照。這此應該是幸福使者來臨吧,當他們以爲自己聾啞的女兒要一輩子獨守時,命運安排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守護者來守護他們的女兒,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實。但卻又真實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後面就會有多殘酷,本是帶着美願來卻又留下滿地的心碎而返。女兒難產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離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傷亡,留下的可愛外孫本以爲可以相依爲命,卻也不幸離去,看着至親至愛的人一個個的先他而去,這份悲傷,這份絕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對福貴而言。他這一生,圓滿了。

在他一個人身上經歷了所有人所經歷的過往,接受了命運給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說,想起來的時候,有時候傷心,有時候塌實,至親的人都是他送走的,當他有一天要走了,心無牽掛,沒有牽盼,這種內心的坦然,這種人性的境界,不是藝術又是什麼

《活着》讀書心得13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

電影以福貴、家珍(福貴的妻子)、二喜(福貴的女婿)、饅頭(福貴的孫子)四人吃飯的情景結束,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終止觀衆繼續瞭解福貴接下來的人生,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依然會好好活下去,儘管他們可能會因爲時代,命運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這種繼續活下去的念頭不會改變。

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透露出一種悲劇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卻覺得無比真實。是時代的悲劇,也有命運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貴的好賭使得房子易人,父親被氣得離世。母親病重卻沒有醫治的物質條件,更盼不到兒子的到來。解放戰爭後,福貴回家了。家庭的苦難累倒了有慶,偶然的意外令其離世。此後家珍也開始生病。文革鬥倒了醫院老教授,鳳霞因生產大出血去世。所幸電影的結尾還是給了一點生命的溫存,小說的結尾卻也只有福貴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剛開始房子沒了的絕望淹沒着福貴和電影外的我們,但隨着生活不斷變好和家人的不斷離世,我們似乎也覺得房子沒了,錢沒了再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還得活下去,生活還得繼續,還得活着。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霸王別姬,同樣是時代的縮影,同樣是歷史的故事,但這部片子更爲生動真實豐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時代,那些人,那些生活。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是能從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樂的時代故事,那些過往只能從教科書上看到的隻言片語。

我想看完這些充滿歷史感、充滿苦難、充滿反思的故事,更令我們瞭解我們的現在。爲什麼要銘記歷史,爲什麼要不忘過去,爲什麼要感恩現在。這真的是一種感受生命的珍貴和充滿希望的力量。無法訴說,只能感受。

時代是進步的,但也是充滿苦痛和災難的。無論旁人看來苦難多麼不可承受,但是人總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災難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餘華(小說《活着》的作者)在給麥田寫的序裏提到,“”爲何我當初的寫作突然從第三人稱的`角度轉化爲第一人稱?現在,當寫作《活着》的經歷成爲過去,當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寧願十分現實地將此理解爲一種人生態度的選擇,而不願去確認所謂命運的神祕藉口。爲什麼?因爲我得到了一個最爲樸素的答案。《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所受的苦難超於常人,任何一個旁觀者都認爲是不可承受的,而這苦難其實就是中國人的苦難的縮影。其實苦難落到別人的頭上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難以想象與接受,這個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詞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難所佔據。其實真正落到自己的頭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不僅僅是苦難,總能夠捱得過去。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着災難。可是,通常的情況是,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爲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麼辦。然而,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它完全可能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王子說的話是一個真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爲什麼呢?因爲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倒。"

有時候會覺得歷史離我們特別遠,其實是我們自己離生活特別遠,活在網絡上的空洞與數據的繁複中,讓我們有時失去對某些純粹的實在的思考與理解。

歷史和現實能讓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偉大。在災難前顯得無力,但卻也在災難前顯得無比珍貴。生命也是,愛也是。

相關啓示:電影《切爾諾貝利》《無問西東》,小說《時生》。

《活着》讀書心得14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歲月;經歷了人一生中的大喜與大悲。他死了爹孃,也喪了兒女。說他可憐,也是,也不是。至少,他,還活着。

他曾經年少輕狂,賭博輸光了家產,從遠近聞名的徐大地主變成了貧農。而取代他的龍二,在解放初期時就被槍斃了。他這算是撿了一條命嗎?

又曾經,他被抓去當兵,在軍營中度過了好幾度春秋。多少人的生命在可怕的戰爭中失去,而福貴還是倖免於難,挺到了戰爭結束。這又算是撿了一條命嗎?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爲了什麼?爲了金錢?爲了名利?不!只是爲了活着!如果人死了,那還講什麼金錢,什麼名利啊!你來了,並沒有帶來什麼,那你走了,也不能帶去什麼。你是清清白白來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樣。所以,活着只是爲了活着。

雖福貴失去了一雙兒女,還沒有了溫柔賢惠的妻子家珍,但他還是得活着。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確實很可憐。但是生活總是這麼艱辛、殘酷和神祕莫測。活着的確很難,他飽受着歲月的風吹雨打,但,他還活着!

在生活中,福貴他幾乎一無所有。在別人眼中看來,他也只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糟老頭子。可是他至少還有一樣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無價之寶,那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