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論語》閱讀心得(13篇)

心得體會 閱讀(1.42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閱讀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閱讀心得(13篇)

《論語》閱讀心得1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爲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裏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着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溫順,這是爲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爲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爲一棵爲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 “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爲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你怎麼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裏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爲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纔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爲社會爲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論語》閱讀心得2

之前談到孔子,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老先生,而現在我又在孔子的正直中感受到了一點可愛。

一個例子是孔子向子路發誓。《庸也》中,“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所……者”,相當於現在的“假如……的話”,據說是先秦人發誓常用的格式。可見孔子發誓不只慎重,而且懂行,或者說在和學生拉近關係。再如“天厭之”,相當於現在的“天打五雷劈”“不得好死”之類,好多人張口就來,慎重歸慎重,又再普遍不過。而一旦連續反覆,孔子那發誓賭願的倔勁也就夠嚇人,而且唯其越倔則越嚇人,越倔則越平易,越嚇人則越可愛,越平易則越親切。

《論語》閱讀心得3

我喜歡《論語》,論語裏面記錄着咱們的老祖宗孔子說的一些話,孔子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學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論語》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師佈置我們要背誦論語,我讀到這麼一段: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我“推敲斟酌”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認爲養父母就是給他們一點吃的,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他們買什麼,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我感慨萬分:

孔子說的太對了,這句話說出了孝道,我寒假聽到一則新聞,一位獨處的80歲老人有5個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個多星期後,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們纔在警方的通知下趕到老人的家裏,爲老人辦理後事。聽了以後我很氣憤,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養大成人,嘔心瀝血付出了一切,到頭來,這位老人卻得到了這個結果,不能不說這些兒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覺得我要從現在做起,聽爸爸媽媽的話,長大以後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

《論語》閱讀心得4

易中天給於丹論語心得做的序開篇就談到了于丹所說的孔子的顏色,並說孔子應該是灰色的,因爲理論是灰色的,具有普適性。按照他的說法,灰色對應於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爲它的這種特性而“高貴和純粹”。

說孔子是灰色的我贊同,說孔子具有普適性我也贊同,但他後面對於色彩和這種色彩的種性我卻頗有異議。

首先就色彩學的角度上來講,通常被稱作“無色彩”的除灰色外還有黑色和白色,而“無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來爲其定位。灰色是黑白之間的過渡,連接了兩個極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話,能把這樣的一種過渡色稱爲純粹麼?還是僅僅爲了擡高這種色彩的價值和重要性所進行的`有意識定義?如果按照世俗的說法,唯有純粹的纔是高貴的。皇室血統講究純粹,寵物的族系也講究純粹。人類血統的過於純粹會造就近親婚姻的惡果衆所周知,純種的寵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難。也就是說,高貴和純粹的代價是放棄普適性。那麼,一種理論的純粹呢?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普適性”與“高貴和純粹”的定義就自相矛盾起來。

再者,經光學證明紅黃藍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藍(Cyan)、洋紅(Magentared)、黃(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說,哪怕這兩種最純粹的“無色彩”也不是能夠獨立於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們只是各種顏色過渡極致的表現,而灰色只不過是這種種變化中的一種。

那麼孔子呢?把孔子定義爲灰色是否合適?我倒是覺得,這樣定義其實未嘗不可。只不過所謂高貴於純粹的定義就大可不必了。我們都知道“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說法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孔子只不過是提煉了生活,《論語》本身不就是一部關於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點滴言語濃縮提純後的集合麼。孔子以及衆多偉人的偉大之處在於在他們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最大限度的爲這種濃縮和提純提供了足夠的素材。普通人在觀察少數偉人的言行中得到啓發;偉人在觀察和思考大多數的普通人(包括偉人們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啓發。這是一個觀察與反饋的過程,在歷史中不斷往復着。

也就是說,孔子及《論語》都是極致中的過渡,這種特性和灰色的確有共通之處。

前兩天恰巧看到新京報上一篇關於現在是否有人能夠在影視作品中演繹出能夠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裏面也談到了類似於孔子的“普適性”這樣的問題。大意好像是說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個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經不再重要。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說,對於所謂“純粹”與“高貴”的追求還是本着需求的原則而變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變化,它還是可以幻化出一個適應需求者的面貌來服務於你。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這只是孔子的“普適性”現代版的具體體現,就如同中國古代把孔子奉爲“至聖先師”並以他爲名約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歸正傳,我還是先看看這部風靡南北的于丹論語心得再說吧。

《論語》閱讀心得5

在大家手中的這本論語中,解釋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這讓我想到當今教育領域很熱門的一個話題,就是“專才”和“通才”的區別。許多雙一流大學都在推進通識教育,但並不是每一項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些學科的'課程泛而雜,學生覺得學不到什麼東西。

孔子這一句“君子不器”是不是失去了其合理性了呢。

我認爲是沒有的。在當代仍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其內涵要稍微變化。這樣的通,是觸類旁通的通,是要在相近的範疇內的通。我曾經聽一位老師說,他認爲外院的學生,大一要上高等數學,但是不用上哲學,有點不可思議。對西方文化的學習,離不開對哲學的基本理解。例如政治家,要對歷史有所涉獵;歷史學家,又要對哲學有所瞭解。英語專業的同學,可以向語言學發展,也可以向翻譯領域發展;翻譯專業的同學,可以向文學翻譯發展,也可以瞭解社會科學類的知識。有一個精通的領域作爲起點,然後向周圍的領域進行發散,我認爲這樣理解“君子不器”,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內涵。

《論語》閱讀心得6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它就是《論語》。我是從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國學班開始讀的。

我一讀這本書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樣。這本書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的,裏面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寫了非常注重禮節的子路,孔子的兒子孔鯉被抓走了,子路上去營救,人沒有救出來卻中了對方的圈套,被一個人一劍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還不忘把帽子戴好。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我最喜歡的學霸。你們一定會問我爲什麼喜歡顏回呢?因爲他不但謙虛有禮,還非常有學問。有人說他比孔子還要謙虛,他卻反駁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會被人們爬到山頂,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樣,誰也無法爬上去,我的.老師孔子比我更謙虛有禮。”

《論語》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雖然這學期《論語》二十章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但這並不影響我繼續鑽研、見習《論語》中的智慧,我要繼續學習,努力成爲真正的君子吧!

《論語》閱讀心得7

在教育原則的問題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它蘊含了“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的意義。在孔子之前的時代,平民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爲打破這種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孔子積極推廣私學,認爲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根據《論語述而篇》所記載,爲了貫徹“有教無類”的方針,孔子規定“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誨焉。”意思是:無論何人,只要是有心學習者,僅需主動奉送十條幹肉,就可以成爲其弟子。孔子招收學生不分貴賤、貧富、地域、種族的原則,把受教育的對象擴大到平民乃至寒門子弟,兼收幷蓄,因材施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教育觀與“仁”思想的融合。

《論語》閱讀心得8

初看《<論語>心得》是在《百家講壇》節目中,看到于丹用一種泰若的淡定來細解這本古書時,我迷上的不僅是書的內容,更是于丹講解時的感覺,但當她用論語精髓來破解現代人的迷惑時,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內心平和而滿足。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結合現代生活、社會、人、道理,把《論語》的精髓“仁”、“儀”、“禮”、“信”表現的淋漓盡致。全書深入淺出,用通俗的語言講解《論語》,講解孔子及三千弟子對儒道的理解和詮釋。行雲流水,簡簡單單,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中庸、謙虛的行事之道。讀《<論語>心得》,不僅僅只是讀《論語》的儒家哲學,也是在透過《論語》看于丹老師的心境,從她的悟中品味她的內心世界,品味她對生活、工作、人生、朋友的態度。古人云:“觀明鏡以正衣冠”,而讀于丹則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讓自己的`修爲更加長進。

其實,人生活在世間,家庭、工作、朋友是我們的中心,而與其相處的道理奧妙頗深,這本書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借鑑的道理,甚至可以說捷徑,幫助我們更好處理各種事情。于丹教授精闢的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啓發,在工作中,我們努力,我們上進,但有時也許不被領導認可,但我們充實的是自己,內心是安逸的;在生活中,我們盡好自己的職責,也許生活回饋我們的和付出不成正比,但我們努力生活了,這就夠了;對待親人、朋友,我們付出尊敬和真誠;總之,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這樣,就會使我們自己的內心變得完美而強大,纔會更容易地接近真正的成功,纔會從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滿與幸福。

《論語》閱讀心得9

在學習國學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經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寶石璀璨奪目,它就是《論語》。讀《論語》讓我獲益匪淺,雖相隔千年卻似近在眼前,耐人尋味的經典理論盪滌我心靈的塵埃。

這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它包含孔子對教育、政治、哲學、爲人、處事等方面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讀完這本書,孔子的形象躍然我眼前,我對孔子的印象極爲深刻。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他開創儒家學說,編纂《春秋》,修訂五經,創立私學,打破貴族教育。他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態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做人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學習,成績穩中有升。

他是一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對兒子就像對學生一樣,不嘮叨,用心簡單引導。子曰:“學《詩》乎?不學《詩》,無以言。”“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告訴兒子學《詩》的意義,告訴兒子學《禮》的'好處,只告訴兒子這兩個方面,其它一句不囉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導兒子學習《詩》與《禮》,兒子在孔子的薰陶下,自然而然學習了《詩》與《禮》。兒子自己悟到、學到的本領纔是真本領。

他是一個爲了理想而執着努力的人。當魯國不重用他時,他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去周遊歷國,傳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傳就忘記所有,離開妻兒,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參加夏令營,才五天,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可孔子不然,雖然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他爲了實現理想,放棄了一切!這種執着精神,這種堅韌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關鍵。

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這句好學名言已經被我銘記在心:“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多麼好學的一個人呀!要是我具有這樣的精神,我定會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這麼偉大的人,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成爲他那樣勤奮好學的人!

孔子是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給人以啓迪。《論語》是一個警枕,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論語》是一座燈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論語》是一首意味深長的詩、《論語》是一幅意蘊深遠的畫……

《論語》閱讀心得10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心得體會及對其弟子們的教導之言,作爲統治封建社會的文化基石,儒學在數千年的時間裏對國人的理念與信仰起到了極爲重要的引導作用。古人對此推崇備至,呵護有加。

在我們這些年的學習生涯裏,對於論語的學習卻僅僅是將他放在學習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絡,但卻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深刻涵義。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佳句,我們曾以之爲警句箴言,常伴耳畔。但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檔子“百家講壇”節目裏,北師大教授于丹告訴我們,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爲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曾經,我們爲那些聖言而仰視,其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樸素的,我們覺得他們高深,是因爲我們沒有好好地領悟過,他教會我們每個人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的方法以及爲人交友處世哲學。“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訴我們怎麼與天地萬物、大自然友好相處,對於我們所處的這方土地給予感情,換不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處世把握好度,保持君子本分,不違背原則,嚴於律己,寬待朋友,樹立遠大志向,三十而立。

儘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陰之嘆,但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樹立人之本,這是《論語》告訴我們的。也許,讀懂《論語》,那是一種境界。

《論語》閱讀心得11

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它是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礎。

如何讓自己擁有誠信呢,那便是培養恆定如常之心。孔子說:“無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恆矣。”本來什麼都沒有,卻裝作有;本來很困頓,卻裝作飽滿富足,這樣的人很難保持始終如一,因爲他都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真誠面對自己,更不用說對別人守信用,從一而終了。

怎樣判斷自己保持了恆常之心呢?這需要我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保持平常心。孔子說:“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愛一個人希望和他長長久久,而若恨上這個人,又希望他馬上消失,這樣極端的感情用事,就會使自己陷入迷惑之中,失去內心判斷的標準。所以,對世界守信,對他人守信,要看看能否對自己的生命忠誠守信。

《論語》閱讀心得12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爲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爲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爲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對於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爲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脫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爲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後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圍繞“治世”而採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着神聖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爲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逐出了研討的範圍,也使得在後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年不絕。

《論語》閱讀心得13

《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也就是不是真的存在,只是祭祀者在心中認爲祭祀的對象存在;而“祭神如神在”,指的是神未必真的存在,只是主持祭祀的那個人認爲神存在。也就是說,祖先和神明是否真的存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主持祭祀的人的認知,這樣的祭祀實際上就是祭祀者一個人的活動。孔子祭祀思想真正的內涵是人們通過祭祀活動實現對崇高人性的追尋以及對心中信仰的表達,人們祭祀的本質是祭奠心中的神,而不是祭奠客觀存在的神,祭祀只是一種過程與形式,是祭祀人祭奠心中神性的流程。孔子的祭祀思想要求人們追求心中的神,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追求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