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說課稿 閱讀(1.12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單元。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基本的多位數乘法計算方法和理解乘法交換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乘法分配律和有關乘法簡便算法的基礎,是緊密連接前後教材的橋樑。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出發點,基本理念和學生以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乘法結合律,並能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結合律的意義和乘法結合律的應用

難點:乘法結合律的實際應用

二、教法分析:

爲了很好的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本節課是通過理解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思路和策略上,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最優計算方法,正確使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主要採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突破重點,以此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

在思維活動的組織上,採取比較對照、區別幾種計算方法的異同突出兩個數相乘湊整的優越性及由實例列算式到抽象出乘法結合律定理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關於乘法結合律,在三年級的簡便算法的教學中已有所孕伏,這是在學生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再通過具體例子概括出一般規律,學生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討論爲主,講練結合,改變了傳統的單純傳授知識模式,而更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創設問題的情境,比較兩種算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感到有學習和探索的需要和興趣,並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討論對比幾種計算方法後總結出把兩個能湊整的數放在一起相乘有利於計算的方便快捷。利用原來學過的乘法交換律字母表示形式遷移得出結合律的字母表示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講練結合,練習循序漸進,掌握新知。

四、教學模式:

這個部分我分爲4個環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決問題、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關鍵。因此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口算爲切入點進行男女生競賽。由此得出:兩數相乘能夠湊整的`可以使計算比較準而快。

(二)建立模型:

這個環節我分4個版塊進行:

1、情境引入

(課件出示)在這裏,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解法有什麼相同點,又有什麼不同點?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的解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讚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從被動接受知識爲主動探/索,在具體的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2、討論交流

在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結果,確定了哪一種計算方法更簡便後(課件出示相等關係)繼續觀察幾組算式及數字的特點,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確定兩個算式之間的關係。(課件出示)這個設計環節是本節課的亮點,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兩個算式之間的關係,學生可能會通過計算得出,也可能利用乘法的意義和交換律得出,仔細觀察的學生還可能會注意數字的特點和關係直接得出結果等等方法。從中體現了數學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拓展,也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對於正確得出結論的給予鼓勵。實踐出真理。通過這幾組算式的比較對照,學生會發現運算數字不變,改變運算順序,結果不變。在得出規律後讓學生自己舉一些類似的例子。通過舉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加深了對規律的理解,爲下一步總結定律做鋪墊。起到點面結合的橋樑作用。

3、總結歸納(建立模型)

利用學生髮現的規律總結出今天的教學重點,進行由個別到一般的教學,得出乘法結合律的定律,也由此揭示課題:乘法結合律

接着,根據學生原來掌握的乘法交換律字母表現的形式,利用知識的遷移得出乘法結合律的字母表現形式(課件出示)

在整個教學新知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

4、基礎練習

學生進行隨堂練習。練習作業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活動,猶如工業生產中的“產後服務”。它可以鞏固新知,加深記憶。(課件出示練習)

在練習過程中,如果出現學生對於(12×□)×5=□×(4×□)不懂填,那麼可以馬上結合字母公式找準A、B、C分別代表哪個位置的數,對號入座;在這裏還要強調數字特點,括號的使用。

讓學生判斷各題是否符合乘法結合律,進一步加深了對乘法結合律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

(三)解決問題

學習不是爲了學而學,而是要把我們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爲我們的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服務的。

(課件出示)

學生利用乘法結合律找到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對用最優化的過程得出結果的學生給予大力表揚,並在此滲透德育教育,教育學生保護環境,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爭做社會好公民!

學生練習後進行階段性小結:在幾個數相乘的時候,如果其中有兩個數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數,就可以利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把它們先相乘,使計算簡便。

(四)拓展延伸:

課堂練習的目的在於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並找出不足及時補漏補差。

(課件出示作業)

針對25×16,如果學生直接進行計算,則沒有達到簡算得目的,面對這種情況我會給學生回顧複習時的25×4,引導學生在算式中找出隱含的數字4,把16分成4×4再進行簡算。如果學生是把16分成2×8,則全班講解,這種方法也可以湊整簡算,並提出表揚。

作業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讓學生鞏固加強所學新知,又有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結束前引導學生從定律和簡便計算的方法上進行課堂小結。

五、板書設計:(課件出示)

一節課的板書目的是要突破教材的重難點,在我的板書設計中,板書學生通過感知體現重要性的三個算式,乘法結合律的定律是教材的重點,字母公式體現了由個體到一般的概括。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育理念。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設計的課堂教學,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真正懂得乘法結合律的意義。在數學情境中感知利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優越性,實現了運算定律的由點到面的認識飛躍,讓學生感覺數學學有所用,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法分析、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教學模式和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5頁到26頁的內容。

2、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倒數的認識。教材中呈現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共同點是都把 平均分,第(1)題是平均分成2份,第(2)題是平均分成3份,第(1)題的算式是 ÷2,被除數 的分子是能被除數整除的,而第(2)題的算式是 ÷3,被除數 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無論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讓學生在塗一塗、算一算的過程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結論”的過程,體驗其中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定位爲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定位爲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3、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地對本節課進行教學,課前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等。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學實際,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學的同時,體現估算。

《數學課程標準》對計算教學有明確的要求,即淡化筆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分數除以整數是學生今後繼續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現行教材中對估算意識的培養還未凸顯出來。針對這一現象,我力求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學,在課堂上形成具體的教學行爲,從而加以體現。

2、以探索爲主線,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將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是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從問題的提出,就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和交流的數學活動中來。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儘可能地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3、讓學生充分評價和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加以評價,加強反思。當學生探索出多種算法後,學生給予恰到好處的評價,學生就會隨時深入思考,同時也能反思每一種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在本節課中我將貫徹“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思維爲主線”的教學原則: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尋求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領路人,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分層練習、注重發展

練習有層次,由嘗試練習到綜合練習到發展練習,層層深入。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教學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爲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塗一塗,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的算式 ,讓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第二層次: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這個算式的特殊性在於分子能夠整除整數,學生容易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找到特殊的計算方法,因此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操作探究,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分子能被整數整除時,可直接去除;並舉例操作驗證這一算法。

第三層次:激發矛盾,再次探究。

讓學生用探索到的方法來計算 。此時學生髮現分子除以整數除不盡,分子除以整數的方法不適用。知識矛盾的衝突引發學生進一步觀察和思考,並再次利用多媒體課件操作探究,從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計算方法。

具體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一) 舊知複習,蘊伏鋪墊

複習時我安排了兩道練習,引發學生記憶的再現,爲學生選擇原有知識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鋪墊。

1、展示問題:

(1)什麼是倒數?

(2)你能舉出幾對倒數的例子嗎?

(3)如何求一個數的倒數?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內容是以倒數爲基礎的。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與倒數緊密聯繫,因此,在引入新課之前,帶領學生系統深入地複習倒數的相關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體:笑笑和淘氣去買白糖。

問題1:他們每人買了兩袋白糖,一共買了多少袋白糖?

問題2: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問題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麼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置了一個“買白糖”的具體情境,並展示了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在幫助學生複習整數除法的同時,引出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分數除以整數。由於設置了三個遞進的問題,學生不會覺得問題3的提出很突然,並且,由於有了問題2的鋪墊,列出問題3的算式也較爲容易。

(二) 創設情境,理解意義

展示多媒體:

把一張紙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自主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紙,先把紙平均分成7份,再塗出其中的4 份,然後再將這4份平均分成2份,將其中1份塗色,最後看看塗上色的這部分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在彙報反饋時,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即分、塗的過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維方法。通過思考操作學生達成共識: 裏有4個 ,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個 ,是 。接着讓學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同時理解了分數除法的意義。

(三) 大膽猜想,舉例驗證

學生通過操作,明白 是怎樣得到的。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分數除法呢?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剛纔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師讓每位學生舉例驗證,通過分一分,塗一塗證明結論。

【設計意圖】大膽地猜想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思考方法,但還要經過科學的驗證。科學的驗證可不僅僅是一兩道題就能得出結論,數十名同學會舉例出數十道不同類型的分數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數除不盡的。

(四) 激發矛盾,再次探究

學生很快發現有些算式是無法用以上結論計算出來的,如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盡的。矛盾的引發,說明“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這樣的計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導學生再一次進行探究。爲了便於全班統一交流,我選取學生舉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進一步研究,如 ÷3,此時,先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塗一塗,然後再讓他們進行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引導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經驗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本環節的設計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體驗了“探索——發現——驗證——修改”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完成了知識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分數除以整數意義的理解,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

根據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髮現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時我還引導學生髮現:把 平均分成3份,這其中的一份實際上就是 的 ,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 × = 。比較兩個算式,學生很快發現它們是相等的。由此,學生再一次得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來解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即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以舊學新是我們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這一環節主要也是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從被動接受知識爲主動探索,學生學習的過程變得精彩而不在枯燥無味。

(五)再次驗證,分層練習

多媒體出示:

1、 3/5÷3 =; 3/4÷4= ;4/11 ÷5=; 8/9÷6=; 6/7÷8=; 4/15÷12=;

2、 ( )×9=1/3 ;8×( )=; 5×( )= 4/3;( )×5= 1/2;( )×2= 4/5;4×( )= 1/4;

3、找規律填數: 8/9,4/9,( ),1/9 ,1/18,( )。

【設計意圖】一個新的計算結論必須反覆驗證。讓學生通過實際運算再次驗證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學生在不斷地思考與驗證中,發現了第二種計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數除法的計算算理。

以上教學程序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對計算進行探究式教學,也是新理念的挑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操作、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培養了積極的學習情感,三維目標得到了有機的整合。

四、說板書設計

把一張紙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把一張紙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集條理性、科學性、整體性和概括性爲一體,有利於學生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能夠體現出新舊知識的密切聯繫。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讓課堂與快樂有約》,我將以《三袋麥子》的第一課時爲例,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環節、板書設計這幾方面,來談一談我在語文教學中,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快樂學習的感受。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後,土地爺爺故地重訪,並對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很適合兒童閱讀。

【學情分析及目標預設】

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富有想象力,善於發表個人意見。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情境串聯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營造生動、活潑、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爲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的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朗讀感悟能力。

3、初步感知故事內容,理清脈絡。

4、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材料,初步體會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質,並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根據課文本身以及第一課時的教學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定位爲:生字詞教學和初步體會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質,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我的做法是:

1、創設情境,以趣激學。

2、細緻指導,注重體驗。

3、優化整合,合理利用教具。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各種形狀的生字卡片、頭飾、角色圖片。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這堂課中,我採用了情景導入法,討論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去誘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和交流。

學法: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爲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看、說、讀、議、演等去實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學環節

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環節: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更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自我體驗。因此,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時,我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該給學生一份怎樣的禮物?

★特別的禮物——實用的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新課開始,以土地爺爺的“禮物”導入,激起學生對新年禮物的渴望。接着,用課件出示“大禮盒”,讓學生在產生接受禮物的期待中,進入生字學習。最後,學生在通過將生字帶入文中的朗讀與初讀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從而明白老師這一份特別的禮物的意義所在。

★無形的禮物——體驗學習的快樂。細節上的渲染,如別緻的生字卡片、生動形象的頭飾;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親切、充滿童趣的教學語言;生動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這一舞臺上盡情地表演,扔掉了學習中的負擔和恐懼,在語文學習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具體環節】

環節一:激趣導學,直入文本。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間活動的時候,我播放一段背景音樂《過大年》,歡樂、祥和而又喜慶的樂曲,渲染了節日的氣氛,引領學生回味過年時的情景,爲新課奠定了輕鬆、愉悅的基調。開課時,我以新年禮物爲話題引出故事的三個主人公,直入課文的第一段,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收到禮物的喜悅。接着設計了“幫土地爺爺算算帳”的環節,引出課題。這樣的開課設計新穎別緻,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爲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環節二: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生字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一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形象、直觀,變換靈活的特點,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快樂識字的氛圍。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老師給學生“派送禮物”的情境,多媒體展示漂亮的大禮盒,打開後跳出一個個可愛的生字寶寶,激起了學生和生字寶寶交朋友的熱情。以和生字寶寶“打招呼”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課文中生字的音;“你以前認識他們嗎?在哪裏見過?”回答中,學生交流了識字經驗;接着出示詞語,讓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比賽讀。每當學生讀得好時,多媒體課件會適時出現笑臉、字寶寶翻跟頭的畫面,這些鼓勵性的小細節,無論是從聲音,還是圖像上都給學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大大調動了他們的識字熱情,讓他們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學習,享受快樂。

環節三:“導演”分集,理清脈絡。

看動畫片是孩子們最感興趣、最樂於做的事情,針對這一特點,在學生再讀課文後,我播放了一段flash動畫故事,提醒學生一邊看,一邊回憶課文中的相關內容,並假定如果你是一名小導演,你能給這個動畫故事分集嗎?而且還要在課文中找出依據。這種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讓他們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加速了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在此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同時讓學生在合作、探索和交流中忘記了這是給課文分段,並在“看”、“議”、“想”中感受快樂,得到收穫。

環節四:深入局部,精讀感悟。

本環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第2—4自然段。這部分主要寫了小豬、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爺爺的一口袋麥子後,小豬的語言,小牛的想法和小猴的動作。“比一比”的環節中,以課件展示課文中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分步出示,這種直觀演示,能化繁爲簡,化枯燥爲生動,讓學生快速地把握住課文的重點,從而體會到兩個“不同”,即“視角的不同”和“方式的不同”。“想想、說說”讓學生憑藉對這幾個小動物的熟悉,揣摩出他們的所說所想。“讀讀、演演”讓學生在爭當童話劇的小主角這一情境中,自由組合表演。通過學生的一系列活動,內化了課文的語言,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動物的形象也變得更加豐滿,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環節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尊重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把課外的拓展實踐分成三個版塊——“我會說”:把故事上集的內容說給父母聽。“我會做”:動手製作自己喜歡的角色的頭飾。“我會演”:和你的朋友把故事的上集演一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一至兩項完成。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該是課文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主要採用了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簡潔、概括,是文章結構的簡縮,展現了文章的重點內容,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說課稿 篇4

《看電視》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二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第五課《看電視》第二課時。

一、教材分析

第二單元編排《識字2》、《看電視》、《胖乎乎的小手》、《棉鞋裏的陽光》、《月亮的心願》等五篇課文,教育學生關愛他人,尊敬長輩,樂於助人,使學生懂得要尊敬長輩、敬愛父母等道理。

《看電視》這篇課文是一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爲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作者以“奇妙”爲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首尾呼應;整首詩也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奇妙——放棄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最後,作者巧妙地拋給讀者一個問題,引起讀者思考——每個人的心裏都裝着一樣什麼東西?

二、教學目標

《看電視》這首詩歌的教學時間安排爲二課時,其中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一)認知目標:學生會寫“家”、“完”兩個字,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技能目標: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情感美,喜愛讀詩歌;

(三)情感目標:學生能體會人與人之間親情;

三、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力求做到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親情。

四、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

(一)小記者採訪,談話導入新課

1、小記者採訪時提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平常在家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第二個問題:你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最喜歡看什麼節目嗎?第三個問題:你家的遙控器平常誰拿着,你家看什麼電視節目誰說了算?

2、小記者採訪代替了教師的平淡談話帶入,讓他們帶着新鮮、好奇進入本課學習,而且所採訪的問題爲後面學習課文時解決重難點搭設了一個橋樑,起到了一個鋪墊作用。

(二)聽看結合,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動畫範讀,渲染烘托氣氛。在輕鬆愉快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整體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後教師提出問題:歡歡家看電視藏着好多祕密,你們想知道嗎?要想知道祕密,就要“闖四關”(這樣設計是充分掌握學生好勝、喜歡挑戰的心理,設計“闖四關”遊戲,激發學生主動往下學習的願望)。

第一關:放課件,認生字,摘果子,教寫“家”、“完”兩個字。

第二關: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纔算闖關。教師提示:遇到讀不準的字要看準字音,多讀幾遍,知道讀準再往下讀。學生讀完後可讓學生說“哪些字經你後來努力,你讀準了?”。每組喊一學生讀課文來代表本組闖關。

第三關:同桌讀書,一人讀、一人聽,讀得好,獎給他一顆星。可以讓他當小老師,糾正別人的錯誤,也可以當虛心的學生,從小夥伴那學會一個字。

第一關認生字是複習上節課所學,是爲後面讀課文掃清障礙。教寫“家”、“完”兩個字,主要是把識字量分散,體現了每節課動筆!第二關一讀課文,要求明確,教師提問題“哪些字經你後來努力,你讀準了?”,讓學生自己解決難點,互相有啓示作用,同時也讓學生有了成功學習的體驗。第三關二讀課文,互聽互幫,讀得有層次、有目的,合作讀書,人人蔘與,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穫。

第四關經過一讀課文二讀課文後填空:

爸爸和我愛看 ;卻換成

了 ;

奶奶愛看 ;卻換成了 ; 外面一起爲媽媽換成了 。

第四關的填空是將課文的主線抓出來,學生讀課文後如果能將這條主線抓好,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比較容易了。同時,第四關的填空題將學生的視線直接拉入到學生課文之中。

(三)圖文結合,讀中悟情

針對填空題解決三個問題:

1、爲什麼爸爸和我愛看足球賽,卻又換成了京劇?你是從課文的哪一小節知道這些的?學生讀第一小節後,用“因爲”、“所以”回答這個問題。

2.爲什麼奶奶愛看京劇卻又把它換成了足球賽?出示課文上插圖,學生觀察圖上有誰?他們分別在幹什麼?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奶奶當時的表情和心理。採用師生賽讀、生生賽讀、男女生賽讀等多種方式重點指導讀第三小節。

3、爲什麼我們最後又都提議換成音樂舞蹈?指導齊讀第四小節,用“因爲”、“所以”回答這個問題。

設計以上三個問題,正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剖析,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用上“因爲”、“所以”說話,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在解決三個問題時,把重點放在了第二問題上。通過看圖分析奶奶的'表情心理,多種方式指導讀第三小節,可謂是

突破了重點中的難點,解決了難點中的重點。本課的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本課的“情”和“趣”都被抓住了。

4、用自己的話講述歡歡家看電視的故事

這種做法有兩個好處:一是培養學生語言口頭表達能力;二是訓練學生讀詩時,在頭腦中形成詩歌畫面,在轉述過程中讓學生隱隱感覺體會到詩歌分行排列的文體特徵。

(四)整合全文,整體感悟

教師提出問題:歡歡家看電視的故事講完了,她有一個問題想問大家(課件出示最後一小節),學生齊讀。問:你現在知道歡歡家看電視的祕密是什麼嗎?學生自由說。

最後一問,是對全文的一個整合,學生自由說的答案也是對課文所要表達“情”的一個整合。

(五)小記者採訪

問題一:你最喜歡課文中的誰,爲什麼?

問題二:以後如果你最喜歡看的《動畫城》開始了,而奶奶最愛看的《梨園春》也開始了,你會怎麼辦?

小記者採訪首位呼應,同時小記者所提的兩個問題也是對本科內容的一個綜合,而且將“情”落實到學生今後的行動上來了。 本教案在設計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感悟。學生讀的有層次,先自己解決難題讀,再同桌互讀,培養了學生會傾聽的好習慣。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明白讀書後要讀有所收,讀有所獲。教案在設計時也注重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食物的主要成分的檢驗》。本次說課包括五部分: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

說教材: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檢驗》這節課是屬於國中《科學》(牛津上海版)第十個主題單元《健康的身體》中的內容,這個主題單元涉及到運動、休息與健康、營養與健康、平衡與健康等內容。本節課就是營養與健康內容中的一節,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學會食物中的主要成分的檢驗方法。本節知識是爲學生學習“食物與健康”有關內容做準備,學生只有在瞭解了食物的營養成分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討論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均衡膳食等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主要營養物質:葡萄糖、蛋白質、脂肪的檢驗方法 。

2.學會運用簡單器材進行簡單科學實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一檢驗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方法”,初步學會檢驗食物中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質,養成實驗操作的規範性的意識。

2.通過“活動二:探究日常食物中的一些主要營養成分”,嘗試運用檢驗物質的方法鑑別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提高處理信息、獲得結論的能力,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僞劣的分析,使學生建立起食品安全關乎人的健康意識,樹立起科學發展應爲人類造福,而不是害人的思想。

2. 養成用科學探究的結果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用證據支持假說)的科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運用所學的方法檢驗日常食物中的一些主要營養成分。

2.進一步掌握正確、規範的實驗操作技能

【難點】1.檢驗時有些實驗操作要注意安全(如班氏試劑檢驗葡萄糖的加熱實驗操作)。

2.對於實驗中不同顯色結果的理解與解釋。

說教法:

本次教學比武的主題是“證據支持假說”,圍繞這一主題,我用“大頭娃娃”引入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家長給嬰兒飲用牛奶?”,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建立自己的假說,而後隨着教學展開,當學生得到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檢驗方法後,再讓學生探究常見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其中就包含牛奶),通過實驗和查閱資料來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假說。本節課在充分準備實驗器材、被檢驗的食物和有關資料的情況下,以實驗探究爲主,教師問題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改變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說學法:

本節通過學生閱讀、觀察、設計實驗、以小組爲單位動手實驗、資料分析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親自操作,不僅使學生獲得食品檢驗的感性認識,並得到實驗技能的鍛鍊與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活動,力圖促進學生以主體參與、相互協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流程:

理性知識是以感性經驗爲基礎的,因此解決問題至關重要是“假設”的形成,也就依賴與學生對相關感性經驗的理性分析(思維過程),所以本節課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七年級學生對周圍事物已有一定的認識,對一些社會現象已形成一定的看法,所以教學開始用“大頭娃娃”事件引入,讓學生建立起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家長還給嬰兒飲用牛奶呢?”讓學生討論知道嬰幼兒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健全,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有限,猜測牛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怎樣證明?從而引出課題《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檢驗》。

二、觀察,交流理解食物主要營養成分的檢驗

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澱粉的檢驗,六年級時已學過,在此先複習一下,重點是學習檢驗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方法。先讓學生閱讀書本,知道這些物質的檢驗方法,預測可能有的現象,而後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教師應明確講清操作步驟及要領,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對於有些要領應重點提示: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特定試劑加入前後顏色變化;酒精燈加熱時學生應注意安全,對於有些食物在檢驗前先要製成溶液等。學生重點關注是:教師的操作及特定試劑名稱及加入前後現象的不同,及時做好記錄。

三、運用所學方法,檢驗常見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提供四種食物(豆漿、牛奶、米湯、蘋果汁),讓學生猜測裏面主要成分是什麼?各小組選擇一種食物進行探究活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活動後進行小組交流,教師將學生的活動報告彙總在表格中進行展示。有個別小組檢驗時結果不同,教師應注意啓發引導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對於進行多次嘗試的小組,進行表揚。個別食物中脂肪的檢驗本堂課所學方法不能檢出,通過收集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來獲取信息。最後教師將完成的這四種食物主要成分表,讓學生觀察並思考“爲什麼要給嬰幼兒喝奶粉?”,通過觀察比較學生一下就明白了“牛奶的營養成分較其他食物齊全,所以嬰幼兒要喝牛奶”,用證據支持假說。

四、拓展與延伸

最後就“毒”, 讓學生對生產它的廠商提一些忠告,讓學生知道科技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類,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使學生建立起食品安全關乎人健康的意識。

說課稿 篇6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藉助文本,感悟“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其中目標1和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爲了較好的實踐新課標的理念,達到教學目標完成的最優化效果,我預定兩教時完成任務。

第一課時,我準備安排“緊扣課題,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瞭解內容”、“佈置作業,鞏固練習”四個基本環節。第一環節中,我先揭示課題,而後讓學生輕輕念念將要認識的這個好朋友的名字,說說有什麼感受,由此讓學生帶着喜愛和探究之情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揭開雪兒的神祕面紗。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我將檢查效果,通過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特別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點指導。同時,還要處理好一些長句子的停頓,如“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在讀的'過程中還要藉助多種方法理解“明媚”、“艱難險阻”、“信使”、“弧線”等詞語的意思。接着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我將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課文,瞭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發展的順序。並重點品讀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麼嚮往”等關鍵詞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獨、寂寞情況下雪兒來到我的身邊,爲第二課時的學習作好鋪墊。最後,將預留5、6分鐘時間讓學生書寫生字。個別易錯字由老師重點指導。

說課稿 篇7

科學探究形式是多樣的,不但有實驗探究,也有理論探究。理論探究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科學思維,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課改教材中有關宇宙地理知識大都屬於理論探究型的教材。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題如何在科學探究中形成科學概念的指導下。我對《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形變化》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

一、這一課的理論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學概念

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因爲教學參考書中有明確的陳述:1、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3、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海溝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當然這課中的科學概念又何止這些。

二、確定理論探究的主題活動

理論探究雖說在某種程度上缺失了學生觀察、動手實驗活動,但卻不能流失學生的思維探究活動。因此教學中應當有學生的理論探究的主題活動。縱觀教材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可以成爲相對獨立的主題活動。而第二部分:地球內部的運動有怎樣的主題探究活動,令我深思。慢慢的教材中的兩幅照片及文字註解走進了我的思考。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馬拉雅山。文字註解: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教材中第二幅照片:東非大裂谷。文字註解:東非大裂谷是兩大板塊拉張形成的斷裂谷。這是兩個典型事例都是用來說明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緩慢變化。因此如何使這兩個典型的科學事實成爲學生探究主題活動擺在了我面前。顯然這兩個典型的科學事實都與板塊學說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想到這點的時候,意識到在向學生簡介大陸漂移學說之後,可以讓學生進行兩個個主題探究活動:1、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2、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這樣整堂課也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課,教學內容也更豐潤。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社思維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證理論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保證理論探究學習的`有效性換句話就是指學生在理論探究學習活動中,形成了多少科學概念,形成的科學概念越多,說明理論探究學習越有效。其二,是學習過後,掌握、運用本課的科學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說明學習的有效性越強。爲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促成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掌握、運用。

(1)、利用多媒體模擬呈現、求證理論探究的內容

要清新直觀的呈現本課的理論探究內容。多媒體課件不能不說是個好幫手。因爲它直觀,有助學生理解,因爲它形象,有助學生感知。因此,首先自己下載了省優質課觀摩活動中陳老師的課件。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刪減、增添。比如,課件中兩板塊相撞隆起的視頻就是自己,從地震視頻中裁剪而來。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有些科學概念很直觀、很形象的呈現,便於學生思維形成、概念掌握。

(2)、憑藉口語創設理論探究學習的情境

提供良好的課堂探究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比如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都是在教師一定口語創設的情境下探究學習的。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熱情,有了探究的熱情,思維就更積極,科學概念形成、掌握、運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領域,佈置理論探究的科考作業

“爲什麼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這是一個與本課在學生頭腦中所形成的科學概念密切相關的科考作業。而且學生感興趣,佈置這份作業,目的在於學生在課後的探究過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學概念並運用這些概念解釋一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