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1.02W)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6~66頁——分數與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對於分數,學生並不陌生。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分數,通過直觀和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這節課內容之前,又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初步溝通除法和分數的關係;例2明確指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例題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在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關係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本課時內容,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分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數學概念,它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是從“行爲”(平均分物體)入手認識分數的;本節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則是對分數的進一步的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除法運算的結果。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突出這一點。

(二)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並從中體會到用分數表示除法商的優越性。

能在幾組例證的探索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建模思想,培養觀察、比較、歸納等探究的能力。

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發展變化規律,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發現、掌握除法與分數的關係;難點是理解兩個數相除商用分數表示。

三、教法、學法

在這一節課中,我以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問題和分數的意義作爲學生學習的基點,藉助實驗操作、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經歷

(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逐步構建除法和分數之間關係的模型,學會用分數這個新的數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拋磚引玉。

1、把6顆糖,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2、把3顆★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3、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塊。

【設計意圖:雖然只是簡單的3道題目,但卻複習了舊知識,同時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識,拋磚引玉,爲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筆。】

承上啓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個問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塊?

根據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1÷3;根據分數的意義,每人可得這塊月餅的,藉助月餅圖可知,1塊月餅的也就是塊月餅。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啓發下,學生根據整數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根據分數的意義,直接用分數表示結果;其次藉助數形結合,巧妙地把除法計算與分數初步聯繫起來。]

2、把題目改爲: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5名、6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追問:如果平均分給7名、8名、9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如果是b名同學呢?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數是1,不管除數是幾,都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表示1÷幾的商。初步建立的數學模型,爲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礎。]

深入探究,理解含義

出示例2: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通過“估算——猜想——驗證——彙報反饋———小結”這幾個環節,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兩個預案,結合學生的彙報演示。

預案1:先把1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塊;再用同樣的辦法平均分另外2塊同樣大小的月餅。這樣每人分得3個塊,就是塊。

預案2:把3塊月餅疊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塊餅的。1份有3個塊,拼起來就是1塊餅的,即塊。

歸納類比,發現規律

1、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2、把7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把x塊月餅,平均分給15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列出算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檢測反饋,拓展提高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題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書本課後做一做第2題,並添加這一道題目

通過=()÷(),說明除法和分數之間的互逆關係;通過

提問,“()可以是任何數嗎?”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因爲除數和分母都不能爲0,所以。

3.計算下面各題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決問題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鐘,平均每分鐘跑幾分之幾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鋪設一塊15平方米的主席臺,需要41塊磚,平均每塊磚佔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題:0.7÷2的商也能用分數表示嗎?

五、教學預評及板書設計

本節課通過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通過“拋——承——探——引”這幾個環節,使學生經歷了(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較好地構建了除法與分數關係這一新的數學模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而且板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和突破教學的難點,使本課教學目標能有效達成,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知識---約分。

一、教材簡析

此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師大版五年級國小數學下冊約分。約分是在學習了分數與除法、分數的基本性質、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節課內容爲學生學習分數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約分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大多學生能較快的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這些知識點的掌握爲約分方法的學習提供了認知基礎,學習本課應該較爲容易。但快速並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對少部分學生應該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約分的含義,探索並掌握約分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約分。

2、理解約分的意義,激活已學的知識探討約分的方法,進而理解最簡分數的形成,通過交流比較,形成自己的約分技巧。

3、覺察到分數在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願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這些知識。

四、教學重點:

理解最簡分數及約分的意義和方法,

五、教學難點: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並能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

六、教法與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相互交流,經歷探索,理解約分含義,約分方法的全過程,。

七、設計理念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出發,創設積極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並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學,主動參與探究,發現規律,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八、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第一步,複習鋪墊,在這裏我設計三道練習,第一個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數,然後是2,3,5倍數的特徵,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些知識的複習都是爲本堂課服務的。

(二)、實踐探究,理解約分的含義。

1、由圖形來說明一組分數的大小

2、經歷約分的過程,逐次約分法。一次約分法。

3、總結得出約分的概念。

4、引導遷移,掌握約分的方法。

5、約分書寫的格式

6、約分練習,通過練習的講解,讓學生總結出什麼是最簡分數。

(三)、鞏固深化、培養技能。

此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梯度性練習。

這是第一,目的是鞏固最簡分數的概念和約分的方法。其中這裏包括兩個練習。

第二,使學生感受約分在比較大小中的應用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生活,並不抽象;感受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回顧梳理。

及時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小結和梳理,加深學習的印象。

以上是我的說課設計,還會有待完善之處,懇請大家來指正。謝謝大家!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說學生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裏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裏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爲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爲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爲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裏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爲同”所以在這節課裏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爲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五、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爲: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爲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爲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算法優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後,(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爲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侷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真分數和假分數》

一、說教材: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P69的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既是分數意義的延生,又是對原來分數理解的一次補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比較全面的理解分數概念,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關於分數的數感,也爲下節課學習帶分數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有了初步認識分數的經驗基礎,但那時主要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角度來學習的,認識的分數都是真分數,而現在,引入了假分數,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但又因真分數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數表示什麼?在單位“1”不夠取得情況下怎麼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數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學生並不明白。因此構建對假分數意義的理解是個關鍵,同時也是難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概念的建立,結論的探索過程顯得尤爲重要。

三、說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並能辨別真分數和假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透徹理解概念,互動學習,人人蔘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3)情感與態度:能夠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

從知識與能力角度分析,本節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學生認識真分數、假分數,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是重點。從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角度分析,重點是學生體會分類思想的應用;去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並掌握它們的特徵。通過分類認識真分數是分子比分母的分數,而假分數就是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於分母的分數。

2、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結合圖形理解假分數的意義和在數軸上表示數。因爲在這個教學內容之前學生認識的都是真分數,可以說真分數已經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要想讓孩子認識假分數,就要打破原有的認識結構,所以比較難。另外在數軸上表示數對於國小生來說一向是難點,將真分數和假分數標在數軸上是學生經常出錯的地方,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雖然已滲透了一些,但是接觸的都是真分數,在數軸上表示假分數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比較困難。

五、說設計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學生髮展爲本

考慮到學生對分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力求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概括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意義,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動手實踐,以學生活動爲主線

本節課通過學生觀察分數、動手對分數進行分類、合作交流等活動,熟悉理解了新知,是學生能夠直觀、清楚的認識、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

六、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分類、比較、交流等活動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思維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七、說教學流程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闖關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目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第一關:幸運問答

在這個環節裏我設置了兩個題,第一題主要是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一方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爲後面的教學奠定基礎。第二題讓學生說出分母是4的分數,主要是爲學習假分數奠定基礎。

第二關:幸運探究

1、教學例1

這個環節的內容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所以比較簡單,但是也爲後面教學例2做了一個鋪墊。

2、教學例2

出示第一個圖:

(1)說一說怎麼表示?

(2)爲什麼這樣表示?

出示第二幅圖:

這幅圖對於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很富有挑戰性,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採取了小組內交流然後彙報的方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會出現用表示的,這是在備課時預設到的情況。然後我接着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從而引出,然後讓學生想一想,究竟用哪個分數表示恰當。根據分數的意義從而得出是正確的。然後讓學生再說一說爲什麼用表示,從而突出重點,攻破難點。

出示第三幅圖:

(1)說一說怎麼表示?

(2)爲什麼這樣表示?

根據上面的圖再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用類推的方式不難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環節教學使學生對原有知識的一個補充與提升,使學生對分數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3、指導分類,揭示概念

(1)觀察比較這些分數中分子與分母的大小你們能給它們分類嗎?

小組討論分類方法

(2)彙報分類結果,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3)引出真分數和假分數

(4)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是真分數?什麼是假分數?

(5)看書理解概念。

(6)舉例說明真分數和假分數

(7)問:看書過程中有沒有新的發現?

引出:真分數小於1,假分數等於或大於1

討論:爲什麼真分數小於1,假分數等於或大於1?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分類等學習活動,是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通過看書,進一步瞭解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最後通過舉例說明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第三關:幸運考場

這一個環節主要達到兩個教學目的,一方面是檢測學生是否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另外一個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數,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讓學生同座位交流,然後彙報,找到分數所對應的點,並說明理由。在這個環節中不僅真正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更能清楚的顯示出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性,有助於對分數特性的理解。

第四關:幸運判官

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對真分數和假分數是意義有一個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第五關:幸運衝刺

通過這組練習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拓展與延伸。

課後反思:

研究性學習作爲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反思本節課教學: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闖關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學習,思維會更活躍,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這正是本節課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我的啓發引導,學生的'自我表現,怎樣想就怎樣說,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釋疑,讓學生以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大家思考,或幫助同學解決一個難題爲榮,來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本節課上學生提出是不是真分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假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學生思維批判性、創造性的體現。所謂思維的批判性,就是善於發現問題,提出疑問,辨別是非,評價優劣的一種思維品質。批判性的思維是一種事實求是,周到、縝密的思維。在教學中利用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引導孩子分析辨認;或者適當的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斷,啓發孩子辨別真假;或是故意給出某些問題的錯誤解答,組織討論,讓孩子找出錯誤之所在和原因都可以使孩子思維批判性得到發展。思維批判性的發展會促使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都得到提高。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可以使學生在中學數學“分類討論”題中如魚得水。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的課堂充滿着人性的展示和發展,充滿着感情的交融與碰撞,課堂應是我們共同的精神成長的樂園。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5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想與方法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與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等知識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首先,給出容積和容積概念並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是用體積單位;然後,通過從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L和ml,並介紹了它們的關係和它們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繫;最後,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將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利用例5計算小汽車油箱容積鞏固長方體容積的計算和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繫生活,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爲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的觀察中理解容積與體積;認識容積單位:升、毫升。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感知容積單位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教學重點:容積和體積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難點:理解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三、教學思想與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打算從又下四步展開教學活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在區分容積與體積時,選擇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感觀獲得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探索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容積以及感悟出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活動,爲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爲形象。

4、將所學容積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構建是以已有的舊知識爲載體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體積、體積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能夠較好的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部分,第一、容積的概念,第二、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第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第四、容積的實際應用。

第一部分內容是容積概念的教學。在這裏,我直接出示實物教具,長方體小木盒。通過實物介紹容積就是容器裏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隨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容積?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避免機械的背誦概念。在此基礎上問學生:通過剛纔的舉例,發現了只有什麼樣的物體纔有容積?學生會很快說出:必須是空心的物體纔有容積。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直觀感知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竟猜小遊戲。拿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塑料盒和木頭盒(用紙蒙好)讓學生猜哪一個容積大,在學生的竟猜中揭曉迷底。感受容積與體積的不同之處是容積從裏面測量而體積是從外面測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體積相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竟猜小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下來學習知識。從而輕鬆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

第三部分內容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因此,爲了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容積單位,通過實物教具藥水瓶和飲料瓶,觀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兩個容積單位,讓學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麼意思?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會猜出是容積單位。教師緊接着問學生:你們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嗎?學生通過用針筒吸水並滴在手心活動感受1ml的大小。並把1ml水注入藥水瓶中,用它估計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藥水瓶中水的容積。(10ml)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並以此爲憑藉進行估測。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活動二: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積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幾次是1升?通過倒水活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動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將1升水倒入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會發生什麼?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毫升與1立方厘米有什麼關係?有的學生說繼續驗證,有的學生會根據升與毫升、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這兩個單位間的關係。隨後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容器上還標有L和ml的字樣。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先將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接着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會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ml與1cm3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繼續操作驗證;有的學生說不用,根據升與毫升的關係和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可以得到。體積與容積單位間的關係是通過學生猜想、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到的,這樣能夠使他們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再將1升水倒入紙杯中,能倒幾紙杯水?估計一下一個紙杯大約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環節是通過兩次倒水活動深刻地理解了升與毫升和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親身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時,教師指出:科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用不同的容積來說明1400毫升的多少。這樣有利於學生對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豐富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通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猜想、驗證、感悟、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容積單位間的關係。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實際大小。增強估算的能力。培養學生節約自然資源的好習慣。

第四部分是例題的教學,由學生獨立完成,師適時點撥怎樣把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指導。最後集體訂正,使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理解容積和體積的關係。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實現“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設計四組練習,第一組題單位間的換算,屬容易題。主要目的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第二組題感知題,使學生加深對L和mL兩個單位關係的進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組計算題。難點是將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對新知識加以運用,屬中檔題。第四組練習即例6,目的是讓學生總結出測量不規則物體容積的方法。屬於較難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反思,提煉昇華

回顧課堂知識,最後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穫、談體會,總結拓展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思想教育。《九章算術》是我國數學屆的瑰寶,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爲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說,《九章算術》是中國爲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希望同學們有機會也看一下這本書。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慾望和學習的興趣。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單位“1”,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學設計,制定本課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掌握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單位“1”的含義。

2、使學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表示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點是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思維規律,五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對於理解單位“1”存在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爲: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四、說教學設想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用這些學具將他們通過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數,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讓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基於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採用活動探究法和集體討論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用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歸納等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各項活動的安排中,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複習引入

由學生說分數,分子、分母及寫這個分數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能夠知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以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活動爲主,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題目的引申,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拓展、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鞏固練習

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四道習題,通過多樣化的習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一4、5題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目的就是展現本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的理解並掌握所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文字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一樣,本小節的教學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是多少”的應用題,也是由於分數乘法意義的擴展,相應的除法意義的具體含義也有了擴展,從而產生了新的應用題。這類應用題歷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安排仍採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強了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的聯繫,重點幫助學生分析題裏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對單位“1”的`量的準確分析,明確它是已知還是未知,以此來確定怎樣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強了方程解與算術除法解的聯繫,使學生通過方程解領會此類應用題的特徵,學會用算術法直接列式計算。這樣既培養學生靈活解答分數應用題的能力,也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出示多媒體)

1、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應用題,並掌握檢驗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嘗試、創新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兩種方法解答應用題的體會,感受獲得成功體會的經歷,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有良好的數學情操。

(二)教學重點(出示多媒體)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應用題,也是由於分數除法意義的擴展,相應的除法的意義的具體含義也有所擴展,而產生新的應用題。掌握這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徵,能用方程和算術方法解決,是難點所在。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真正地落實新課程標準,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探索發現成爲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讓他們主動參與探索學習的過程,變教爲主爲學爲主,提高獲取知識的本領,因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推理能力,並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徵,因此我主要指導學生採取以下的學法,使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有充分的時間討論、思考,自己主動的獲取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到學習帶來的快樂,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引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

第一個環節:複習舊知,促進遷移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繫的舊知,爲新知的探究鋪路搭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根據題意寫出下面的數量關係。

共三個小題,讓學生思考後口答,教師板書數量關係。

2、出示與例題有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學生練習後,提問:這道題爲什麼用乘法計算?怎樣用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誰看作單位“1”?

第二個環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對國小生來說,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新知,就是一種再創造,第二個環節的教學,我設計如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獨立探索

出示例3後,激勵: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解決這個難題,開始行動吧!先放手讓學生嘗試列式計算。教師提示可根據複習題的數量關係式,用未知數X幫助自己解這道題。

第二層次:合作探索

在學生計算出例3的結果後,再組織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是怎麼做的?爲什麼這樣做?我做得對嗎?存在什麼疑問?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畫圖表示題意,找數量關係,根據數量關係列方程。該環節是學生學習時的難點所在,只有讓學生深入理解題意,瞭解此類題型的結構特徵,把握題中所含的數量關係,才能真正把知識內化爲能力,做到舉一反三,運用自如。我如此設計,正基於此。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調整的能力。

第三層次:嘗試練習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117頁的第3題,個別學生板演,教師在學生完成後集體點評,強調學習的難點。

第三個環節:變式練習,鞏固深化

練習的設計要抓基礎知識與發展創新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發展思維,形成技能的目標。在此環節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定位練習。

仿照例3出示類似的兩道應用題,要求學生讀題,畫圖,深入理解題裏的數量關係,列出數量關係式。強化難點,形成技能。

2、提高題:同來互相編題,互相解答。

通過以上練習,促使學生將新的知識溶入到已有認知結構中,以利於更好的遷移和運用。

第四個環節課堂作業反饋信息

完成課本練習二十三第4-7題

(三)說“誘思探究”在本節課的具體體現

1、以學生爲主體,教學中多次引導學生嘗試練習,引導學生把舊知與新知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切實把學生推向學習探索的第一線。體現了“誘思探究”對當代課堂教學的要求。

2、設計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促使知識的形成和內化。教學中,我做到複習鋪墊練,新知嘗試練,難點強化練,是練習面向全體學生,人人蔘與,全員動手,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得到了落實。

五、說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應用題

例3:白海貨運碼頭有一批貨物,運走了,還剩240噸,這批貨物原有多少噸?運走了剩下240噸?噸

(一)解:設這批貨物原有X噸。(二)240÷(9-5)×9

X—X=240=

X=240=

我這樣板書,對啓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加深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