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說課稿 閱讀(1.84W)

作爲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說課稿 篇1

通過學習,學生要達到以下目標:

1、 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盛”、“摘”、“牌”等。

2、 通過對故事內容的補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3、 理解課題“特別的作業”,引導學生感悟愛護花木,遵守制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題“特別的作業”,引導學生感悟愛護花木,遵守制度。

教學準備:

課文第三小節內容的圖畫

教學過程

本課我準備用兩課時的時間進行,先簡單地談談我第一課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中,學生能讀準字音,讀通順課文,從音、形、意三方面有側重地進行生字教學。如:盛在教學時側重音的教學,在文中出現兩次,“盛在碗裏”讀chéng,是往容器裏裝東西時的動詞,“盛開”讀shèng,是指繁盛。

下面具體談談我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的課堂結構爲三大步:從身邊談起,走進故事——從平常到特別,凸顯“特別”——迴歸生活,深化文本。

一、從身邊談起,走進故事

1、談話:美麗的春天到了,孩子們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師佈置一項作業(板書“作業”),讓你們去大自然找春天,並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帶回教室裏,想一想:你會帶來什麼作業?

這個問題從學生身邊談起,能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學生能積極參與進來,對學生的回答我不會從思想層面評價,只會從句子表達通順上進行指導。

2、過渡走進故事:今天我們讀的故事中的`於老師也給他的學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業,孩子們他們的作業是什麼呢?

二、從平常到特別,凸顯“特別”

第二大塊我準備設計兩個學習活動:1、圖文結合,瞭解平常2、質疑對比,凸顯特別

1、圖文結合,瞭解平常

①出示課文第三小節內容的插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說小朋友帶來的作業。在說的過程中從易到難,先允許學生說簡單的一句,逐漸要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用“有……有……“句式說幾句。

②出示課文第三小節內容。

學生朗讀後引導學生關注裏面的動詞,提醒學生這些動詞的使用與容器相關,在碗裏用“盛”,在鉛筆盒裏用“放”,在瓶子裏用“插”,在塑料袋裏用“裝”,

③引導學生再次說話,關注第三小節結尾的……,引導學生想象還會有怎樣的作業,注意把動詞動準確。在教師的點撥後,我預設學生能說到“紮在辮子上的柳條,裝在瓶子裏的蜜蜂,握在小手裏的鮮花……

(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對文本的內容感悟,而且對用詞的準確性得到的提升。)

2、質疑對比,凸顯“特別”

這一活動我準備用分角色朗讀,走進人物心境的學習活動來感悟小麗心靈的美麗,培養愛護花木、自覺遵守相關制度的意識。

① 4—6小結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後

② 教師做小記者來採訪小麗,學生再讀小麗兩處的話。

③ 畫能代表春天嗎?學生討論交流。預設學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畫升下來了,同時理解課題“特別”一詞,是指作業完成形式的特別。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麗愛護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層理解課題中的“特別”,是指小麗的一顆特別的心c第三層次估計學生難答到,這時教師就繼續質疑,那些小朋友,去採摘花木的時候會不會看到相關提示語呢?他們遵守他的要求了嗎?在這樣的質疑後,學生能知道,這特別還指小麗能遵守規章制度的特別。

④ 分角色朗讀,指導學生讀出學生的疑惑語調,讀出小麗自豪回答的語氣。

⑤ 總結課文

三、迴歸生活,深化文本

學完此文,引導學生現在還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業,你的作業會是什麼?

預設學生受到文本的啓發後不再會去採摘花木的舉動了,他們的作業也許是:我把看到的美麗花朵用照相機拍攝下來,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畫下來,我把蜜蜂裝在瓶子裏,過會放了他們……

說課稿 篇2

我校是一所農村高中學校,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發散性思維還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因此,一直以來,我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是: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力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我本次授課的內容是《對數函數及其性質》,整個課題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大概需要3個課時來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個課時的教案.

函數是高中數學的核心,對數函數是函數的重要分支,對數函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對數函數這部分教學內容,蘊含了函數與方程及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後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對數函數的興趣是這節課的首要任務.爲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我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了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教學目標,並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如何準確把握對數函數的圖象與特徵上.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說明我的教案設計.

一、教學把握得當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考古學家是如何估算古遺址的年代,然後讓學生動手計算當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數值時相對應的生物死亡年數t,最後再引導學生共同觀察t與p之間的關係,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徹講解定義.在引入對數函數的概念後,許多學生可能未能及時地意識到它只是一個形式定義,因此我通過材料1來幫助學生消化與掌握概念.

(三)堅持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畫圖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自己畫圖,使得他們對圖象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印象更加深刻.這樣處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難點.我採取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的形式,由他們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相互補充的方法得出對數函數的性質.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圖象的'認識.

另外,學生討論完畢後,我先讓一個小組選派代表上講臺跟全班同學交流他們所得到對數函數的一般圖象和性質,然後再請其它小組選派代表提出補充意見,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做不但使學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突出雙邊活動,開啓了學生的思維,也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五)靈活處理例題與練習題.我是通過兩則材料(材料2、4)來加深學生對對數函數性質的理解與運用.材料2是作爲例題來體現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來解決,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來解決問題.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題是以具體數字爲底數的對數值大小的比較,第3小題則是以字母爲底數的對數值大小的比較,這樣子設計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而材料4是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現的,它是材料2的再現,以口答的形式解決,目的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至於材料3是爲了提高學生如何求對數型函數定義域的認識而設置的.

二、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一方面爲學生展現自己的才華提供了平臺:(一)鼓勵學生在得到具體的對數函數圖象並且經過充分的討論後敢於上臺把觀察得出的結論與其他同學交流;(二)爲學生之間互相點評各自解答的練習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講解對數函數的性質時,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性、生動性躍然於紙上.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課堂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既有教師的講解,又有小組的合作討論,還有師生的互動交流.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做到了寓學於樂.

小結側重於再次講解對數函數的圖象特徵及其性質,以期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與教學目的相呼應.

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和探究,我所設計的這節課就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然後觀察、探究新知的過程,但由於缺乏經驗,難免有不足之處,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使我能夠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這一部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藉助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衆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的特徵有所瞭解。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摸一摸、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

二、說學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四邊形的特徵,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說教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國小教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將視野從課堂擴寬到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四邊形的分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引入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學習四邊形的興趣與慾望。上課開始我讓同學們在主題圖中找認識的圖形,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確實到處都有圖形存在,接着把它們都展示出來。你們所找的這些圖形中有一種圖形叫四邊形,那麼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圖形----四邊形的認識。 (板書課題)

例1:把你認爲是四邊形的圖形塗上你喜歡的顏色。

1、初步感知,發現特徵。

讓學生觀察塗好的四邊形,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判斷觀察、比較,發現這些圖形都有哪些的共同特點。讓同學在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彙報,得出四邊形的'特徵: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一個四邊形。

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來判斷這些圖形是否是四邊形。

下面的圖型是四邊形嗎?如果不是說一說爲什麼不是?

不是四邊形

不是四邊形

是一個四邊形

再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四邊形的。

最後出示幻燈片展示生活中的物體及建築物發現四邊在生活處處都有。

例2、動手分類,加深認識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分工的,在這個環節裏,我讓他們把剛纔塗好顏色的四邊形剪下來,並摸一摸,進一步感知四邊形。 (爲有效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小組合作把四邊形分類,同時出示老師的建議:

1)定好分類的標準;

2)四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們分類的理由;

3)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分類結果可能出現書中的分法: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

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進一步引導學生: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練習。

整個環節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生生之間通過互動的方式,取長補短,既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合作的意識。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3、課堂小結:讓學生說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四邊形的認識

四邊形的特徵:四條直的邊;

四個角;

四邊形分類: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

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感知4以內的數》是幼兒園小班數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幼兒對4以內的數量能手口如一的點數,一般來說,3,4歲的兒童對數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認識,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可爲幼兒在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通過遊戲,觀察、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

2、思維拓展目標:

(1)使幼兒初步建立對數量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難點:手口如一的點數出4以內的數量。

二、說準備:爲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爲本次教學活動準備了,掛圖,鈴鐺,幼兒操作材料等。

三、說教法學法: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班幼兒。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爲主,創設情境,設計了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爲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

的主要途徑。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啓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1、講述故事,引起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耳朵,眼睛和嘴巴》,讓幼兒知道耳朵,眼睛,的作用,來引發幼兒愛聽的,愛看的目的。

2、運用遊戲,進入主題,在這個環節這個中我利用遊戲:《誰的耳朵靈》,讓幼兒聽聲音說數量,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視聽能力。

3、指導觀察,感知數量,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掛圖,讓幼兒說出圖中動物在做什麼,它們分別有幾隻,讓幼兒進一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4、運用遊戲,加深對數量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進行操作遊戲活動,從而進一步讓幼兒鞏固幼兒對4以內數的感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爲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在這節課中我整合了計算,常識,語言等領域的知識。

說課稿 篇5

新的課程改革改變了原來的講授式、注入式等傳統教學,教師角色由原來的講述者變爲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探究、質疑,在實踐中學習。下面我對在實踐本節課中出現的不足及今後的改進方法進行總結: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節課讓老師和學生積極互動起來,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接受率比較高,從而反映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2、 體現了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3、 時間分配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學生在質疑問題上未做到全員參與,討論比較集中。

2、 問題考察具有侷限性。

3、 在有些問題引導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課堂中問題討論應再多一些,力爭達到全員參與。

2、發散思維要更深、更透。

3、儘量給學生空白點,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總之,要在教學方法上改進提高,達到導與學的和諧統一。

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畫家鄉》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寫的是孩子們用彩筆畫家鄉的事。通過五個孩子不同的畫,展現出他們各自家鄉的美麗,表達了孩子們愛家鄉的情感。

課文第2—6自然段具體描述了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個孩子所畫的家鄉。濤濤的家鄉在海邊,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頃波濤,海底蘊藏着豐富的寶藏。山山的家鄉是山裏,那裏山峯高,瀑布美,屋前屋後都是高大的樹。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青青的家鄉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裏草綠,牛羊多。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他們的畫畫出了各自家鄉的特點,充分反映了他們對家鄉的真摯熱愛,進而反襯出祖國各地欣欣向榮的發展。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篇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通俗詩和風景畫。畫面的圖景和描寫的語句,很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達成契合,引起共鳴。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地情況,引導學生讀文感悟,並激發學生髮揮想象,畫出自己的家鄉,讓愛家鄉、贊家鄉的情感在課堂中迴盪。

關於教學目標,本課時是第一課時,這一課時教學目標是:

1、認識“原、本、市”等3個生字。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1、4兩小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兩個小節,運用語言,表達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關於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難點在於用模仿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

二、 說教法、學法

1、“以讀爲本”,加強讀書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2、推進綜合性學習,努力實現學科間的溝通,課內課外的緊密結合。

3、現代心理學認爲:人的知識的獲得是自主習得的過程。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必須承認學生認知基礎,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獲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語言的能力。教師要大膽放手把讀書感知--讀書感悟--讀書體情的權力給學生。葉老曾經說: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試着理解、試着揣摩,從而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

4、本課“說說自己的家鄉在哪、什麼樣”的口語交際過程,應是在學生間、師生間進行的,教師要給學生交際的空間。可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因區域不同而定)(因興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間教師要深入學生,注意學生思維空間的打開,在合作中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能力。但此過程還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教學時間:2課時

三、說教具準備

相關生字的卡片、課件

四、說教學流程

(一)看圖激趣,提示課題

一堂新授課,導入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也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與文本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心距的橋樑。通過橋樑,學生與文本的心距離近了,正如俗話說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課伊始,我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讓他們欣賞自己家鄉的景色,讓他們感受到美,然後再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家鄉,讓學生大吃一驚,爲自己有這樣美的家鄉感到自豪,從而產生對家鄉的愛。觀察了這麼美的景色,學生肯定有很多話要說,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們看着美麗的家鄉發發感嘆,說說自己內心的心理話。在此同時,教師教師板書課題《家鄉》。

(二)初步理解,感知課文內容

1、課件出示課文中五位小朋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圖上的五位小朋友打招呼。

(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文本中小朋友的距離,彷彿這些小朋友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着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2、他們也和你們一樣也愛自己的家鄉,想畫畫自己美麗的家鄉。板書完整課題。《畫家鄉》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的朗讀第一自然段。

3、你們想知道他們的家鄉在哪兒嗎?課件出示課文的錄音及動畫,學生欣賞課文內容。

(通過前面的鋪墊,孩子們覺得這五位小朋友就在他們的當中,又通過剛纔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問題匣子打開了,通過激發學生的思維與表達,挖掘了學生已知經驗,實現學文的自然過渡)。

4、用“——的家鄉在——”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隨着學生的回答相應做出板書。

濤濤 海邊

山山 山裏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學習生字“原、市”兩個生字。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已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但一節課十幾個字的識字量對於基礎差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爲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我在這兒採用了分散識字的方法,以便使這些學生更容易的記住生字。)

(三)、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把感知發現的自主學習權力留給學生,從而實現第一個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

讀完說說你最喜歡誰的家鄉,最想去誰的家鄉玩?學生自由選擇段落。

(打破了自然段的順序進行教學,按學生喜愛自然段的興趣所需,體現了尊重學生的選擇和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

2、以課文第四自然段爲例進行教學

(1)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到美了?

(目的是引導學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語言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語感。)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2、3、4句話,欣賞平原的美景,指導朗讀這幾句話。

(在品味中讀文,促使學生經歷一個深讀體驗的過程,積累了語言,發展了思維,受到了家鄉美的薰陶。)

(3)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平平是怎樣做的呢?學習最後一句話。同時學習生字“奔”。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5)扮演導遊,練習說話

平平的'家鄉是那麼美,老師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瞧,有一批遊客來到了平平的家鄉——平原,平平正在草原上奔跑呢!誰願意來扮演平平, 做做小導遊,向遊客們介紹一下你的家鄉呢?老師給你的詞語用得越多越好。課件出示詞語:又平坦又寬廣、金黃的、綠油油的、雪白的、一大片一大片、成羣、數也數不清、要做出色的導遊,我們先得熟悉導遊詞,小導遊們快準備一下吧。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活動指向既在課內,又在課外,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有效地開發了教學資源。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發現規律,進行說話寫話訓練

1、說說平平在寫自己的家鄉的時候是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最後說什麼的?

2、結合開頭的圖片說說自己的家鄉。然後進行評議。(當成作業在課外把它寫下來)

(教材是學生最熟悉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利用教材進行仿說、仿寫是一個很不錯的切入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較好的效果。就語文教學而言,從學習古代、外國的經驗到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模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模仿也是一種創造。仿寫是一項重要的語言表達技能。在仿寫過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能力,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仿寫學到家,可大大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運用到寫話中,無異於如虎添翼,讓文章錦上添花,給人賞心悅目之感。對於低段學生來說,寫話就像走迷宮一樣難,那仿寫就是爲學生指明走出迷宮的正確方向。一年級的寫話,是整個國小階段寫作的起點,在這時就抓住教學的契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讓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