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華】蘭亭集序說課稿三篇

說課稿 閱讀(2.43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蘭亭集序說課稿三篇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是__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古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探索人與宇宙的關係,思考人生的意義。本文屬於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在寫景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上、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過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詞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學習中有點障礙。學生如果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藉助老師的正確引導和點撥,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及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虛詞的意義用法,瞭解文章內容,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體會文章語言精美;藉助註釋、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獲得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並理解全文。

難點:理解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導入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兩千多年前,史學家司馬遷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對人生進行過探索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蘭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由學生完成,讀課下注釋)

(三)誦讀感知

1、學生課前預讀。

2、堂上聽朗讀錄音,學生校正。

3、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疏通文意,難點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爲幾部分,試從每部分中找出一個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確:通過文章結構的梳理,引出樂、痛、悲的情感變化

2、思考:爲何而樂?爲何而痛?爲何而悲?從而引發對文章情感內涵的理解。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說說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點撥]

東晉時因爲政治原因,人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爲人生無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爲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由此可知,觀點是積極的。

(六)堂上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會,都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爲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

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的,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悟?寫一篇小文章 字數不限。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蘭亭集序(王羲之)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爲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繫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反覆閱(誦)讀體味法。在反覆閱(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閱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爲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遊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着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絃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爲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鑑於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爲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嘆爲哪樁”環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爲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二)、自讀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覆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並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遊“樂”。

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世事無常

(六)、深深“悲”嘆爲哪樁?合作探究

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討論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預設的幾個問題,可以適時的來點撥學生。

1、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 不,是前有古人。

2、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後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嘆爲哪樁”?!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們可以這樣說,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類在認識生死的問題上,還存在着一個幾乎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侷限性”——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着遺憾,卻又永遠無法解決這個遺憾。而作者的偉大、高妙之處,或者說《蘭亭集序》的動人心絃之處也就在於它揭示了這個侷限性!

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請注意:跳過“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一句。)

5、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6、作者爲什麼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政治背景:兩晉政治恐怖,社會急劇動盪,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爲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們要麼談玄說道,“悟言一室之內”,要麼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文學創作也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7、有人讀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說,作者對生死的慨嘆也是悲觀消極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悲觀,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聲“悲夫”,恰恰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眷戀,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

齊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誦讀簡析“故列敘時人……有感於斯文”,明確寫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提問:1、文章最後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王羲之的文章,應該算是“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2、多媒體展示: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後談談自己對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xxx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課堂總結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於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着迷人的魅力,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我們,又該爲我們的後人留下點什麼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最後,讓我們再隨着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羲之這一聲深深的悲嘆……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3

(一) 故事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於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爲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於世。我們在鑑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爲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爲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爲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爲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爲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爲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