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日記>

讀書日記四篇

日記 閱讀(7.92K)

一天的時間眼看就要結束了,這一天裏,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篇日記吧。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書日記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日記四篇

讀書日記 篇1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爲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這部作品以日記的形式,以第一人稱行文,通過作者、敘述者、主人公的視角,在敘述中拉遠了距離,又讓讀者方便帶入。

日記開始的序言,是用文言文的形式寫的,但日記是白話文,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分析。文言文是封建社會和傳統文化的的代表性產物,所以文言文小序就象徵當時舊社會文化秩序,作爲狂人思想武器的白話文自然也就帶上了反對舊社會的色彩。文言文小序的添加使得整個小說的敘事方式顯示出一種複雜性,兩重敘述視角構成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存在,構成了緊張、反諷的關係,形成序言與正文間的距離,從而使作品充滿張力,使人形成遠距離觀照和閱讀,具有形式上的意義,也創造出一種最能顯示出其人生體驗的獨特文章結構。

文言與白話兩種完全不同的文體出現在同一篇文章裏,形成的對比就如同狂人這樣的啓蒙鬥士與這“吃人”本質的舊社會的格格不入,這樣鮮明的對比也預示着文言文爲代表的舊社會與白話文爲代表的新社會是對立的。

日記開始第一句話就很值得品味,“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這聽起來似乎是胡話,細品下來又像是最清新的實話。三十年不見月光,是不是說生下來就是黑暗呢?那見過的月光,或許是還未學習時,字裏行間寫滿的兒時。中國人對宗教的.信仰或者對統治階級權力的信仰比起對歷史的信仰來是少一些的。而歷史的信仰根植於宗族裏的血脈裏和周圍的無物之陣裏。心有不甘地想看清認清,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那代價就是發狂和被髮狂,然後被戕害。在狂人第一次認清事實的時候是感到精神分外爽快的,是感到全身通透的。可是隨之而來他就感到需要無比的小心,連狗都要小心。然後狂人後面的日記裏就細細寫下了他小心的點點滴滴,寫下了他看見的的月光下真真切切的一切。

結合序言,我們得知狂人後來痊癒了,他赴某地候補了,這裏不得而知,他到底是真的被吃掉了,順從了,也成了吃人的人,還是他知道要做一個真正的鬥士,入世去救那些還沒吃人的孩子。

《狂人日記》距今百年了,我也工作幾年,年齡也正好三十,的的確確在某些深夜感到像狂人一樣看見了月光,看見傷害人的無物之陣還依然存在,更看清這無物之陣是根植於人性的。看見月亮的我如狂人一般痛苦深思,一般心有不甘,特別是即將成爲父親母親年紀,是選擇“赴任”去改變現實拯救下一代,還是選擇“赴任”讓自己榮華富貴以保護自己的孩子,卻有可能吃掉別人或別人的孩子。

我前些天散步的時候還與人說到,我是願意做一個先行者的,並列舉了幾樣可以由我支配但還不是現在風俗的事情,可是與我同行的人真的就是狂人日記裏的醫生、兄弟一般,緊張之極。他的緊張讓我感到孤獨,孤獨得從一百年前的書裏才找到些安慰和勇氣。

還好,看見今天這一百年來的改變,我更有勇氣去看清那月光下真真切切的一切。

讀書日記 篇2

我是個貧人的孩子。沒有別的念頭,只望着自己快點長大,做父母的小幫手,減輕父母的沉重負擔。

小時,常聽鄰居婆婆呵責俏皮的小弟弟是“無知無識的討厭鬼”,又聞伯父引導堂兄如何讀書學文化的啓蒙,但是書的好處在哪裏,卻又不知道,童心的單純,也就聽之任之,放在腦後了。

後來,東鄰族兄要結婚,請先生寫對聯,先生因事外出不在,村子裏又沒有第二個能手。時間已迫近,還沒有對聯貼出,一家人急得發慌。那時,我還不大懂事,卻也爲之擔心。事也正巧,族兄外村一位親眷剛到,見這情景,便說:先生不在就讓我來寫吧。大家高興得不得了,移桌的移桌。割紙的割紙,研墨的研墨,七手八腳的忙了一陣子,對聯貼出來了。

我看着閃閃發光的紅聯,靜坐案頭,雙手托腮忖思:什麼東西缺少還可以舉行婚禮,如果沒有對聯貼出,沒有這個場面和氣氛,無論如何都不能象徵這個家裏有婚姻大事。又聯想伯父開導晚輩:“不求學而優則仕,只求學成回鄉酬庶民”的循循教誨,這是多麼切合今天的實際啊!正是由於前輩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使我認定了文化在人生中的崇高地位。孕育和催發了我對文化的衷情。我很想上學讀書。

然而,當時村子裏沒有學校,讀書的小朋友都要到離家幾公里遠的黃流去上學。因爲學費貴,還要吃住在學校,這樣開支大。我這個貧孩子是無法沾邊的。

上學的小朋友,他們週末回家,三三兩兩的結伴在油燈下做着他們常規的夜讀。那琅琅的書聲傳出窗外,傳到貧人孩子的耳邊,敲擊着我的心靈。我懷着崇敬文化的心情,走向書房,欲從窗口偷窺,卻被他們放下窗簾擋住,只好站在隔壁作垂簾聽讀。

此時,家狗汪汪,鳴秋吱吱,夜遊擠擠,皆是心外之事。唯有房間書聲,獨佔視書如寶的心靈,如癡如醉的聽得出神入化。他們已滅燈人睡了,聽讀聽得入迷的我,似不捨得離開書房,遲鈍鈍的鴨行鵝步回家。可是怎麼也睡不着,耳邊總是縈繞着忽明忽滅的夜讀書聲。秋風盪滌。西月迷離,我朦朦朧朧地入睡了。

一次在路邊撿到一本圖文參半的小人書,我把它擦乾淨,久久地翻了又翻,然後像寶貝一樣,拿回家壓在枕頭底下珍藏起來。後被父親發現,他不經意地說:“孩子,你把這堆廢紙放在這裏做什麼的?”我懷着視書如寶的隱痛對父親說:“裏面有字啊。”父親像發現什麼奇蹟似的,驚喜地看着我。可是他那無法剋制的喜悅之情。卻又慢慢的變了,變得滿臉愁雲,眼睛悽楚地望向黃昏的遠方。這是父親天法送我上學讀書的苦衷。

我愛聽父殺給我講故事,父親講呀講的,講《匡衡鑿壁偷光》,講《孫康映雪》,還講《孟母三遷》。父親繪聲繪色的講,講得他口角四灑唾花,把我引入“有志者事竟成”的境界。

我只好走自學的道路,我拿出珍藏的小人書,走東門串西戶的請教別人,歷經艱辛和受人鄙視的坎坷苦學,終於嚐到了甜頭,能讀懂認寫了幾百個生字,堅定了我讀書求知識的信念

真的是天隨人願。解放了,天亮了,政府把學校辦到咱們的村子裏。父親那難以名狀的高興之情。佈滿眼角眉梢。母親那張老織着愁容的瞼頓時變成一輪盈笑的圓月。他們走親戚找朋友。湊錢給我買衣服、買書包、帶我到學校報名,拜託老師循以教育,嚴以紀律。我真的上學了,我的夢幻成真了。從此,我“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像旱苗吸水一樣,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學的不厭。真的想攀丹折桂,飛越九重,以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讀書日記 篇3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安妮·弗蘭克被德軍迫害,無奈之下只得藏身密室兩年時的生活。安妮從13歲生日(1942年6月12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整整兩年多。作爲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共計八位“室友”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的真實生活與對戰爭的厭惡與恐懼。當她13歲生日時收到一本日記當生日禮物後開始寫日記,日記中,她常以“親愛的凱蒂(她爲日記本起的名字)”爲開頭,體現出了她將日記本視爲極其重要的知己,向它說出自己不敢說也不能說的關於渴望和平,對德軍不滿的話語,我能感受到這個不滿16歲地少女希望停止戰爭的'迫切和她真摯的情感。她樸實的文字,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事實往往是不公平且極爲殘酷的。雖然他們已經極力躲藏,可是最後還是沒能躲過被捕這一劫,她不幸在16歲那年離開了,。戰後,朋友將安妮的日記交給了安妮的父親,她的父親是戰爭中唯一倖存的人。在她的日記裏寫到: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她的願望終於能得償。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到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地步,連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飲食起居在他們眼裏都變得十分危險,他們還得極力降低各種聲音的音量,即使是咳嗽,打噴嚏都不能發出聲音,因爲這關係到他們八個人的生命安全。安妮多次寫到她自己和室友們對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她在見證着戰爭與迫害的生活中艱難地活着,不過,她堅持着過這種地獄般的生活,唯一能讓她毫無保留地吐露心聲的對象,便是這本日記,並且這本日記也是見證逃避納粹迫害與戰爭的恐怖爲數不多的有力見證者。它告訴我們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在面對戰爭、種族迫害中頑強地成長。

二戰雖然已經過了六十多年,但是,安妮的日記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深刻反思,認識到和平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貴。

讀書日記 篇4

《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爲身爲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