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3.09W)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1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麪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

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我講了二種情況,在我要上同學們做實驗的時候,張藝寶起來問我,如果物體溶於水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是我打算讓他們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個實驗,我讓學生思考怎麼求,他們超出了我的認知,有人答出來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爲什麼說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學生通過思考找出一些正確答案來。徐志遠說我們在用排水法測量糖的體積時,因爲用的時間很短,這段時間糖塊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標準,這也是實驗允許的範圍。之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後通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麼物質。

二組是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後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後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後來我發現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並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鬆和愉悅。一組和三組是測量固體(我給他們的是鐵塊和鋁塊)的密度,學生也很快地完成了整個探究實驗,並且分析了可能產生誤差的操作地方。並且還大家一起分析設計出記錄數據的表格。整個探究過程還比較順利。四組是測量小木塊的密度,也很快測量出木塊的密度。在彙報的過程中,同學們存在一些計算上的問題和表格的`問題,經過我的提醒,後面彙報的同學將自己組裏面的問題都找出來了。

最後打算讓大家做一道題的,但是發現同學們對於做實驗非常的有興趣,就增加了一個實驗,測量糖的密度,這個實驗我是找的同學上來演示,其他同學挑毛病,上來的同學大部分操作都是規範的,同學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他們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都把密度的主要內容學進去了,而且學的很透,我們的課堂也達到了高潮。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爲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爲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悅。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啊。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課堂上真是隨時可能出現超出自己的計劃,我比較欠缺應變能力,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加強自身的教學基本功,提高自身修養。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2

上完這節課,我有這麼幾點反思:

一、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麼?

我個人認爲除了相關課題的內容標準之外,還有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起點高,在課標的基礎上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如果學生起點低,不妨分期達成教學目標,不必強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師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我就是因爲沒有在課前仔細瞭解學生情況,才導致在教學中不斷修訂自己的計劃,

二、基於學生的.教學還是基於知識的教學?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促進學生的成長是教學的根本目的,而不僅僅是完成某些知識技能的傳輸。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起點出發的教學,比把什麼知識都講精細對學生成長更有益。不要怕沒有講完所有相關的知識點,也不要怕哪相題目是怎樣出的還沒有說到,只要讓所學到的學生有實在的收穫。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什麼都講了,學生沒有學到東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務,實際還是等於零,不如學一點是一點,這樣效率更高。

三、學生差的因由何在?

學生從八年級開始學習物理,一開始就差了,這問題是不是都在學生呢?如果老師用心瞭解學生,瞭解每個教學內容中他們會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並幫助他們掃清障礙,學生也許會離老師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們數學知識在這節課中是障礙,可以先花些時間補上相關數學內容再進行教學,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有進步。乾脆不學習的學生也有,但那些人開始是少數,如果讓其他人感到學習沒趣、沒法、沒希望,這個隊伍就會擴大,老師有責任防止這個不學習的隊伍變大,儘可能讓這個隊伍變小。

四、下面是某中學校長話,與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風逐潮,不需要不斷的花樣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貴的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堅持做精就是不平凡,從預防做起,講究教育教學管理的樸實精緻,讓每個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圍繞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話: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是零缺陷;要求每個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良藥是事先預防,而不是事後檢驗。

3、讓學生學會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決在先;標準在先,執行在先;估計在先,處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預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尋求解決的辦法。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3

這個實驗是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是從實驗原理、使用儀器、實驗步驟的安排,記錄數據、根據數據得出結果對學生全面地進行實驗能力的訓練的一個重要實驗,對培養實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時主要是會認識它們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學生觀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認清它們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對於如何正確使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液體和固體的體積,教材是通過幾幅圖加以說明的。選擇石塊作爲測量對象,是因爲從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塊的形狀一般都不規則,必須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測出它的體積,學生測量時會更有興趣些。

教法建議: 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實驗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1.關於實驗原理

實驗前可與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密度公式來測定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哪些量?用什麼辦法和儀器來測量?啓發學生思考,激發興趣,搞清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

2.在使用量筒時應注意的問題

(1)瞭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實驗室裏用來測物體體積的儀器。

(2)知道量筒的構造,學會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認識“ml”表示“毫升”,讀數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後再將液體倒入量筒中。

(4)觀察量筒裏液麪到達的刻度時,視線要跟液麪相平,若液麪呈凹形,觀察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爲準;若液麪呈凸形,觀察時要以凸形的頂部爲準。

(5)用量筒(杯)測固體體積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練習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時,兩次的測量應讓同組的兩個同學各測一次。如果分組儀器全部是量筒,應給 教師 準備一個量杯,讓學生看到實物。觀察量筒時,可就觀察問題提問練習。在視線和凹面相平時, 教師 應做一個示範動作。滴管是學生第一次使用,也應講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從量筒中取出液體時應怎樣做,讓學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學生示範一下。測出的水的體積不要倒回燒杯中,做下一個實驗時用。

3.關於實驗的操作

(1)在測固體的體積時,要讓學生弄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並把所測得的有關數據填入數據表中,再求出石塊的體積和密度。 測固體密度最好用燒鍋爐的焦炭,選一些大小形狀均合適的(體積最好在20~40cm3之間),事先要蘸上臘,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塊,一定要求學生用細線栓牢,否則極易砸壞量筒。要講清用排液法測體積的做法和這種方法的適用條件。

第一,這種物質不能溶於這種液體,若溶於這種液體就要換用其他的液體或想其他的解決辦法。第二,這種物質不能吸收這種液體,若吸收也需要換成其它的液體。因此排液法不是萬能的。

(2)測鹽水的密度時,要讓學生明白鹽水的質量是怎樣得到的,需記錄哪些數據,並把測得的`數據填在數據表中,最後求出鹽水密度。 測鹽水的密度中鹽水一定要飽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夠精確,系統誤差較大,則應考慮換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銅溶液等

4.整個實驗過程可有三種處理方法

對基礎較差的班級可採用一個實驗一個實驗領着做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實驗過程容易控制,但不易於每個同學的個性發展,進度會受些影響。對於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級可採取先做實驗1.練習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然後把以下的實驗要求、步驟講清楚,讓各組再進行以下的實驗。在學生實驗過程中, 教師 要加強巡視,加強個別指導。特別要對實驗能力較差的組給予更多的關注,防止這些同學的實驗走過場。爲此也就有了第三種方法:在實驗課前可先培養幾名學生骨幹,讓他們在實驗課上當 教師 的小助手,重點幫助一些實驗有困難的同學。

5.實驗進度的安排

因各實驗小組的實驗水平不同,所以實驗進度就不平衡。對實驗進度快的組除了加強檢查他們的操作與數據外,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實驗機會,爲此 教師 可事先準備一些蠟塊,讓進度快的組測一下蠟塊的密度。對進度慢的組,可把這一問題作爲思考題,把實驗過程寫在實驗報告上。

6.實驗報告

關於實驗報告,最好是讓學生自己寫。應有實驗題目、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包括數量和規格)、實驗內容及主要步驟、實驗數據和結果、還應有實驗日期和同組人。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可統一印製實驗報告紙,發給學生使用。實驗記錄的表格最好讓學生參照教材自己設計, 教師 在這方面也應給予一定的指導。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4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節課,作爲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構建多種健康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課題組成員之一,按課題組的安排,我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講了一節健康課堂的入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在評課中,課題組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是否適用導學案,而起因則是因爲我的這節實驗課課堂與導學案完全脫節。

原來這節課的導學案我是照抄照搬現在九年級同事的本節導學案的(原導學案附後),今年八年級啓用新教材,而九年級教材沒變,導致八年級第六章與九年級第十一章內容相同,我僅僅作了簡單的修改。結果在課堂中出現了下列問題:

1、雖然有導學案,但是我和學生們根本沒用一秒鐘,導學案形同虛設,從而導致課堂中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深化引領、鞏固拓展這些環節沒有做或體現不出來。因爲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確地測出液體(鹽水)和固體(小石塊)的密度,而事實上學生在自學導學上就耽擱了太多的時間,有很多學生10分鐘只填寫了兩個空,我問了他們,都說自學導學部分太難,看不懂。最終我爲了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而不得不硬着頭皮連自學導學這一環節都擱置了,更加不談展示激勵了,因爲這時很多組實驗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麼呢?

2、課堂中難點未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能分析出所測物質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並及時更正,有三個組測得的鹽水的密度大於2g/cm3,有一個組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小於1 g/cm3,這樣的結論很顯然都是錯誤的,但由於時間所限,只能由我簡單講了,學生沒有用實驗驗證,似懂非懂。

3、沒有有效的展示激勵的措施。在教學中,面對着12個小組,我只能一組一組地巡視,做的好的說一聲好,做的差的指出不當之處,組與組之間無法進行對比,沒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究其原因,是因爲備課時沒有備學生,不該利用三年級的導學案,不是這份導學案不好,而是學生不同。八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不說很多實驗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說如何來設計一份誤差最小的實驗方案,僅僅是這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學生第二次進來,這樣狀況的學生怎能與九年級的學生相比呢?這節課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蘇校長的建議,重新設計了一份導學案,又邀請課題組的成員於12月28日(週五)在我帶的另一個班講了這一節課,效果得到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我也自覺滿意。這份導學案有如下特點:

1、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鞏固拓展部分都大爲簡單、簡化,都緊緊扣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絕不拖泥帶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裏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2、創新了展示激勵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格(如下圖所示),只記錄12個組所測得的最終結果(鹽水的密度和小石塊的密度),而且說明誰先測出來誰先填寫表格,前三名的和單個的都會獎分,能夠找出其他組錯誤之處的組或個人也給予高額的獎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個別的落後組也是一種激勵。這種簡單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得到了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肯定。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一組

七組

二組

八組

三組

九組

四組

十組

五組

十一組

六組

十二組

3、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由於導學案主要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設計時預想到學生在設計試驗步驟是會有幾種方法,但在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的試驗方案有很多種,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去,對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我也給了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另外第六組所測得的兩個物理量怎麼測都偏小,這時組長要求我給他們換一架天平,換後,他們一下子就測出了正確的結果,真正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避免了單純炒冷飯的尷尬境地,讓學生感到有趣、有得,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也及時稱讚了他們。

從這兩節課取得的迥異的效果來看,導學案作爲採取引發式教學的一種媒介和手段,能讓教師水到渠成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緒,否則就會回到原來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導學案也非常適用於物理的教學。只不過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都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爲主體,要真正放手,同時要能不斷創新激勵評價方法,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5

按照課前設計,我將學生分成四大組,每大組分成五個實驗小組,而每個實驗小組只測出一種物質的體積、質量及比值,要求每個大組通過探究就課本P121上(1)、(2)、(3)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結論。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實驗小組只測出了一種物質的質量、體積及其比值,別的物質的質量、體積與比值必須與其它小組進行交流才能獲得,測量結束後,課堂中的交流活動非常活躍,同時,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在班級的交流活動中,學生髮表瞭如下的見解:

1、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相近的,但是,由於測量中存在誤差,所以其比值應該是相同的;否則就不能說明是相同物質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過科學思維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這是培養煅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極好素材,所以我又談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思維過程)

3、由於各小組所測物質的比值在本大組中是唯一的,所以應當認真、仔細做好實驗,以獲得比較準確、真實的實驗數據,使本大組在此基礎上獲得正確的結論,所以每小組的同學應有對自己和本大組負責的態度,認真做好自己的實驗、數據收集和處理,因爲有的大組因個別小組的實驗數據差別太大而無法下定論,在第三組發表本看法時,有個學生說了一句:“態度決定一切。”而引起學生的輕笑,因爲學生都知道,這是中國足球隊前主教練常說的一句話。

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僅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煅煉,同時,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別是在第二點結論獲得的過程中,科學思維的力量得到了體現。學生在交流合作過程中,發現自己所進行的實驗活動對獲得科學的結論及團體的作用,這就使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培養,有了正確認識和提高。團隊精神也有了初步培養和認識。因爲各大組之間的交流中,表現較好的大組同學的表情是興奮的,而表現較差的同學則較爲沉悶。這是學生在探究中的收穫。

三、促使學生的反思

在讓學生對密度的公式、單位進行分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學查密度表的常規教學活動後,我特意佈置了這樣的題目:某液體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這是什麼物質嗎?因爲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僅憑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還是酒精,促使學生對密度這一識別物質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識別物質不是萬能的,其它的識別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幾種識別方法去鑑別一種物質,這是第一層意義。那麼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義的識別方法呢?意在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這是第二層意義。在本節教學活動中,師生通過探究與交流,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穫,我認爲這是教育理念的改變所帶來的。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6

實驗方案的產生,使學生沉浸在喜悅之中,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嘗試,此時就放手讓學生動手去做,讓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自己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進行模擬科學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時適時地給予知道、點撥,使實驗方案得到實施,使學生的探究獲得成功。

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模擬科學家們的認真的探究態度,寬鬆、愉悅、恬淡的課堂氛圍,使探索測定物質密度的實驗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過實驗過程的交流,使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們都說,從實驗中的發現,通過經歷了科學的探究過程從而學到了物理知識。來自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深刻的,比那種*通過老師將和做習題達到理解物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貴的`是有利於今後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探究式教學,從教學目標看,它着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充分開發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從方法上看,它以探究爲主,強調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等,從形式上看,它採用的是開放式教學,它讓學生動起來,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從學生受影響看,它更能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視學習爲樂趣,更富有創新力。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7

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總的教學思路:

通過情景創設導入新課的學習,然後由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的進行情景創設,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啓發性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啓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單位的得出,採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地思考探索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重難點的突破:

1、本節課重難點是學會應用比值法揭示物質的性質,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因此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關鍵。爲了培養學生的探究實驗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將學生分成12個小組,而每個實驗小組只測出一種物質的體積、質量及比值,要求每個小組通過探究就課本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結論。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有的實驗小組只測出了一種物質的質量、體積及其比值,別的物質的質量、體積與比值必須與其它小組進行交流才能獲得,測量結束後,課堂中的交流活動比較活躍,同時,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得到改進和提高。實驗結束後,學生得出了以下結論並進行了交流:

(1)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相近的.,但是,由於測量中存在誤差,所以其比值應該是相同的;否則就不能說明是相同物質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過科學思維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這是培養煅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極好素材)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的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注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與速度概念對比,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通過對比密度與速度概念的異同點,既可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比值定義的方法,知道它們在定義、公式、單位等方面的相似之處,爲以後學習其它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量打下堅實基礎。

2、對於g/cm3與kg/m3單位的換算過程沒有作強調,否則難點集中,不利於學生的理解接受。本節課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區別二者的大小關係。

三、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分組探究用時偏長,沒有反饋練習,不能知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

2、通過本節學習,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還不熟練,需要安排一節習題課進行鞏固拓展。

3、在本節習題課中,還需要補充體積單位換算知識,讓學生熟練m3、dm3、 cm3的換算關係,還要明確l、ml的換算關係。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8

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並多次盛接和讀取數據,最後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於水的不規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採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於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後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爲研究對象,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爲研究對象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用於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數據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數據填入其表格中,並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數據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的採集、並根據數據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並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數據得出結果。由於有上一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說明其理由。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反思五: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麪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分組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實驗室中常用於測液體體積的儀器。使用時應注意:

1.首先觀察量筒刻度單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體積,以及最大測量體積值。

2.要置於水平桌面上讀數。讀數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麪底部(或凸形液麪頂部)相平。

3.讀數時。液麪靠近哪條刻度線,就讀該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讀。實驗時要注意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後通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麼物質。例如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後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後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後來我發現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並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鬆和愉悅。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爲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爲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悅。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進行實驗後更能理解。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9

本節課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等測量工具來測量,液態物質的體積應該使用量筒來測量,不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也可以使用量筒來測量。

怎樣使用量筒?

可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課本“信息快遞”,回答課本中提出的幾個有關問題,並動手操作,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作風。

1.量筒上的單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來標度的。

2.與許多測量儀器(學過的電流表、電壓表、天平等)一樣,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測量值。實驗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據你測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測物的尺度等因素來選擇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視線與液麪水平,與刻度線垂直。

5.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不規則固體物質體積的測量,需用量筒或量杯。這裏利用等量佔據空間替代的方法。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有助於後面浮力部分內容的學習。

另外,對於有餘力的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

1.如果要測量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過大或無法浸入現有量筒之內,

你有什麼辦法測量出它的體積?

可採用“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並多次盛接和讀取數據,最後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於水的不規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採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於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後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爲研究對象,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爲研究對象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用於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數據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數據填入其表格中,並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數據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的採集、並根據數據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並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數據得出結果。由於有上一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說明其理由。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10

《物質的密度》這節內容非常重要,我是這樣開始新課的:

先讓同學們簡單的回憶上節課所學的質量的內容,回憶起質量是物質的屬性,不隨位置、形態、形狀、溫度等變化而變化。然後引出今天我們要學物質的一個特性,這個特性大有用處可以讓我們鑑別物質,它就是密度。

然後根據導學案的內容給六大小組分配展示任務,第一組負責展示觀察活動1鑑別三個形狀和體積相同的金屬鐵銅鋁。第二組負責展示觀察活動2比較相同體積的三種不同金屬的質量。第三組負責展示3.密度的定義公式及含義。第四組負責展示觀察活動3單位體積的質量計算。第五組負責展示觀察活動4認識常見物質的密度。第六組負責展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然後給學生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進行組內交流與討論。然後分組上臺展示自己的負責部分。而我只在他們點評錯誤或漏點評或共性錯誤問題上加以引導和解釋,做到自主課堂上學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經過聽課組的前輩的精彩點撥,我看到了自身的優勢與這節課所存在的不足。這裏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組學生在展示的時候不能熟練的`利用其發放的磁體天平圓柱體等工具。如果學生能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其他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學所要表達的意思。

2、導學案的展示題目編排順序觀察活動三單位體積的質量計算應該放到密度的定義公式含義之前。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課語言太平淡缺乏起伏,在講到重點內容的時候應該提高自己的音調,增加一些肢體語言從而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知道你接下來要講述的是重點內容。

4、密度的含義應該具體到一個例子而不是讓學生直接說出密度的含義。

改進辦法:

一、在學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二、重新編排導學案。

三、加強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技巧的訓練。

四、先舉水的密度表示的物理意義的例子讓學生模仿學習,讓學生講出書本表格中其他物質密度所表示的含義,點出容易錯的單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