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6.78K)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噸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噸與學生的距離,本課以“感知—活動—體驗—應用”爲主線展開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體驗,在豐富的活動中閃光

“噸”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爲基礎。本課通過創造大量的體驗活動,從“量”和“形”中認識“噸”的質量單位。

1、從“量”上體驗1噸之重。從30個學生的體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頭犀牛的重量等,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豐富的想象,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深刻感受1噸之重、1噸之大。

2、從“形”上體驗1噸之多。從30名學生的體重,堆積如山的1噸礦泉水,一個個展示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1噸之多。

二、知識,在不斷的在內化中昇華

如何溝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認知、不斷昇華。本課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 1、調查彙報爲感知。課前的調查收集信息,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

2、實踐活動爲探究。通過個人提水活動,小組合作計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應用爲昇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拓展思維,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整堂課,學生心情激動、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整個認知過程是體驗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形成,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2

我的課前困惑:《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但“噸”是一個較大的重量單位,我很難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體驗,我也無法把一噸的物體搬到教室裏來讓學生體驗、感受。那如何讓學生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我在課堂的教學中又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

經過我們組內的討論,我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爲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教學時我設計了很多與現實生活聯繫的題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支援災區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這樣,我就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在了一起,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3

《噸的認識》重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爲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爲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於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纔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麼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麼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對於兩次教學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改成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後者對於學生在理解題目的基礎是更好得計算,對於一些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來說,也就是要用加法來計算的同學來說。

去年的書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這樣: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兩者一比我們能更好的發現今年這樣一改對於學生來說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爲去年好多學生列好了加法橫式可是在計算過程中還是錯了,這就對於他們的成功感有很大的傷害,因爲實際上學生不會做的,只是因爲模式中數據太多了。而今年數據一少就在算錯的方面學生大有進步。

當然對於用300*6和600*3的`同學來說影響不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樣的乘法。所以教材這樣一改數據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是一個能更好獲得成功的機會

“噸的認識”是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而國小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記得《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

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儘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麼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0位同學約重1噸。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噸”這個單位。

二、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4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1噸的概念,並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瞭解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體重?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麼做單位?(板書:千克?克)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板書:1千克=1000克)

你估計老師的體重是多少?你是怎麼估的?

2、創設情景

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水果市場逛一逛。看,這裏到處可見一箱箱的水果,真熱鬧啊!讓我們拿一個大蘋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個蘋果重200(克)]

那一箱蘋果呢?[出示:一箱蘋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車蘋果重3()]一卡車蘋果的重量是3克,還是3千克?都不恰當,是吧?因此,人們就又規定了一個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單位——噸。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噸”。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噸與千克有什麼關係呢?

二、講授新知,解決問題

1、1噸有多重

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讓學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1個同學的體重約是25千克,4個這樣的同學約重多少千克?(約100千克)

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約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聯繫班中40個體重約是25千克的同學,讓學生感悟1噸的重量。

2、哪些東西大約有1噸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幾袋大米重1噸?

(2)一頭牛約重500千克,幾頭牛約重1噸?

(3)你能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嗎?請在小組內相互說說。

(4)你認爲什麼樣的物體要用噸作單位呢?

小結:我們在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

(5)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噸作單位的嗎?

(貨車的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橋的載重量等)

(6)完成32頁的做一做,集體訂正。

3、單位換算

剛纔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爲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後,提問:“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千克和克呢?”

通過剛纔的整理,哪個單位最重?最輕的是?

4噸=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噸

學生嘗試完成,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課件演示)

4噸=4000千克,因爲1噸=1000千克,4噸就是4個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噸,因爲1000千克就是1噸,3000千克有3個1000千克,也就是3個1噸,就是3噸。

完成32頁做一做,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估一估,連一連

大象 鯨 山羊

50噸 60千克 4噸

2、在一輛載重是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爲什麼?

3、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卡車載重4()。

(2)小明體重35()。

(3)一塊橡皮的質量是8()。

(4)碼頭停泊的貨輪能載貨10()。

4、13頁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介紹方法

四、課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記一則。

大家好!我叫小馬虎。星期日旱晨我從2分米的牀上起來,洗刷完畢,就去吃旱飯。我吃了一個50噸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後開始做作業。我做的幾道題是這樣的:

5噸=(5000)千克

4020千克=(4)噸(200)千克

3噸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園,看見公園裏有一隻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時30分我睡覺了。

2、你知道嗎?講曹衝稱象的故事,學生談談感受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反思: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首先課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讓學生感受1噸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

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這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然後告訴孩子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同時課本上也提供了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在教學時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爲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由於噸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質量,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少出錯。但實際上學生對於這個單位的掌握還不是很好。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5

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的同學是,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與環節二的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爲用的色拉油(重),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6

1、“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爲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2、教學時我是通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3、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通過1釐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釐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啓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纔有助於記憶,有利於運用。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7

噸的認識是對國小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瞭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並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係。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爲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並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我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在班中準備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幾個同學上來體驗,其他孩子只採取觀察的方式。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還是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噸的'質量很大。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纔有助於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於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爲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採用多種體驗方式。

後面的圖示,我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爲抽象化,再通過圖示將1噸轉化爲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纔會真正明白噸很重,並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我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裏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裏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繫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讓我對國小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8

“噸的認識”是國小數學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今天教學“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我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讓學認識“1噸”有多重這個抽象的概念,我把“1噸”的概念作爲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1、怎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噸"的概念: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爲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在課前作了學習材料的準備,讓學生充分體驗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因此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36位同學在加上兩位老師約重1噸,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讓學生在實踐體驗1噸。

2.認識“1噸”有多重時透滲>。

使學生認識到: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可以流掉1—6噸水,個城市如果有60萬個水龍頭關不緊,一年要損失上億噸的水,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用噸作單位,會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

4.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小,計算能力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還比較困難。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爲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總之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去學習。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創新意識能力得到提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9

教學片段:

感受一噸的重量。

師:我班大胖子小明體重50千克,請幾個同學上來包一下小明。你認爲重嗎?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師:計算一下,20個像小明重的同學共幾千克?

生:1000千克。

板書:1噸=1000千克。

師:我們三年級按平均每人28千克計算,你估計一下多少個三年級的同學約一噸?

1、有算出全班總重量再加上幾個人的重量來估算的。

2、有按本組平均體重,再除1000,得出人數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組的體重得出了36人。

師:大家估算:“像老師這樣的大人,幾個大人約重1噸?(學生非常機智,教師話音剛落,馬上問?)

生:老師,你告訴我們,你的體重有多重?

師:我的體重63千克。

生:計算後答:“16人1噸。”

師:25個像老師這樣的`人體重共有幾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師:合幾噸幾千克?

生:1575千克=1噸575千克。

教學反思: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爲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後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0

首先本課我想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箱的呢過,引入新知,學生從中感知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瞭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時,通常都用噸做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後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讓學生通過看和說,把1噸的重量和各種物體的數量建立聯繫,使他們對1噸大約有多重有比較鮮明的表象,有利於1噸觀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通過計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約重1噸,多少塊磚重1噸,從而建立起有關1噸的清晰感念。在計算多少塊磚重1噸時,有學生寫出200塊就是重1噸,這是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條件告訴我們的是2塊磚重5千克,應該200塊磚重500千克,那麼400塊磚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在練習中比較6000克與6噸比較大小時,學生寫出等於,這是錯誤的,6000克小於6噸,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這類題目要多練。想想做做第5題,要讓學生去說說載重量是什麼意思,從而去填單位。

最後再補充一些單位大小比較的題目,這樣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質量單位之間的互算關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1

[ 教學片斷 ]

師:老師這有一袋重 25 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嗎?

生 ( 齊 ) :想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吧!(學生活動略)

師:誰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 1 :我覺得很重,搬不起來。

生 2 :我勉強能搬起來。

師: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 4 袋這樣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 3 :重 100 千克。

師: 40 袋呢?

生 4 :重 1000 千克, 1000 千克就是 1 噸。

師:對,我們就說 1 噸 =1000 千克,如果把 1000 千克的大米裝成 1 大包,你想象一下,讓你去搬,你覺得怎樣?

生 5 :肯定搬不動。

生 6 :我想我能搬得動。

師:搬 25 千克的大米,你覺得怎樣?

生 6 :我能搬得動。

師: 1000 千克裏面有幾袋 25 千克的大米?

生 6 : 40 袋。

師:如果把 40 袋的大米裝成 1 大包,讓你去搬,你能搬得動嗎?

生 6 :我想我還是能。

師:如果有機會,請你試一試好嗎?誰來說說你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生 7 : 28 千克。

生 8 : 32 千克。

師:請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 1 個同學有多重?(學生活動略)

師:你能把你的感受說一說嗎?

生 9 :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來了。

生 10 :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動。

(師有意讓生 10 說,因爲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

師:請生 6 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 6 :我同桌很輕,我輕鬆背起來了。

師: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學,請你也來背揹他。

(生 6 背時顯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學差點摔下來,聽課的老師忍不住笑起來了)。

師:請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 6 :太重了,我差點摔倒。

師:你(胖小子)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生 11 : 50 千克。

師:多少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生齊: 20 個

師:請問生 6 , 20 個這樣的身材的同學合起來,讓你去背,你認爲怎樣?

生 6 :肯定把我壓扁。

師:你認爲 1 噸的東西對你來說怎樣?

生 6 :非常重,老師,我改變主意了: 1 噸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這時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30 千克。 ( 預先調查 ) 請你算一算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生 3 :大約 33 個。

師:全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生齊: 26 人。

師: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 1 噸了嗎?

生齊:不夠。

師:你覺得 1 噸怎樣?

生齊:對我們來說太重了。

[ 反思 ]

引導學生建立 1 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首先讓生搬一搬大米,親自感受 1 袋 25 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過想象感受 40 袋大米的重量,進而主動感悟出 1 噸有多重;接着讓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生根據平均體重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 1 噸了嗎?讓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 1 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 1 噸有多重時,我讓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 1 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在我備課和多次試教中,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沒想到這節課竟有一個男孩說:“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當時有點緊張,我想如果能很好的處理它,很可能成爲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許這男孩只是預先沒聽明白老師的問題吧,於是我重新引導一次,沒想到還是失敗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還是能”。好“固執已見”的一個男孩!爲了圓場,我說了一句:“如果有機會,請你試一試”,然後回到了預設的下一個環節:讓生互相背一背。我一邊機械般地教學,一邊爲自己的話“如果有機會,請你試試。”而後悔,怎樣引導才能改變這男孩的想法呢?我邊教邊想,還是讓他在體驗中感悟,自己說服自己吧!

剛纔錯過了搬大米這個教育資源,現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這個教育資源了。於是,我有意讓一個學生說說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後順水推舟讓那個“固執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並說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 20 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 1 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壓扁”。並難爲情地說:“老師,我改變想法了, 1 噸的大米我想我還是搬不動,太重了”。在老師精心設計,循循善誘下,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說服了。此時,聽課的老師給予熱烈的掌聲和滿意的笑聲,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機智、教育智慧,還是不夠的,還有待於不斷磨礪、發展。

經過反思,如果再讓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導失敗時,我選擇的不是迴避而是積極面對,尊重學生的想法,然後及時引導,讓他再一次體驗。一袋 25 千克的大米你搬起來了,你真能幹! 2 袋這樣的大米就是 50 千克,(把兩袋疊起來)你能搬嗎?請上來試試並幫老師把大米從這搬到講臺。我想即使是力氣再大也無法能按要求去完成,從而進一步引導他,如果是 40 袋就是 1 噸,讓你去搬,你能搬得動嗎?我想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動。”從而進入下一環節“背一背”。我想我如果這樣處理將會更滿意、更完美。這次經歷,讓我明白,對於那些在設計好的教案外和常規課堂內突然出現的有效教育資源,尤其需要我們積極對待,及時抓取,細心呵護,用心挖掘,這樣,我們的課堂會更加多姿多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噸的認識》重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爲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爲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於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纔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麼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麼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對於兩次教學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改成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後者對於學生在理解題目的基礎是更好得計算,對於一些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來說,也就是要用加法來計算的同學來說.去年的書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這樣: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兩者一比我們能更好的發現今年這樣一改對於學生來說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爲去年好多學生列好了加法橫式可是在計算過程中還是錯了,這就對於他們的成功感有很大的傷害,因爲實際上學生不會做的,只是因爲模式中數據太多了.而今年數據一少就在算錯的方面學生大有進步.當然對於用300*6和600*3的同學來說影響不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樣的乘法.所以教材這樣一改數據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是一個能更好獲得成功的機會<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3

質量單位噸較克與千克對於學生來說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難於理解,所以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導入:一個蘋果重200,一箱蘋果重15,一車蘋果重3,學生自然知道一車蘋果重3克或3千克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就有了學習一個更大的單位的需要,於是“噸”就這樣被引入了。

引入“噸”之後,勢必要讓學生建立一個“噸”的概念,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就在這裏。書上是這樣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計算後得1000千克,然後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明確1噸=1000千克。然後要求計算10個體重是25千克的國小生有多少重?40個呢?從10個100到40個25,可以看出,書本的意圖是從簡單到複雜來加深學生對“噸”的理解。而對這兩個例子,我在課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這樣理解的,從國小生的體重出發,似乎更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的思維水平,因爲這對於他們來說這比較熟悉,有些學生的體重正好是25千克,然後想象40個這樣的學生就是1噸,正好一個班的學生是四十幾個,讓他們想象這大約就是1噸,好象比較貼近他們。一袋100千克的大米,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將這兩個例題的先後位置做了調整。

之後我就讓同學們做了一些練習。第一題,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噸?”這樣的題目,一共訓練了4道。正如徐老師所說的,如果能出示圖片讓學生圈出一噸有多少的話,會更直觀深刻。確實,這一道題目做下來,學生興趣不夠高,反應不夠強烈。看來對於低中年級的學生還是要以調動他們的興趣爲住,那麼直觀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點。第二題是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這一題主要是鞏固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對“噸”的掌握,這裏還要學生理解“限載量”的意思。第三題是共同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最後總結和佈置課堂作業。

整課基本就是按照這個順序上下來的,問題是存在着的,但總的來說,學生基本能達到目標並掌握本課的重難點。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4

一、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其次是讓學生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夠進行基礎的單位換算;培養學生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過程

首先是利用學生週一查體,喚起大家對自己體重的.認識,並讓幾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然後讓一個個兒大的來抱一個學生,再抱兩個……抱起40個,你還抱得動嗎?重不重?從而引出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質量大的物體特別感興趣,所以學生的主動性很強。

三、存在問題

1、只注重對噸的認識,沒有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千克、克)相聯繫;

2、在學生上講臺抱其他學生(感受重量)時,在座的學生課堂紀律較差,個別學生開始竊竊私語;

3、課上沒有對於感受1噸的體驗,只能通過比較、想象來估算1噸的重量觀念,不利於學生真正理解1噸。

四、改進措施

1、在學生認識1噸後,簡單提示一句:1噸=1000千克,我們之前還學過1千克=1000克,從而喚起學生的舊知;

2、在組織學生活動時,都要提前明確要求後在開始,而且在組織上臺表演的學生的同時,還要組織好在座的學生的課堂紀律;

3、直接告訴學生身邊哪些物體的重量一般會用噸作單位,比如說:小汽車、卡車、火車、飛機等。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5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爲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後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噸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爲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悟、理解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