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教學反思 閱讀(2.09W)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脈絡清晰,銜接緊湊,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淳樸簡練,生動感人;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讚美之情。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着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瞭解西部。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前,我收集了許多優美的草原圖片和音樂,爲上好這一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和音樂,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在音樂的伴奏下,我範讀了全篇文章,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風光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等朗讀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學生們讀得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綠遼闊的特點。

2、然後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哪個詞?(生答: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這一設計,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學習,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在進行“夕陽話別”教學環節時,我創設蒙古包外依依惜別的.情境:找同學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鄉。設計了一道拓展練習題:此時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麼?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環節,使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昇華。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啓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後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爲什麼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瞭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三、不足之處

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得不夠,使學生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地鍛鍊;2、老師的評價語過於單一,應具有針對性;3、不能夠兼顧全班學生,對於學困生還需多關注。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人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然後圍繞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最後,創設一個夕陽話別時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

語文教學反思2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爲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走了兩裏多路纔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爲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爲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爲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語文教學反思3

期末成績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語文教學反思。批改試卷的老師和同年級的老師都誇讚:我們班進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訴我:這個班均分倒數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幾分。如今能取得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我反思這一學期對語文教學做了什麼:什麼也沒做!不但沒特別做什麼,語文課還少上了幾節,要麼是排節目,要麼是參加活動,交給數學老師了。我們班的後進生兩隻手抓都抓不過來,我哪有精力一個個給他們補缺補差;我也沒有像數學老師那樣經常耗在班上一個個面批,也沒有像英語老師那樣經常把後進生帶到辦公室補。只是偶爾象徵性地懲罰不寫家庭作業的。應該說,我骨子裏就是“懶”教師,從教以來,就厭惡把孩子拎到辦公室訓斥啊、補作業啊.......

看上去,我什麼都沒做。但我也的的確確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學校的時間都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了。應該說,都滲透在與學生點點滴滴的互動中了。通過這一學期我們的學習成績,以及這幾年的.思考,我肯定:讓學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長,提高學生的成績,絕不是靠教師整天耗在學生身上,不是經常把學生拉在自己身邊補缺補差,不是一對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題海戰術。這些只能起到一點點輔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厭學。內動力激發出來了,這些教學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語文教學反思4

經歷了一場會考總複習,結合會考成績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想我們作爲語文教師在下一輪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一、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閱讀課標規定的必讀名著,以及《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名著的學習和積累應該是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實打實的閱讀和積累。而那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我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會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啓發和點撥即可。

二、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能夠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禮貌的辦法”。

三、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資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能夠放開手腳,以教材爲基礎,但不是拘限於教材,能夠大膽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資料,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四、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啓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潛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五、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潛力,併爲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爲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所思爲所行,願在新的七年級,新的起點,我能努力做到。

語文教學反思5

學完六個單韻母,開始學習聲母bpmf。在四個聲母之認識這前,我先用出示卡片的形式和唱兒歌的方式讓學生複習單韻母,這樣,學生興趣濃厚並鞏固了單韻母的學習。隨後再出示聲母卡片,因爲大部分學生在學前班都學習過漢語拼音,所以大都能讀準確,只有個別學生將b和p混淆,於是,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區別b和p,學生們興趣極高,有的說“像個6字bbb,9字反寫ppp”,有的根據半圓的方向說“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有的孩子還用

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狀幫助記憶,經過孩子們的踊躍發言,那幾個讀錯bp的孩子很快認準了bp,孩子們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在教學bpmf與單韻母a和o的拼讀時,我發現學生在拼讀時對單韻母加聲調讀不準確,尤其是三聲和四聲,三聲總是讀不到位,四聲總和二聲搞混,於是我加強了範讀,然後再點名讀,讓讀得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孩子們都好表現,學得更認真了。當學生們都差不多掌握的時候,我再採用開火車、小組比賽讀等形式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這樣一來,除了個別學生難以糾正,其他的學生基本上都掌握得不錯。

最後一個環節是教學生寫bpmf,採取的是送“bpmf”回家的方式,讓學生觀察bpmf到底住在四線格的哪一格,然後我在小黑板上演示字母書寫筆畫及順序,再讓幾個學生複述,先空書,再在練習本上寫。這樣,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書寫格式和筆順。但仍有個別學生由於幼兒園時書寫不規範,現在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個別指導。

不過,在教讀音時,因爲有部分孩子在學前班時已經學過,於是沒有耐心聽老師講發音,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或開小火車時自己在下面發音,這樣可能會影響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學習。因此,安靜傾聽的習慣還要進一步強調。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反覆抓。

課後再次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有些細節問題還是需要細細斟酌。比如在對比bp時,我讓學生分析它們像什麼?有的學生說b像廣播,p像氣球,我當時並沒有細想,後來一想,q不是也像氣球嗎?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進行一下更準確的引導。另外,對bp的讀音指導時可以用一張紙放在嘴前,讓學生髮音看紙的變化來比較bp,這樣學生區分得可能會更清晰。

總之,經驗尚淺,仍需努力!

語文教學反思6

鼓勵學生閱讀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的共識。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質疑問難的方法,不僅能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之一是:繼續學習質疑問難的方法,在閱讀課文中,對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提出問題。無論針對課題、重點語句還是全文進行質疑問難,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提問,讓學生明白,什麼樣的問題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問題不在多,而在於精。

在教學《祕密》一文時,我就運用了質疑問難的方法進行教學,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課文的最後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萊伊恩的評價,並讓學生提出問題,試圖從學生的問題着手,從他們的內心需求出發,共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了很多問題:什麼是“恪守”?“自己的原則”是什麼原則?遇到什麼阻力?爲什麼說他作爲一個人無疑是最偉大的?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進行交流討論。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師問生答式面面俱到的分析,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更提高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7

這次的期會考試語文試卷,我個人認爲考察全面,難易適中,是一份非常不錯的測試卷,考察內容都是平時講過、練過、甚至要求原題背過的,可是考試成績依然不是很理想。剛看到成績時心裏很不舒服,但過了幾天,心情平靜下來,就不再發牢騷,開始從學生和自身來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

做過的原題學生卻錯了許多,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傾聽能力差,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學會,課上的應答只是中等以上的學生在做,中下的學生濫竽充數,矇混過關了。二是學生學習上的懶惰。作爲文科,背誦默寫是必須的,但因背誦的'枯燥無味,好多孩子不願意背,或者即使背過,也寫不對字,得不上分。細細想想,這也是學情,孩子們剛上國中,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人在課堂,心思卻不知跑哪裏去了,講了多遍的問題還是一問三不知。課下不能主動學習,寫作業只是爲了應付,能蒙就蒙,把寫完作業作爲終極目標。三是學生基礎差,有個別學生不會寫拼音,不會寫字。也正是這些學生拉了班裏的平均分。

作爲教師,也有很多自己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太相信學生了,沒有天天檢查學生的家庭作業,沒有課課檢查學生的背誦,沒有字字落實學生的默寫。有講授,有佈置,但沒有檢查和落實,即使檢查也只是抽查部分學生,學生就會鑽空子,不做,少做,或者不認真做,應付了事。

針對以上問題,我也想了以下的辦法來改進。

一、每天上課前先檢查學生前一天學得知識是否鞏固了,這樣學生就不會再偷懶,他有了心理上的意識,明天老師要查的,今天我要認真做作業,認真背誦。作爲教師也可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二、要求學生天天反思,寫出自己今天學會了什麼,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反思,學會了每天整理自己的所得,而且學生通過回憶一天的學習,也是一種複習的方法。

三、採用小組互助,一個小組只查一人,他對了全組人得分,他錯了全組人不得分,爲了全組人的成績,他也不好意思不完成作業,不完成背誦。組員之間也會養成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的好習慣。

四、真心地去愛學生。愛是偉大的力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是很敏感的,他可以感覺到你是否是真心的愛他們。讓學生在心情愉快中,在鼓勵激勵賞識中,去愛上學習,去學會學習。

希望我的想法能堅持下去,能有一定的成果。

語文教學反思8

本節課學習內容爲國小四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三個板塊,教師以剛舉行的.旅遊導入,並以一次特殊的旅遊貫穿全文,設計新穎,思路清晰。三個板塊的內容均通俗易懂,尤其是日積月累中有關動物的成語和趣味語文中的小故事趣味橫生,學生學習饒有興趣。通過自由讀、分角色朗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很快就能熟讀成語。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上網等方式瞭解詞語意思,課堂上小組交流、反饋,加上教師適當引導,學生也較快理解詞語意思。課堂上,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了一些訓練,學生積極踊躍參加。趣味語文的教學,教師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待客之道。教學之後,老師深深體會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

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成長。

語文教學反思9

有時下去聽課,經常會聽到“你讀懂了什麼?”這句話。高年級的老師在說,低年級的老師也在問,似乎這話成了當前閱讀教學課堂語言的經典。那麼,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呢?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興”?

說實話,本人對這句話並不特別欣賞,尤其是在聽了幾次課以後。我看到曾有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於拋出這麼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於是學生一時僵在那裏,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老師見學生實在太安靜,心急地又問:“你們到底讀懂了什麼呢?來,先同桌討論交流一下。”於是學生中才開始有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時間了,小手陸陸續續舉了起來,你說,我說,他說,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後,老師的神情也顯得挺滿意,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了。其實,作爲旁聽者,只要你仔細去聽,再把學生說的內容連起來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學生剛纔回答的內容重複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我不知別的老師們怎麼想,至少我覺得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顯得太單調,太蒼白,如果語文閱讀教學真是問那麼幾個“你讀懂了什麼?”的問題就能完成任務的話,那豈不是太容易了。

我時常在反思,語文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隻否被一些老師搞錯了,那就是閱讀教學最主要教什麼?我們在不斷地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好好問自己“我教給你什麼”。是啊!教師,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明明白白———“我教給你什麼”,幾度深思後,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下面結合幾個典型教學片斷進行反思)

片斷一: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瞭解(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着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爲“詩聖”。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爲“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衆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麼?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

反思一:教活經典

古詩是中華文學的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佔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扶助,其實這也正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本片斷中反映出執教者已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強化學生對詩意囫圇吞棗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爲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現階段,國小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爲了國小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走近名家作品,體味原汁原味,蒐集精美句段,然後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深入探討,交流體會各自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片斷二:

師:駱駝和羊都不認輸,此時,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生:假如我在場,我會勸他們不要因爲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

生:我覺得這不是什麼互相謙讓的事,應想辦法弄清楚到底誰輸誰贏。

師:噢!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誰還有什麼妙計嗎?

生:我認爲駱駝和羊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精神,遇到對手,不甘落後,所以我會誇獎他們。

生:我會先表揚他們,再幫他們找到各自的錯誤。

師:你們想法都不錯,都能先看到別人的身上的閃光點,這是珍貴的。可是駱駝和羊卻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優點,你能不能幫他們找一找缺點呢?

反思二:教會辯正

這一教學片斷重視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的.同時,又注重了對育人道理的滲透。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處於現場談感想。這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他們在理解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時,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民主,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其間適時引導、適時點撥,通過師生的積極交往互動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又避免了教師空洞直白的講述,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從國小會辯正看問題的能力。

片斷三: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裏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麼地方?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着鑼,打着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着,高喊着,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着鮮花,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裏,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我們終於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髮言略)

反思三:教會聯想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國小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爲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裏“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裏,人們“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繫,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着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考試——拿住耗子纔是好貓 學生爲什麼不喜歡作文?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目前的語文考試所致。您瞧,考試的作文題目不管學生是不是有生活,不管學生是不是有感受,總之我出了題你就得無條件的去答,面對這樣的考試,學生是毫無選擇的,所以不管怎樣,到了考場上,有沒有生活也得“編”,有沒有感受也得“煽”,沒辦法,誰讓咱是被考的呢?

另外,這樣的考試,也帶給了老師很大的功利心,很多老師不再研究作文學習本身的規律,不再研究過程,而是研究起了考試,研究起了如何對付考試作文,因爲不管怎樣,只有在考場上拿了高分纔是老師的成績,於是乎,爲了追“分”,一些速成的作文教學出現了,老師不管是不是符合學習規律,忽視了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只要結果,哪怕學生在說假話,在無病呻吟,甚至在抄襲,一切均不在話下——不管白貓黑貓,拿住耗子纔是好貓!

作文批改——老師的眼睛不揉沙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語文老師都成了文學批評家,用挑剔的眼光看着學生稚嫩的習作,用放大鏡看着那些所謂的毛病,不考慮自己教的怎樣,不考慮學生的作文應該怎麼會寫,好像學生天生就應該會寫作文,而且應該寫出高水平的“作品”,所以,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一律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從錯字到病句,從段落到篇章,都要挑剔,我們不反對指出學生的錯誤、毛病,但是難道學生除了這些毛病就沒有值得你去誇獎的地方嗎?再說,從長遠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難道這些毛病不挑不可以嗎?祖慶老師曾提出讓老師不寫批語而寫讀後感,就文章和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的閃光點,本人非常贊同。這樣批改,學生會喜歡,會覺得作文不難,每次看老師的批語就是在和老師交流,久而久之喜歡上作文,那很好玩!和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相比,那些毛病不挑又何妨?

有的老師之所以不放過學生一點點的毛病,其實還是自己的功利心在作怪——這樣的作文拿到考場上還能那高分嗎?豈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喜歡寫作文,喜歡每天寫點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真正的作文能力,那還怕考試嗎?

閱讀教學——“讀”是根本,“寫”是點綴 讀中學寫,歷來被語文教學所認可,沒有讀就沒有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的課堂也是學習寫的課堂。但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呢?現在的閱讀教學中有一個很響的口號——閱讀課讀是根本!沒錯,閱讀就是讀,但是怎麼讀?僅僅是翻來覆去,拿腔拿調的朗讀嗎?不出聲的讀不是讀嗎?讀的時候是不是要有思考?好的文章要不要背誦積累?這些都應該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看看現在的閱讀課吧,爲了讀而讀,爲了展示老師的功夫而讀,爲了讓課堂迎合評委的要求而讀,真正的思考、涵詠語言的魅力的默讀反而少之又少,甚至要費力的去找,才能在一節課上找到那麼幾分鐘。

大家想想吧,40分鐘裏,學生在拿腔拿調的所謂朗讀中會學到些什麼呢?能掌握多少語言的規律呢?在這樣的讀中,學生會學會寫嗎?有人會說,我在讀中安排了寫呀,可僅僅是寫那麼一兩句,僅僅是爲了點綴而安排的寫,就把讀中學寫的目標完成了嗎?遠遠不夠啊!在讀中,要滲透給孩子們語言的規律,在讀中要讓孩子們體會到精彩語言的妙處,在讀中要學會如何表達,經典的.語言範例要記在腦子裏成爲自己的文學素養的養分。

落地麥曾提出寫對讀的侵略,我反而要說讀對寫的侵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真的是侵略,而是野蠻的侵略。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讀要讀出興趣,要讀出品味,要讀出收穫,要讀出思考,這樣的讀才能形成真正的語文素養,才能爲寫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在最大的悲哀就是老師們在讀言讀,在寫言寫,我說讀和寫都分別在侵略着對方,也都不該侵略對方,而應該是聯合作戰。

這三大殺手的存在,嚴重威脅着作文教學的發展,學生剛剛出現的一些寫作的興趣萌芽,還沒等露出地面,就被無情的斬首了,這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嗎?

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教學以讀爲本。該如何讓學生來讀,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呢?教學《歡慶》時,我注重感情朗讀的引導,頗有心得。下面是我上課時的小片段。

師範讀課文。

師:同學們覺得老師讀得怎麼樣?

生:讀得很好!

師:你覺得哪些地方好?

生:很有感情!

生:聲音很好聽。

生:讓我很激動。

師:知道老師爲什麼讀得這麼好、這麼有激情嗎?因爲我在讀的時候腦袋裏想象到全國上下歡慶十月一日的情景,老師的心情激動萬分。所以在讀的時候自然就真情流露,同學們也被感動了。

生:老師,我們該怎麼讀才能像你那樣呢?

師:你們有沒有看過國慶大閱兵呢?奧運會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國健兒奪冠時你們的心情怎麼樣?

生:心情很激動。

生:我都哭了。

生:我高興得跳起來。

師:我們會感到自豪和驕傲!現在你們的心情怎樣呢?很激動吧?那我們就帶這這樣的心情來朗讀這首詩歌吧。

在朗讀中我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有個人讀,小組讀,輪讀,表演讀。《語文課標》提出語文閱讀的.基本要求“注重情感體驗”,教師應做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情感的共鳴,這樣一來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智慧。

語文教學反思12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於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於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也當作是才藝表演。實際沒有預想那麼好,學生大部分拿着資料讀,自己無法概括)。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爲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並不瞭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利用週末去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也剛好,我翻閱《社會與品德》一書時也發現第二課題適合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也提前將這一課題讓孩子學習了。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麼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張老師的建議下,我佈置孩子回家抄一篇優秀範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範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蒐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後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範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根據查閱作文的情況,雖然發現有些學生由於對材料讀得不透,出現材料安排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出現笑柄,或者混亂的情況。但也驚奇的發現,以前學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課文的內容也讓孩子們當作作文的豐富材料,如劉丹寫到“看!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臥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聽!黃河那滔滔不絕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邊的岩石!望,崑崙山那峻拔的身軀,直插雲天,高不可攀。這都是我們祖國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蓮教會了我們純潔,海風中的乳燕教會了我們樂觀與勇敢,藍天下翱翔的雛鷹教會了我們頑強。”通過改寫,形成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因此,平時的資料積累對學生的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資料的打印比較浪費錢,摘抄比較花時間,這個問題,需要再另找解決的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本課中,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啓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重在優化閱讀教學過程。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突出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本案例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俗學習,自得學習”,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裏很窮,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閱讀過程,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二、語言和精神統一觀

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丟開課文語言搞騰雲駕霧式的內容分析,也沒有脫離內容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起來,教師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後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涌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心不窮。這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朗讀訓練,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窮人》的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讓學生自讀,比賽讀,評讀。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有的說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說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治,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語文教學反思14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4人,男生26人,女生18人。語文成績呈橢圓形分佈,其中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比較穩定,20人左右的成績很不理想,這與他們的基礎差、家庭不和、學習習慣差有着密切的關係。

本學期,盡心輔導,力求質量爲先,面向全體學生,以訓練促思維,促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組編排。全冊共分6單元。教材繼續按專題編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學生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8個專題依次是:獻給母親的歌、尋覓春天的蹤跡、科海泛舟、到民間採風去、古詩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教材的主要特點

九年級下冊教材的主要特點,下面從四個方面作簡要提示。

1、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並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2、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分組編寫,確定專題的思路比前幾冊有所拓寬,除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專題外,從文體角度定的專題,則是側重體會文章的表達形式。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在按專題編寫教材時,注意了加強整合,每組的課文都圍繞專題編選,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各項內容也都圍繞專題來安排。而且,圍繞專題安排的各項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前後有聯繫,有照應,做到環環相扣。這樣,就使整組教材以至整冊教材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3、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既考慮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考慮有利於學生的學,努力使

教科書既成爲教師的“教本”,又成爲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本”。這一特點在教材裏有多種呈現方式:一是在課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後,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二是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安排了引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題目;三是在每組課文後面安排了學生對本組所學字詞進行自查自測的“詞語盤點”;四是“語文園地”中設置了“我的發現”“展示臺”“寬帶網”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

4、加強開放性,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語文學習決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侷限於課堂,應該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本着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注意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二是從生活的實際需要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三是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了《海底兩萬裏》和《名人傳》,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四是通過綜合性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學習活動的綜合,課內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繫,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四、教學措施:

1、鑽研教材,精心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

2、授課時,努力創設情境,採取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形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

4、對新知識點要增加訓練量

5、勤於和各科教師和家長聯繫,取得他們的配合和支持。

6、做好差生轉化工作,使他們的成績再上臺階,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一、根據計劃,我認真抓了課堂內的效率,增強課堂內的容量,提高課堂內的訓練效率;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依託中間兼顧兩頭,佈置不同要求的作業,即使是佈置同量的作業,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準、快’,中等的要完成得’好、準’,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提倡自學,依據教師教的方法,以個人完成任務爲主,團結協作爲輔,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積累並逐漸形成習慣。促使他們積極歸類知識,在多看多說中掌握。針對新題型,在老師的帶領下,作一些典型訓練。

三、在古詩詞的積累方面,狠抓背誦。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他們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外,重要的是督促檢查他們靈活運用方法去巧記,注重實效,抓重點,突破難點,對詩詞作適當的歸類,對一些名句則多角度地訓練和思考,在實際的語言中靈活運用。

四、在閱讀訓練方面。從課堂內開始嚴格訓練,依據課改新理念,利用現在有的各種參考書、材料、工具,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運用瀏覽、略讀、細研等方法,在多讀中整體感悟,快速理解課文。在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後,深入重難點,細細體味,在團結互助協作中多方研討,儘量讓文本成爲他們提高語文水平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他們一定得記住的死知識。課外注重培養大語文觀,多閱讀欣賞各類文章,增長見識,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學生掌握的情況看,古詩文的課外閱讀和現代文的課外閱讀得分率較低,閱讀依然是個薄弱環節。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依然是今後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作。

五、在寫作方面。書寫仍然影響其得高分的一個直接原因,書寫差的學生總與高分無緣。雖然我也狠抓了這部分學生的書寫,但都堅持不了多久,在老師督促檢查下也改觀不了多少,國小時形成的書寫的不良習慣,一直難以糾正,即使原來書寫好的學生,在作業成山的面前,想寫好也難。因此,書寫依然是嚴峻的問題。其次是仍然需要練筆,每週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練筆,在多寫多練中增長能力。再次,注重總結和歸納,在老師的歸納總結性的習作評講中得到提高。最後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及時發現他們的長處,順勢引導,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

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我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七、重視朗讀、培養語感。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以提高他們的語感。選擇美文,讓學生感悟理解。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美文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紫藤蘿瀑布》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

八、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注重學生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培養,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爲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今後我定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