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6.39K)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教學了加法的運算定律及其相關簡便運算後學習的,同時爲後面的簡便運算的學習做鋪墊。我主要分以下幾個環節:

1、複習。我首先讓學生共同回憶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因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實際上和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基本原理一樣,只是所處的運算不同。我在教學中,就充分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利用舊知遷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還進行了諸如“2×5,25×4,125×8,20×5,……”這樣的口算題訓練,其目的之一是通過這組口算題的練習,明確這些題目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乘法運算,而且積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數,爲後面運用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奠定了基礎,其目的之二是通過這一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

2、探究新知。我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題圖的觀察,讓學生探究解決“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澆多少桶水?”這兩個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並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對兩種方法的比較,歸納總結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隨後還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剛剛學到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3、鞏固練習主要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體驗過程的同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在進行乘法結合律的教學時,放手不夠,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出規律,學會利用學過的加法結合律遷移進行新知的學習;教學語言還要注意精煉,有時還是喜歡重複學生的回答。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我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進行乘法結合律的發現與探索活動。這次的數學活動基本完成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上完這一課我收穫以下幾點:

1、充分挖掘教材進行再設計,組織學生估計,多角度觀察與多種算法,這一環節設計安排得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

2、兩次的驗證活動安排設計得較好,第一次借直觀圖形進行驗證,第二次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啓發學生思考第一次的發現是否適合其他算式呢,引導學生擴大驗證的範圍,用抽象的算式舉例驗證,爲發現、概括乘法結合律奠定基礎。

3、及時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驟。

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自己體驗、感受。本課教學,我在學生已經概括出乘法結合律後,沒有立即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練習,而是詢問學生:剛纔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結合律呢?對學生剛剛經歷的體驗與感受及時進行梳理總結。

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乘法結合律比較困難,會出現表達不夠嚴謹的現象,此時,我引導得不夠巧妙,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的意圖。另外,在歸納總結探索步驟時,學生歸納得較爲遲鈍,是否前面的探索經歷對學生而言不夠深刻。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3

通過本節課教學,由此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和體會:

1、提供主動參與的條件,促進教學資源動態生成。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依據教材給的例子,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再進行模仿練習,課堂沉悶乏味。首先,通過教材重組,呈現教學內容結構,學生在感性認識上獲得了基礎,從而爲發現、概括乘法結合律奠定了基礎。其次,爲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啓發學生用抽象的算式來舉例驗證,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師生、生生多向互動,人人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第三,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課堂中獲得的信息進行判斷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因此,課堂上體現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拓性,出現了許多令我意外而驚喜的資源。如有的學生提出:乘法結合律不僅是三個數相乘,還可以是四個數相乘。另一個學生提出:兩個數相乘也能運用乘法結合律的例子等。

2、捕捉和利用教學資源,促進教學過程動態生成。

當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產生多種教學資源時,教師能否及時捕捉,給予準確、即時的判斷,並且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教學,促進教學資源的再生成與提升,不斷推進教學過程,顯得尤其重要。課前,考慮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課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思維方向,即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行爲,促進課堂教學過程不斷動態生成。從學生質疑“乘法結合律不僅是三個數相乘,也可以是多個數相乘”,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相當拓展,已經不惟書、不惟師,敢於質疑、批判的精神風貌。我再次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怎樣歸納乘法結合律,你能說說嗎?”及時促進學生的.思維提升到更高的層面,進行思維的聚合。當學生提出“125×16也能運用乘法結合律”時,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已經成功了。學生學會遷移,學會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把課堂教學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不可預設的,而是一個師生等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多關注學生,要爲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使課堂成爲一個資源生成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成爲促進師生生命共同發展的場所。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4

乘法結合律是學生學習運算定律的第二階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因爲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基本相同,通過知識的正遷移學生完全能夠自己學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位爲:讓學生經歷乘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結合律的內容並能用字母表示規律。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達到簡便計算;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滲透規律的發現,驗證的科學方法。培養自覺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並從中體驗到成功感。

其實,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爲原因有三:

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

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

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爲他以前的簡便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探索數學的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並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需要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地進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最後,當學生已經概括出乘法的結合律後,如果能進一步追問:“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結合律的呢?”通過學生對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最後的概括。這樣可能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會更深刻一些。雖然,學生要真正理解概括還需要大量地體驗,但相信經歷多次這樣的過程,學生就能體會到探索的基本步驟。

反思整節課,本課中因爲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定律,所以應該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練,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態勢。但在課前對學生學情關注還是不夠,做爲代班四年的教師應該爲此感到愧疚,應該想到有一部分孩子看不見屏幕上的字,課前就應該給孩子們將學案打印出來,那樣能節省更多時間,效率會更高一些。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5

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更要注重其內涵。

乘法分配率的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先加後乘)=兩個積的和(先乘後加),使學生從表象上進行初步感知。從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邊表示6個25,右邊也表示6個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爲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交流、歸納等活動,經歷探索乘法結合律的全過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在理解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能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在授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認知規律和探索規律的方法與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把發現的現象用生活中的事例去加以解釋,並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出乘法的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乘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乘第一個數;或者先把第一個數和第三個數相乘,再乘第二個數,積不變。並與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乘法結合律作比較,學生當時就把這個規律牢記在心中,效果較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字母將乘法的結合律表示出來,學生寫出了以下的等式:(a×b)×c=a×(b×c)=(a×c)×b。

在乘法結合律的運用中努力讓學生掌握三種情況:

1、計算連乘時,如果其中兩個乘數的積是整千、整百、整十數時,可以利用乘法交換律或乘法結合律先把這兩個數相乘,再與其他數相乘,這樣會使計算簡便。

2、在乘法中,如果一個乘數是25(或125),另一個乘數正好是4(或8)的.倍數,則將另一個乘數分解成4(或8)與其他數相乘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結合律先算25×4(或125×8),這樣會使計算簡便。

3、特殊數的乘積:5×2=10 25×4=100 125×8=1000 等。

但由於學生的基礎與能力的關係,其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7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爲重要。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爲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啓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時,我是先講乘法交換律,再講結合律,因爲乘法交換律在學生以前的學習中都有滲透,而乘法結合律的生成也有賴於乘法交換律,所以先講交換律可以以舊引新,爲學生下一步學習結合律做好鋪墊。

在這次教學中,也存在着許多不足:

一、語言不夠嚴謹,要簡潔、精煉。在敘述乘法結合律時,要緊扣乘法結合律的定義。

二、要注意一下細節問題。在學生討論、舉例時,要求孩子驗證等式是否成立時,要求敘述得不夠嚴謹。

三、針對學生錯誤的回答,解釋得不是很到位,需要針對孩子的回答,來着重講解。

四、對於教材提供的主題圖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爲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乘法結合律的事例給學生會更好些。

由於經驗的欠缺,對課堂的調控與把握還是做得不到位。有時候我的語言有些隨意,不夠正式,評價語言不夠豐富,這是非常不足之處,既而需要我今後努力學習的方向。還有通過有其他老師的點評,讓我明白老師的`輔助作用及提問題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課堂的有效教學。

今後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學習優秀教師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8

乘法結合律是學生在學習乘法的運算規律中的一個難點,容易和前面學習的乘法交換律混淆,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緊扣課本中的例題,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根據課本上例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一步一步的發現問題,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接着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橫式,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橫式能用什麼符號連接起來,學生很快的發現,能用等號,接着順勢總結乘法結合律。

本節課我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接下來的習題我也設計了不同類型的題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個環節習題很豐富,但後來發現有孩子在做題時,能把(a+b)×c=a×c+b×c橫式類型的題從前往後做,而不會從後往前做,這使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舉一反三的看問題。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觸很深,我對這節課值得反思的東西還是挺多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首先我在通過複習加法運算定律引入課題,然後讓學生讀圖根據已知條件提出問題,對問題解答。這裏的每個問題都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因爲是對同一問題的解答所以學生能夠理解把這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之後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提出問題“這個等式有什麼特點”讓學生思考,課後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不是很清楚,如果問“等式的左右兩有什麼異同”學生也許會更容易的發現這一規律。

課前備課時,我覺得這兩個定律都很簡單,學生能夠自己發現規律,現在想一想,我可以在講乘法交換律時,讓學生自己觀察,而第二個乘法結合律稍有一點難度,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

各個環節的銜接不是很緊湊,本來後面還安排了兩道應用題,但由於時間關係沒來得及做。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0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爲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說,學生認爲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爲有些知識在國小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信息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纔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爲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爲他以前的簡便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爲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爲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爲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爲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的第三節,它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三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對於乘法的交換律,學生學習表內乘法時有了初步體驗,知道根據一句口訣能寫兩道乘法算式,知道互換乘數位置得數相同;並且在乘法的驗算中已經初步運用過交換律,只不過他們還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就是乘法交換律。理解乘法結合律對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應該讓學生重點研究乘法結合律。教材主要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這樣安排不僅是讓學生能發現乘法運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爲重要。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猜測、驗證、歸納、應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啓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經歷感受數學規律的探索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思我認爲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亮點:

1、在開課加入複習口算,通過5×2、25×4、125×8等的計算,使學生明確:這乘積是一個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數,會給學生的計算帶來很大的幫助,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於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的歸納總結,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本節課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爲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經過學生的大膽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結合律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沒有將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沒有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還有就是我講的話過多,學生在課上充當“觀衆”,被動的接受,或者“坐享”其他同學之成。

2、語言缺乏親切感、缺乏準確性和嚴謹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課堂上不能靈機變動,沒有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提出的問題不是特別清楚,以至於學生不能及時的發現規律。

3、在歸納乘法結合律的內容時,主觀上是時間緊張,可課後想想,實際上是引導不到位。課堂學生氣氛不夠活躍,思維不積極,學生沒有全部參與進來,我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的意圖。在介紹結合律時,應及時重點引導學生髮現“括號的位置不同”。突出括號的位置不同說明什麼?這裏引導不到位。

4、在教學中,有點偏於關注部分學生,要注意與全體學生的交流,讓所有人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且在平時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傾聽”。

5、練習量不夠。由於在課堂的細節沒有設計和處理,語言不夠精煉,導致總結歸納的時間過長,習題沒有完成,學生沒有更好的進行鞏固理解。

從上面的失誤中我得出:教師不但要預設教學,更要關注學生,要提前備學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總之,要想上好每一節課,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課堂資源生成方面多下功夫。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學生、選好教法、達成目標。使每節課師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高效地完成,使學生學有所獲。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上完這節課,我對這節課值得反思的東西還是挺多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整個課堂氣氛比較好,師生交流和諧融洽。首先我在通過複習加法交換律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組算式中發現乘法交換律,讓學生說自己喜歡的符合乘法交換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自己總結字母表達式。然後我通過兩組算式,採用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算一算,仔細觀察,說出自己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組合作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體會學習的方式的多樣化,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學生的發現規律加以整理歸納得出: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引出乘法結合律。表揚女生使學生髮現女生利用乘法結合律比較簡便,自然引入簡便計算。最後練習在運用和鞏固已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深化學習內容,爲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的廣闊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探求精神。最後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所學知識,便於知識的主動建構。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的第三節,它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乘法結合律這一內容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這樣安排不僅是讓學生能發現乘法運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但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對這節課內容的研究,進行了修改。

本課我着重突出了以下幾點:

⒈充分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再設計

。教材中對於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探索是兩個分散的情景,在備課時我依據書上的過程設計教學,可試課時發現在探索結合律時,教師在引導出書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牽強,而且我發現學生對乘法交換律理解的更容易。所以我將探索交換律的過程作爲探索結合律的階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結構,先探索乘法交換律,突出整體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⒉注意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瞭解所要學習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在學習中滲透運用定律解決問題的好處,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⒊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堂上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我感覺比較好的地方: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問題——找出規律——舉例驗證——歸納結論。雖然學生要真正理解老師所做的概括還需要大量的體驗,但我相信他們經歷多次這樣的嘗試過程,一定能逐步理解並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驟。

這節課感覺存在不足:

1.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乘法結合律比較困難。

2.在介紹結合律時,應及時引導學生髮現“括號的位置不同”。

3.括號的位置不同說明什麼?”這裏引導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