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1.7W)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1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國別體史書《戰國策》中的名篇,是一篇以對話爲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論辯性的文言文。本文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羣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鄒忌這樣一個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善於進諫的賢士形象。也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性格特點。本文文字並不深奧,文字易懂,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

回想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既有優點也有不足。現將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重難點突出,在教學中這些目標一步步得到落實。新課標指出7至9年級關於文言文閱讀的階段目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本文篇幅雖長,文字卻並不深奧,正因爲如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同學們藉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自主完成翻譯全文的任務。在彙報交流時,同學們的確做到了,很輕鬆地就翻譯出了全文。在翻譯過程中我還注重了實虛詞和文言句式的積累,比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翻譯成“以……爲美”,“今齊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一字一譯爲“土地方圓”;虛詞“之”“於”等的用法;還有賓語前置句(倒裝句)“君美甚”“忌不自信”, 判斷句“城北齊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省略句“與坐談”這些句式。使同學們不僅會翻譯全文,更要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學會翻譯的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例如,鄒忌是怎樣說服齊王的?這需要同學們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老師的啓發下,又指明幾個同學回答後,答案越來越全面,也越來越簡練完美(一是以身邊小事設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於臣。 二是把家事同國事類比,拿齊王的地位同自己作比較,指出”宮婦左右……有求於王”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使齊王接受納諫。)隨着同學們的回答我也迅速地完成了板書,板書既體現了諷諫的方法(類比推理),寫作方法(以小見大),也突出了一個數字“三”, 文章“三疊”式的運用,彰顯了結構整齊、對稱的間架之美。這時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本文的`難點。

最後,在知識遷移上“拓展延伸”環節把本課推向了高潮。勸人是一門藝術,不是一個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同學們激情高漲,討論熱烈,一個個躍躍欲試。“語境一: 小英時不時的在看男同學寫給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親,你將如何與女兒談話?”這個話題比較簡單,同學們都知道勸告時委婉說出這樣做對小英有怎樣的負面影響,讓小英體會到媽媽的良苦用心,從而欣然接受媽媽的勸告。“語境二:齊景公酷愛打獵,非常喜歡捉野兔的老鷹。燭鄒不當心,讓一隻老鷹逃走了。景公大發雷霆,命令將燭鄒推出去斬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樣進諫才救得了燭鄒?”這個話題比起第一個話題難度大增,難住了好些同學,正因爲這個話題有一定的挑戰性,同學們對勸人這門藝術更加感興趣了,雖然剛開始的回答不盡如人意,但最後張志勤同學的回答大家還算滿意。當我把晏子的做法亮出來之後,大家一片譁然,紛紛感嘆晏子的勸諫充滿了智慧,從而領略了勸諫的魅力。

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我注意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但在閱讀上讀得還不夠充分,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不足將成爲我教學的動力,從而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

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2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代歷史名著《戰國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語句流暢,人物生動,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便於課堂上反覆誦讀,宜於在爲人處事、交際修養等方面啓迪學生心智,適合國中文言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培養,因爲“讀”是文言文審美教學中最爲關鍵的方法,能夠有利於學生正確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將“讀”這一實踐貫穿於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學生通過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並茂的琅琅誦讀,不僅“品”出了語“味”,而且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能力的遷移。把握了課文中傳達出的信息,進一步體會到文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有了老師的範例和學生的自主探究,總結鄒忌的人物形象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雖然自我感覺較好,但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

1、在分析鄒忌的進諫方法時,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不強,梯度不夠明顯,沒有做到由淺入深,如果老師減少鋪設只做適當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效果會更好些。

2、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時間,前面對鄒忌的分析很細緻,但對齊王的形象的講解還有待於雕琢,講解時過於簡單,沒有結合文本進行深挖掘。

3、在提問時,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學生還沒有思考完畢,教師就急於揭示答案,這樣不利於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性而不去獨立思考問題。

總之,一堂好課是師生共同創造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發揮教學機智,及時分析學情,進行教學反饋,才能在教學對話中激發出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我會有更多的收穫,更大的進步。

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3

對於《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一)、設計有以下亮點:

1、課堂教學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導,學生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活動的設計都以學生爲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體地位,讓學生朗讀、思考、表達,通過深層次的閱讀活動,學習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引領學生思考與智慧的碰撞,昇華學生的思想。

2、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參與朗讀、參與討論,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也發揮了教師“導”的作用。

3、突出朗讀教學,以朗讀爲學習的起點,將分析、討論、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語言、學習技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設計思路清晰,並且朗讀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還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學生意識到好的語言駕馭能力體現在表達可簡可繁,一切從需要出發。

4、能針對學情設計教學。針對九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及需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思維的拓展及能力的遷移。能將文章學習內容與考試重點,與實際生活都聯繫起來,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二)、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長期堅持訓練。就目前學生具體情況來說,“三讀”的'效果還不理想,還有部分學生放不開,談理解似乎還比較到位,但讀的效果卻體現不出他的理解。

2、討論環節需要有層進的效果,在不斷的補充中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更好地被帶入討論中,此次上課討論的層次感不強,無法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課堂。

3、設計的課容量有些大,所以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品悟的時間不足,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難。

3、爲了鼓勵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討論,所以對學生不夠簡潔的發言也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導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學習中花費時間太多,使後面對語言技巧部分的處理有些倉促。

(三)、改進方法:

1、充分認識到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容量。

2、設計應當更有多種預設方案,能根據學生情況及時改變教學設計。

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4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代歷史名著《戰國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語句流暢,人物生動,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便於課堂上反覆誦讀,宜於在爲人處事、交際修養等方面啓迪學生心智,適合國中文言文教學。

回想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發現了自己很多的缺點和不足,而這些不足將成爲我教學的動力,從而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現將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新課標指出7~9年級關於文言文閱讀的階段目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於閱讀教學也有這樣的建議:“應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根據以上標準,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1)通過閱讀文本,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欣賞鄒忌諷諫齊王的語言藝術。(3)通過學習,將勸諫藝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培養,因爲“讀”是文言文審美教學中最爲關鍵的方法,能夠有利於學生正確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將“讀”這一實踐貫穿於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學生通過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並茂的琅琅誦讀,不僅“品”出了語“味”,而且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能力的遷移。把握了課文中傳達出的信息,進一步體會到文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例如,老師示例分析鄒忌“三問”時的心理,學生通過示例分析“三答”時妻、妾、客的心理特徵。)有了老師的範例和學生的自主探究,總結鄒忌的人物形象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而關於結尾部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處理,我靈活的將問題具體化,以課堂實況爲例,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獲得啓發,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並且,堂課上靈機一動的切實實踐,爲我今後的文言文教學帶來了新的啓示。

雖然自我感覺這節公開課與以往相比有一些進步,但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

1、在分析鄒忌的進諫方法時,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不強,梯度不夠明顯,沒有做到由淺入深,如果老師減少鋪設只做適當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效果會更好些。

2、問題提問的層次性不強,例如,反覆問了好幾遍“鄒忌以家事喻國事,用意何在?”

3、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時間,前面對鄒忌的分析很細緻,但對齊王的形象的講解還有待於雕琢,講解時過於簡單,沒有結合文本進行深挖掘。原本課前設定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分析鄒忌形象及進諫方法上,沒想到時間有所剩餘,就順勢講到了齊王的性格特點,但由於時間有限,分析不透徹,給人蜻蜓點水、頭重腳輕的感覺。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備課的片面性,不夠靈活。

4、教師語言不夠精煉,很多時候提問冗長,過於羅嗦。

5、在提問時,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學生還沒有思考完畢,教師就急於揭示答案,這樣不利於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性而不去獨立思考問題。

總之,一堂好課是師生共同創造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發揮教學機智,及時分析學情,進行教學反饋,才能在教學對話中激發出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我會有更多的收穫,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