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變形記有感

讀後感 閱讀(2.45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變形記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變形記有感

讀變形記有感1

卡夫卡的敘述是你看了之後覺得就那樣,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來,形式上可以做到類似,內涵上就差遠了,帶着先入的模仿心態創作,餘華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這樣。

格里高利是莊子所說的“外忘形骸,內德充實”的其中一個,雖然他沒那麼高的內德,但他出於爲家人考慮的初衷實在是太純良了,即便在一個人與人之間氣氛非常冷漠的環境裏。這小說虐就虐在即使受到無論怎樣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純真善良地爲別人考慮這個主題。其實同樣一個主題,到了雨果那兒是浪漫主義,到了卡夫卡這兒就被人忽略了。異化怎麼能是這小說的主題呢?明明是一種被疏離的孤獨感,在人與人之間瀰漫,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親人竟然那麼在乎你的形骸,竟然無法從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沒法再體會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無法忍受,最後一次升級到被父親拿一個蘋果砸傷,他終於放棄任何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一個的期望,最後一次用死亡讓家人擺脫恥辱和負擔。

“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爲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微弱的氣息。”

母親是很善良的,相對來說是最愛格里高利的;父親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親角色有重疊,父子之間從來就無法交流和溝通,在格變形之後父親一直用暴力對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間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託希望的存在,卻也是傷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紀小凡事只從自己出發,幾乎沒有體諒過哥哥,最後也是她讓格里高利徹底放棄繼續生存的希望。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於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與之遊於形骸之內,顯然他幾乎並不對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標明確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個夢呢?卡夫卡也未嘗沒有這種意圖在裏面。從一開始的變形就是一筆荒誕,接下來祕書主任的親自到訪,從邏輯上來說也不大可能實現。格里高利醒來之後按時趕上火車去上班,他會想起這個夢嗎?他縱然也許知道家人對他變形之後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後也依舊要笑臉相迎,爲了暫時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們觀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軌轍之後,也隨物所轉,與物俱沉俱浮。要打破這種把握事物的方式,莊子提出了“齊物”,事物的長短、高矮都是相對而言,要“齊物”以打破這種特定的觀察視角。難得的就是七竅未開的混沌。

讀變形記有感2

《搗蛋鬼變形記》講述了克雷是如何成爲一個聰明聽話的好孩子的;這向我們解釋說,搗蛋鬼不等於壞孩子!每個孩子的本質都是好的。家長和老師不能堅持他就是壞孩子!教孩子不要打罵!

克雷的哥哥米契爾也是一個搗蛋小子,但當他從監獄回來時,他告訴克雷,監獄是最糟糕的事情……克雷答應不再搗亂,他也遵守了承諾,這表明無論你的孩子有多淘氣,即使是幾乎被學校開除的搗蛋鬼,父母也不能毆打和責罵他們的孩子,教他,告訴他:你可以是個好孩子!你可以忍住不去調皮搗蛋!你可以認真學習,聽老師的話!一定要告訴他:你可以!教學一定比打罵好。

無論如何,淘氣的孩子也是孩子,他們也有自尊,不要用粗魯的語氣嚇唬他們,也不要吹鬍子盯着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機會!不管他有多調皮,上課多不認真,家長都要寬容,讓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不是用打罵來告訴他們,即使這次聽話,下次還是會犯錯;但如果他們明白自己錯了,就不會再犯了,甚至可能成爲好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範西西拿着生日蛋糕給媽媽,突然,一個球飛向範西西,啪一聲,蛋糕壞了!“對不起!李白的聲音從後面傳來,你該怎麼負責?範西西家很窮,她爲了給媽媽買蛋糕,把自己的零花錢都花了,對不起!李白氣喘吁吁地說:你能把足球還給我嗎?什麼破足球,還你!範西西一腳就把足球踢進了草叢。

第二天早上,李白把範西西手裏塞了一個盒子,然後離開了。當範西西打開它時,她驚呆了。裏面有一張紙和一個大蛋糕!範西西買不起蛋糕,更不用說李白了。範西西打開紙時,她淚流滿面。信中寫着:親愛的範西西:我真的'很抱歉。我希望你能原諒我。因爲我父親的工作,我要走了。

這個故事說明調皮的孩子也有好的一面,不要打罵孩子,這是我書中體會到的。

讀變形記有感3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篇中篇小說,最早知道這篇小說是在以前上高中的時候學過一點,當時只看到了表層的東西,覺得人變成甲蟲挺有意思的,現在仔細閱讀,感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還是很深奧的。

《變形記》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它的荒誕性,整個故事都是荒誕的,不合情理的。就像開頭的描述一樣,直接講述主人公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並沒有交待原因,更荒誕的是,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表現得如此平靜,仍然還是按照往常一樣去上班,做自己的事情。這些不禁讓人感覺到甚是荒誕。除此之外,我還體會到了這篇小說中的人情冷漠和世態炎涼。主人公格里高爾爲了補貼家裏,盡心盡力工作,還幫助妹妹掙學費上學,在他沒有變成甲蟲的時候,一家人對他很是熱情,但是當他變成甲蟲失去工作之後,他的家人變得非常冷漠,甚至把他趕出了家門,最後格里高爾只能在角落中默默地死亡。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諷刺了人們的冷漠無情以及當時的世態炎涼。我感覺格里高爾也是可悲的,他已經變成甲蟲甚至被家人拋棄之後,他還是想着要爲家人掙錢,就像一個機器一樣,沒有自己的思想。

從這篇小說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當時的卡夫卡也可能和格里高爾有着相似的經歷,他們同樣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們,當然,也正是作者的經歷促成了這篇著名的小說。

讀變形記有感4

我讀過不少書,其中最喜歡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說我前前後後看過許多遍,對它的認識也在不停地變化之中——起初,我認爲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小的我也嚇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變成一隻大甲蟲。

慢慢地,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里高爾,由於生活和職業的重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中,父母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無助、迷失、孤獨……他被世界拋棄。於是,他也拋棄了世界。在一個燦爛的早晨,當一絲陽光透入他的房間,照在他乾瘦的外殼上時,他死了……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現代人因爲生活的巨大壓力發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會呆望着陽光,看灰塵飛舞。這是怎樣沉重的一個故事呀!是怎樣被卡夫卡嵌在白紙裏的呀!我無聲地呼喊……是的,生活負擔終於成爲現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一個關於沉重的故事。

後來,我發現,我又錯了。這是一個關於善良,關於同情的故事。在喧囂的二十一世紀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無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這位因爲父親的一句責罵就去自殺的心靈脆弱的奧地利人的筆下,我終於重拾了善良——這一種昔日情懷。在格里高爾痛苦的時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後來,又在失去了這種善良的同情的時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們給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關懷,或許他又會成爲……我不否認,雖然在這個關於善良的故事裏,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過字裏行間,我們看到的是對善良的呼喚,是對善良的稱讚,是對善良价值的.認可!

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樣燦爛的一個早晨死去了,或許他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發現。總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於因爲那個陽光燦爛的早晨而燦爛;但甲蟲死去了。

記下吧,記下這樣一個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關於善良的故事吧!朋友,當你在這喧囂騷動的世界中忙碌的時候,想想那一隻死去的甲蟲吧,去養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謝卡夫卡,感謝他爲善良作證。

人們啊,我們祈求善良!

讀變形記有感5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讀變形記有感6

今天,我徹底把卡布夫寫的《變形記》讀完了。書裏有好幾篇短篇小說,我記憶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名叫《流放島見聞》的文章。

《流放島見聞》主要講了一名隊長對來訪者介紹了一臺老而殘酷的處死人的機器。最後因來訪者拒絕隊長所提出的強烈要求,隊長自己上了處死人的機器的故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終於知道了傳統力量。隊長一直沿用老司令官的方法,但新司令官不同意,來訪者也不答應他的條件。於是,他最後一次使用了那臺機器——把自己當成犯人,處死!

隊長的確讓我佩服,尊敬。他走投無路也不向新司令官屈服,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讓我感到震驚。不管有多少挫折,隊長照樣使用着那臺老機器。這種精神雖然不能讓老司令官的墓碑上的.那句話——若干年後,老司令將從這裏復活帶領他的追隨者收復這塊殖民地。成爲真的。但是不管如何,這位同樣令人敬佩的老司令官和他的追隨者們,同樣會記在我的心中。

除了《流放島見聞》,還有一篇《變形記》也讓我很喜歡。《變形記》寫的並不是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事。主人公格雷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最後,他遭到遺棄,不幸地離開了人世。格雷高爾的遭遇佷悲慘,讓我不禁爲他同情。

總之,卡布夫寫的小說讓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讀變形記有感7

讀卡夫卡《變形記》有感:這是一個關於“打工人”無法打工的悲慘故事......

“一覺醒來,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

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便受制於背上巨大的甲殼,無法起身。但他似乎並不驚訝於身體的變化,而是因爲變成甲蟲而羞愧不已,並且同時也懊悔着沒有聽見早起鬧鈴而錯過了上班的火車的事情,久久不敢出房門。

直到公司領導由於他的曠工找上門來。他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爬起來,用嘴打開房門,驚愕的父親掄起手杖將他一把推入房中,四腳朝天......

此後,全家人都沉溺在他無法正常出門工作的巨大悲傷之中,很少對這隻甲蟲“本人“有絲毫關心和問候。漸漸地,悲傷轉化成憤怒:父親十分惱火,用蘋果砸向他的甲殼,有的嵌入其中,他則傷痕累累;母親十分無奈,唯有妹妹每日給她送飯食,照料他的起居。

雪上加霜的是,格里高爾絲毫沒有變回人形的跡象。也因爲這次莫名的“變形”,他失業了。這個始終勤懇工作卻並不富裕的家庭也少了一份經濟來源,開始入不敷出。或許是出於“報復”,全家人不再跟他說話,並搬走了房間內所有的傢俱。父親盼他早死,母親不再抱有希望,妹妹的照料日漸敷衍,而格里高爾自己則整日被自責和謾罵一點點吞噬。終於,他在寂寥孤獨中安靜地死去了,親人們也都爲擺脫這個只會消耗的累贅而輕鬆歡愉。

打着奇幻小說的幌子,描繪的卻是“打工人”渺小而悲慘的戲劇命運

格里高爾並沒有想盡辦法變回去,反而是一門心思地想着怎麼才能揹着重重的甲殼搭上下一趟上班的火車,趕到公司。

“必須上班”是他對自己變成“無行爲能力人”恐懼的掩飾,因爲他不想變成一個不能上班的“廢物”。未能如願出門的他,開始深陷焦慮之中。

他的異常行爲彷彿是受到早期的工業化時代下人們所遵循的一套規訓——《工作倫理》,一種所謂的道德延伸法則的驅使。而它的出現,正是爲了轉變此前勞動者心中“幹多少掙多少”的惰性思維,使他們可以更高效而持久地投入生產,推動經濟及工業發展。

《工作倫理》說明,人因爲工作才能獲得他人認同,並實現社會價值,類似一種PUA,告誡勞動者要不斷地“卷”已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同時還指出,不求上進,思想怠惰是可恥的,也就是說拒絕“擺爛和躺平”現象在工作中發生;而不工作則是一種罪惡......漸漸,演變成勞動者失去感知工作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情緒價值,失去工作的目標和本心,一味地全力工作。被動、消極、日復一日。

這種思想深入人心的時刻,工作與勞動者的`角色便悄然發生調換。勞動者成爲瘋狂賺取KPI的機器,工作則成爲了主人。可笑的是,只要把勞動者的薪資壓低並保持在低水平,讓他們的薪水只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後設置紅利獎金的慾望果實,那麼他們便可以一直不辭辛勞地努力工作,爲了爭取這些他們本該獲得卻又遙不可及的東西。

然而這些頭腦清醒的當局者,正如格里高爾一樣,在以各種方式適應着這種可悲的環境。評論家A·瓦倫說:“故事主要令人恐怖之處,也許就在於故事中的人物並不認爲所發生的事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種當局者迷的奇幻視野,造成了主人公最後在房間中等待自己的生命一點點消逝,而背上甲殼中的蘋果也早已腐爛發臭。

幸運的是,卡夫卡撰寫的故事不可能發生;不幸的是,書中的故事是彼時社會的縮影......

讀變形記有感8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說,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爲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爲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爲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爲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爲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脫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爲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爲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說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

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爲他是需要設法擺脫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作者將人異化爲甲蟲,着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輿論與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說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泄,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爲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爲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爲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對於《變形記》由初步學習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爲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

讀變形記有感9

格雷戈爾,一個重要職位的公司員工,在家裏也有維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沒有他,家裏沒有人能賺錢——格雷戈爾的妹妹,只有17歲,不需要指望她工作掙錢維持家庭生活,格雷戈爾的父親,幾年前破產,五年沒有工作,估計信心,格雷戈爾的母親,更不用說,坐在房子周圍呼吸。

可憐的格雷戈爾一天剛醒來,卻意外地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噁心的蟲子(⊙o⊙)!。他試圖從牀上下來,但他一下子就在牀腿上受傷了。據估計,沒有人能預料到這隻可憐的昆蟲的慘遇……

從此,沒有人願意再見到他,除了好心的'妹妹,送他吃的,天天關心他。格雷戈爾的父母一看到他噁心的蟲會暈倒,家庭生活不富裕,只有五年前格雷戈爾父親的公司關閉救援財產,廚師和女傭被解僱,格雷戈爾逐漸成爲被驅逐的對象,他覺得別人想踩他。

行動總是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遠。一系列的壞心情困擾着他。最後,可憐的格雷戈爾在凌晨3點呼出了最後一口氣。

唉,可憐的格雷戈爾,一個很受歡迎的人,變成了一隻可憐的昆蟲,沒有人能想象他應該有多無助,逐漸被疏遠,被每個人驅逐,厭惡。很多人都討厭格雷戈爾有多窮啊!

讀變形記有感10

小升中的暑假裏,我在舅舅家的書櫥裏尋出一本書,是卡夫卡的《變形記》。打開書便看到一段話:“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臥着,那堅硬的像鐵甲一般的背貼着牀,他稍稍擡了擡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幾乎蓋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來了。比起偌大的身驅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着。”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哈哈,找到一本有趣的童話,我輕呼一聲。很好奇格里高爾這樣一個大活人變成了一隻大甲蟲該怎樣來生活。於是,我迫不及待地往下讀。一開始覺得一個人從大甲蟲的外殼來看世界,很有趣,也很搞笑。腦海裏能把文字變成影像,想着大甲蟲那滑稽模樣就覺得可笑。但是,隨着情節的推展,我發現了格里高爾並不是一個幽默的笑料。他在變形之前是一個爲生活辛苦奔忙的可憐人,父親破產,母親生病,妹妹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全部壓在格里高爾一個人身上。

他還是一個具有善良、忠厚品性而又富有責任感的人。對父母他是個孝子,對妹妹他是個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個好職員。爲了還清父債,改善家庭生活,他拼命幹活;爲了替父還債,他在公司忍氣吞聲。能夠擔起生活的重擔,他就是一個有用的人。如果故事沒有變形的情節發生,也許格里高爾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努力而辛苦地工作,掙錢,承擔家庭負擔,最終媽媽康復了,妹妹工作了,父親的債務也還清了,生活好起來了,再不用委曲求全地受老闆的氣——辭職,過自己想過的自由獨立的生活了。

但是小說沒有“也許”,格里高爾變形以後再也沒有變回人形,這無疑是一場令人心酸悲劇——他最終以一個大甲蟲的形象孤獨地死去了。曾經的家庭頂樑柱被親人無情的拋棄了。父親惡狠狠的驅趕,妹妹的厭棄,還有那致命的蘋果之擊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格里高爾何以承受?何況他還要承受內心的煎熬:驚慌、憂鬱、自責、絕望……掩卷不禁沉思,我在思考:這樣的事情會不會在中國發生呢?

我有些不確定。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久病牀前無孝子”,面對生病的父母,尚且還有不孝的子孫,不說精神需求的滿足,甚至連吃飽穿暖的要求都不能正常實現。電視的民生新聞不是經常會播出某地的老人子孫滿堂卻孤苦無依麼?當老人健康時候,可以爲子孫貢獻力量,子孫便依賴老人;當老人生病需要照顧,子孫卻以各樣理由和藉口推諉。有多少辛酸的老年“格里高爾”在哭泣啊!

然而,我又想起很多人間真愛的故事,有背起殘疾父母求學的大學生,有割肝救子的偉大母親,有爲了工作而獻出生命公安民警和消防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蹟,又讓我眼前一亮:人間自有真情在。他們能夠擔起自己的責任,用自己的努力,把平凡的自己寫成一個大寫的“人”!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要擔好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角色:是學生就好好努力學習,爭取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是工人就好好努力工作,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是公務員就好好努力爲人民服務,爲創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只有每個人都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的生活纔會幸福安康,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富強!那樣,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中國,沒有格里高爾!

讀變形記有感11

最近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很喜歡這部作品的風格。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變形記》主要寫道,格里高爾作爲一名旅遊推銷員,在父親公司破產,全家陷入困境時,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受到尊重和愛戴。當一個人被依賴時,他與他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然而,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顯示出一幅極其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畫面,家庭感情和倫理感情消失了。小說的結尾更有趣。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生活變回了原來的樣子。一家人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住在一起的人。很容易忘記一個人。而他,自始至終只被別人利用,有用的時候可能還有存在的價值。然而,當他沒用的時候,人們放棄了他的.負擔。他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餘人。

這部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性的壓迫,即人們無法生存,最終只能在社會壓力下變形。事實上,與其說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他選擇了變形。格里高爾爲了不繼續昨天的噩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因此,格里高爾異化了。但這並沒有讓格里高爾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走向光明,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和甲蟲一樣,格里高爾只能面對這個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痛苦,解釋痛苦,逃避痛苦,然後陷入更深的痛苦。生存越痛苦,越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一個不滿意的環境中,我們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以獲得暫時的心理平靜。

我們不禁爲書中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感到悲傷,不斷感到悲傷。社會壓力幾乎可以改變很多。過去的社會和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人們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學習、工作和生活。住房、貸款,越來越多的人被社會打敗,屈服於社會,社會不能改變,所以我們應該提高我們的承受能力,不斷適應社會,以便生存,而不是被社會壓力打敗。

同樣悲哀的是,家人對他的態度只是一種賺錢的工具。如果他們失去了利用價值,他們會選擇放棄。事實上,感情是如此的便宜,人們不禁感嘆。

讀變形記有感12

人就像蒲公英的種子,被風吹到哪裏,就生活成那裏的樣子——

幸福的概念是什麼 ———就是一家人一起圍在火塘邊有說有笑的時候。我想許多家庭的孩子和我一樣,我們雖然生活在城市裏但是卻沒有幾個人曾經享受過幸福的滋味一樣,一家三口從打開電視機到睡覺一句話都沒有,哪怕只有一句。‘早點睡吧,明天還要上學’的話都沒有。我想幸福在大人們眼裏就是讓自己孩子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經常用錢來敷衍我們,但是你們真的知道我們最想要的是什麼嗎,是一份愛,一份父母的關愛。。

想和你們一起去公園玩。一起坐過山車。一起吃一頓你們給我做的飯菜,哪怕只有土豆,白菜,不是一個電話告訴我們;你自己去買點吃的吧,我今天要晚點回家,早點睡,別玩電腦多看點書,背背英語看看數學,讀讀語文’每天只有這幾句話而已……我們是有童年的,我想和你們一起度過一個有許多美好回憶,幸福,快樂,開心,每次想起來都是把笑容掛在嘴邊的童年。。。。。。 在我的眼裏《變形記》這樣的節目就是給那些渴望父母關愛卻用錯方式的孩子和那些不善言辭無法用言語表達說;媽媽愛你或爸爸愛你的.這些父母一個讓家長或孩子表達內心想法的平臺……每個孩子的變化都是需要蛻變過程和理由的,我們的變化是因爲渴望被愛,被關心,被安慰而變化的……這些變化其中必定有二分之一是父母造成的。 而那些農村的小朋友可能是因爲很小的時候就撐起了家庭的重擔,頂樑柱。他們知道好好學習,孝順父母。懂事。熱情。淳樸。用它們善良,真誠的心打動着我們,和身邊的每一個人……

陽光背後那期的農村小主人公曾在日記中寫道;我見到了我的新媽媽,她很漂亮,很溫柔。而我的媽媽卻很矮,她經常腰疼,每天都要幹很多農活,累的都不漂亮了,媽媽打電話問我新媽媽好不好,我說很好,她給我買了很多好吃的,和禮物送給我,然後媽媽就哭了,她說媽媽對不起你,沒有錢給你買好東西,她很傷心,我們家現在很窮,但我很幸福,我很愛我的媽媽,我一定好好學習,賺很多錢,去孝敬他們———這是一篇沒有任何修飾的直白的日記,卻向我們表達了他對媽媽用語言無法形容的愛。 而這種愛,正是我們所缺少的。

我們要像山裏的孩子們一樣,對自己父母的感情是不需要掩飾的。我們的心中不應該有那一道別人永遠邁不進去的門,要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愛自己的父母和身邊每一個人。

讀變形記有感13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表現主義文學興起於20世紀初,極盛於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國家。它首先出現在繪畫界,是對以莫奈爲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駁。表現主義作家不滿於印象主義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爲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和真理。他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潛意識,用特殊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表現主義文學在詩歌、小說、戲劇各領域都產生過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說領域的傑出代表。卡夫卡一生寫過不少短篇小說,有許多生前沒有發表過,《變形記》是發表過的。國外的文學評論家在他們的著述中經常論及《變形記》,認爲它是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一篇頗爲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於,深刻而尖銳地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帶本質性的問題,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現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時刻都有的災難感,譬如人與人之間不能理解、溝通的孤獨感等等。

著名外國文學學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在4種基本關係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係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這4種關係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係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它的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於此。”(《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爲,袁可嘉先生的這一論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本質特徵。循着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形記》的思想內容。

先看《變形記》中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揭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應當是部分與整體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但自從有階級以來,這種關係就不斷地處於摩擦、衝突、對立之中;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之後,隨着工業、科技的高度發展,物質的不斷積累,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人不再是社會的主人,而異化成了物、動物、非人。

正如馬克思給“異化”所下的定義那樣:“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在工傷保險公司工作時,接觸了許多被勞動致殘而一貧如洗的工人,使他認識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窮人的貧困爲代價的”,下層人民越來越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正是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時代、生活背景。18、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如專制政體、官僚政治、道德墮落等等,目標比較具體明確。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銳、徹底。

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着整個公司和每一個僱員,祕書主任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爲員工說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係,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癡癡呆呆”。

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爲工具、成爲“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銳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係。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讀變形記有感14

《變形記》是古羅馬著名作家奧維德的經典之作。該書用六音步詩行寫成,全詩共15卷,包括約250個神話故事。全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從創世寫到凱撒之死,奧古斯都繼位。故事人物有神話中的神,男女英雄和歷史人物。第一部分(第一卷)講述宇宙的創立及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個時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話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爲歷史故事。作品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每一個故事都生動有趣,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終圍繞“變形”的主題,以闡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變幻中形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視同仁,對他們採取了不恭不敬的態度,旨在借神的變形表達事物不斷變化的道理,表達世界從混亂走向文明、羅馬從建城到帝國強盛、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深刻內涵,從而表明凱撒的統治不能永久,奧古斯都的登位纔是順應時代的需要。

《變形記》的對文學的主要貢獻在於把古代世界的神話傳說總集在一起。作者把這樣豐富的材料變成了一部有機的,一氣呵成的詩作。把故事按照時代安排出場次序是奧維德的一大創舉,並且作者想盡一切辦法使故事串聯的自然而不顯得牽強,故事線索沒有因爲種.種原因二中斷。

在《變形記》中,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變形。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不是變成獸類,便是變成鳥形,或樹木,或花草頑石。通過變形,作者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這也符合古羅馬著名哲學家盧克萊提烏斯的樸素唯物思想,即一切萬物都在變異。

雖然由於歷史久遠造成語言閱讀上的些許障礙,但是《變形記》仍不失爲在思想上,文學上都有建樹的時代鉅作!

讀變形記有感15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爲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爲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纔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