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讀後感 閱讀(3.14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1

“一個人的思想,不動筆就不大會有系統。”

於是,在看完《傅雷家書》後,一種想要將傅雷先生筆下給予的感悟梳理於心的急迫促使我寫下這篇文字,期望能夠化出所得,了明心間。

先生萬里傳書的思緒,跨越十幾年光陰,遠隔萬水千山,不僅僅僅是對愛子的叮囑愛撫,字裏行間的感情,還昇華出了愛祖國,愛民族的赤子情懷,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爲人深深所動容。

於此刻而言,先生所屬的那個時代早已飄遠出人們的思想範疇,時刻拉開的距離已模糊了對那時代的客觀決定。然而咱們依稀可感受到,那年歲傷痛的火花仍舊星星點點地挑撥着咱們的神經,即使久遠,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帶來的精神刑罰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舊時隱時現地浮出時代的水面。於是,對於一位愛真理,愛生活,愛藝術,剛正不阿,真摯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終選取淨身出世的方式,證明真心,尋求思想解脫,我抱以明白和深深的感喟。

生活變形的魔爪不斷壓榨他的才思,摧殘他的身心,而先生卻一向在妥協與堅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國度的崛起,他生命都在堅持,即使別人認爲是偏執的狂熱,他從未放下。對人生哲思的深透,對音樂藝術的獨到與進取,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化解滲透,思想的矍鑠敦促着他永遠秉承一顆澄澈的赤子之心,樂觀向上地化解時代的傷痛,拓寬着性命的寬度。

雖然先生自命過於偏執的缺點爲生活添堵不少困擾,但丁點塵垢卻掩不住金子的滌亮。他擁有太多讓人稱頌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個雅緻的.生活感悟,以至於覺得那些形容詞像枝柳般地脆弱貧乏。在道不盡的人格美麗中,於我最感動的便是先生對藝術獨特高雅的見解以及謙卑樂觀,孜孜不倦的生活態度,讓一個美學初識者跟對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能夠令她堅定的自信。

在對藝術的品味中,先生主張嵌入生活與自然,調衡感性的流動跟理性的堅持,在東方的超脫、恬靜、中庸跟西方的熱情、活潑、開明中取得恰當的平衡。然而最主要的是爲性命的藝術注入純真的心跟情,“藝術表現的動人,必須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

在很多令現代人困惑的問題上,先生的見解都爲咱們解說了答案。對名利的取捨,艱苦的磨難,生活的哲理,藝術的本質,性情的錘鍊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樣,爲咱們驅趕黑暗,重現星月。

因此,對於這麼一位在時代濁流中越發澄亮透徹的精神偉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還有深深的敬佩。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2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爲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 perfection……我們一輩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爲他們父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能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能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爲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能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

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於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爲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爲我們的生計,爲了我們的學習,爲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爲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纔是真正的父親!

傅雷能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健康的成長。

從這裏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致於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

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瞭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

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繫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着握着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溫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狂風暴雨。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4

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我想,傅雷先生對兒子的愛便是這樣:包羅所有的情愫。

傅雷通過這些家書,教兒子做人,解決在生活上遇到的難題,和兒子探討音樂,告誡兒子要有國家和民族榮辱感,要有藝術和人格的尊嚴,希望兒子能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想念,對兒子濃烈而又深沉的愛,也體現了他在藝術方面的高超造詣。家書中,“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一句話,讓人回味無窮,飽含着傅雷對兒子“面對挫折,與挫折鬥爭”的急切與大愛。讀《傅雷家書》,就像是聆聽長輩在教育孩子,諄諄教導,讓人感到親切,傅聰能成長得如此優秀,出色,與傅雷的飽含深情的教導是分不開的,我敬佩傅聰,我更讚賞傅雷的教子有方。

可能每個人讀《傅雷家書》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傅雷和自己的父親比對。其實,同是父親,我的父親和傅雷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教育風格。傅雷先生對傅聰無疑是嚴格的,甚至是專業的指導,稱之謂嚴父恰如其分,而我的父親對我則是有些“放任”的,頗有些甩手掌櫃的意思,也許是因爲工作忙的緣故,他對我的學習幾乎從不過問,但卻願意在閒暇時間陪我看一部電影,出去旅遊,在生活一和我打成一片。教給了我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小時候去遊樂場坐海盜船,在售票處門口猶豫不決:想買又不敢買,買了票後站在入口處看着出來的人臉色蒼白、驚魂未定的樣子,腿立馬就軟了,爸爸卻軟硬兼施地把我拖了上去,船在慢慢搖晃時,我已經十分驚恐了。心想真是上了賊船了。可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的恐懼就消失了,彷彿感到自己飛了起來。海盜船慢慢停了下來,我有些戀戀不捨。爸爸笑着問我:“怎麼樣?感覺不錯吧?”“嗯,比想像的'要美妙,還想再來一次呢!”“那可不行,以後吧,每一次的感覺都會不一樣的。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有些事情並非想你想的那樣困難、那樣無法克服。羅斯福曾說過‘真正令你感到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遇到挫折不要知難而退,而要勇敢克服。要相信自己。”

父親的教導與傅雷先生對兒子面對挫折的要求又何其相似。大概天下所有父親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傅雷先生還是我父親,亦或者是天下任何一個父親,給予兒女人生的啓迪都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始終照亮和影響着每個人今後一生中的溝溝坎坎和不平凡經歷,那我們就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證明給那些愛我們的人看,我們沒有辜負他們的愛和期待。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爲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於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爲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爲我們的生計,爲了我們的學習,爲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爲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纔是真正的父親!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

從這裏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致於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瞭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繫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着握着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溫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狂風暴雨。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6

——他說的“做人”是那種意思,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樣的人,是在最高意義上做一個精神上有所昇華的人。

——《家書》不過是用文字概括了我從小在父親身邊所感受到的一切。

從古至今,家書都是連通家人的情感橋樑,它有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有過“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種種典故。《傅雷家書》始於1954年,傅聰——傅雷的長子出國留學波蘭,學習鋼琴演奏。父子倆情深意切的交談,貫穿在一封封家書中。而傅雷的家書中,卻不僅是親人的思念,我讀這本書,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對祖國的熱愛……

每個人心中,都暗藏着一個心靈的歸屬,可以在此,發自肺腑的與親人暢談。而從無聲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僅僅有傅雷與兒子的深厚溫情,還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熟悉。

這是一位嚴謹的父親對兒子耐心的指導。幾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倆對於鋼琴藝術的感悟。傅雷不僅關心兒子練琴的生活,還不斷強調各種曲調的情感,比較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樸實的語句中更體現的是父親對於兒子的關懷,對於藝術的追求。

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傅雷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囑咐他堅定立場,待人謙虛,禮儀得體,心懷愛國之情。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含情脈脈的文字後,是遠隔兩岸的深厚情義。文字本無情,卻承載了愛的溫情,似細水長流,滋潤乾涸的草地。在一個時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堅決地告訴兒子,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做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傅雷對兒子的關心更多讓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沒有分離,沒有書信,但仍有那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愛的關懷。父母對於我的`幫助,也是無私的,他們教我感恩,細緻,對學習,對生活……家書記錄得,是我的生活,它教會了我懂得於珍惜。

我誕生在了一個與傅雷完全不同的時代,一直以來的幸福團聚讓我們缺少了書信的交談,但那份來自父母細緻的關懷,那些點滴的愛仍然熟悉在我的腦海裏,無論何時,無論愛的表達有什麼不同,從傅雷的家書中,我更看清了這份愛,我會在淡淡的清歡中感受愛,感恩愛。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7

初讀《傅雷家書》時,有一丁點的排斥,覺得那些信裏說教的口吻重了些,讓我想起了母親的絮叨,想起了居高臨下的教育。

慢慢地,開始被吸引,懂了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也體會到了字裏行間的溫暖和真誠。《傅雷家書》裏,飽含着爲人父母者的責任,充滿了對子女熾烈而深沉的愛,傳遞着對真理、對道德執着追求的精神。

這是一個嚴父,也是一個良師,更是一個益友。

這是一對父子,也是一對知己,那種心靈和精神上的高度共鳴、相互映照,讓人豔羨。

這裏還有一對夫婦,他們在人生路上攜手同行、相互扶持,是多麼美妙的`琴瑟和諧啊!

傅聰評價父親:“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秒又率直。”在這些信裏,流淌的不僅有溫情,也有智慧,對生活、工作、理想樸素而又深刻的見解。這些家書裏,包含着傅雷那顆熾熱、剔透的心。於是,可以明白,爲什麼當年的大師們,足以讓今天的同行們高山仰止,他們創造了一個今人多難以企及的高度——“德藝具備,人格卓越”。

等待兒子家書時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時整天整天的興奮,爲兒子手抄6萬字的“希臘雕塑”譯稿,給兒子和兒媳用不同的語言寫信,這就是天下父母心。

《傅雷家書》不僅在教人如何爲人父母,也在警戒世人該怎樣做人子女,更在指引着我們,對生活,對工作,該有怎樣的態度和追求。

傅雷教導傅聰要有計劃地工作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時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術”。

他說:“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所以總是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授以家庭經濟計劃的經驗和心得。

他不時爲兒子準備書,或是推薦好書,指導他們多看正經書,不能光把時間用於消遣讀物。

他還總是細心地指出兒子的書信中的錯誤,他告訴傅聰該如何用豐富的詞語表達感情。

當然,他們還一起探討鋼琴演奏的技巧,彼此分享對藝術的感受和看法。

幾十年前父母與子女間的對話,今天讀來,依然讓人受益多多。

很悲憤,這樣的家書在1966年嘎然而止,看到傅雷夫婦棄世之前的遺書,那冤屈難辨的屈辱、無人能顧的孤寂,讓人悵惋。

他們最終也沒能等回自己親愛的兒子,生命就這樣遺憾地劃上了終止符。多年後,當傅聰的兒子可以閱讀這些書信時,他會對自己的祖父母作何感想?又會怎樣去理解那出在顛倒昏暗的年代裏上演的人生悲劇?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8

讀《傅雷家書》,使我最有感觸的是傅雷對兒子的愛不僅在生活上的各方面,也表現在對孩子學習上的啓發,督促。

傅雷爲了能與兒子有公共的話題,能與兒子成爲藝術上的朋友,他在督促兒子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看藝術方面的書籍,以提高在音樂理論與欣賞方面的水平,是自己能有與兒子平等對話的資本。然後通過信件與兒子進行樂理的探討,並對孩子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方法,整個過程都是以平等的姿態,就像是朋友之間的聊天,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看法及自己在處理相似問題時自己的做法和所獲得的經驗娓娓道來,給人一種信服的感覺。在這一點上是非常值得我們做家長的學習的。

俗話說:言傳身教。家長的學習態度及進取心,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榜樣。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存在太多的功利性,急功近利,最好孩子一下子什麼都懂,如果稍與自己的期望有所偏差就會大呼小叫,令孩子的學習興趣大減,併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有的孩子一時想不開,做出過激行爲,可謂是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努力與自己的孩子成爲朋友。在學習上可以共同探討,這並不需要我們一定要有多高的學歷,孩子學習遇到問題多半是對某個概念理解不清,這時候如果你讓孩子拿出課本,找到對應的章節,共同研究一下,說不定孩子就會在你的點撥下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時候孩子對你就有一種信服的感覺,對學習就會保持一種探究的興趣。

傅雷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忘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他對兒子說:“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他要求孩子吃飯時,食不語,咀嚼食物嘴裏不許發出聲響,飯後要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裏的物品用完後,要有規矩的放回去。對人客氣,尤其是對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人要站直,即或是堅持真理也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傅聰現已是當今世界上一流的鋼琴演奏家,他優雅的舉止與傅雷的家教不無關係。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長。從人的舉止便會對這個人有一定的瞭解,懂得禮儀的人是受人歡迎的,因此每個家長都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孩子好的基本禮儀,使之成爲有教養的人,最終對自己的祖國有所貢獻。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9

誰都說它是關於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虛傳。傅雷,傅聰雖身隔萬里,但父親卻通過兒子的信,深入地瞭解兒子,寫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對兒子學業的指導,更多的是對兒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話充滿着父愛,蘊涵着真理。《傅雷家書》用詞十分樸素,平平的語言何以使人讀出這麼多東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時時感受着父輩的愛,也付出自己的愛,對傅雷的家書自然有同感。我的經歷有一段與傅聰更爲相似。我的抽屜裏也珍藏着幾封家書,不同的是那是我遵照老師吩咐寫的作文,給爸爸的一封信。打開信紙,你會看到剛入三年級的我拼音加字胡亂一氣的的書信。在這些家書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沒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師表揚一句,我也在信中寫明六要素,但即使我那時再小,也懂得報喜不報憂,也知道不讓出門在外的.爸爸替我擔心。隨着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家書不會再有;取而代之的是我對父母的保證,有時,父母不理解我,我也會寫下來,然後一把火燒了,這樣就沒事了。《傅雷家書》不知何時會再次光顧我的書桌,但兩代人間的感情永遠那麼深厚,永遠是享用不盡的財富。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後,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着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繫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爲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爲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歷史,開啓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爲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於它的存在,纔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爲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爲我考慮,爲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着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爲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並會一直珍惜這美好的親情。

高中傅雷家書讀後感10

《傅雷家書》 是我到現在爲止看過最包含深情的書。編入傅雷夫婦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它是一部佈滿着父愛的家書,煞費苦心的教子篇。它不只僅僅是家書,更是傅雷對遠在萬里之外的兒子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傅雷先生終身以慎重著稱,但在家書中完全推翻了往日那個冷峻嚴肅的傅雷形象,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慈父的形象。

這本書傅雷告訴兒子該怎樣做人,怎樣搞藝術,以及怎樣過日子等問題。他讓兒子要做一個狂妄自大的人,也要做一個“德藝兼備,品質超卓的藝術家。”在日子上,家書中所寫大到藝術人生,小到吃飯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而且他勇於在子女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

書中不時給人深刻的描述,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輝。家書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思,也讓我能夠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子女能夠透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夠透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當今有太多孩子對父母的太過依賴或者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在家書像傅雷那樣能夠用心與孩子溝通,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並解決的父母少之又少。

傅雷作爲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溫柔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父母也跟傅雷先生遊着相同的平凡與巨大。只不過我們的父母不善於言表。傅雷能夠說是千千萬萬個愛孩子父親中的一個超卓的代表,他嚴厲但眼神中又充滿溫情。

但相反的是當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的確有很多的問題,但人不是完美的。教育孩子要告訴他的由來,責任一切一切他應該瞭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搪塞:“等你長大了你就理解了。”那樣他會不愛惜年少,混混度日沒有目標。

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在疑惑裏,有時分只能默默從衆。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職責給予他思想。每一個家庭,每一位父母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始終是要出海的,他需要履歷的風暴,迷霧。這都是無法避免的。

這本書不單單是講述了家庭,父母和孩子關係。更多的我瞭解瞭如何做人如何成爲一個我向往的人。“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一下不是可恥的事。”是整本書帶給我最強烈的感觸的話。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把自己表現得很完美,但那畢竟不是一直可以“僞裝”下去的。往往我們會因爲一些挫折泣不成聲,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有些“善意”,你可能一直自責自己爲什麼那麼糟糕。就論我而言,從小被教導說:要微笑待人,“不能擁有自己情緒。”常常崩潰。看到這句話,我還是止不住的傷心和失落吧。

“感情的美近於火焰的美、浪濤的美、疾風暴雨之美,或是風和日暖、鳥語花香之美;理性的美卻近於鑽石的閃光、星星的閃光,近於雕刻精工的美,完滿無 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與理智平衡所以最美,因爲是最上乘的人生哲 學、生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