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形而上學》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2.2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形而上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形而上學》讀後感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求知使人變得明事理而智慧,而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爲了研究的第一哲學,就必須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類原因與原理的知識” 如何將一個動變原理或性善原理應用於不變事物智慧的探究,《形而上學》 共有14卷且並不是亞里士多德親自有計劃編撰的,本書大體上分爲3個部分,總論,研究哲學的性質,對象,範圍。 探討哲學的形成與性質進而評價前人關於“本源”問題的看法,他提出哲學應該研究的.十個問題,而全書的基本問題就是對於這個十個問題的回答。他還將哲學分爲第一哲學和第二哲學,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屬性及各學科都要遵循的一般公理等。而第2部分既是亞里士多德本體論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全書的中心內容。

他認爲存在的中心範疇是“本體”其他範疇是表現本體的。本體是與一切事物相關的本源,但是在之後對“本體”的進一步論述中,表現出了他的動搖性“他有時候認爲本體是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有時將本體視爲普遍本質。” 他提出了“四因說”,認爲事物生滅變化歸根到底不外乎四個根本原因:質料因、形式因、運動因和目的因。凡有所詢求於事物之原因,宜必並求此四因,或於四因中偏取其某因? ,“假如通式可以被‘參與’,這就只應該有本體的意式,因爲它們的被‘參與’並不是在屬性上被‘參與’,而正是‘參與’了不可雲謂的本體。” 他認爲“參與”是假託的。可是“通式對於世上可感覺事物發生了什麼作用;因爲它們既不使事物動,也不使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