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 閱讀(3.88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集錦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我們仨》其實更像一位老人的娓娓訴說,訴說着一個家庭的故事,一個關於他們仨的傳奇。書中有楊絳跟隨錢鍾書出國讀書時候的趣事,二人喜獲愛女時的歡欣至極,媽媽眼裏父女二人的胡鬧,父母年老時對女兒的擔憂,女兒對二老的貼心照顧,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肝腸寸斷,三人失散獨留楊絳時的灑脫豁達。這是個充滿愛的三口之家,更是讓中國人戀戀不捨的根。楊絳說:“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這個學者之家,他們仨一生受盡苦難,但是全書字裏行間多流露的`是對朋友、親人、陌生人的感激之情,書中那最樸實無華的文字彙成的卻是最充滿溫情的故事。讀後怎不令人動容?

此時我又想起先生的百歲感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人生難得是淡定,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我們仨》讀後感2

我們仨:錢鍾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溫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於是由先生延續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多才,正直善良,溫暖親切。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麼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溫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鍾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溫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3

從朋友那裏偶得《我們仨》這本書,認真拜讀之後,我思索良久。

對於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實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於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楊絳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淡然處之的超脫,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保持真我,靜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楊絳翻譯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可以稱之爲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對繁華時的從容,面對坎坷時的沉着冷靜。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會經歷,於是能敢於面對者,纔是真正的見過“大世面”。所謂見過大世面,不是無知者無畏,也不是楞頭青式熱血沸騰,更不是退縮者的看破紅塵,而是經歷磨難後的坦然,是經歷風雨後對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歡後,對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楊絳先生便是如此。

一個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會在人羣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從她們身上時時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楊絳先生真可謂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中豪傑!

《我們仨》讀後感4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爲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跟隨楊絳先生的腳步,一頁頁畫面從我眼前略過。“我們仨”的溫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鍾書新婚後來到英國牛津大學求學。輾轉多次,在巴黎迎來了“MissSingHigh”——錢瑗,於是“我們仨”相聚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仨”始終相依。楊絳的一句“不要緊,我會做”就足以讓鍾書放心;圓圓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特地寫信教媽媽做飯;圓圓生病時,楊絳夜夜“看見”她。“我們仨”始終相互信任,不論什麼結局,都是心連心走下去。

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管世風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楊絳夫婦一直低調平實,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曾寫“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識的人。”

楊絳的文字,清新脫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便是歸本,珍惜。我彷彿看到楊絳夫婦正坐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鏡,柳樹在晚風中飄揚,他們在人羣中不是最顯眼的,卻有着一種不同於凡夫俗子的氣質。

《我們仨》讀後感5

楊絳隨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隨着那對父女的身影,最後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們順流而下,化爲一個點,直至不見。

後來,我知道古驛道是醫院,那一個連一個的夢是真實在她身邊發生的事時。在深夜,心是沉的,腦海裏似乎出現了楊絳在每日早晨去醫院靠着錢鍾書談論圓圓,黃昏又顫顫巍巍回家的`情景,在聽聞父女倆死訊時站不穩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憶往事淚溼衣襟的場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寶,血淋淋地從心裏面拿出來。錢鍾書自嘲笨手笨腳,卻還是爲了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餐。錢媛天資聰慧,卻仍聽信贊同父母的話。錢鍾書愛楊絳,爲她寫出至高無上的評價。

錢媛愛楊絳,年過六十仍親暱地纏着她。他們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間沒有永遠,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讓白髮人送黑髮人,讓幾十年的愛情生死兩隔。楊絳是很可憐的,又是很幸運的。她一人獨守這世界,卻有人爲她編織長達萬里的夢。我不敢想多年以後,她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篇回憶錄,除了肝腸寸斷,是不是所有溫馨甜蜜都夾雜着苦澀?

但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的最後,他們仨,肯定會再相聚。

《我們仨》讀後感6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

《我們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書,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只是生活瑣事,卻能讓人觸動。

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錢瑗女士是一個真正的“我們仨”,少一個人都無法組成這個詞。他們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楊絳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大女人”,卻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錢鍾書之間的愛情真的讓人羨慕,又是知己,又是愛人。有個能懂你的人真的難得,有個值得你懂的人更難得,而最難得的,是你和你的愛人都有着有趣的靈魂。

錢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淚點,可能與作者的懷念有關。遺憾總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對錢瑗女士着墨很多。錢瑗女士去世比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都要早,去世前還深受病痛折磨,作爲一個母親心痛時難免的。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好女兒,這點我覺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麼方面都是。錢瑗女士是錢鍾書先生夫婦的驕傲,她學術研究頗有建樹,爲人善良深受愛戴,對待父母也是愛意至深,翻看最後的`目錄,畫着一個個可愛的簡筆畫,深深覺得,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錢鍾書先生就像一個大男孩,像書中錢瑗女士所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覺得錢鍾書先生真是個妙人,博覽羣書卻又有一顆童心,有着極有趣的靈魂。

《我們仨》讀後感7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是特別喜歡的作家,我讀過她在近百歲的高齡完成對於生命的靈魂的思考的這本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談的是讀完《我們仨》這本書的感想,算是個人的總結。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敘述了楊絳以及錢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現出的是親情。楊絳的風格就是特別擅長將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麗的“珍珠”。如數家珍般,從容道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極少直接抒情,而是通過這些事情,讓讀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會在我們讀完之後有了很清晰的認識。就像這篇書中寫的那樣,從她的那個“夢”開始,講述了一家人的離合聚散,我們跟着這個“夢”讀完了整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夢”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過人生旅程的溫馨。所以我說,楊老的作品是一種享受,讀《我們仨》是一種享受,她能很好的.激發讀者的興趣,同時領悟人生的真諦。同時,《我們仨》也讓人瞭解到楊老的內心的孤獨和對親人的思念,她的堅持是爲了讓這段美好記憶得以延續,但思念卻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

這本人的一生是多麼的短暫,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顯得人生的特別意義。人生中註定會有聚散分離,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到最後這些美好的記憶都會泯滅在塵埃中。想到這裏,我更加覺得親情的彌足珍貴,不要等到失去再後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齊整整的時候,記錄下美好的瞬間,盡情的釋放到老纔會更加珍惜的時光。

《我們仨》讀後感8

感動、豔羨又心疼。

原本應該只是家庭瑣事的流水細賬,卻在先生平實簡樸的記述中,完全不見瑣碎,只感一家三口間相互的愛意、理解和體貼。即使歷經苦難,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樂。對於苦難風雨,都是一筆帶過雲淡風輕,倒是別人的幫助和善意、我們仨的小趣事記錄詳細。這份達觀淡然,實在是大修爲。

先生和錢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壇佳話。一段感情也許始於一眼之緣,而歷久彌新最重要的基礎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賞,而後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兩老給當代年輕人樹立了教科書般的榜樣。先生對錢老去藍田任教一事的態度,無疑彰顯了大智慧。錢老生活中的憨氣與呆氣,先生也不強求改變,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錢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鄉交代阿瑗照看媽媽的種種細節之中,對妻子的愛意體貼,也看得心裏溫暖。及至後期動盪之中,兩老淡泊離羣索居,逛動物園、探險,也是自得其樂。

一邊看書一邊心疼先生。從我們仨,到阿瑗病逝,錢老離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憶記錄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寫下愛女和丈夫離去的細節,淺淺數語,卻無異於重揭傷口。同時也心疼阿瑗。那麼聰慧那麼懂事那麼乖巧,病入骨髓到無法坐起,書信之中依然幽默風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兒不吃草”,潸然淚下。

真好,他們仨又團聚了。

《我們仨》讀後感9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仨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20xx年5月25日,楊絳先生結束了尋覓,踏上歸途,享年105歲。“我們仨”永遠不會分離了。

書中記錄了“夢”與現實,讓我感動的是彼此的相濡以沫,即便在動盪的年代也不忘工作與寫作,對生活的熱愛從未減退。

《我們仨》讀後感10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鍾書,女兒錢瑗。

一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她可謂是一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一路搬家漂泊,最後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一顆懸着的心終於落下,這是一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麼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後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後你們仍然相愛,那你們就結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鍾書把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稱爲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我們仨》讀後感11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楊絳先生希望能夠擁有平靜的生活,但是隨着錢鍾書的出名,這種平靜的生活總是被打擾。她感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通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三個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後只剩下作者一個人。楊絳先生感慨:世間萬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要有多麼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有這樣的領悟呢?語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於言表!

“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我們仨》讀後感12

讀完《我們仨》,我認爲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捨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爲她送走他們兩個後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後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一直在延續,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我們仨》讀後感13

早見識過時間的飛逝,但讀了《我們仨》之後,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了時光流逝的速度,於是便開始愈來愈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對我們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師、朋友等。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想過很多,但在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有不斷地想:如果離開了他們,自己是否會去懷念並去報答他們呢?那些令我們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懷的人,他們一定幫助了我們,是一句話語給予的鼓勵?還是一段刻意嘲諷激起的鬥志?這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他們也並不是天生就必須給我們幫助,之所以幫助我們,是因爲心中有愛,而在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像他們一樣懷有愛之情呢?

在我看來,愛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強大的,這種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變他人,改變自己。本文總是提到錢鍾書幫助楊絳,和她一起寫文章、做飯、讀書,正是因爲心中有愛,所以楊絳才能在錢鍾書的不斷鼓勵和關愛下不斷獲得動力,有繼續前進的希望,相信在楊絳獲得中國文學史上的進步時,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錢鍾書先生對她的鼓勵和幫助,和她的女兒、家人們對她的支持和認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我們是否有好好地關心、關愛身邊的人呢?我們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們陪伴的日子呢?請多一份愛,少一點冷漠,在他們在的時候,好好地愛他們。

《我們仨》讀後感14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充滿悲歡離合。

這本書講述了楊絳錢鍾書一家溫馨的日常。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故事。正如楊絳所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和普通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過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在無常的命運面前家庭的平淡幸福是如此渺小,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即使命運如此不公,她仍選擇將三人的回憶沉澱,將生活細碎美好的'經歷當做生命的溫柔源泉滋養自己的內心,以此來抵禦命運給予的傷害。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併且仍然熱愛它。這種英雄主義深深根植於日常生活和人與人間的情感中。人生裏總是要將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爲一片,纔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我們仨》讀後感15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創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書表達了一個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一個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爲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着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隻有家,纔是最好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