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1.6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楊絳先生走的時候,我買回來我們仨這本書。讀書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讀到動情之處,沉浸於其中,若有人前來說一些無關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沒有往常的和顏悅色,所以喜歡一個人安靜的讀書,仿若這世界就只剩下書與我。

一本書,寫的就是作者的靈魂。楊絳先生的筆墨透着對生死的超然,一個88歲高齡的老人,接連遭受喪女逝夫的人間極痛,一個人兀自孤獨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個春秋,在92歲高齡寫下了這本女兒未完成的遺願之作。人間的疾苦,世事的滄桑,都沒有讓這位老人倒下。人爲什麼而活着?怎樣纔算活的有意義?楊絳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飽含深情的筆調和她自己獨有的語言,回憶這個曾經甜蜜溫馨又歷經坎坷的家,寧靜如斯,娓娓道來,讓我們跟隨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讀到我們仨失散了中的最後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我竟無語凝咽。

我們是幸福的,如今的我與老公,女兒,另外居住,我們的生活平靜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兒半個月回一次家,與她我且是有虧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時候,也是店裏忙碌的'時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顧自己,讀書與我們這個家庭卻是例外的了。女兒正是學習的年齡,唯願她能夠飽讀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將來能做個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現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閒時誦讀寫作,重拾這份愛好也只不過是期許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讀我們仨,學楊絳先生的寫作方法。她採用虛實相生,巧設懸念,象徵性手法等方法的運用。第一遍讀我更多體會的是書中的情節。再讀,結合那些文學家對此書的評論,不禁感嘆先生的匠心與寫作方法的純熟運用。先生語言樸實無華卻透露着最真實的情感。看似輕描淡寫且隱含着深刻的人生內涵。這也是許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無法與之相比的。一本好書,經得起一讀再讀。讀書使人明智,讀一本好書,也如同與一個高尚的人對話,我們的生活沒有波瀾壯闊,只是平淡,或許還有些乏味,每天重複着同樣的事情,心靈漸漸荒蕪。那就讀書吧,讀書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資。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恍然頓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驛道,我們不言離情。

天國,先生終與丈夫,女兒,我們仨重逢。在那裏,書香縈繞,其樂融融的家又開始了。

《我們仨》讀後感2

初識楊絳先生,是因爲錢鍾書先生。中學時期,我比較喜歡錢鍾書先生,利用空閒時間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由此便愛上了錢鍾書先生。然後,知道了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楊絳先生。當時,只知道楊絳先生是一名功力深厚的翻譯,翻譯代表作是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而後,學習了楊絳先生的小說《老王》,這時候纔算是對楊絳先生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楊絳先生的代表作,如《我們仨》《澡》等等。最近,我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我們仨》可以說是楊絳先生對自己丈夫和女兒的回憶作品。雖說是散文集,但《我們仨》並不厚,內容也不是很多,花上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了。之所以這麼快就能看完,除了內容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楊絳先生的文筆特別優美,而且寫作不深,文字淺顯易懂,都是生活化的語言,特別適合休閒閱讀。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主要是對與丈夫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媛共同生活的回憶,當然,書中的回憶是片段式的'生活回憶,主要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丈夫和女兒離世前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生活場景。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平淡無奇的筆法寫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只剩下先生獨自一人生活於世。第三部分,可以說是對前兩部分的一個插敘,楊絳先生以平實感人的文字真實再現夫妻兩人留學英國、女兒出生、家庭離散的生活歷程。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百歲老人對生命看得通透,對家庭看得徹底,對人生看得明白,而一切鉛華洗盡,剩下的就是對親人無限的思念之情。而在楊絳先生的書中,沒有慷慨激昂,沒有怨恨委屈,更沒有對人生的悲觀消極,只有對親人故去的思念如涓涓細流一般流淌,淵源流淌,靜水流深,平淡中顯現的是深情,平凡中透露的是思念。讀這本書,感受不到一絲絲波浪起伏,也感受不到一點點波濤洶涌,整本書都是風平浪靜,沒有點點起伏。可是,在這平靜之中,楊絳先生對故去丈夫和女兒的思念深深打動着讀者,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讀者征服。不得不佩服楊絳先生的文筆和功力。願楊絳先生在天之靈安息、幸福,與家庭重聚舊歡。

《我們仨》讀後感3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理解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着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着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終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齊的點點滴滴,懷念着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着心事,委婉溫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鍾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撐着家,照顧着這個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我的筆訴說着親情的姿態。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僅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着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即使“__”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她並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爲人。

當初的我們仨,此刻,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_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完美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於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可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淒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我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教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澱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衝自我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尋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亂世中能夠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歡樂的生活下去。

最遠的是家鄉,最難到達的是家鄉,家在夢裏。

《我們仨》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5

我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人生實苦”,聽見的人不免一陣打趣,“知足常樂”。

讓我想起一副“常想一二”的題字,尋其原委,竟來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偶爾細想一下,覺得很是具有智慧。早先讀起季羨林先生的《八十述懷》《九十述懷》,看到了一個老人的“絮叨”,文章中洋溢着偷得浮生的'小確幸,又不時表露出對迴歸的從容,讓我在寒夜中爲之一振。後來,讀到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精神。

文章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它描述了一個夢境,夢中老人與另一半走散了,焦急地尋找卻始終找不到。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古驛道上,夢境與現實交錯,失去兩位至親的痛苦回憶,恍惚地好像天命一般。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老人回憶了她和錢鍾書先生、女兒鍾瑗同行一路的生活形態,從海外留學的趣事,到生育女兒的喜悅,再到歸國後的謹小慎微,一家人熬過了浩劫年代,走過了平和的三十年,僅留一人於塵世間。

楊絳先生於93歲完成此書,原本以爲這本書的“智慧”分量太重,可實際讀起來卻很輕快,比如:楊絳在醫院生小孩,錢鍾書說自己在家裏“幹了壞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說,“墨水呀!”楊絳安撫他,“墨水也能洗”。回家後錢鍾書又把檯燈砸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又比如:楊絳是在新式家庭長大,錢鍾書卻出生於家教森嚴的舊式家庭,他們倆的婚禮儀式是新舊參半,婚禮前,錢鍾書向楊絳父親說明,在錢家婚禮必須磕頭,楊父認爲這是舊朝廢禮,大爲不快,可楊絳卻表示這不過是“禮節而已,不重要”。每次回到錢家,楊父都幽默地說,又要去“做媳婦”了。

因爲見不得別人的書裏有太多沉痛,所以第二部分我是最後才粗略翻了一遍,即使是這樣,也無法阻擋那排山倒海的苦楚,想想自己,想想那麼多悲歡離合,也許人世間走一遭,苦難就是人生的標配,我們所掙扎的,不過是一點零星的念想,不肯屈服的念想。

《我們仨》讀後感6

之前看過楊絳傳,裏面有提到《我們仨》這本書,就一直想看。雖然書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瑣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實又美好的事。

從夢中開始,人生快到離別的境地,再通過驛道一家相聚,圓圓的入院,夢中探視等讓人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唯一可以體會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無情,離別的無奈。是的,人生總會有離別的那一天,是生離亦或是死別,總歸讓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處,最幸福的莫過於我在鬧,你在笑。大才子錢鍾書,卻是個大男孩,一個人在家會做各種“壞事”,燈泡破了、門把手壞了、墨水打翻了……而這時的楊絳卻似一名超人,說着“不要緊”,覺得這種生活真的特別美好,後再加上圓圓,幸福的雙倍疊加,那段時間的他們應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歲月靜好,住着出租屋,但環境特好;吃着自己煮的飯,美味可口;有數不盡的書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險”感受着人生的樂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滿……如果一直這樣,該多好。

國家的淪陷,他們毅然回國,奉獻自我,生離從這時候開始,兩年多不見爸爸,圓圓對他很不放心,卻因爸爸的一句話而變得無限親密。當然,說了什麼也只剩好奇了。圓圓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鬧、一起玩,一家三口隨意排列組合就是一個小陣營,一家開開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小小的幸福,卻是最真實的樣子。

圓圓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濃郁的書香氣息,讓人覺得無比的溫馨,《我們仨》中更多的是一種小幸福,用平實的話語,描述簡單的幸福,而後期的.“洗澡”“白旗”“下鄉”等也都只是幾筆帶過,更多的突出親友的關懷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滿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別讓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各種莫名的迫害,身心的傷害。光從書上看來就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之前在《楊絳傳》中也有具體的一些描述,那是經歷者的傷痛,而《我們仨》中卻寥寥數語,經歷過磨難的人會越發看重幸福,戰勝磨難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後回憶他們之間的美好,好似他們就在身邊。

珍惜歲月靜好,多讀書,體味平凡的美好!

《我們仨》讀後感7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牋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牋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牋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牋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牋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8

借用一位書友的感悟,覺得他的文筆以及表達都很到位,情真意切。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三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單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楊先生用最樸實的文字表達至深的情感,沒有華麗的辭藻,樸素得不再樸素,卻隔着書本就嗅到滿滿的愛的味道,此書都用最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愛人錢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證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何等深沉的愛。

讀完《我們仨》觸碰到了內心深處,甚是感動。楊絳先生真是最賢的妻,最有才的女。楊絳先生是一個有趣的人,擁有有趣的靈魂,楊絳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稱作韻致淡雅,獨具一格。通過她的文字她的形象也躍於紙面。

錢鍾書與楊絳之間的生活日常,平淡而有意思,我很喜歡他們倆的相處模式,沒有轟轟烈烈的喜愛,只有簡簡單單的互相欣賞。我想他們更像是靈魂伴侶。人們所羨慕愛情的樣子,錢鍾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兩人已離世,其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迴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錢鍾書在楊絳心目中,他是家裏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楊絳先生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楊絳先生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爲楊絳先生做早餐。他與楊絳先生、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此書情最動人,我感受到了細水流長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他們相互的熱愛。對我最深刻是尾端有段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的人生道路已經走到頭了看了總是動容,我想還好我們還年輕,對我們重要的人還在,珍惜當下還不算太晚。

《我們仨》讀後感9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真地審慎自己的所作所爲,面對未來重新認識地球。如果說這場地震屬於自然現象的話,那麼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幹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從局長“雙軌”引發的地震,以及隨後波及的一次次餘震,全局乃至全系統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說句實話,我很心痛,現在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會,後年就是全運會了,這麼折騰下去還有什麼事業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現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極少看紙質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麼個頻道,眼前爲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着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爲之溼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爲對什麼事都看的很開,對於此次的幹部調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爲我現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回事,還以爲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卻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整的範圍,因爲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該是不二人選,於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說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爲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問,問我爲什麼調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麼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麼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鬆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爲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嚮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修煉,平平淡淡纔是真。

在此,衷心祝願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我們仨》讀後感10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爲了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寫的,這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第一部分講述一個關於夢的故事,平淡樸素的文字中透露着無言的感動,我們仨失散了。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鍾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幸好還有女兒阿圓。“阿圓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讀到這裏,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裏暖暖的。終於,他們在古驛道上相聚了,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先生的夢在繼續,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後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着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看這部分時,淚早已溼潤了雙眼,好像自己也在經歷親人的離別。

第二部分寫先生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多麼簡單的想法,多麼簡單的要求。在這部分裏,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着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後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髮,“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記錄了一家三口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着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女兒後,錢鍾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裏,盛在碗裏,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字裏行間裏又充滿了爲人妻的驕傲。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父母的行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楊絳先生夫婦以讀書爲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沒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錢瑗不僅書讀得好,工作能力強,還能時刻關心照顧父母,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現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結果嗎?

《我們仨》讀後感11

一本好書就象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給我們諸多啓示。《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先生的確以“我們仨”自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這話絕不是尋常家庭關係的人能夠說出。這話也絕不是尋常生命態度的人能夠說出。讀整本書時,我聽到的始終是這一聲彷彿輕聲自語的嘆息:”我們仨失散了,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有人說,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彷彿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着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面對苦難,人生的得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過往雲煙……

總之,讀了這本書後,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對待教師這個職業不但需要有勤懇、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善於積累、思考和總結、昇華。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對待工作要忠誠,要自信。忠誠就是工作時真誠負責,尊重學生。工作時對自己要自信。無論出現什麼困難,無論前途多麼暗淡,他們總是相信能夠把心中的理想變成現實。自信使我們決心更堅定,自信使我們意志更堅強,它給我們思想以力量,給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促使我們立刻採取行動把可能變成現實。

《我們仨》讀後感12

今天時間要悠閒,所以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直知道楊絳先生非常受世人關注,她的書籍,她的文字,她的人生旅程。

我記得有段時間,很多人在詢問爲什麼楊絳是一位女性,卻用先生稱呼其名。

其實,原先先生不一定就是指男性,而是指達到一定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其實“先生”有很多種含義,以下做一下分享:先生”的各類用法

1、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古時對有學問的男女都可以這樣稱呼,所以“楊絳女士”會被尊稱爲“楊絳先生”。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舊時,管帳、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爲業的人也會被稱爲“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稱爲“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葉曼、許廣平等均可稱爲先生。

6、現在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爲“先生”。這就是我們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所以“先生”一詞的'用法,說明了大家對楊絳先生的尊敬。

其實很早之前就知道《我們仨》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爲什麼緣故,總是翻了兩頁,或者是因爲什麼其他的原因,並沒有閱讀完這本書,而今或許跟它有些許的緣分,在此刻翻開了這本書,進入了楊絳先生的世界。

怎麼說呢?在開頭的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裏,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十分凌亂,因爲我好像跟不上他的思路,並且不知道它這個時間線以及描述的每一件事情之間的內在關係,因爲以夢爲線讓我在閱讀過程當中無法分清楚她描述的情形何時爲現實,何時爲夢境。可隨着跟楊絳先生逐漸深入的交流,我才摸清她的路線,而後在閱讀到那一段文字的時候,眼淚不自覺的奪眶而出,被這樣樸素卻真摯的文字打動的有一種悲傷的喜悅之情。

我悲傷是因爲它在描述那一段圓圓離開的過程當中,明明悲痛欲絕,卻在懷着這樣的心情裏描繪出了一副幸福的畫面;可我也有一部分的喜悅,因爲我終於在這一刻融入了楊佳先生的世界,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堅韌和脆弱。

我甚至無法說出他的文字的樸素程度,可就這樣平凡的辭藻卻直擊人心,震的你顫顫發抖然後讓你不自覺的潸然淚下。《我們仨》到最後卻是她一個人懷念着三個人,承載着三個人的記憶,我說不上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幻境中每個人安然無恙,現實裏一個人孤獨絕望。明明楊絳先生懷念的是美好,我卻稍稍顯露出了悲傷,但也再一次明白了“珍惜”的深層含義。

感謝這個下午,有陽光,有你。

《我們仨》讀後感13

今天我跟大家談一談,楊絳先生寫的著名散文《我們仨》這本好書,這本書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樸素的語言爲我們講述了楊絳先生面對女兒丈夫離世的痛苦回憶。在我品讀之時,楊絳先生心中那綻出的一個個血泡,也同樣刺着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節不能不扣人心絃。

《我們仨》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這個處處快活溫馨的家庭。這個三人之家中有着愛工作成家了也與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園,有知識淵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樂地過日子。剛有了定居地的他們,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卻不期而遇,現實並不是美麗的童話,不會有他們永遠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結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鬧,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裏只剩楊絳先生一人。”

花謝了,還會再開;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人老了卻不能重來,作爲生命只有幾十個春秋的人類,怎能不感嘆光陰似箭,這箭射去,你還能追得回來嗎?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場夢,小時,不知天高地厚,長大了,到處荊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穩了,卻已入晚年,而《我們仨》一本書就是一個充滿離情的萬里長夢,楊絳一家失散了,永遠的失散了,楊絳先生想回去也回不來了,世界上有許多的“我們仨”每天都有無數人經歷生老病死,有些人你還沒來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暫是改變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光,珍惜與家人同在的歲月,我們要孝敬父母,珍惜親情,一家人開心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其實少對父母發脾氣,讓他們高興,也屬於對時光的'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過去了,就一去不復返了,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們作爲一名國小生,要珍惜讀書學習的大好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長儲蓄知識,這樣以後纔不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們仨》這本書好,好在語言生動,更好在它的內涵,它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珍惜美好的當下,我們都有自己的“我們仨”、“我們四”等等,我們都要愛護我的“我們仨”。楊絳先生在書中這樣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所以我們更應愛惜時光,愛惜美好,我覺得《我們仨》一書爲何好,就是因爲他珍藏着楊絳先生美好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4

《我們仨》,此書是楊絳女士在20xx年發表,那時楊絳女士的先生錢鍾書先生離開已五年時間,愛女離開六年時間。楊絳女士將他們三人的平淡生活通過這本書,以快進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裏行間裏表達了楊絳女士對於丈夫於女兒的思念,對於他們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懷念。另一方面,通過寫自己的生活告訴我們,生活唯有簡簡單單纔是真,有了親人的陪伴,纔是幸福。

對於楊絳女士與錢鍾書先生的崇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當時的亂世時代,他們博學多才,爲我國文學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對於我個人一直以來,我的文學功底特別不好。本就是個理科生,從國中到大學畢業,文學方面基本沒有什麼進步。所以,對於他們文學的寫作我是不能從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閱讀了《我們仨》,我深深的被他們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動。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兩老愛女圓圓的博學多才,對父母的關心與體貼照顧。讓我覺得對於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子能夠擁有這樣的才華,不愧是錢楊二老的愛女。此書值得多次閱讀,對於我這樣一個沒有文學功底的人來說,閱讀一遍,根本體會不到楊絳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義。

對於閱讀後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只是通過書中內容知道,他們一家在面對生活痛苦的平靜淡然,面對榮譽的低調。爲人處世是那麼的真誠,只求問心無愧,事實將就跟着自己的內心去走,在那個亂世中,他們的思想不被現實生活的殘酷所左右。

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平凡的生活,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高貴。這種生活纔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羨慕的生活吧。對於一個文學作家,文學研究家用這樣簡單而樸白的文字寫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進一步的說明楊絳他老的用心。既而,我們再多的語言也無法表達出她老人家本要表達的本意。那讓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吧。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後,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於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爲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爲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我們仨》讀後感15

一本好書就象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給我們諸多啓示。《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先生的確以“我們仨”自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這話絕不是尋常家庭關係的人能夠說出。這話也絕不是尋常生命態度的人能夠說出。讀整本書時,我聽到的始終是這一聲彷彿輕聲自語的嘆息:”我們仨失散,失散,就這麼輕易地失散……

有人說,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彷彿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着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面對苦難,人生的得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過往雲煙……

總之,讀這本書後,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對待教師這個職業不但需要有勤懇、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善於積累、思考和總結、昇華。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對待工作要忠誠,要自信。忠誠就是工作時真誠負責,尊重學生。工作時對自己要自信。無論出現什麼困難,無論前途多麼暗淡,他們總是相信能夠把心中的理想變成現實。自信使我們決心更堅定,自信使我們意志更堅強,它給我們思想以力量,給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促使我們立刻採取行動把可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