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人鼠之間》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6.65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鼠之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鼠之間》讀後感

《人鼠之間》讀後感1

無論人與鼠,最好的打算往往落得一空。——羅伯特·彭斯

必須承認,看到這本書就是一個意外,也是必然。我從來不知道這位作者,也沒有從任何人的口中聽到它,但是當時的我一看到這個名字,我就被吸引——人鼠之間(ofmiceandmen),來源於這個名字,它勾起了我的一切興趣。

使得我能夠延續看下去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後面對他的補充瞭解。諾貝爾獎得主,關於承諾、孤獨、希望和失去之書。看完簡介我就知道了,這是一部BE的書,書也很短,我一度覺得我沒有勇氣讀下去,出於對已知命運無法改變的不忍。

我不知道我在最後有沒有讀懂它,萊尼註定要死去,與其讓他死在別人手裏,不如就死在他最好的朋友喬治手裏,這和那個老頭的狗的故事如此相似啊。悲劇之悲在於沒有人是刻意爲之,結局卻依然走向了死亡。

萊尼死了,喬治的土地夢也不會再有,喬治不同於其他流浪者在於他有萊尼。萊尼死去,他的生活歸爲平凡。

他們是美國大地上一羣沒有根的年輕人,期待着擁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個安穩的家,而不是這樣有一天過一天的日子,可是期待是夢裏的期待,他們不會有未來,他們的一生就是流浪,獨自一人的孤獨。

我很難不想到自己,想到千萬個打工的中國工人,他們奔跑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追逐着微末的希望,遠離故土,遠離媽媽,最後得到的是什麼?我不禁問自己,你走出家鄉,走出田野,手裏卻空空如也。

這是我上半年看過的.最好的書。以下是我喜歡的書中的句子:我見過太多腦袋裏裝着一片地的人。從來沒人真的得到過。

有時候,一個瞬間會像現在這樣駐足停留,久久盤桓,持續的時間遠遠超過一瞬間。在這個瞬間,聲音和動作都停止了。這個瞬間遠遠超越了單純的一瞬間。然後時間甦醒,慢吞吞地繼續前行。

“咱們和其他人不一樣,因爲我有你,而你有我。”

《人鼠之間》讀後感2

剛開始看只是覺得作者斯坦貝克把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性格鮮明到你能捕捉到他們的模樣。可是看到後面,故事的發展越來越吸引人,而心情也越來越沉重。

其實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一對惜惜相惜的人互相爲伴,互相支持的故事。但其中充滿了孤獨、脆弱、疏離、希望、悲憫,直到最後的失去。

其中力大無比的萊尼是人盡皆知的.大傻,可他卻對喬治說:“咱們互相在乎。”而喬治說:“萊尼是個好人,當個好人用不着太多頭腦。”他倆在一起最多的就是憧憬未來,希望有一塊屬於他們自己的地。

萊尼的執着感染着喬治。可是蠢笨膽小的他卻難逃一死。在那樣的時代人和鼠一樣的脆弱,不管身份、地位如何跨越生命都不堪一擊。

農場主的兒媳婦兒就是一例,她孤獨到與大傻萊尼傾訴苦楚,最後死於非命。這是她沒有想到的,但我們彷彿已看出端倪。事後作者這樣描寫她的死相:“所有卑劣、盤算、不滿和對受人關注的渴望都從她的臉上消失了。”看到這兒心裏咯噔一下,對於某些人來說死亡也許是最好的歸宿。

如果說這本書很喪,也是希望與失望中的無能爲力。它暖就暖在這裏,不是背叛,是我無能爲力。

作者約翰·斯坦貝克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相,孤獨與幻滅的永恆,但即使如此,只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一定要活下去。

故事的背景發生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大批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們同書中的主人公喬治和萊尼一樣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通過打短工艱難度日。而作者約翰·斯坦貝克親眼目睹了這一切,最終寫下了具有現實意義的《人鼠之間》。並於1962年憑藉該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約翰·斯坦貝克於1902年出生於美國。《人鼠之間》發表於1937年,該書一經上市就大獲暢銷,兩年後,他再次出版《憤怒的葡萄》,獲得普利策獎等系列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