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傷仲永有感[精]

讀後感 閱讀(3.0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傷仲永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傷仲永有感[精]

讀傷仲永有感 篇1

我們最近學了兩篇文言文,兩篇所概括的內容也截然不同。《傷仲永》講的是天子過人的仲永由於他的父親沒有讓他受教育,才思衰退成了庸才。《孫權勸學》則是講隻字不聞的呂蒙經過孫權的敦敦告誡,就開始刻苦的學習。

這兩篇文言文雖然表達的`內容不同,但也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後天的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月考,我要想呂蒙學習,學習他那刻苦的精神。時間匆匆飛逝,但我知道複習的時間也十分緊迫,所以,我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知識裏去。

平時,老師就教導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過自己的努力,就會有收穫。我應該聽取他們循循教導,努力學習,爲今後打下一個堅固的基礎。

我也因此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天早上用五分鐘的時間把該背的單詞與文章背一遍;看到精彩的文章與段落摘抄下來。多看些課外書,託充自己的視線;多做數學習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法,開動自己的思維。

桌上的牛奶還在飄着熱氣。

讀傷仲永有感 篇2

今天我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金溪縣有個平民叫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爲業,仲永五歲時還不知道文房四寶。有一天,他忽然放聲大哭,問父親要這四樣東西,父親很詫異,從別人家借來後給他,仲永接過後立即寫了四首詩,並題上自己的姓名,同鄉的人都來觀看,並說是神童。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立即便能寫好,同鄉的人都很稀奇,漸漸他的名聲大了,人們都把他的父親當做上等客人看待,有的人還用錢來讓傷仲永作詩。父親見有利可圖,便不讓他上學,天天拉着他去拜訪同鄉人。

當他十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與之前相比了。當他二十歲時,已經沒有新的.詩可作了,也就是說他的才能已經消失了。

王先生說再聰明再神童的人,後天教育不做好也不能成才;再笨再傻的人,後天教育做的好,再經過自身的努力,也能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但有的是天才,後天的教育做的好了,後來怎麼還是沒成才呢?讀下面的例子你就會明白了。一少年大學生錢某,十二歲熟通微積分,被認爲是神童,進入合肥科技大學學習,平時學生們上課,他卻在校園裏閒逛,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多次勸說仍無進步,最後荒廢到退學當了油漆工!爲什麼哪?天才也需要謙虛和勤奮,踏實和努力。

又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小時候去拜師學藝,師傅說他眼睛沒有神,不是唱戲的料。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常常盯着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遊動的魚兒,日子長了,他的雙眼漸漸的靈活起來,人們都說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了。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爲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不是天才,但他恆心和努力成就了一生的輝煌事業。

我贊成王先生的話,人成纔在於後天的教育,更在於自身的努力。人的智力發展存在着某些差異,但不是起決定因素,我們還是要做好後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踏踏實實的學習就會成爲棟樑之才,反之,天資在好,如後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爲的。

簡單的說就是:“受至於人”而不是“受之於天”,記住一句話:天才在於勤奮!

讀傷仲永有感 篇3

仲永天資聰慧但沒經過後天的努力,淪爲普通人。通過這件事讓我想到,天才的決定因素是勤奮,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成材。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錯,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如莫扎特應該熟悉吧,這位音樂神童五歲識五線譜,六歲便能做出令人讚歎不已的音樂。他對音樂有天賦,但也從沒停止過學習,只因爲他的`不懈努力,才使他的音樂天賦永存。

天才在於勤奮,有天賦如果不勤奮將會像仲永一樣不再是天才。

讀傷仲永有感 篇4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

天才方仲永爲什麼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爲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着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讀傷仲永有感 篇5

語文課上,我們開始了七年級下學期的第一篇課文,《傷仲永》,這是一篇王安石寫的文言文,意思不是很難懂,大概是這樣一個情節:一位神童,特別會作詩,他父親覺得有利可圖,便一直讓他作詩,不讓他學習,過了幾年,這個“神童”方仲永便變得和平常人一樣,他的才華已經無影無蹤了。一開始,我的想法是方仲永雖然有先天性的才華,但他沒有加強後天的教育,應該是因爲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但後來我才發現,仲永也有錯,他滿足於現狀,止步不前,最後他才變成庸人的'。

我們都知道,方仲永這個天才不加強教育都會變成常人,便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故事吧!他是個普通人,甚至還有點XX,但是他自己發奮中,克服挫折,最後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在我的身邊,也有許多親近點的例子,我們一樣是普通人,沒有什麼“天才和”和“庸才”。但一些人努力學習,天天堅持做題、寫作,最後名列前茅,而有些人雖然很聰明,卻始終不努力,像方仲永一樣安於現狀,就這樣下去,他們的成績一落千丈,總而言之,我們不應該做方仲永式的人物,應該邁起你的步伐,在生道路上越跑越快!

讀傷仲永有感 篇6

《傷仲永》中的方仲永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五歲就能“指物做詩”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 而到了十二三歲,“令做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最後淪爲“衆人”。短短數十年間,一個卓有才華的少年就如此失盡光彩淪爲衆人,是何原因?這一切全都是由於他的父親貪圖鄉人的錢財,天天領着仲永四處拜訪鄉里人,沒有讓仲永進入學堂讀書,接受教育,走上報效祖國的道路。唉,怎麼能不爲仲永的才華消失而扼腕嘆息呢?

儘管文中譴責的是仲永的父親,但卻含有對泯滅人才的環境的批評。文中的社會環境的確不好,鄉里人想用錢財討取仲永的詩作,這才導致仲永的父親認爲有利可圖。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此當然會引起共鳴。當今社會,父母只顧着賺錢,忽略了關心孩子的學業。他們往往認爲多賺點錢留給下一代,下一代就會衣食無憂。可是現在是人才的.時代,雖然現在還能勉強生存下來,可過個三五年,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成爲世間的庸才。可見,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目光短淺,只看見眼前利益。文中仲永的父親就是如此,只看見現在有利可圖就要仲永拜訪同鄉人。如果你把他培育成人,利益比這眼前的要強不知多少倍。

一個人先天天資聰明是需要的,但後天的勤奮努力更爲重要。但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於他成長與提高的環境也是徒然。所以作爲與仲永同齡人的我們要抓住機遇,在如此優良的環境中成長,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定會綻放出最鮮豔的花朵!

讀傷仲永有感 篇7

這篇古文是北宋時的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他非常憐惜方仲永,故寫此文以教育後人。其文之意是,方仲永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連筆墨紙硯都沒有的家庭,長到五歲,也沒有見過書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求父親讓他寫詩,父親感到詫異,就近借來文房四寶,仲永即書詩四句,其間每首詩都體現了忠孝這種封建社會最高的道德觀念。總之,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故邑人奇之,紛紛給以禮遇,甚至用錢幣向仲永求詩了。此時,方仲永在當地就成了一個神童。但這樣的神童竟被他的父親當作搖錢樹,領着他環謁於邑人,使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以至於到十二、三歲,才思減退,二十歲時,竟泯然衆人矣.

由此看來,方仲永這個神童到後來竟變成爲一個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父親對仲永的不使學,加之鄰里鄉親的捧殺。我們現代的神童也有,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就能認識一、兩千個字,能背幾十首唐詩;七、八歲的孩子英語能跟外國人對話,還會幾國語言;十一、二歲的孩子考取了大學,成爲了少年大學生等等。這些孩子如果不使學,家長一味的嬌慣,就會成爲驕傲自滿、目空一切之人。特別是有些孩子有藝術天賦,家長就帶着他們到處演出,書也不讀了,從小就培養他們掙錢,加之社會的'捧殺,慢慢地這些孩子的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這樣長此下去,孩子不就成了第二個、第三個方仲永了嗎?前車之鑑,足以爲訓。學習和教育是天才成長的必要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幼年時的天資多麼聰穎,如果不經過學習,不接受教育,再聰慧的孩子也會成爲默默無聞的庸人。

讀傷仲永有感 篇8

《師說》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每一個人生來不可能會是人才。方仲永小時候天資過人,堪稱“神童”!但上蒼賦予了他的只是天資稟賦,如果後天不拼搏、不努力,再優厚的天資也會消失殆盡。

方仲永五歲時突然能出手成詩,展露出驚人的才華,但由於目光短淺的父親“不使學”,同縣人只是“漸漸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加上自己不思進取,最終令人嘆息地淪落爲“衆人”。方仲永的天資比一般人聰明得多,但即使再聰明,要是後天不接受系統的.教育、自己不夠努力,也必然會成爲愚昧無知的人。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的學問再淵博,如果不繼續學習,就註定要逐漸落後。仲永的事例給人們以警醒:“不勤奮學習就會落後”是一個公理。不論什麼時候,不管你目前擁有多少學問、多大成就,你都需持之以恆地勤奮努力、刻苦學習。唯有如此,自身才會日趨完美。

愛因斯坦,科學界偉大的聖人,科學史上與他比肩的人寥寥無幾。可他曾經是一個四五歲還不會說話的“笨”孩子,被老師們認爲“無藥可救”。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努力,並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12歲就驗證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最終成爲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如果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那麼A等於x加y加z。勤奮工作是x,y是娛樂,而z是把嘴閉上。”這略顯風趣的話是愛因斯坦的人生信仰,這恰恰造就了“偉人”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方仲永的鮮活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告訴我們:不管你目前境況如何,永遠不要放棄學習!不學習,意味着放棄了自己。學習、學習、再學習,終生學習,提高自我,是與時俱進、提升自我最直接、最切實際、最可行的方法。

讀傷仲永有感 篇9

每我們誇另一個人聰明時,會說:“你真是個天才!”世界上或許有許多可以被稱作“天才”的人。但我常想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嗎?就算有,那些成功的人真的是因爲先天優勢才十分厲害的嗎?直到我讀到一篇文章才明白,並且爲這位“真天才”而惋惜。

這篇文章就是《傷仲永》。講的'是古時有位叫做方仲永的農民之子,在他五歲之前,從未見過筆墨,但他五歲那年突然哭着索要筆墨,還寫下了一首詩,並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村民們非常驚訝,於是“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親認爲有利可圖,就不讓他學習。在作者多年後第二次去拜訪時,方仲永已經“泯然衆人矣”了。

爲什麼方仲永會沒落呢?到底是因爲誰呢?我認爲方仲永的父親、方仲永,還有村民都有原因,這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方父,在村民們“稍稍賓客”或“以錢幣乞之”時,他就將仲永最好的學習時光浪費在了挨家挨戶拜訪村民上,他不知道做長遠的計劃。他也不知道仲永的才華是會被超越的。仲永也有問題,在他五歲時,他們家並沒有筆墨。但仲永“忽啼而求之”,父親也還是給了仲永筆墨,如果仲永求學的意念一直足夠強烈,那麼他也一定能有上學的機會。還有那些鄉里人,不勸仲永讀書,反而把他像吉祥物一樣拜訪,一味地誇耀他,讓方父更覺得他沒有上學的必要了。如果他們勸方父讓仲永上學,那他一定能大有成就。

這樣看來,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後天的培養。那些偉人們,不一定都是天才啊!

讀傷仲永有感 篇10

天才常常擁有先天獨特的天賦。但就算天才自幼天資聰穎,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

金溪有一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耕田爲生。他五歲時,還不認識書寫的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央求這些東西。父親從鄰居家借來給了他,方仲永立即寫下了四句詩,因此而聞名。許多人都花錢求他題詩,父親覺得有利可圖,就天天牽着他四處拜訪別人,不讓他學習。十二三歲時,方仲永寫出的詩已經不能和以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幾年,完全如同普通人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我爲方仲永感到很悲哀,因爲他的父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了對他長久的培養,這才導致了“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如果他的父親選擇了堅持長期培養教育他,方仲永就會有更好的前途,有可能像他的'堂兄王安石一樣,寫出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那樣流芳百世的詩詞,也可能成爲推動國家發展的改革家,展現出他生命中應有的才情和豪情。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但是後天的學習並沒有跟上,最終成爲了一個平凡的人。我們很多人雖然沒有像方仲永那樣的早慧,但是我們從小受到了系統性的連續的培養,所以我們需要珍惜這樣的機會,發揮我們所有的聰明才智,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讀傷仲永有感 篇11

簡評:這是一篇讀後感,小作者表達了對方仲永的人生巨大變化而感到惋惜和同情,同時仲永的巨大變化也引起了小作者對人生的思考,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去啓迪讀者來思考自己在學習上的去和向。

構思巧妙,既引用原文的資料,有發表議論,有聯繫實際舉例論述,有總結感悟。語言表達上做到了簡潔,準確和精練。

讀傷仲永有感3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講述了一個天才兒童因爲不去學習,而淪落成一個凡人的故事。我認爲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別是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

首先是對於學生來說。從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確是個極有天賦的兒童。他五歲時就可以指物立詩,並且這些詩都很有文理,令人稱奇。可是擁有天賦並不表示擁有永遠的優秀與成功。方仲永雖然有非凡天資,但他沒有去學習,去提高,所以最後成爲了普通人。如此聰明的人不努力會淪爲普通人,那麼沒有很高天賦的人不努力,結果會怎樣呢?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所以說,我們更應該加倍地努力進取。

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一下:設想方仲永是一個天賦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進,日夜都在刻苦地學習。那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會怎樣呢?我估計這 個後天不斷努力的方仲永一定能成爲國家的棟樑!許多人都認爲後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賦更重要。沒錯,因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現實與想象中的兩個方仲永有着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時也有不同的結果。這正如大文學家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後天自身的努力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該深思的是家長。方仲永那麼聰穎的孩子,最終竟會淪爲普通人,主要的責任是在他父親身上。方仲永的父親發覺了兒子的天賦,很是高興。但他沒有及時把孩子送去讀書,讓孩子進一步提高,而是每天帶着孩子到處拜訪,以孩子的天賦換取別人對他的賓客禮節和錢財。方仲永的父親就這樣,貪圖自己所得的一點蠅頭小利,而毀了孩子的一生的美好前程。這不僅僅是方家的損失,更是社會人才的損失!所以作爲家長,應該對孩子負起責任,不可爲了自己,而摧毀充滿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訓告訴人們:家長必須給孩子創造條件,而孩子應該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不能辜負了自己、家長和社會。

讀傷仲永有感 篇12

讀過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我感觸頗深。文中講述了一個世代以耕田爲業的五歲兒童方仲永,在“未嘗識書具”的情況下,做出了“傳一鄉秀才觀之”的好詩。卻又在“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中,淪落爲普通人。

讀完後,我才明白那個“傷”字,是哀傷,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對天才的告誡,是天才墮落後的千年淚。我也爲他而傷,傷仲永那個“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使天才淪爲庸人的父親;傷那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最終卻“泯然衆人”的方仲永。如果仲永的父親有長遠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後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絕四處拜訪,努力學習,我想他絕對能取得一番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仲永一樣的先天稟賦,哪怕只有一點,我也會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奮鬥。即使沒有付出全部的時間和精力,也絕不會讓彌足珍貴的“通悟”二字靜靜流失。這是最可怕的,慶幸的.是它永遠不會喪失在我身上,因爲我沒有擁有過它。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也要比萬中無一得“通悟”再“不使學”間悄然離去的方仲永強許多。我們雖然沒有他聰明,沒有他的才華橫溢,卻有着比他更長的求學路,比他更堅忍不拔的意志,更光明的前途。

《傷仲永》是一篇議論文,是爲所有求知的人寫的訓誡,天才讀後,會更加努力;普通人讀後,會永遠忘記自卑。人們都會明白一個道理:“墮落的天才,不過是反面教材罷了”。

讀傷仲永有感 篇13

近日我閱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讀罷,心情很是不快,但有所悟,不快的是對方仲永幼年天資聰慧卻少年平庸無奇的大轉變而惋惜。這件事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最終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天資,而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勤奮。

方仲永一個年僅五歲的孩子,天資聰慧“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同縣的人都願花錢請他作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就把仲永用作賺錢的工具,來謀取錢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而“不使學”。

時間如梭,光陰似箭.仲永的天資開始慢慢的退落。仲永年二十宛若常人“泯然衆人矣”。

可惜啊!爲何仲永幼年天資聰慧,卻年少“泯然衆人矣”,其因——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事例是在警示我們知道:如果你想要有所爲,即使你是一個天才,也是離不開後天的勤奮學習。

郭沫若曾經說:“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奮是成正比的,如果個人不勤奮努力,那麼他天資再好也沒有用,終會變爲常人。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良好的天資,只要他不懈的學習,照樣會有一番大作爲”。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俄國托爾斯泰,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爲了自己丑陋的相貌而失落過,在低沉了一段時日之後,他並沒有因爲外表的缺憾,自甘落人,他將全部精力轉

移到挖掘自己的潛能上,他堅持文學創作,後來他在文學,哲學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人才,多麼誘人的字眼。要想成爲人才就必須跨過懶惰這個禁忌線。

生活告訴我: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天資而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