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 閱讀(1.6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故鄉》讀後感(集錦15篇)

《故鄉》讀後感1

《水邊的故鄉》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曹文芳生活在水鄉的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鄰居中有脾氣很倔的上海男孩阿航,有令全村人喜歡的香姨,還有擺渡船的喬大爺……最好玩的是在夏天時,不少孩子想吃二爺家的桃子,但母親不讓“我”經常吃,大家只好結伴去偷,由阿航用彈弓把桃子打下來,而“我”便趴着去撿,一人一個,夠了之後便去河邊洗淨,一個個故意嚼得“咯嘰”響……這是第一大篇章《鄰居》,是作者童年美好的回憶,也是讓我走進作者小時候與夥伴之間難以忘懷的趣事的大門。

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大篇章《村莊》中的《店鋪》這一篇。一位外地的楊大爺來到這裏安了家,他還開了一家小店,店鋪有很多新鮮東西賣,有花花綠綠的小糖果、餅乾,有漂亮的皮筋、五彩繩,還有精緻的小本子……這些都是作者喜歡的。後來,她又喜歡上了一個算盤,在上學學到時,父親便給“我”一把小算盤,但“我”不會用,卻總是“稀哩嘩啦”把珠子撥一通,也就算過癮了!在這個美麗的村莊裏,有着“我”難以忘懷的`美味和東西,有着童年忘不了的回憶…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這是“我”——一個女孩生活的地方,也是她的夢開始的地方……書中的“我”,童年的生活豐富多彩,在美麗的風景中眺望,在清澈的水中漫步,在樹蔭下看着書,做着遊戲,一件件瑣碎的小事,一件件有趣的記憶,讓“我”一直都記憶猶新。

在縷縷的書香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童年時的快樂,我也和作者一樣,在童年的陣陣歡笑聲中成長,在難過時的滴滴眼淚中變得堅強,在不知如何選擇的難題中變得勇敢……

《故鄉》讀後感2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繫。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繫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

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

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複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鬱。

憂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故鄉》讀後感3

“沒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汪曾祺這本《故鄉的食物》講述了很多地方的吃食,不同風味,及做法。所謂豆汁兒,就是製作綠豆粉絲的下腳料,有股酸味,。而在另一位老饕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同樣也描述了這種過去北平地道的平民食物。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語言雖然平淡,但風趣幽默,字裏行間透出輕鬆鬆。除了講吃食,他還會在其中插入笑話,對一些人和事自己的看法。

“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你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王晨琪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曾經被下放到一個馬鈴薯研究站,任務是畫一套馬鈴薯圖譜,他遠離了故鄉,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寂寞荒涼。但他仍然想到好的'方面,悠閒自在的過着日子。同時他也很認真的對待,不厭其煩地畫着馬鈴薯花,薯塊,積極地探索生活。

“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摺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

他描寫做法時十分細膩,從中可以看出他除了講究吃食外,還會研究吃食的做法。

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對兒時記憶中的食味,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情感的點點滴滴,是十分溫暖的,即使懷念也不會太悲傷。

王曾琪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興趣,文字樸實自然,恬淡寧靜,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精神。

《故鄉》讀後感4

《故鄉》這本書是出自大作家魯迅之手。它揭開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在歷經二十年之後,文中的閏土已不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孩童,而豆腐西施的可愛美麗也早就逝去,成了歷經滄桑的鄉下人。

《故鄉》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過於閏土了。因爲他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天差地別。在魯迅先生的眼裏閏土少年時是一個活潑可愛,勤勞能幹的少年。還見多識廣,會講許多有趣的事給魯迅聽,才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的生活有了嚮往。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魯迅先生和我的記憶中,他是天真浪漫的。

可在二十年後,他們相遇時,閏土完全變了。一點以前的樣子也沒有,甚至連少年時的影子也沒了。原先紫色的臉蛋,已變成灰黃灰黃,還刻上了很深很深的皺紋,他已失去了從前的純真,變成了一個可憐呆板的人。我知道這是舊社會人過度的勞動,才變成了這樣。原先的健康已變疲勞不堪所取代,他肩上的生活壓力太大了,把他壓得連背都直不起來。他是多麼可憐啊!他看起來不像中年人,更像個老年人。

在書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閏土的“他看見我,臉上浮現淒涼和歡喜的眼神。嘴動了動,想要說什麼。終於他的神情變得恭敬起來,分明說道老爺……”從這裏,我知道長大後的閏土已經知道自己和魯迅的差距,已經變得自卑起來,已經明白自己和魯迅再也回不到童年快樂的時光,再也感受不到過去的兄弟情誼了。

從閏土的身上我知道了舊社會的黑暗,也知道以前勞動人民的苦難。我慶幸自己生在新中國裏,我爲此感到幸福。

《故鄉》讀後感5

魯迅的《故鄉》被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選爲課文,在教學中有一些體會與各位同仁交流。《故鄉》中是有三個故鄉,分別是回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回憶中的故鄉是神異的,色彩鮮明的---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是有活力的人----有一個手捏鋼叉的英雄少年。現實中的故鄉是荒涼的——蒼黃的天底下橫這幾個蕭瑟的荒村,人是麻木的愚昧的——如閏土、是恣睢的——如楊二嫂。理想中的.故鄉是美好的——人們在一起無拘無束、感情真摯情感自然流露,如宏兒、水生。

《故鄉》實際探討了兩個問題,一是社會制度對人的影響,二是人與人的關係。回憶中美好的故鄉因殘酷的社會現實而變得模糊(小英雄的形象便模糊了)進而不可能存在,而現實中閏土因生活(多子),因封建禮教(稱呼我老爺),因社會的動盪不安而麻木、愚昧;楊二嫂經濟生活較貧窮(擦粉爲了多賣豆腐,後來明搶暗偷)這正是我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真實寫照,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並未改變中國的面貌,封建制度還瘋狂的壓迫人們的思想——這在魯迅的小說當中都有所體現如《狂人日記》、《祝福》狂人眼中的世界、祥林嫂的遭遇都是對那個時代的反應。

二是人與人的關係都是異化的:最令“我”心痛的是與閏土的隔膜。一聲”老爺”叫掉了我所有熱情,童年的角雞、貝殼等。不是成熟而是生活的經驗所致。令“我”感到可笑、可厭、可憐的是楊二嫂。爲了一點利益竟然扭捏作態,嘲笑別人。

《故鄉》讀後感6

第一次接觸《故鄉》這篇文章應該是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段《閏土》,讀第一段閏土刺猹的情景時,腦子裏就真的浮現出來一個少年在月光下看瓜的情景,浮現出來的那個畫面是能動的,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少年,當時覺得那是無比快樂的生活。

對於“我”看到的“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記憶猶新,有一種被關在監獄裏的.感覺。小的時候我也是用閏土一樣的方法捕鳥的,不過只有麻雀,而不會有什麼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於是我也很羨慕閏土。因爲其中的一些段落是需要背誦的,還有其中的一些重點句子是要有他的深意的,然後語文老師就把他的意思寫下來,這些重點詞句的深意最多的竟然有百十來字,我們每個人都抄了去背,其中就有“四角的天空”這一段的含義,所以記憶深刻。

那個時候我們班分了8各小組,我還是一個小組長,負責這一個小組的背誦任務,我記得一個同學背“閏土”的一些深意一直背不下來,天都快黑了,還是背不下來,我也替他着急,因爲當時老師也還在辦公室,要檢查的,背不下來不讓走的,那個語文老師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中年男子,剛上六年級的時候教我們數學,教的極好,後來因爲種種原因教我們語文了,教的也是極好,現在好像已經是校長了。

最後終於在我的一再提醒下他終於結結巴巴的背下來了,我大着膽子去跟老師說他背下來了,老師竟然沒有檢查,就說:那就走吧。大概老師也是看天太晚了吧。

《故鄉》讀後感7

《故鄉》是大作家魯迅先生寫的,當時是1921年,魯迅先生四十一歲。在《故鄉》中,魯迅先生巧妙地通過人物描寫,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閏土就是人物之一。小說中寫了兩種不同的閏土形象。少年時,閏土有着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天真、熱情、善良、純樸、活潑。但時隔30年,閏土卻變成這樣: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僅僅30年,閏土就從一個活潑勇敢的少年變成了木訥、瑟縮的農民,變化的'原因,文中也有交待:“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通過閏土的人物描寫,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農民的悲慘生活狀態。

現在,我們國家取消了農業稅,還給農民發放各種補貼,鼓勵農民多種田。農民種田也用上了各種現代化的機械:播種機、收割機,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以前要人幹好幾天的活兒現在半天就能幹完。農民的命運再也不會象閏土那樣了。但是,還有一些地方,一些貪官把政府補貼給農民的錢偷偷裝進自己的腰包,還有一些地方官向農民亂攤派,用各種理由增加農民的負擔。我希望國家政府部門管一管這些貪官污吏,再也不要出現魯迅筆下的閏土了。

《故鄉》讀後感8

讀完故鄉,心中有着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嘆。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但是,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象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涌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戶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爲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

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歎一聲。也許,真的爲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

我願痛苦早日過去,光明永照……

《故鄉》讀後感9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纔是永遠的。

可過去不懂事的我,卻不懂好好珍惜時間,常常浪費時間。有一次,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我想:機不可失。就看了起來,從7點鐘看到9點,看完了纔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牀,結果那天上學遲到了。從此,我一向把作業最早做完,然後再做其他就應做的事。

魯迅先生以前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鄉》讀後感10

最近,不知道爲何,突然想讀魯迅的書來,關於小說,關於散文,是赫然一棒的頓悟,還是回首過往的一時衝動呢?說不清,道不明。反正我是看了,還有種溫故知新的感覺。“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還記得這段就算童年也向往的畫面嗎?

沒錯,這是國中時的一篇課文《少年閏土》——節選於魯迅先生的《故鄉》。那時候,我們坐在教室裏一邊朗讀,一邊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裏構造自己心目中的閏土,想到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嘴角不禁流出口水……教我這篇課文的老師我也還記得,他姓何,總是喜歡一身西裝革履,卻不是嚴肅得令人畏懼的;眉清目秀,文質彬彬,一股子書生氣,而又不像魯迅的私塾先生那樣“之乎者也”,嚴肅得厲害。他見人總是面帶微笑,你跟他交流總能感受到一種慈祥,就連偶爾生氣時的擰起眉頭也不覺得恐懼。

當時,老師講解課文還是會深入其中的主旨和情感的,畢竟要面對考試,其實更重要的是,逐步地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講都懂,那還要什麼老師呢?所以每當何老師講到這裏的時候,同學們都興味索然,就像剛剛沐浴陽光的花兒霎時蔫了。好學生坐在那兒,也是勉強逼着自己認真聽講,至少得裝出個聽懂了的樣子來,免得挨批,可終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艱澀乏味,枯燥的像一碗白米飯。至於我,這種滋味也一直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買本輔導書作參考,好在何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秀秀自己的悟性,博得老師的表揚沾沾自喜。一開始感覺不錯,後來漸漸地也煩膩了,心裏有種愧疚,甚至覺得羞恥,尤其是被人發現後,我便有所收斂。

《故鄉》讀後感11

晚上讀書,讀到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忽然有些失落。

季老先生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

離開家鄉十年。

十年,物是人非,家裏老舊的房子,依然在城市的一角,灰色的水泥牆,斑駁着我的心。父母都已年近花甲,因思念我的緣故,白髮驟生,本已憔悴的面龐被歲月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寄希望於父母心情的開朗,身體的康健,我才能少些愧疚。

月是故鄉明,讓我想起了家中陽臺上看到的月亮,還有兒時經常仰望的'星空。那時的夏夜,治安極好,不關門,鋪了席子睡在門口走廊上,不需費神,就可看到星星閃爍的表情。

不知是我內向還是家庭的原因,我極少與父母有語言上的交流,以至於而立之年依然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釀下了諸多矛盾。還好是我的親人,他們原諒我,也讓我在能夠有勇氣面對生活。

生活是快樂的,不管有多少困難,現實總是在矛盾中不斷前進。幸福就是痛並快樂着。

月是故鄉明,對家鄉的思念愈久愈沉,沉在心底最深處,永遠揮之不去的,是對親人感恩的心。

月是故鄉明,新的家鄉也有明亮的一彎新月,這份感情,愈久愈深,深深地紮根於心間,開枝散葉。

月是故鄉明,心中永遠銘刻着的,是對過去的懷念,是對生活的憧憬。

成長是憧憬和懷念的天平,當我走出青澀的歲月,漸漸成熟,這心頭的天平才漸漸趨於平衡,希望它不至於頹然倒下,倒下了,將倒下我自己。

月是故鄉明,永遠的懷念,永遠的憧憬。

現在的我,早已過了強說愁的年齡,總會在不經意間,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言語所觸痛,我想,這纔是真實的我。

《故鄉》讀後感12

手託着頭癡癡呆呆的看着別人匆忙地寫着,一是給我犯了難。趕忙拿出一本書匆匆讀起,希望上天能給予我最多的靈感。

打開書無意間翻到這篇文章,好奇心驅使我走進汪曾祺“鹹菜茨菰湯”的世界。讀完文章,我似乎有點懂得作者內心的深處。曾經對鹹菜茨菰湯沒有食慾,甚至有點討厭,不能理解爲什麼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直到前幾年到老師家拜年,師母爲我做的一盤茨菰炒肉片。也許是久違了,對茨菰湯又增加了感情,再到春節前後買來吃。

其實作者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菰,並不想。現在再買來吃也不是覺得它好吃,也並非想吃,想的只是茨菰的“味”。這味不是茨菰本身的'味道,而是懷念以前下雪吃茨菰的感覺,這感覺令它回味與難忘。茨菰湯陪同它度過兒時的荒災,是唯一可以陪他度過童年的食物。現在日子過得好了,也不經常吃這茨菰湯,偶爾吃一次也就有了種說不出的感覺。

最後作者的願望也很簡單。它想念家鄉的雪,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寫到這兒,我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最脆弱的思鄉弦也有所觸動。停下筆,看着教室外面黑漆漆的一片,仔細看還能看見一兩顆不算太亮的星星好一輪還算明亮的月亮。聽姐姐說,當自己一個人在外地覺得孤單想家時,看看月亮,把自己想與家人講的話告訴月亮,它會幫你轉達給親人。但現在月亮走了,連它也不願聽我訴說,看來我也只能把這思鄉的情緒藏在心裏。

作者對茨菰湯的感情不是兩三句就能真正體會的,而我對家的思緒也並非月亮能夠傳遞的。希望作者能夠圓上他那並不算過分的心願,也希望我自己能吃上母親爲我做的飯,也願天下所有的事能夠圓滿,不要像那無情的月亮有所殘缺。

《故鄉》讀後感13

讀完了汪曾祺的《故鄉人》,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感情。

打魚的夫婦每天一言不發的在水中打魚,秋天,水是很冷的,但更冷的,是兩個人的感情。雖然是夫妻,但天天打魚,卻沒有一句話,感覺像陌生人一樣,各自幹各自的工作。不久,女的病死了,就像秋天裏飄落了一片枯黃的樹葉,沒有人注意。每天每天,男人打魚依舊,唯一改變了的,就是女兒來趕魚了。讀了這一段,讓人的心也變得沉重起來,“冷淡”二字貫穿了全段,天氣冷淡,人心也冷淡。後兩段的基調輕鬆了許多。金大力就像中國無數的農村人一樣,質樸、單純。“幹什麼活,拿什麼錢……”沒有豪言壯語,卻讓人感到他非常可靠。事實也的確如此,金大力每天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幹活兒一絲不苟,卻從沒有得過一手錢的好處。結尾處,說金大力老了,頭髮白了幾根,但不變的,是那顆質樸的心。那個醫生更讓人敬佩,鬧大水時,能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村子裏救人,有人說他傻,拼了命換來一塊匾。可是大家都知道,他換來的不只是一塊匾,還有全村人的性命。那一條命換一個村子人的性命,他覺得值。醫生還幫助吸毒的.朋友戒掉了毒癮,那朋友的妻子問用的藥值多少錢,他只是淡淡的一笑,說:“沒多少錢。——我還有。”他的性格和他的名字一樣,他叫王淡人。

《故鄉》讀後感14

在魯迅的《故鄉》中,魯迅先生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着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爲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如果我們生活在以前的時代裏,我們能否不免俗的對抗這個世界呢?

最後,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貧窮愚昧無知,這都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封建思想所導致。魯迅先生敢於剖露出現實世界,實在不容易。通過《故鄉》,我深刻體會到舊社會的黑暗與封建,同時也爲生活在這個幸福的新時代感到慶幸!

《故鄉》讀後感15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幹的'形象,閏土明白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嚮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後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夠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箇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擡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述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最後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後爲自己的貧窮而十分自悲,他從心裏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爲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