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學習之道》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 閱讀(2.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習之道》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之道》讀後感(精選5篇)

《學習之道》讀後感1

今年再一次拜讀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體會到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前兩次的學習此書,把重點和關注放在書中介紹的學習原理和技巧上表層上,更多是想用這些原理進行實踐,更好的自我學習和幫助孩子改善和解決問題。

通過兩年的學習和實踐,運用書中的原理,雖然有一些收穫,但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改善,就像書中所說,只有當我們的技能超越熟練階段而成爲自身的一種表達的時候,學習才成爲一門真正的藝術,這句是對本書英文標題“The Art Of Learning”最好的詮釋。

本次讀書發現作者從國際象棋和太極的學習領悟中向我們提出的原理的很多細節自己之前沒有領悟到,而且作者提出的基礎原理和理論自己沒有更深入,更多的思考。

1、書中爲什麼要在一、二章,(三個無心之舉,轉敗爲勝)放在前章?

這兩章向我們介紹是教育層面的問題,關於家長和師者在對待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在我看來,在對待孩子教育方面,這兩章真的是重中之重,沒有把這兩章學透,悟透,其他後面介紹的學習之道根本不能被很好的實踐和應用。

對待孩子的學習,父母能否正確心態來對待,是看到孩子內心純粹的熱愛,還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功利的,硬性的威逼利誘的要求孩子學習,還是要保證孩子的熱愛,沒有牴觸情緒,慢慢的愛上學習。父母能否在孩子學習道路上真正找到專業的老師,激發和引導孩子的的內驅力,慢慢的習得到學得。能否意識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的成就。縱有多麼好的學習之道,家長是否是真正的學習者,是真正的幫助孩子的人,還是孩子學習成長道路上的第一顆炸彈呢?

2、培養漸進理論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

在培養漸進理論,保持成長型思維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培養一個健康的心態,面對成功和失敗能正確對待,能關注在學習的事物的本身,不怕犯錯,能接受失敗,而不去考慮外在的別人眼光,看法,成績,名次等等其他因素,做到心無旁騖。對於父母和師者在大環境下,能夠頂住壓力,遵循內心,守住初心,真的很難,需要不時的提醒,否則就會敗下陣來。

3、如何讓心理接上接受走出舒適區,愛上學習?

走出舒適區,愛上學習所指的就是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但不一定是做更難的事情,而且要嘗試做不同的事,或者同一件事轉換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想要愛上學習,除了堅持,保持專注,不怕犯錯,要想愛上學習之前是否讓自己找到一個或幾個想要的動機,去想做這件事。能否制定一個目標計劃,並能通過反饋,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而信心大增,慢慢愛上學習呢。對於走出舒適區的點是否是在自己舒適區之外離得不太遠,讓挑戰蹦起來就能得到的目標呢。

4、如何在心理上準備去改變本能反應?

面對變動,缺點,問題要在心理上首先要接納他,不要排斥,接受他的存在,去觀察他,發現他,記錄他,發現自己的心理反應和思考過程。就像面對孩子有時候大喊大叫問題,當自己本能的控制不住時,瞭解自己,觀察自己,不去評判和指責,記錄下來。爲改變本能反應做好察覺、接納、感知、繼而做出訓練,改變。

5、畫劃小圈滿足的條件,劃的精髓所在?

劃小圈是自己這兩年實踐用的方法比較多的方法,但這次讀書,反思在實踐運用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劃的不準,方法有問題。

劃小圈關注的是事物的細節和事物的基礎技能和原理,對細節的吸收和不斷完善,不斷挖深,是挖的更深一些,而非更廣一些。

在進行劃小圈,刻意練習之前滿足以下的條件:訓練的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呢;是否進行良好的計劃,目標,實現一系列的微小改變;是否發生在人的舒適區之外,需要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要持續不斷的嘗試,剛好超出當前的能力範圍的事物;是否有反饋,監測,發現問題調整。作爲家長在運用此原理,自身是否具備這種能力,自己能否勝任。

例如:針對兒子的計算不準的問題,我陪兒子訓練了兩年,以爲可以訓練出來,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一下,在細節上沒有精準找到孩子問題,發現問題所在,在基礎訓練上一個問題沒有挖深,就進行下一個訓練,而且在兒子舒適度之外,找到超出當前的能力範圍的訓練量不夠精準,熟練程度不夠,着急想快速訓練出來,沒考慮孩子成長的一些問題重複出現。

《學習之道》讀後感2

《學習之道》這本書是參加俱樂部之後讀的第二本書,嚴格的說這也是我大學畢業以來完整讀完的第二本書。

從學生階段開始我就是個不愛讀書的人,基本沒讀過課本以外的.書籍。讀《不吼不叫》的時候感覺易懂而且可操作,讀《學習之道》是感覺越來越讀不明白,期間經歷了硬着頭皮堅持讀的情況(因爲必須完成任務),可以說是讀的稀裏糊塗,然後開始嘗試閱讀後聽聶老師千聊上的講解,聽講解後閱讀、閱讀後聽講解再閱讀三種學習方式,感覺第三種更適合自己的學習,但直到19號讀書會我也只是有幾章是用第三種方式學的。通過閱讀和讀書會上聶老師的講解,感覺這本書真的需要反覆閱讀,慢慢消化。

學習這本書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如何培養孩子這個問題上自己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太多了。喬希的成功與他的老師和家長是分不開的。喬希初次接觸象棋是在華盛頓廣場的公園裏,周圍的觀衆有酒鬼、吸毒者,雖然他的父母也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但還是同意了他在公園裏學習象棋。在喬希跟布魯斯一起學習後,他的父母和布魯斯也沒有讓他馬上參加比賽,把學習和激情排在了第一位,競爭排在了第二位。反觀我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多東西都不可以隨便玩,怕髒怕造害東西,這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聽到看到其他同齡孩子怎麼樣了,就不自覺的進行對比,這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書中布魯斯通過勸誘式、幽默、輕描淡寫的教學方式,而我在上次俱樂部學習數學那次活動之前多數時候採取的是填鴨式的方式,甚至有時會因爲教幾遍不會就開始吼叫,想想現在孩子有時出現的不自信和那個階段的學習經歷有很大關係。

作者8歲時與自己首個全國冠軍失之交臂,他的父母沒有責怪他,而是帶他進行了一次海上旅行,幫助他慢慢的重拾信心。他在書中提到媽媽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何時爸爸都會在我身邊百分百支持我。我要通過學習不斷的改進自己,在孩子犯錯誤時不一味地批評指責,在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這看上去很簡單,但我卻基本沒這麼做過!

讀到“漸進理論”的時候馬上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平時正是重結果,不關心過程的,經常用你真聰明、你真棒等來評價孩子。書上說:無論何時做改變都不算晚。我想我需要爭取做漸進型的家長來帶動和指導孩子進行漸進型成長。

讀到"旋渦效應”的時候,並沒有深刻感悟,但最近發生的兩個場景讓我深有感觸。第一次是在《學習之道》的讀書會上,讀書會一開始我也緊跟着開始進入緊張狀態,心裏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溜號要認真,可越是這樣我發現自己越是思想無法集中起來,直到回答了聶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後,我才漸漸從緊張情緒中走出來。這一次我感覺自己刻意的思考竟是完全無法思考,當時也並沒意識到這就是“旋渦效應”,自己快速走出來更是無從談起。第二次是被安排給100人授課,雖然之前對講課內容進行了認真準備,但心裏還是不太踏實,因爲這還真是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當“老師”。在上課前的幾分鐘,我坐到了講臺前,感覺自己有一點緊張,開始有意識的深呼吸,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沒想到效果真的很好,開始講課後隨着通過對學員聽課狀態的觀察,心情更加放鬆,不但把課前準備的內容講解了,還臨時加入了一些自己現場的想法。課程結束的時候,旁邊一位學員大姐在耳邊對我說,你剛纔講的真好,看到我們聽的都很認真了吧?說實話,上次讀書會看到與大家的差距之後,一度深深的懷疑自己。這次講課經歷使我重拾了信心,雖然這是不同領域的兩件事,但內心還是對自己有了肯定。這次的成功得益於對旋渦效應”的及時制止。

生活中的我是一個沒有興趣愛好的人,孩子出生後,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單位家兩點一線,孩子小的時候工作也很清閒,所以沒覺得怎麼樣。一年前工作調動後,經常會有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問題也跟着出現了。讀《不吼不叫》的時候,我總結出壓力大是引起吼叫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沒想辦法解決。壓力大不僅帶來了吼叫,還包括吼叫後自己內心深深的自責和對自己徹頭徹尾的否定,還有遇事更容易焦慮。這次聽聶老師的講解,說到她自己釋放壓力的方法,嘗試了其中兩個已經收到成效,感覺非常好。

讀了這本書雖然自己感覺讀的不明白,但也有很多收穫,覺得現在的首要任務是能把理論真正用起來。

《學習之道》讀後感3

機緣巧合,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給我推薦她的書單,其中《學習之道》是我20xx年買的,卻一直都沒去讀過,書跟人也有緣分的,因爲我們互推了書單,所以我也開始拿起這本《學習之道》,沒想到真有相見恨晚之感。

這位作者6歲的時候,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華盛頓廣場公園的國際圍棋攤上,對國際象棋一見鍾情,而且非常入迷,他7歲居然就開始參加比賽,8歲開始就長期穩居全美同年齡組別的冠軍,還參加了成人組別賽,也斬獲頗豐。但17歲時,因爲《SearchingforBobbyFisher》這部以他早年棋手生涯爲藍本電影的影響,他被各類媒體和粉絲追逐,不再能安心下棋。

1998年他21歲時,放棄國際象棋開始學習太極,6個月後開始了太極推手的武術訓練,2000年獲得首個全美太極推手冠軍。而且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

爲什麼他會如此厲害?他認爲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因此,他把自己的經歷梳理分解提煉,變成了這本書。分爲三大部分,我理解是把作者學習和比賽國際象棋那部分作爲知;學習太極推手作爲行,而以參加世界推手大賽來合一,從而闡述知、行、合一三個階段。

我覺得中文“學習”兩個字很有表達力,學是瞭解和模仿,習是練習。因此,學習是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已經知曉的部分,當然人們會增加自信,但如何面對不知或者尚未掌握自如的呢?這就牽涉到學習的態度了,因爲這會打擊人們的學習熱情,所以瞭解漸進理論,鼓勵不斷努力,多着眼於具體的學習內容,少標籤式的定論是更值得讚賞的取態。愛上學習本身,是人的終身財富。

在學習的過程中,遭遇挑戰的時候,培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正面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干擾,專注於具體的內容或者正在從事的工作?作者都提出了“軟區域”,“走出漩渦”的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僅僅靠熱情和本能在做一件事,而真正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系列持續的訓練,改變本能反應,形成更有競爭力的潛意識。

學習知識本身不算難,但我們都是人,我們一定會有信心受挫,自尊受傷,情緒沮喪的時候,面對困境、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情境、自己產生憤怒的時刻,如果我們能有意識不斷練習改變我們看待問的態度,學會從失敗或者損失中學習總結,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那麼我們就會因此得以成長。如果我們能夠把憤怒的情緒轉化成自己的力量,那就走上了更高層次的成功者的道路……

這一切在這本薄薄的書裏都深入做了探討,這些年“態度決定一切”是深入人心的熱詞,那麼這本書就是在分享如何修正自己看待外界事物和人的態度的具體方法。包括對不公正待遇的反饋,如何把困境轉化爲優勢,增強自己技能的具體方法“劃小圈”,“讓時間慢下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激發最佳狀態”。

可以說,這是一本作者親身實踐,並非常實實在在總結,大尺度分享的祕籍。

希望每一位讀者都因此受惠!

《學習之道》讀後感4

女兒步入國中階段後,有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滑落,在我焦慮不安時,好友向我推薦了《學習之道》這本書,該書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從國小到高中,數理化成績一路墊底,然而一旦步入職場,不得不學習自己頭疼的數學知識,卻反而悟到學習的精髓,並最終學成工程學博士,《學習之道》這本書給全世界的讀者帶來了很多啓發,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革命時代,學習成爲孩子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想將來被淘汰,他們就一定要運用知識革命獲得更好的成長及更大的進步。因此,他們面臨的競爭壓力也顯而易見是比較大的。所以,我覺得要激發孩子們的個人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真正擁有學習力!

閱讀本書,我越發深刻意識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有時候在家長身上一樣存在,養育孩子,也是我們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書中有被作者稱爲小惡魔的各種學習的壞習慣比如拖延症,我自己就一直難以克服,而書中,作者提出了克服拖延症的不少小技巧,因此,在陪女兒一次次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中,我也在我自己的領域裏一次次地實踐,我們一同成長。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面對失敗的正確做法。學校的某次期末考,女兒輸給了一個她不曾輸過的閨蜜,有點兒受挫,我們就一起分析各科卷子,覺得除了數學和地理不太理想,其他科目都已經發揮出最好水平了,而且她的備考過程也很努力,值得肯定,於是我們一致認同,把錯誤點弄通透,然後投入新一輪的PK!我自己的工作也是碰到了一點瓶頸,某個指標因爲上級單位修改了評價標準而大幅滑落,我沒有氣餒,抓緊對新的評價標準進行分析,並提出幾項解決措施,逐條攻克,最終獲得了提升。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漸進理論,面對學習,不輕易下斷言,不僅僅關注某次考試的結果,就會多一些從容、毅力和堅持。我明白了應該更多觀察和肯定女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慎用評判性語言,多鼓勵她,多找機會和她一起學習,增進了解,溝通也越來越順暢。我自己的改變之一就是願意把書中內容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觀察自己每一天的狀態,並在每晚睡前問自己:今天我努力了嗎?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怎麼承擔學習的責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對女兒來說,她數學基礎較差,相對其他科目,她更不喜歡數學,碰到不會的題目就退縮,於是我們一起對考試中的錯題進行分析,並多做同類型的題目,確保下次考試不犯同樣的錯誤,一次又一次,女兒的數學成績慢慢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就上來了。而我自己以前很懶散,總是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退而遠之。最近因爲提高了自我要求,我克服了這個弱點,勇敢承擔責任,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總而言之,我和女兒都從《學習之道》這本書中受益匪淺,懂得了只有我們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時,學習才能成爲一門真正的藝術!讓我以愛之名,陪你一同成長!

《學習之道》讀後感5

有句俗語叫,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常常把學習掛在嘴邊,但是未必懂得學習的本質,我們每天都在學習這,學習那,但是又有幾個人懂得先學會“學習”這個最基本的規律,然後再去理解學習的本質。

整本書讀完之後,我認爲有一點是非常值得來說的,就是書中講的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

發散模式是放鬆的休息狀態。

爲了更好的認識到這兩個模式,書中是這樣去描述的,我們想象有一把手電筒,當調到“專注模式”時,手電筒的光束強,集中範圍小,而調到“發散模式”時,手電筒的光束範圍廣,分散不集中。

比如,我們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往往會專注這個問題,專注的去找問題,爲什麼會發生?怎麼解決?怎麼避免以後的問題。把所有的專注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但始終沒發現問題。

然後你在某天晚上的散步中,這時處於“發散模式”時,你卻在非常放鬆的一個狀態下,注意力渙散的方式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這讓我突然明白到一點,那就是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是互相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去轉換。

當外在環境需要大腦切換到哪個模式?哪個模式就會出現。

無論做什麼,都要先進入專注模式,集中精力去關注問題點,然後專注的去尋找解決辦法。當你感覺在專注模式下遇到困難時,就立馬切換到發散模式,比如跳舞,開車兜風,冥想,散步,睡覺,聽音樂都可以。

《學習之道》不緊緊是講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也講了大腦記憶,心理障礙等其他方面的內容。我闡述的這部分是我對這部這本書的理解。

以上是我本人對這本書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