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 閱讀(5.08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涌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歡看的小說類型,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爲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這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麼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爲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同,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一種禁忌,而小說中不止一次描寫了這種關係:因戀愛受挫的阿瑪蘭塔與自己的侄子戀愛、第三代阿卡迪奧瘋狂地愛戀母親以至差點鑄成大錯、第六代奧雷良諾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發生了關係生下了孩子……這都是因爲孤獨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種各樣的陰霾纏繞着他們,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2

《百年孤獨》在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讀過幾頁,但是死活讀不下去,就這樣一擱淺就是五年,五年後再翻開《百年孤獨》發現自己真的很孤獨。百年孤獨,七代人的百年孤獨。

上大學時,因爲我們法學班的課程裏有一門必修課叫經濟法,有幸結識了經濟法老師,她是復旦的高材生,曾留學於美國,偶爾上課的時候會給我們講她個人的經歷,她無意中說過的話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種下了一顆種子,她是我們心目中喜歡的老師的樣子。

她講國內那薄薄的翻譯本沒有全面展現百年孤獨的魅力,當講到她有幸在美國買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種欣喜,那個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這樣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跡。

她鼓勵我們每個人有機會就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話想起她的事。終於《百年孤獨》又到了開封的日子。

開篇先摘錄一部分《百年孤獨》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這張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奧雷里亞諾身穿黑色天鵝絨正裝,夾在阿瑪蘭妲和麗貝卡中間,那倦怠的模樣和深邃的眼神與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時一般無二。

那個慢無盡頭的夜裏,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追憶着在阿瑪蘭妲縫紉間裏度過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後時光,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則苦苦掙扎了數小時,試圖抓裂自己孤獨的硬殼。自從那個遙遠的午後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裏打造小金魚的時刻。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多年以後,在臨終的牀榻上,奧雷里亞諾第二將會回想起那個陰雨綿綿的六月午後,他走進臥室去看自己的頭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間激情驟至,神采煥發。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阿爾卡迪奧將回想起梅爾基亞德斯爲他朗讀那一頁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時的顫抖,他自然是聽不懂,但那鏗鏘的音調聽起來彷彿教皇通諭的吟唱。

這些多年以後體,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父親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這裏曾經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給奧雷里亞諾打開了一扇造小金魚的門,但終究抵不過被迫上戰場的命運,這是多麼無可奈何的事情。這與他的初衷大相徑庭,那場戰爭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們多麼希望仍然活在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但是這樣的經歷在很多年以後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多年以後的經歷,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經走過的路在當下看來又是何其純潔美好珍貴。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在卓越和噹噹上都沒有看到賣,原版書又讀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讀了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電子書。

在韓度百科“百年孤獨”詞條裏,第一句是: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讀完——甚至還沒讀完的時候,腦海中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魔幻現實主義神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孩紙們你們都傷不起啊傷不起!

小說的描述其實比較混雜。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後,當奧雷連諾上校想起balabala”這樣的描述,在小說的內容中也有大量回憶以前或者先預知以後的寫法,而且多半是多線穿插。小說的描寫風格絕對不屬於普通小說那種活色生香的生動,但是相當流暢,人物個性也塑造得豐滿。

好吧,這些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世界級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在寫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無可挑剔。整本書看下來之後,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無厘頭的。

1、歷史在不斷地重複,布恩蒂亞家的人永遠帶着那麼一股清冷的孤獨,男女都一樣,連有着同樣名字但是不同輩分的人都有着相似的氣質。書中那一遍又一遍強調的孤獨真讓人覺得……好孤獨= =

2、時間在故事裏看着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後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3、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並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於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爲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後面附錄裏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後後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了。

而最後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4、故事裏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後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爲這個家庭創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爲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讀後感4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時那個遙遠的下午。”——題記

我始終記得這個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記憶深刻。這本書開篇就將我帶入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未來和過去之中。這三個畫面,龐然紛擾,眼花繚亂。

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的形式創作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現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陸及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獨》通過革命家總部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來的辛酸、榮辱、愛憎、禍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的繼承人被螞蟻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終於破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內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的人會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是布恩地亞的家族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將村莊颳走了,從此無影無蹤。

像第七代人循環反覆的名字一樣,循環出現了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溫暖——說明這個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了情感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參與革命以及反覆做手工活、深迷情慾、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將這些力量集中到一塊兒。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彷彿房子只是一個家,一個載體,從不是一個給予人心靈安慰的溫暖的港灣。當然,除去貫穿靈魂的烏拉蘇拉,所有人都不值得愛或者被愛。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掩埋自己的私慾和空虛,以致自己活在執拗和孤獨之中。

這個不可實現的奇蹟和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就是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其中,被隔離在現代與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怒與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獨特生命力對生命的渴望。這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拉丁美洲尋找那迷失的溫暖和精神家園。如同我們現在,高樓林立,思想多元,但卻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獨,越來越感到我們那一顆心靈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獨的不是無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與漠然。

生命不曾離開,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使我們成長道路的失敗,最後如你的影子一樣,時不時出來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或許是爲了告訴我們珍惜眼前,體驗人生,督促我們:成功要清醒,失敗要努力。

擡頭仰望天空吧,審視自己,認知社會;擁抱他人,向陽而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曾經以爲是本哲學之類的書,對讀過此書的人會有莫須有的敬佩。從沒想到會讀這樣一本書,而且會一頁一頁的讀完。費了很大力氣。有時候不得不趕緊放下書,定神喝茶回到現實中來,有時候會覺得情節真是令人作嘔。壓抑,震撼,惶恐,歎服、驚詫,不可思議,反胃,總之是沒有覺得孤獨。讀完小說,閉上眼睛,試圖去想想總結一下獲得了什麼,或是像國小時候一樣總結箇中心思想,最終只是一無所獲,或許還存留一點記憶關於梅爾基亞德斯,他的手稿或羊皮卷,又好像都被颶風抹去。

很納悶竟然讀完了。

有了這本書墊底,沒見過世面的可以再也不怕看什麼挪威的森林了。

對於此書,奇葩這個詞用的非常準確。涵蓋了所有的描述包括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以及魔幻現實主義。

有時候很多事確實很離奇,比如剛想買這本書,第二天看新聞馬爾克斯逝世,果斷入手。

選擇版本的時候,看過很多評論,後來因爲范曄版是唯一獲得授權的,也就選擇了該書。

讀到第二代人,開始試用indet indanager,試圖來畫人物關係圖,但軟件的佈局非常難用,後來還是選擇了visi。人物名稱好幾代都要重複祖輩的名字,初看非常混亂,其實只是重複相近,還是沒法和紅樓夢中的人物比,在此忽然想讀紅樓了。跳躍的吐槽一下,總是想起南京的地鐵站名,除了1和2似乎南京不願意用更多的數字,搞的什麼南延線,什麼奧體東站之類的特別混亂,去了好幾次還是總坐錯方向。

讀後去搜哥倫比亞相關資料,飲食習慣:哥倫比亞桑德省會布加拉曼卡市人素有食蟻的特殊習慣。所以家族最後一人會被螞蟻吃了?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人口第三大國,只排在巴西和墨西哥之後。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爆發了一場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斗爭,史稱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拉丁美洲長期置於西方殖民主義的統治之下,到十八世紀末,絕大部分地區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

即使以爲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在馬爾克斯創造的這個天地裏,可能死神是最重要的幕後導演。但是,這位作家通過作品所流露出的感傷情緒,在令人毛骨悚然並且感到生動與真實的同時,卻表現出一種生命力。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瑞典文學院當時的頒獎詞。

百年孤獨讀後感6

買了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一直放在書架上,沒開封。一直沒時間看,後來聽一個微博上的朋友說,這本書很震撼,所以借春節假期之際,開了封。果然很震撼。對南美不瞭解的我,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個所以然。作者馬爾克斯通過對小說情節的肆意構造又讓其沉浸於現實之中,將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與天馬行空的故事進程交融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之離奇、過程之曲折,色彩之濃烈,結局之意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全篇小說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章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很奇特,我對作者寫這篇小說的動機很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查查資料,看看作者出於何種目的寫這篇小說。

當我看完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說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景淡化模糊,重點敘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說中的人物無限穿越,鮮活如生。最後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衆多。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祕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着貧苦的生活。他們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後,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爲孤單,才使一羣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羣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瞭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說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隱藏着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繫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百年孤獨讀後感7

讀完《百年孤獨》覺得這是一部講述孤獨的書。加西亞.馬爾克斯,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一個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反覆只用五個名字來命名,幾乎幾十名成員終年做着相似的事來打發時間,彷彿時間在那兒定格成了一個圈,重複,輪迴。每天只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里亞諾上校,當積攢到二十五條時又重新放回坩堝中熔鍊從頭開始;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妲;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卡迪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來慰藉自己。

時間的孤獨,使愛情,成爲這個家族難以想象的奢飾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或許有過不懈的追求,但最終都會被命運的鐵腕所扼殺,埋葬在苦悶的土壤中。

如書中的一位女性人物--阿瑪蘭妲。阿瑪蘭妲幾次站在幸福的門外,只消輕移蓮步便有唾手可得的安穩日子,然而她沒有,這並不是她自己選擇的拒絕,而是對自己的巨大的不信任感,以及對幸福的不安全感,早年那個會彈自動鋼琴的小夥子更是因此就此了斷性命。她在對幸福的追求和膽怯的兩極中,選擇了孤獨。

當布恩迪亞家族中的一人破譯了羊皮卷“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當最後那場颶風襲向馬孔多,經歷了整整一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也隨着馬孔多孤獨的消失在颶風中。

說到孤獨,不僅存在於書中。其實,它無處不在。不管你是開朗的還是憂鬱的,你都無法逃避。像《百年孤獨》中用各種或極端或瘋狂的方式來逃避,卻被孤獨籠罩;或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個老頭坐了一輩子牢,出獄後卻因孤獨選擇自殺。孤獨就像隱藏在體內缺少抗體的細胞,它是身體的而一部分,無法抗拒,也無法逃避,甚至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段還會擴散蔓延。即使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燈紅酒綠、喧鬧繁華的現代都市,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孤獨是萬種思緒,是愁心的,痛苦的,是頹廢的,是磨人的`。但經歷過,承受過巨大的痛苦與孤獨的人,是最有能量的人。司馬遷遭宮刑,但他能忍受孤獨和痛苦,最終成就《史記》;沃爾特·迪斯尼爲了創作一個卡通角色,他把自己關在一個暗無天日的房間中,生活貧困且無人問津,只有老鼠和無邊的孤獨與他爲伴,但最終他忍受了孤獨創作出了大名鼎鼎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智者說:“要成功就要耐的住孤獨”。當你沉浸在孤獨,勇敢的面對它活得孤獨卻不孤獨地活着的時候,孤獨的烙印就是你榮耀的印章,你就是它的永恆!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向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終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終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我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十分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一樣,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我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終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明白自我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終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終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午時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天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着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裏霧裏。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係。後來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係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着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後來回來了,以打獵爲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理解。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裏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裏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爲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人,不知道怎麼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着,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愛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着這本小說,總感覺上面發生的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着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每個人由於天生基因、後天經歷的不一樣,其眼裏的世界都不盡相同。當一個人把自己眼裏的世界,用無論音樂、繪畫或者文學等任何形式表現出來時,其他人哪怕再客觀,對作者瞭解再深入,也會根據認知力的侷限的或受已有的觀點和喜好的影響,對其產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讀。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除了閱讀《百年孤獨》和準備寫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對這本書的說外,沒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沒有對作者生活的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有任何的瞭解。並且,我有我的個性和經歷,我具有搞技術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維方式。因此,註定我的這篇文章,不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

這本書我連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馬行空怪誕離奇又順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當時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內涵太豐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領略其中一二。我在頂禮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這本書,對其中重複使用的N個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人名,以及錯綜離奇的人物關聯也無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墮入一見鍾情的情人的情網,被其富有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外表,蘊含太多灼見的思想吸引,難以掩飾傾慕之情,急於瞭解關於他更多的東西。同時,受書中人物無望的孤獨氣質影響,我的心彷彿也逐漸冷卻凍結。

第二遍,由於是緊之後看的,我依然處於熱戀狀態,在我親自賦予情人的閃耀光環中,在其幻景環生、深邃寬廣的懷抱中,我又一次忘情暢遊,洞察人間細微、領略世間萬象。而心中那份孤獨,更加冰冷堅硬。

第三遍,還是緊之後看的,但由於見慣和了解的深入,情人頭頂的光環已不那麼耀眼奪目,熱切的情緒也逐漸恢復冷靜,我才能夠按照自己明白潛質的'節奏瀝清人物的名字和關聯,才能夠用心領悟作者每一個表象後隱喻的事實。此時,心中凍結成塊的孤獨,已到了我不願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髒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爲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溫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還問了多少人這本書怎麼樣。很多人告訴我,很好看,很好看,真的很好看。但是他們的評價只有三個字好看。我試着看了好幾次,每次一開始都看不下去。幾年後,當一位朋友告訴我這本書很好時,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多年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遙遠下午。好嗎?事實上,我很早就聽說這句話很有名,但我不知道它在哪裏。朋友解釋說:這句話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馬爾克斯創造了一種新的敘事方式,使小說迴歸敘事的本質,對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人都遵循這種敘事方式。那一刻,我突然決定重新開始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百年孤獨,什麼是孤獨?

奧雷連諾晚年一直在做金魚。共有26條金魚。當他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他把它們融化在坩堝裏,重新開始。

阿瑪蘭塔晚年生活在縫製殯儀館。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失明後發現,當其他人在房子裏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會用剩下的四種感官來關注別人的活動,這樣沒有人會突然撞到她;她很快就發現了,但家裏的每個人都沒有注意到。他們每天走同樣的路,重複同樣的動作,幾乎說同樣的話。

重複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起牀、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複生活。如果你仔細回顧,你會突然發現幾周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沒有特色。

忘記初心,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機械麻木的重複,這就是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說,對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是一輩子。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說,三年五年只是彈指之間的事。

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浮躁。這種衝動無處不在。當我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想過上溫暖而激動人心的生活。但這也很累,在過去的幾年裏,我無法忍受,想要穩定。但一旦穩定,寒冷,日子開始重複,感到無聊,甚至無聊,可怕的精神空虛,坐着吃,等待死亡。

有時候我會想,是溫暖澎湃的生活好,還是平淡穩定的生活好?每個人對人生道路的選擇都不一樣。但我認爲,無論是熱情澎湃,還是平淡穩定,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沿着你選擇的去,走出自己的精彩和意義。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無論你走到哪裏,你都應該記住,過去是假的,記憶是一條無盡的道路,所有過去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即使是最頑強和瘋狂的愛最終也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現實。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困惑,都不要停下來。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繼續前進,最終找到人生的意義。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1967) is the story of seven generations of the Buendía Family in the town of Macondo. The founding patriarch of Macondo, José Arcadio Buendía, and úrsula, his wife (and first cousin),leave Riohacha, Colombia, to find a better life and a new home. One night of their emigration journey, whilst camping on a riverbank, José Arcadio Buendía dreams of “Macondo”,a city of mirrors that reflected the world in and about it. Upon awakening, he decides to found Macondo at the river side; after days of wandering the jungle, José Arcadio Buendía's founding of Macondo is utopic.

Founding patriarch José Arcadio Buendía believes Macondo to be surrounded by water, and from that island, he invents the world according to his after its foundation, Macondo becomes a town frequented by unusual and extraordinary events that involve the generations of the Buendía family, who are unable or unwilling to escape their periodic (mostly) self-inflicted misfortunes. Ultimately, a hurricane destroys Macondo, the city of mirrors; just the cyclical turmoil inherent to Macondo. At story's end, a Buendía man deciphers an encrypted cipher that generations of Buendía family men had failed to decipher. The secret message informed the recipient of every fortune and misfortune lived by the Buendía Family generations.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帶着“久遠了人變了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讀書心境”的想法,多年以來第三次翻開這本書,才終於讀完。

手頭的這本書購於94年,出版於浙江文藝,91年版,定價6。80元。書頁已經泛淺黃,散發着一種陳年舊書的味道。如果再久遠再久遠一點,就和書名更相符了。

讀所有外國小說帶給我的感覺都總是大體一致,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文風的問題。即使的一部輕鬆的民俗小說,我也感到一股濃郁久釀的散不開的風情。這位拉丁美洲的作家給我的感覺尤爲突出但也迥然不同。

馬貢多那與大地渾然一體的原始、未經開化的純粹,彷彿讓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類部落。那個時候他們是團結的,是大膽的,是赤誠的,也是智慧的。而後的故事就可以簡單歸結爲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馬貢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長征中,歷經了一次次衝擊,精神的物質的,在蛻變爲文明人之前,馬貢多連同它的居民在颶風中消失了,如同從未存在過一般。

布恩地亞家族的七代人歷史就是整個馬貢多歷史的縮寫。他們在與外界的侵擾抗爭中,從愚昧無知到廣泛獵奇最後回到愚昧。烏蘇拉第一代就在擔心自己會生出長着豬尾巴的'孩子,而到第七代布恩地亞家族終於還是出了個長着豬尾巴的孩子。時間在奔跑,而人類的本性卻始終停留在原點。

雖然《百年孤獨》已被劃上了反之反帝反封建反獨裁的標籤,但我仍想談談這之外的東西。在這個沒有倫理,鮮有道德感的家族,是什麼維持了它七代人的延續?女人。從烏蘇拉·伊瓜朗到聖塔索菲婭到阿瑪蘭塔到菲南達再到阿瑪蘭塔·烏蘇拉,甚至是貫穿全書的庇拉·特內拉。這些女人在那個幾經摧殘的老屋內生養了那些個或封閉或窮奢極欲或好戰好鬥或愚鈍的男人,在最艱難的時刻守護着這個家。男人和她們在感情上是分離的,沒有溝通的,而她們之間也是分離的,缺少體諒的。這就構成了孤獨的一個個元素。

我看着這些被我寫在紙上的名字,無非是翻來覆去是那幾個,雷同是本書一大亮點,不僅姓名,還有性格。這些雷同告訴我的是,歷史是驚人的相似,這個家族的命運翻來覆去也不外乎那些。你以爲時間在往前走就改變了一切,其實時間的長河在順勢而下,你卻站在河中央低頭數着腳丫。

我能感受到孤獨籠罩着這個家族的人們,卻也找不出解救這孤獨的辦法。是他們的麻木不仁?是他們缺少愛的滋養?是他們被外界的新奇與不堪矇蔽了眼睛?如同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面是團結。而試想,我們原始愚昧尚未開眼看世界的祖先在遭到外部的引誘或侵略時,個個被眼花繚亂的事物迷得暈頭轉向的時候,怎麼會還記得抱作一團共同禦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爲是敵是友他們真的一時難以分清。所以他們註定了孤獨,在經歷這些動盪和變遷中,無人可以傾訴無人可以依靠。於是,雷蓓卡坐在搖椅上吃土,數年之後阿瑪蘭塔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日日編織裹屍布。

今天剛好是哥倫比亞獨立的紀念日,看完了這本書也聊以爲此紀念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爲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爲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着自我還有閱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爲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纔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