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莊子》的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5.81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莊子》的讀後感

《莊子》的讀後感 篇1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爲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爲天下之美盡在於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乾旱,於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麼。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現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後的一系列問答,相對於北海若氣定神閒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隻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瞭然於心。北海若就是這麼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出來的是大家風範。

這樣的藝術形象和情節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裏,也有着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閣的一位掃地僧,頭髮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爲天下第一,當無異議。可這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着“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爲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爲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範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繫,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相對立。術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人憑着指導、藉着經驗就能輕易習得,並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於術,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於缺乏人文底蘊,素養不高,終歸要見笑於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裏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爲,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於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實來講,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人暈頭轉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於術——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爲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的讀後感 篇2

第一次遇到這篇文章是在高三語文課選修本中,那時它本不在考試範圍之內,但興趣使然,我便深入地去接觸和了解這篇盛譽千古的文章。老實說,在看了莊周夢蝶,鵬徙南冥、曳尾於塗的典故之後,我非常震驚與於他講的這些不是故事的“故事”,它們讓我感覺如沐春風,已然置身事外,乘浮雲一覽衆生。

許是經歷的大大小的挫折多了,壓力大了才能感到點莊子所營造的那種超然輕脫的意境,多麼令人嚮往和癡迷。莊子的著作有時是人類靈性的睿智與才情的發揮,有時是紮根於無可奈何之鄉,強梁霸道之世的奇葩,有時又像是服用了可以昇天的仙藥奇符。服了此藥,你是麻木不仁、冬烘結石,是抱月凌風,羽化登仙,是鶴髮童顏,盡數瞭然,還是癡迷錯亂與精神分裂。很想向莊子的汪洋怒肆、縱橫馳騁、尷尬無奈,深者世事卻飄然轉身,智高三等、不拘一格,氣象萬千,文才傾瀉的人格特色接近再接近,很想像莊子一樣,在面對名利權勢誘惑的時候,不囿於外界規則大聲說“不”!這樣遵從內心的生活好生自在!

可是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之中,絕對自在的生活要麼不能實現,要麼就是代價太大。當然理論上每個人都有這樣選擇的權利,但問題是你的內心是否經得住現實社會的各種考驗選。選擇本身很容易,但要作出負責任的快擇卻很難,這一點我曾深刻體會。你總得爲自己所謂的前途,得在乎父母的願受,你還得克服對外界的物慾。我很羨慕莊子那種超越常人的勇氣,不懼自己今後生活孤獨潦倒。我覺得這種能夠選擇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勇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於對自身實力的底氣和對目身需求的瞭然。要超脫先得看透,要看透先得明白!只有自己內心極度認可和篤定這種想法,纔會不顧層層阻礙做出自己認爲正確的抉擇。

除了莊子的勇氣和大氣之外,思想的深度度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個重要側面。老子與莊子對於道的想象與論述,與數學家對於無窮大和無窮小的論證發揮極爲相似,激動,超越,甚至悖論,無不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稱快。令愚者疑惑茫然,令智者的覺悟大大提升。無窮與永恆是現實的存在,你我都生活在其中。因爲我們不能給自己的空間向外延伸劃出侷限,正像不能爲過往劃出侷限,同樣不能爲未來劃出面限,即我們都生活在個溯前無邊,預後無窮的.天地,我們的敬畏與崇拜,同時萬事萬物,都是有限有窮的,從而親切用確、摸得着抓得住,可以感知的具體。與無窮比,它們都是趨向於零,與零比,它們都是趨向於無窮,而侷限與具體的總和與發展是無窮的。

我們本來可以收到,既能從思辨精神上達到無窮大的宏遠,又能珍惜實物的有形有情有體有用,無窮與零,這是兩個激動人心的概念,但也是會讓一部分人摸不到頭腦的概念,用心掌握好這兩個概念,我想我們會活得更明白。

《莊子》的讀後感 篇3

青藏高原太遠,珠峯太高,我一點不着急要趕去那裏:

讀《莊子·人世間》有太多的感慨, 聽了張文江老師的課,這種感慨更爲加劇。進入中年的我,年輕時

除了課本上的經典, 幾乎沒有讀過其他的古代典集,但人生本身又何嘗不是一本書? 讀《人間世》讓我感慨人世間太多的苦,來自於人和人之間彼此的不瞭解。所以人人都向往那個六十耳順的境界,別人講的話自己都能夠聽懂,甚至比講的人自己還要懂,甚至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對於離青藏高原都還很遙遠的普通人,珠穆朗瑪峯怎是企及得了的?

莊子教我們如何在人世間做事的學問。做事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課堂上講的《人間世》前兩段,顏回想要去衛國幹一番大的事業,葉公使於齊爲不可爲之事。類似的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們身邊的智者太少,在關鍵的時刻能夠給予點撥的人更不可見。於是意氣風發時往往頭腦發熱,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任重”,結果很快便陣亡了。而在面臨困難的時候,總想繞道而行,卻不知只有迎頭面對困難纔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但這些在真正做事的時候,卻是很難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後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才發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凡事若小若大, 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 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 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無後患者, 惟有德者能之。”張老師在課堂上強調這個 “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並非固定, 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遠,珠穆朗瑪峯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點不着急趕去那裏。張老師在課上說的一段話對我觸動很大:大致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向內,“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現出的“熵”值降低下來, 就是對宇宙最大的貢獻。 (注,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發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說明)。讓自己安靜下來,就會看到這個世界動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認爲“無爲”比較消極,認爲只有不斷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但我又意識到很多的事情做還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爲了做而做。 “反身修己”,讓自己安靜下來,是讓自己能夠傾聽內心的聲音,去掉雜音,而非人云亦云隨大流,喪失了自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 諸如琴棋書畫,無不都是讓人安靜下來, 表達自我內心聲音的方式。

在古典書院學習,我一點都不着急,我一不爲文憑,二不爲就業。我深知欲速則不達。和一羣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切磋,進步,還有老師授業解惑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我知道, 如果這樣堅持下去,反覆去做, 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

《莊子》的讀後感 篇4

子列子問關尹曰(1):“至人潛行不窒(2),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3)。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10),夫得是而窮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無端之紀(13),遊乎萬物之所終始(14),一其性(15),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無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20),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復仇者不折鏌幹(21),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23),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24)。不厭其天,不忽於人(25),民幾乎以其真!”

記得小時候,面對可怕的事物時,我經常有種恐懼感。總想變得更加勇敢,但又沒有很好的辦法。這裏正好有篇文章爲人們克服恐懼感給出了一個奇妙的答案。道德修養完善的至人潛於水中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於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他提出了一個觀點,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於自然,獲得完整的心態而忘卻外物,這樣就沒有什麼外物能夠侵襲自身了。莊子用了醉酒之人不會感到死、生、驚、懼爲例,說明了人從醉酒中保全心態,而忘卻了外物。進而談到,如果從自然中保全心態忘卻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對自然突然有種既敬畏又親近的感覺,感覺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語卻總向我們傳達着某些信息。我們嚮往着,好奇着,痛苦着,無聊着,無奈着,勞累着,愁苦着,尋找着...然而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糊塗,迷失着看不清方向。原來心智的通透和心靈的純淨也是一種智慧。寧靜貌似很簡單,但寧靜又非常難。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權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灑脫便是自然,自然才能灑脫;自然纔是真實,真實便是自然;真實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實...

《莊子》的讀後感 篇5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祕,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律,天之道纔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於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座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於物,失性於俗,那麼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麼樣才能不喪失?怎麼樣才能不迷失?就在於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那麼,什麼人是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爲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爲自己的。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於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很多彎路。莊子認爲,這個世界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說外在的道德少點,不要過分相信技巧,讓我們回到最樸素、最本初的狀態。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於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在於,多一些內心樸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機取巧的刻意行爲,否則,我們則有可能在這個大千世界裏迷失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進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爲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後,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莊子》的讀後感 篇6

萬物盡然,而以相蘊。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爲“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着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着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衆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着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讚歎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爲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說:“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爲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聖人無名。

《莊子》的讀後感 篇7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爲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爲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並且指出它們全都出於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並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並沒有價值。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麼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並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並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於一體。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並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於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餘下爲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遊”一併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於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爲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莊子還認爲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於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莊子》的讀後感 篇8

悠悠五千年,中國作爲一個文明古國,再漫長的歲月裏,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涌現在衆多傑出的人才。

以前,我常常聽到父母,老師談到孔子,莊子,什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在耳邊迴響。最近,老師讓我讀了一本書,《孔子莊子》讓我對這些聖賢名師有了更深的瞭解,他們洗禮,震撼了我的心靈。

《孔子莊子》顧名思義,主要就講了孔子和莊子兩個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曾攜帶弟子環遊列國,整理了《詩經》《尚書》《春秋》等書。莊子是到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貧困,隱默無聞,卻着述豐厚,《莊子》一書流傳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奮,勇敢,剛強,好學是成功者亙古不變的必備素質,我最喜歡孔子。孔子就是這樣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學而又勤奮,對於學習他孜孜不倦,一絲不苟,拜了許多人爲老師,起早貪黑地學習。孔子勇敢而又抱負遠大,滿懷救世治國的志向,積極尋找實現抱負的機會,渴望爲國家建功立業,並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剛強而又持之以恆,雖然許多君主不重他,總是吃閉門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環遊列國,尋找他人生的最終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悄悄思索,我是不是連他們的千分之一也達不到?人生在世,誰都有遠大的志向和美好的願望,可實現這些需要走一大段並不平坦,荊條叢生的崎嶇的路,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勇敢剛強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堅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種困難,碰到各種危機時迎難而上,困難和挫折不會因爲你的脆弱而退縮,即使再大的苦難,只要勇敢剛強一點,也是可以過去的。有時候,要努力幾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個國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這當中有必不可少的失敗,失敗不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機會,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輕言放棄,一個能用剛強,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一切苦難的人,纔是最出色的,閃閃發光,令人敬仰。

我過的事豐衣足食的生活,從未嘗試過外面的艱辛,我也有遠大志向,有一顆愛國的心,總是幻想着長大後爲祖國貢獻力量,一切起來就滔滔不絕,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我沒有付出行動,平時一碰到困難就容易退縮,在遠大志向的道路上不知失敗了多長次,但從未在失敗中前進,奮發。剛強和勇敢是把握人生航向的舵手,掌握命運的動力槳,但我還沒有擁有,不知不覺偏離了軌道,剛強和勇敢這兩個字眼和我很遙遠。但我相信,我會從此時此刻開始,努力把方向重新調整過來,讓剛強和統一與我同行,像孔子一樣,爲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持之以恆。

莊子故事,流放百世;孔子名言,啓迪心智,感受那深邃的精神。

《莊子》的讀後感 篇9

《莊子·齊物論》中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牀,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爲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爲,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後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爲,對於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後來成爲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牀,食芻豢),就爲曾經哭泣而後悔(而後悔其泣也)。莊子藉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後,我們會像她一樣,後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後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聖人幫扶。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爲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爲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後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爲“天堂”,佛法稱爲“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爲正常的表現好像沒什麼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

《莊子》的讀後感 篇10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宋國(今河南商丘)人。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爲"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

他的代表作《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爲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纔編定。《莊子》又名《南華經》。

莊子一生及其作品《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

而《莊子》全書精髓是《逍遙遊》,其《逍遙遊》一開始就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且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雖然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困難難解,如之奈何?學學莊子吧!順其自然對解決事情有時會有一定的作用哦!

《莊子》的讀後感 篇11

心晴時,雨也晴;心雨時,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的是,天才晉升的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沉迷於一片綠蔭的悲傷情緒時,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還有一片森林。

山上的仁慈不僅包含了天空中的古樹,而且還包含了野生的草,不僅孕育了豺狼的咆哮,而且還滋養了弱小的悲傷的咆哮。或者環抱你的手,把水變成湖,或者裂開你的身體,讓瀑布倒掛在前四川。山謙卑地站着忍受時間的痛苦和折磨,仍然保持沉默,山的仁慈,在於它安靜而冷漠的態度,有時山也可以成爲人們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我不知道魚在水裏遭受了什麼,它們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成爲我們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想不到的、合理的.幸福。

像莊子一樣,做一個天上的泉水,做一隻夜夜鳴叫的鳥,做一棵月光下寧靜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名而不勸,舉世非而不抑。"當你冷靜下來讀莊子的時候,問問自己,我們能否平靜地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沒有別人,沒有我,當我讀莊子的時候,我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自己;在與莊子交談時,我問自己是否把一切都包括在胸前,默默地理解;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知道無限是有限的,無限的,危險的。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如此真實地生活,如此誠實地面對學習。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範。活着的意義,活着的價值,活着的態度,精神的源泉不在於他。

活着,我們追求什麼?我們可以區分事物和我之間的界限,知道榮譽和恥辱,區分是非。活着,我們想要什麼?有追求,但沒有太多的要求,只有評論,但沒有爭議。活着,我們追求什麼?看到黑暗,但仍然堅持追求光明。輕鬆地生活,輕鬆地生活在自己身上,生活在生活的色彩中。今生沒有遺憾。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唱歌,冷暖自知,只想走滿格桑花,像朝聖的信徒一樣,保持信仰。

至人無己,神無功,聖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很高興。如果我們也想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經常思考自己的生活,經常問自己是否能在寧靜的月光下站成一棵精神古樹。雖然充滿了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它可以根深100米,不謙虛或傲慢,讓樹枝在風中,站起一個安靜的姿勢。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必與世隔絕,忘記世界的溫暖和溫暖,不要看到凡人的世界,不要嚐到世界的痛苦。相反,它應該是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品嚐世界的涼爽,在世界的滄桑之後,仍然可以閒置的雲野鶴,微笑,保持安靜和超然。

《莊子》的讀後感 篇12

莊子認爲遇事應該沉住氣,心平氣和的自然處之,切莫心浮氣躁,這纔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着雙腿,兩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斷。打斷他的是將軍嘶啞而懇求的聲音:“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但他漸漸睜開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將軍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祕密?”老僧說道,“你這等粗野之人,手腳沾滿污泥,頭髮蓬亂,鬍鬚骯髒,劍上鐵鏽斑斑,一看就沒有好好保管。你這等醜陋的傢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個小丑,你還來問我天堂和地獄的祕密?”

將軍狠狠地罵了一句。“刷”地拔出劍來,舉到老僧頭上。他滿臉血紅,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頭。

利劍剛要落下,老僧忽然輕輕的.說道:“這就是地獄。”

霎時間,將軍驚愕不已,肅然起敬,對這個敢以生命來教導他的老僧充滿憐憫和愛意。他的劍停在半空,他的眼裏噙滿了感激的淚水。

“這就是天堂。”老僧說道。

老僧確實能沉得住氣,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險時,依然能夠平靜的面對,所以,他制服了那個不可一世的將軍。試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氣,與將軍爭執起來,或者對其不屑一顧,其結果會是怎樣呢?

莊子說:“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因爲只有看透別人的內心,才最有針對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內心則比被別人抓住命根子還要可怕,還要恐怖,猶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樣陷入被動,只能聽命於人,受制於人了。

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愚者和裝愚者是相異的兩種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虛”處,是迷惑對手,而“拳”擊在“實”處,招招乃致命殺手。裝愚的,是“外愚而內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無關大局,而“精”卻“精”在節骨眼上,事關一生命運。

所以,絕頂聰明的人不喜歡顯露自己的聰明,以免讓別人窺視到自己的真實意圖;相反,他們更多時候是賣殺裝憨,揣着明白裝糊塗,不讓別人看透內心。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還嶽夢中飛”。世界上雖滄桑變化,我心事定,無論你怎麼變化,我心裏有數。的確如此,古今中外,凡是偉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靜的特點,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正確的判斷局勢、應變局勢、取得成就。

《莊子》的讀後感 篇13

莊子崇尚遠古時代,因爲遠古的社會與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樸、簡單、平等,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壓迫,更沒有戰爭動亂。莊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讚頌這種社會狀態。

然後他們考察智慧與技能之所以產生的原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第十八章)而莊子也是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爲“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人世間》)。也就是說,所有的智慧、技能、名聲、禮節、等級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稱爲人類文明的東西,是因爲人們淳樸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漸發展出來的。因爲有了鬥爭之心,所以纔會又不斷進步的智慧;因爲有了盜竊,所以纔會有鎖鏈和監獄。所以《莊子》一書多有反對、批評儒家孔子主張恢復禮樂仁義的做法。

再者,莊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現之後的影響和後果。道家始終認爲,仁義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這種文明的發展,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自然淳樸的狀態。所謂“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繕性》)因爲提倡賢能,百姓就會互相競爭;因爲提倡禮節,家人就會產生隔膜;因爲有了貴重的財物,人民就會成爲盜賊。

更進一步的是,莊子認爲,因爲人們脫離了淳樸的狀態之後,世間善良的人會比邪惡的人要少得多,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智慧技能,也就作惡得多,而不是爲善得多。在《胠篋》一文中莊子就有精妙的諷刺:那些自以爲聰明的'人發明了籠子來保護自己的貴重物品,但是更聰明的盜賊直接把籠子都偷走了,這樣一來,籠子不是爲了給盜賊更好地保護他所盜之物嗎?那些自以爲聰明的臣子用禮樂制度來維繫一個國家,結果傾國之賊把整一個國家都奪走了,所謂“盜國者爲諸侯”,那樣人民提倡的禮樂制度,不也是爲亂臣賊子保存國家嗎?

以上就是莊子和道家批評智慧仁義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極力提倡“無知、無慾、無爲”的狀態,反對智慧與仁義。

在《漁父》一篇中,莊子譏諷儒家想通過提倡禮樂來恢復社會和諧的做法,就像一個人想擺脫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陽下拼命奔走,結果跑到累了也沒能擺脫影子。莊子主張,想要恢復社會的和諧穩定,只要讓人們放棄智慧,迴歸淳樸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擺脫影子的人,只要在樹蔭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謂“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絕聖棄知,大盜乃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過,無論莊子的這個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現實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擋的。他所提倡的“無知、無慾、無爲”的狀態,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來也沒有實現這一理念的實際措施。他只是一個思想家。

《莊子》的讀後感 篇14

有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很生動逼真的一隻蝴蝶,他感到愉快而愜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人。突然間醒過來,他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他自己。不知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人呢?人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化”——“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爲一”。

這個人是莊周,這個故事叫“莊周夢蝶”。它的寓意是“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莊子》。

這個年齡的我們早已經認識到人生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宇宙起源、人類起源這一類披着科學外衣的宗教神學問題,難免會感到困惑、糾結,更在內心深處充滿了對這一問題探求的渴望。莊子不僅能讓你輕鬆下來,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伴侶。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在莊子那裏有所收穫。正如葉適所說:“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濟其欲。”喜好文學藝術的人,可以在莊子那裏找到一些好詞句和寫作的技巧;尋找真理的人,可以在莊子這裏體驗得道的美妙和對人生的透脫理解;被世俗的忙碌搞得太累的人,可以在莊子這裏得到精神上的休息;而想做壞事的人,也可以在莊子這裏找到做壞事的理由。

剛剛進入高中的我們,振翅欲搏,莊子對我們說了些什麼呢?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水彙集不深厚,她就無力負載大船;風的強度不夠大,她就無力承負起巨大的`翅膀。)

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化而爲鳥,其名爲鵬。若非厚海積之水,非闊天積之風,則鵬亦無知於衆人矣!

1942年金嶽霖先生用英文所寫的《中國哲學》一文中這樣評價莊子說:“他的哲學用詩意盎然個的散文寫出,充滿賞心悅目的寓言,頌揚一種崇高的人生理想,與任何西方哲學不相上下。其異想天開烘托出豪放,一語道破卻不是武斷,生機勃勃而又順理成章。使人讀起來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這種懷疑主義裏,可以說希臘的明朗滲入了希伯來的美妙,希伯來的美妙軟化了希臘的明朗,有幸接近這種理想的人會妙趣橫生。懷疑主義並不使他尖酸刻薄,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

所以,情感充沛而又不失理智的同學們,不妨讀一下《莊子》。其中確實有太多的屬於中國的最偉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