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2.43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中寫了他從無憂無慮的百草園到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的事。

百草園是魯迅兒時的樂園,裏面的一花、一草、一木,對魯迅來說都有着無窮的樂趣。在裏面,可以爬上石井欄,口渴時可以摘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似的覆盆子,含在嘴裏是滿滿的甜蜜。可以在冬天支起架子捕鳥,可以翻開磚頭找蜈蚣,也可以在裏面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那些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憂傷,沒有焦急,沒有痛苦,就像一個夢,兒時的魯迅則是夢中的人。許多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忘記這個夢,所以他把這個夢記錄了下來,在閒暇時可以再次瀏覽,重溫那兒時的記憶。

但是好景不長,他被家裏人送去了全城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開始了自己的學業。每天都要和令人厭煩、繞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園因爲沒有人去,也逐漸變得荒蕪了。三味書屋的後面也有一個園,但在裏面得到的樂趣是遠遠不如百草園的。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無趣的,但魯迅先生卻很懷念那個令人厭煩的地方,他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也成了他一生所懷念的人。

讀着這篇文章,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魯迅先生以孩子的角度來寫,讀起來絲毫不吃力,感到十分親切。文章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封建教育給孩子的摧殘的批判。

我們也有自己的“百草園”,也有自己的“三味書屋”。那些深藏在我們記憶中在“百草園”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我們到了中學,要在“三味書屋”中奮鬥,讓我們珍惜這六年的歲月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2

我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後,心裏大有感觸。

它的主要內容是:“我”家屋後的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於此體驗到了無限的欣悅,那裏有各色植物及可愛的小動物,還隱藏有新奇動人的傳說到了冬天,百草園是捕鳥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學生生活並沒有禁錮“我”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觀察。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無限嚮往及對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一個個都被困在家中。要麼玩兒那些對身體有害的電子遊戲;要麼看電視;要麼就是在家長的監督下“認認真真”地學習。可就是沒有在戶外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和朋友們談天說地或與朋友們快樂地在一起玩耍的時間。我們每天幾乎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話,那麼家長就又該發出讓所有人聽了都心煩意亂的嘮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書,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兒瘋。結果爲了應付媽媽,我就像蚊子一樣哼哼了起來。媽媽見了便說:“你聲音不能大點兒嗎?要是你到演講大會上這樣講的話,大家都該睡着了;再說了,大聲背書更容易記牢……”沒辦法,我只好乖乖地大聲背了,怎麼樣,我媽的嘮叨“神功”夠厲害吧!再看看魯迅,他小時候多自在,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他家屋後的百草園是他的.樂園;不像我們現在住的樓房,一點玩樂的地方都沒有,害得我們都像一隻只籠裏的小鳥一樣,孤獨無助。而且我們現在的輔導班也是一個接一個,跟魯迅相比我們真是太悲催了!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體會到魯迅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制也能相應的改改,讓現在的孩子們也有一個快樂而值得回憶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

仔細品味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哪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不必說碧綠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藍,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清潔的叫天子忽然從草簡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魯迅先生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年情懷。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與夥伴一齊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園中的“赤練蛇”。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與百草園不一樣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將三味書屋的陳腐味描述了出來。但魯迅先生並未將三味書屋寫的死氣沉沉,而是經過兒童在課餘時間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趁機偷樂的兩個小故事的描述,表現了兒童喜歡玩耍這種不可改變的天性。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將自我的身體印在上頭,從來都沒有感覺到過冷,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樂趣;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一齊建造一個自認爲很了不起的.工程。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時我在讀了文章後有了那麼多感動。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的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鎖的記憶,倒不如仔細品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一下那個不一樣時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4

百草園是紹興魯迅故居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是魯迅曾經讀書的地方,題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明了魯迅在這兩個地方的生活。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2篇中的一篇。

三味書屋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他喜愛蟋蟀和諧而美妙的叫聲,喜愛大自然和充滿好奇並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心理,百草園在魯迅筆下變得神祕了。

從描寫覆盆子的形、色、味三個方面來寫,透露出魯迅對它的喜愛。而“美女蛇”的故事更給百草園增添了一絲神祕色彩,豐富了魯迅兒時樂園的情趣。“掃”“支”“撒”“系”等一連串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兒童的'活潑以及捕鳥時的興奮與驚喜。

兩個“Ade”和兩個“我的”真切地表現了魯迅對百草園戀戀不捨的稚態和依依惜別的深情。.“給我讀的書漸漸增多”寫出了魯迅因爲勤奮好學而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爬”“折”“尋”“捉”“喂”這一系列動詞具體寫出了園子裏的樂趣,反襯了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單調和枯燥。用戒尺打、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常用方式。有規則而不常用,說明先生對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了他對待學生的開明思想。他對學生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大家放開喉嚨讀的內容沒有加標點符號,說明他們並不理解所讀的內容,只好亂讀一氣,表現了封建教育內容的陳腐。從“微笑”“仰”“搖”“拗”

可看出先生讀書時自我陶醉的態度,既表現了他的迂腐可笑,又表現了可愛可敬。先生讀書入神時,學生“做戲”“畫畫從側面說明兒童對封的封建教學的內容不感興趣。

文章的結尾不僅從時間上照應了開頭,而且表現了三味書屋教育的失敗,與開頭寫的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暗中”暗中呼應,含蓄地稱讚了兒童的天性,諷刺了封建教育制度,突出文章中心。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懂得了許多。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5

讀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發現魯迅先生的童年和美好,都是每個人憧憬的世界,想:“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些都是我們沒有的,而這就是魯迅先生童年時快樂地時光。

魯迅先生的童年時光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童年。我們的學習條件比魯迅先生的好多了。每當讀到魯迅先生問老師“怪哉”什麼意思的時候,老師的回答是那樣的冷漠、臉上甚至還有些怒氣。我還是剛不清魯迅先生的老師爲什麼會生氣呢?

我不能忘了,長媽媽給“我”說過的那個故事:先前有個書生在古廟裏用功讀書,晚上,在院子裏休息時,突然聽見有人叫他。他答應了,看見有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便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換人名,若一答應,夜間便來吃這人的肉的。書生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着——當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一個聲音,一旦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沒有什麼聲音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了,斂在盒子裏。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後來魯迅先生因爲聽了這個故事,不敢往牆上去看。

魯迅先生的年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但是魯迅先生依然以筆作爲武器,懷着一顆愛國心去打擊黑暗。

讓我們鼓勵自己,向魯迅先生學習,纔不愧於自己的一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6

這個假期,我翻開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頗有收穫。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章,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浙江紹興人,祖上曾是達官貴人,但到了他這一代便家道中落。魯迅童年時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時東渡日本學習醫學,後因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棄醫從文終成一代文豪。而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實的寫照。

雖說百草園“園如其名”,只是一個長滿野草的園子,但在童年魯迅眼裏,卻是一個充滿童趣的樂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百草園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花園;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故事、拍雪人、捕鳥雀……百草園又是一個樂趣滿滿的遊樂場。在這裏,童年魯迅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無比的自在。

然而不久後,魯迅便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母將他送進了書塾,在少年魯迅的眼裏,這似乎是對他的一種懲罰。在書塾裏,雖然有先生嚴厲的.管教,但是依然掩蓋不了孩子們淘氣的天性。當先生不在教室時,魯迅和夥伴們便跑到園子裏折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當先生讀書得讀入迷時,魯迅和夥伴們又在下面用紙糊的盔甲來做戲,或是把宣紙蒙在小說上描繡像。雖說不像在百草園裏那樣歡脫,但少年魯迅在三味書屋依舊快樂地成長着。

這篇文章充滿了魯迅對童年的懷念。但其實,魯迅的童年並不完全是幸福的。由於家道中落,父親病重,魯迅不得不奔走於當鋪和藥鋪之間。正是因爲他既體會了操勞家事的辛酸,又感受了無邪童年的美好,所以魯迅先生才瞭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魯迅先生最終成長成爲文化的鬥士,立志要以文字喚醒國人,讓中國強大,讓少年兒童們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7

魯迅先生真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

他在這區區一篇散文中,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在魯迅描寫他捕鳥的時候,運用了準確的動詞,如“掃”、“支”、“撒”、“系”、“牽”、“拉”……在曾學過的《風箏》疑問中,魯迅在描寫“我”毀壞小兄弟風箏時,也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這些動詞不僅能夠形象生動描繪出情節中人物的動作,更能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文章豐富多彩。

在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稱絕佳啊:“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但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文字,用一組連詞寫出了百草園中十多種景物,既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抓住形態和色彩寫景物;通過聲音、動作和形態寫動物,栩栩如生,給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覺。後來作者又用“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兩大部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即符合條理而又不顯生硬,這樣的過渡無人能比啊!

在魯迅到三味書屋後,往日的快樂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則是學習的枯燥,而魯迅卻竭力從中尋找樂趣,如尋蟬蛻、蒼蠅喂螞蟻……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麼羨慕魯迅啊,現在的`學生哪裏還有這份玩的心?繞口的英語,深奧的數學,難懂的文言,複雜的歷史……雖然這麼多的任務都要做,但還是應該像作者那樣,偷點閒,適當放鬆一下,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時代的回憶中“上點色”。

好好體會一下這篇文章吧!青年人會引起共鳴,中年人會勾起回憶。這大概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妙處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

百草園——兒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樂園。這裏有草有樹有花有果有蟲有鳥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農村的孩子在這裏是可以“大顯身手”的:上樹爬牆是孩子的拿手好戲,捉蟲捕鳥是孩子的最愛;鬼故事更是讓孩子既愛又怕,欲罷不能。髒嗎?土孩子土孩子,不髒不淨,吃了沒病;環保嗎?沒那個概念;動物權利的`保護呢?連聽都沒聽說過,玩膩了處決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不論春夏秋冬,玩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誰都願意玩,可問題是誰都得長大,即使一百個不情願也不行,上學是每個孩子不能迴避的問題。魯迅對上學很不理解,作了很多猜測,一言以蔽之,上學是懲罰,並且滿懷依戀的告別自己的百草園。每看到此,我不禁會心一笑,多麼真實的描寫呀,完全是一個孩子應有的表現。我們現在知道,受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可是入學的時候絕大部分孩子都不認爲是權利,被大人死拉活拽扔進學校,哭得天昏地暗的。

三味書屋是另一個世界,不能再無拘無束,而是要講規矩了。這是不是摧殘孩子的天性呢?也不能這麼講。

人類進化成人的標誌之一就是文明、文化和規則,這是作爲社會人的必然。如果誰想完全按天性行事,那他只能去到深山老林裏去過原始生活。是古往今來的知識和成文不成文的規則讓一個個小頑童和小吃貨變成知書達理的謙謙君子和窈窕淑女。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味書屋是對百草園的深化提高和昇華,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

當一個人成年之後再去回憶上學前後的點點滴滴,一定會非常親切,讓學生時代爲以後留下更多更美更充實的回憶。

——致漸行漸遠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

今日的我們,在王老師的帶領下,跟隨着魯迅先生的腳步,走進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世界裏,去領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魯迅先生那優美的文章自眼前緩緩流過,將我們帶入了他兒時的樂園——百草園裏。我們彷彿也隨他一起,拔何首烏藤,聽長媽媽講故事,在雪地裏捕鳥……

魯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富有樂趣。光是看那人聲鼎沸的讀書場景就可見一斑。折梅花,找蟬蛻,捉只蒼蠅喂螞蟻,這樣的童年生活,誰不羨慕?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誰不向往?

請試想一下吧,童年的快樂時光,是不是造就了魯迅的一生呢?請試想一下吧,魯迅是不是因此而懷念童年時光呢?請試想一下吧,如果沒有這樣的童年,我們還能讀到這樣的文章,還能遇見這樣的魯迅嗎?

現如今,卻難見一片如百草園一樣的“樂園”。大街上只能看見一個個揹着書包的身影,卻聽不見一聲聲歡歌笑語。補習班和興趣班遍地開花,卻找不出一張自然的笑臉。甚至有時,五穀不分都成常態。

爲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裏,有多少青山綠水,有多少桃紅柳綠,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蘊含着多少知識,多少道理呀!

小時候的我在外婆家,時不時與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認識的蔬菜,我總要問外婆:“這是什麼?”外婆會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認識的昆蟲,亦是如此。“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在大自然中,也學會了許多知識,爲何一定要坐在書桌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髮的姑娘嗎?那枝頭的小鳥,不像那正在歡歌的歌唱家嗎?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給人以發自內心的樂趣嗎?

“救救孩子……”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如此寫道。是呀,讓孩子們迴歸自然,擁抱自然吧!讓孩子們都擁有快樂的童年,還孩子們童年的一片藍天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0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1

看了魯迅爺爺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魯迅爺爺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和他上課的學校——三味書屋。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魯迅故里遊玩,親身經歷了一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春寒料峭,天下着綿綿的細雨,我和爸爸打着傘,首先來到了百草園。一進門,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綠綠的菜畦,還有一堵長滿野草的矮牆。我走到一口井邊,咦,這就是光滑的石井欄嗎?我用手摸了摸,嗬,還真有點光滑呢!園中點綴着幾棵高高的大樹,由於樹上還沒長出葉子,我就辨別不出它們是什麼樹,只有皂莢樹上還掛滿了一顆顆的果實,我還能認出來。爸爸幫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樹,可惜沒有紫紅的桑椹。魯迅爺爺筆下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樣一個他兒時的'樂園,可現在在我的眼中顯得有些貧乏無味,令人失望。

從百草園出來,我們來到了三味書屋,這是一座既古老又破舊的房子,白色的牆,烏黑的門,石板鋪成的地。我們又找到了魯迅讀書的“教室”,“教室”中間的上方掛着一塊“三味書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樹下。“教室”裏只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左邊的一個角落裏,桌子的右下角還刻着一個“早”字呢!見證了魯迅堅持早起不遲到的決心。

魯迅兒時的樂園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菜園,他讀書的“學校”只是一座破舊、簡陋的房子。然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卻走出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我們現在有現代化的公園和學校,有一流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那麼,從這裏又會走出怎樣的偉人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2

讀完魯迅先生寫的這篇散文,我百感交集,從書中,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歡樂童年,也看到了他的不滿。

本文用了對比的手法,魯迅首先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在“他”的百草園裏,有許多好玩的東西,儘管大人們並不這樣覺得,但這依然是個令所有孩子們嚮往的園地,魯迅先生在這裏過得快活自在。但是畫風一變,幼年魯迅該上學了,他來到了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老師是壽鏡吾先生,魯迅敬佩老師的知識淵博,但對老師的一些做法覺得不滿,課堂也很簡單,描繪了一個乏味的學堂生活。

再看看現在,學校的課程五花八門,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老師巴不得讓學生多學點東西,也不會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孩子們的課餘生話更加層出不窮,不僅有電子產品和夥伴相伴,還有各色的書籍,新奇的玩具。可是現在,依然有些家長們過分地禁止玩樂,強制要求學習。雖然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們更專注於學習,但是,這會極大的打擊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感到厭煩,從而降低效率。可你會說:“魯迅先生的童年不也是如此嗎,那麼他爲什麼如此成功呢?”確實,他成功了,可是現在成功的人多的去了,而且現今成功的人也能有美好的童年。魯迅先生成功後還是對這樣的童年感到不滿。若能在搞好學習的前提下,擁有快樂的童年,何樂而不爲呢?這讓我聯想到了古人的話:“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又印證了興趣的重要性。從以前的琴棋書畫到現在,有了許多不同的,各有特色的興趣愛好,可以看出,人們依然把興趣當做追求的目標。

回到文章,作者借這樣分明的兩種環境,批判了當時的政府、學堂禁錮思想的不良作風,同時也希望當時的教育事業有所改進,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正是人民寶貴的意見和優秀的代領者才使得社會漸漸完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供孩子們學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3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得出現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趣。彷彿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採摘野花野果,與夥伴一起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現學生們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被父母及家人管着。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小時候,在田野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夏日的溪水、秋日的清風,冬日的'玩雪,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花一會兒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如今,田野上建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嚮往着,無論現在能否實現。讀過文章後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4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爲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一個多麼令孩童神往的所在。

興許這在大人們看來,只是一個無比荒涼的園子,可是,孩童可以用那鮮活的心,去找到這園子裏的美妙!

碧綠的菜畦,油亮油亮的`;光滑的石井欄,充滿趣味;高大的皂莢樹,不知藏着些什麼;紫紅的桑葚,彷彿只一眼,便已經嚐到甜……

雪,也是會飄的,輕盈地,便來了。我想——在百草園,興許雪是這樣的——一片片雪的精靈落在光滑的石井欄上,悠悠的;落在皂莢樹上,輕輕的;落在泥牆上,融融的;落在那幹了的,脆了的,枯黃的長草上,潤潤的……

這聽啊,不僅僅是蟋蟀的彈唱,不僅僅是叫天子的啼鳴,還是那赤練蛇與美女蛇的故事。想必,孩子的眼裏,一定是有這蛇的。草裏的黑影,樹葉的顫動,泥牆邊的聲響,都是這蛇!

一定有的。孩子總是這麼想。

百草園裏野趣頗多。味,更是佔了一大部分。

比如,“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讓人簡直想立刻捧下一串來嚐嚐,可又怕弄壞了這些美麗可愛的小寶石。

再說吧,還有那何首烏的根,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也吸引着天真的孩子。

這味,還有精神上的味,給了一個孩子多麼美好的童年!

相比之下,那三味書屋後面的園子顯得多麼促狹!野趣少得多了。雖也有吸引孩子之處,但與百草園相比,也就不足一提了。

當年的魯迅,甚是無憂無慮,想必這份野趣,正是他日後心靈力量的源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