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目送》有感(集合15篇)

讀後感 閱讀(2.07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目送》有感(集合15篇)

讀《目送》有感1

這個星期我生病了,頭又暈又痛,嗓子也難受得不得了。可就是這樣的痛苦,讓我明白父母對我的付出。

也就是在前幾天,星期一的'時候,我早上起來感覺很難受,喉嚨很痛,頭也很暈,眼前的一切好像都糊成了一團。我咬緊牙關堅持上完了三節主課後就與班主任老師說明了情況回寢室休息了,基本上一天沒有上課,心想:等明天身體稍微舒服一些了再補作業吧。沒想到第二天,病情更加嚴重了,整個人軟綿綿的,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一直癱在牀上,只是按時下來吃藥、吃飯。當天晚上,爸爸一下班就立刻跑來給我送藥。我家住在楊浦,學校卻在青浦,別看這兩個“浦”字都一樣,中間卻相隔了五十多公里啊!當時爸爸來的時候,已經七點多了,他也沒有吃飯,急急忙忙地去醫院開了藥,就又馬不停蹄地趕了過來。第三天下午的時候,我回家看病了,沒有什麼大礙,就是感冒,並且肚子那裏肌肉拉傷了,其他也沒有什麼。看來我以後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我想。以後不能再讓爸爸辛苦跑這麼遠的路來接我了……

突然想起了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裏面講述了許多龍應臺自己和她的父母親所發生的事。我們在一天天長大,父母卻在一天天老去,生老病死,這是規律,我們將來不也有老去的一天嗎?龍應臺的老母親記憶力不好,龍應臺給她打電話時一句話說好幾遍也不嫌煩,而我們現在呢,動不動就對父母發脾氣,這該讓他們多傷心啊!他們爲我們付出了那麼多,難道就無法從我們這裏得到半點安慰和回報嗎?

讀《目送》有感2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從龍應臺的筆觸下,我感受到了細膩和柔情,《目送》並沒有華麗的筆觸和跌宕的情節,但卻直擊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本沒有真情實感的書是空洞的,而《目送》卻是豐富的,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長,親人的牽掛和羈絆……每一種情感都貼合人心且扣人心絃,散文是優美的,也更能使人感受到人的靈魂。

親情,或許這是中國孩子最不缺少的東西,我們從出生開始便接受了父母如水的柔情和愛,也成爲了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甚至人生的支柱 我們的一舉一動牽動着父母的情緒,他們與我們一同分享人生的快樂承擔痛苦,就是這樣愛我們的父母也終究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放手是父母需要承擔的巨大苦痛,就像書中所說:“我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父母對我們是無私的,相反地,我們卻是自私的。大風大浪裏,落葉涼意的秋,轉過頭去,看到了的永遠只有你的父母,溫暖了你的整個世界的也不過是你的父母。“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爲你奉獻了一生的也終究該獲得你的`回報,浮生若夢,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趁一切都未晚,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願你如是。

目送着父母的背影漸漸遠去。作者在目送父母遠去時曾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人到了一定階段,一定會面對相應苦難,進入迷茫期,重新尋找生活的支撐。我相信,每一個人每每想到父母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便不禁潸然落淚,因爲人的安全感最大的來源便是來自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期望。“媽媽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人的一生總是有一段無可挑剔,無法代替的時光,總有一刻令你感動,令你不禁回想過往,不禁熱淚盈眶,有些事確實是宿命的必然,所以我們要珍惜。

這本書對於我關於親情方面的觸動非常大,對於親情它深刻細膩而又犀利直白。“孤獨是半身浸江,秋水生涼”在冷漠的世界裏有持續溫暖你的人是莫大的幸福,爲了給予回報,便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目送》的柔情似水,人生的悲欣交集,靈魂的欣然慰藉,皆體現在《目送》你的背影開始,所以值得品味。

讀《目送》有感3

團聚的情況下,瞭解沒有永恆不變。要是一想起送人離去,別離就越來越憂愁。

盆友家人離去得越來越遠,越長,情感越重,別離越累。

還記得自身有很多送別,追憶起來,發覺像轉盤一樣一別再一復

每一次逢年過節,回來探望自身的姥姥,長長短短的一個月都呆在姥姥身旁。臨走前,會有一個舉步的影子,會有一個祝願的影子在背後,笑望着揮手,止步,勤奮地再多看看兩眼,好長時間纔講出:回去吧,路上小心知道,走吧。很簡單的話啊,從兒時見到如今,每一次都是見到那麼再三,那麼用心,那麼在乎的小表情。

近期間距的送別是送人離去全球吧———很多家人圍住正中間的爐子,一句話不用說,就那麼看見,相片上還能清楚地見到她笑容依舊的模樣。

經歷了一點,實際上對團聚簡易,送別難早就有一定的感受,但也逐漸搞清楚,送別包括的開心遠高於團聚:送別後纔會認清以往他(她)的關注,更關鍵的是,僅有送別後纔會出現團聚。

龍應臺對送別的理解是加重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上亦或是一生一世一定還能相遇。因而,儘管心中罩着捨不得的憂愁,也僅僅現磨咖啡中原有的咖啡鹼,如傅雷說的,精神實質的低落是人親身經歷中的必定,學好應對它才更關鍵。一味的沉到送別之痛,僅僅反映其的依靠而已。

實際上,送別也是一種開心呵:由於另一方對自身的祝願和自身對另一方的盼望全是出自於期待啊。

腦子裏還是能想到自身滿懷焦慮不安的心態踏入考試場時,親姐姐叫住自己說的這些激勵話,能如夏季銀杏樹由綠漸轉淡黃的輕便,奇妙地緩解焦慮不安。即便當日親姐姐還要離去,因爲我未曾偷偷落淚:因淚是奢侈品包包,怎能讓它在送別時氾濫成災?

別後的生活雖多一份掛念,也是冷水,洗清晰聚時忽視的點點滴滴情感。

我(被)送別過很數次,從一開始覺得的寂寞到之後領悟到的益處;從一開始的'擔心到之後的鎮靜應對;從一開始的焦慮到之後的希望送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末節,也是開始。

如今的我能說,送別是開心的原始,也是化繭成蝶時陽光底下全透明兩翅震顛的幾抹柔和,是綢帕上包囊的花落,漂亮的憂愁。

讀《目送》有感4

淺淺的陽光裏,樹蔭下,一本淺綠色的書側臥着-《目送》。翻開這古老泛黃的書頁,我卻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龍應臺在人生的道路上,目送着逐漸長大的兒子與業已辭世的`父親曾經那漸行漸遠的背影。兒子長大了,展翅高飛,不再回頭;父親年邁了,長辭人世,音容不再。是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不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嗎?

或許,從依戀到陌生,中間有許多愛掙扎的痕跡,到最終,緣分會淡去,隔閡會增多,愛的波瀾也彷彿平息。

但是,愛卻從不改昔日的熾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只要我們珍惜當下,珍惜難能可貴的愛,愛會日益稀薄嗎?

我不禁伏案沉思。回想着,兒時的我曾牽着母親的手去上幼兒園,依戀無助仿如暴風雨中的一葉扁舟。每個清晨的校門口,我在淚眼朦朧中目送着母親倉皇逃離,望着她的背影久久不肯離去,熬過了一天又是一天。而今,我上國中了,也離家了,地點不變——校門口,人也不變,僅僅只是一個變高了,另一個變蒼老了。記得某個颱風天的前夜,天氣驟冷,母親來爲我送衣。細雨綿綿中,對着母親關切的眼神,我敷衍一番後便跑回教室,倉促回到座位上,正慶幸鈴聲比我慢時,內心卻多了一絲不安。我跑進走廊,趴在欄杆上,透過雨簾,依稀看見母親仍佇立在校門口,一動不動呆滯着。那一刻,我想任性地去擁抱母親,我想像小時候那般嚎啕大哭,卻是不可能的了。年齡似乎限制了一切,上帝卻不知道,它唯獨限制不了愛。我恍然間發覺,在日復一日連軸轉的學習中,愛被我擱置一旁,如寶珠蒙塵。我想衝出校門,再與母親說上幾句,上課鈴響了……

花開花落總有時,或許,正如《目送》中所說的,愛也許會慢慢淡卻,漸漸疏遠,那我願一顆初心,在感恩中珍惜愛,保鮮愛。而《目送》這本書,將一直陪伴着我,度過寒冬酷暑,品悟人生別離。

讀《目送》有感5

一直以來,我對失敗這個詞都有一種厭惡,也有些害怕失敗。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卻告訴我人生的修行是失敗。於是,感到驚訝的同時,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對失敗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

那篇是《目送》裏的七十三篇散文裏的一篇,題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類的)主要講了作者由一個十五歲的'學生的自殺,再到對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開導(我估計那時肯定剛剛經歷過一次失敗),告訴和讀者:失敗,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失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個人不可能不失敗,它是我們每個人必定經歷的考驗,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們可以少失敗,因爲人們只會把鮮花與讚揚送給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敗,那麼只會更讓人瞧不起。但是當你經受住了失敗,你會發現,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如這篇裏所說的一樣,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樣承受失敗,走出失敗。我們只能自己在黑暗裏掙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從失敗中走出來,都是巨大的成長、飛躍。

承受住了失敗,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總結失敗的理由,鼓起勇氣繼續前進。失敗會使我們進行沉澱,得到昇華,這纔是每一次失敗的巨大收穫。這時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夠承受得了失敗的基礎上。

失敗是一把雙面刃,一但我們承受不了失敗,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沉痛的打擊。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成長的路都太順利了,基本不見一點風雨坎坷。也就是因爲這樣,我們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敗擊潰,開始懷疑自己,而且我們往往都不能從失敗的痛苦中自拔。

我認爲,想要承受失敗,那麼他一定要是一個樂觀開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極端,或者是平時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說,我們也不必害怕失敗,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讀《目送》有感6

而在文中作爲女兒的她,回眸起昔日的歲月中,與父親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的爐門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記住這最後一次的目送。當時讀到這特別有感觸,想到以後的我會與作者走一條路嗎?希望此時的領悟讓我將來不會後悔。這樣的感悟,既有遺憾,又有堅定,讓我們也爲之動情。

這是一本對愛的坦言,父親的離去,母親的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關心,兄弟的情誼,自己的脆弱,對生命、人生觀的目送,對無言愛的.袒露。-

記得曾經學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甚是喜歡裏面這麼一句話:“我最不能忘記是他的背影。”文中的父親在火車站辛勞的攀過石欄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父親提着的只是那橘子嗎?不,更多的是那沉甸甸的父愛!

由於對這份感人、溫馨情感的傳遞與延續,我讀了一本與它相似的書——龍應臺的《目送》。

“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說實話,初讀這段話,並不是特別明白,心裏卻有些酸酸的,有一點淡淡的難過……或許,觸動了我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吧。

最喜歡開篇的《目送》一文,寫的是她作爲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的感受。作爲母親的她,在兒子從國小、中學,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直到現在二十一歲就讀於她教課的大學期間,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仔細想想,真的,小時候,我們總喜歡黏着爸爸媽媽,用稚嫩的眼神望着他們,咧着嘴笑,爸爸媽媽的眼裏充滿了關心和愛護。現在,我們總是找藉口擺脫媽媽的尾隨,輕輕掙脫爸爸的手。可忘了那時邁入校門,邁入教室的背影后,一直都有他們的目送與支持、鼓勵。正當我們大步大步地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有兩個人,他們的聚集點一刻也沒從我們身上轉移,把一切的目光投射到我們身上。那是沉甸甸的愛,殷殷的期盼....

一段刻骨銘心應的愛臺龍應臺的文字很暖很暖,他的筆分我甚是喜歡,給我帶來一絲一絲的感動,如黑夜中綻放的煙花。他的每一個字,都輕輕敲打着我的心絃。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孫越親筆,親感,親受.希望讀者喜歡和支持....

讀《目送》有感7

想看《目送》有很久了,一天在圖書館發現這本書時,我像個孩子一樣,十分開心。

後來,才發現,龍應臺有三本書作爲一個系列,目送是其中一本,但我不知情,把最後出版的《目送》讀了。假若我按順序來讀,會不會有另一番感悟呢?

不得不說的是龍應臺的文字有種給人清新的感覺,隨着閱讀的深入,她的文字彷彿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把親情和對歲月的`思考編成了一首曲子,若上了年紀或有一定生活感悟的人,一定會有種悲從中來的感覺。

可能我的年紀尚小,對很多事情的瞭解不透徹,對親人的離世沒有痛苦的感覺(除了外公的離世),但當龍應臺寫到父親漸漸老去和父親安靜地離世時,我想到了媽媽,媽媽對此一定會是痛苦的,我的心也有所體會。更多的是,我設想了幾十年後,當我看到自己的父親漸漸衰老時,我會有種無力感,因爲我沒有能力扭轉生死。小時候,我對死很恐懼,所以常常幻想自己能夠長生不死,或科學可以進步到每個人都不死。但隨着自己年齡的增長,經歷了外公的去世,我卻發現現實是那麼地蒼白無力!

龍應臺的文字,除了感動外,還有警醒,他提醒我們:不要想得太遲,不要明得太遲,不要愛的太遲。

因爲這些都會走得很快。

讀《目送》有感8

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題記

之前是不瞭解龍應臺的,甚至未曾聽說過,因着老師的推薦,讀起了她的文字。開始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之前還並不瞭解“目送”這個題目,呵!多麼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瞭解了那個背影最深處的涵義……“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媽媽的心,可是,他再沒有回頭,他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

因爲,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對媽媽的各種舉動都感到奇怪繼而反對,他不瞭解他的母親啊,他竟從未考慮他的母親啊,他也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也不知道,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着他的前行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龍應臺的文字,很貼近生活,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是“接地氣”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則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要母親的呵護了,就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但,根本沒想過,在母親的眼裏,不論孩子多麼大,那都是孩子啊。寫到這裏,又想起了在預習語文課本時讀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親本都說好不送孩子了,對茶房千叮萬囑,結果還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

孩子走之前,還要去買幾個橘子,那個稍胖些的父親,腳步蹣跚的父親背影卻是那麼……以至於使作者的淚就那麼流下來了。父親買好橘子,就要離開,等父親的背影融入人羣,作者的淚又來了——不知何時能與父親再相見。《背影》講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牽繫三代: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孃的老態。龍應臺的《目送》被譽爲二十一世紀的《背影》,但我卻認爲,《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動,一個個樸實、無華、微小的細節,讀來更令人感動。或許是因爲作者幽微的手筆,亦或者是因爲,這些事情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常映在我們眼前,我們卻未曾似作者似的記下來,讀來卻有淡淡的似曾相識感。我們終會長大,然後,目送。

讀《目送》有感9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爲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鉅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裏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儘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着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現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着遠方。

這種經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心目中有着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鬆開緊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可是當他一天天長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於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着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裏,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隻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着……”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牴觸”,但我以後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彙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着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裏推着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麼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裏,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乾,我竟然說“媽媽,這種口味的餅乾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裏,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後的跟屁蟲現在已經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歷着無數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週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着列車遠去,看着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臺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10

離家時,你是否會回眸?

背影,是離別,是開始,是傷感,是不捨,但是,我們又毫無可能的避免那一次一次的離別,只能徒留他人目送。

《目送》包含了73篇散文,整本書由“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和“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部分組成,描繪平凡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幸福,是牽掛,是精神上的感動與震撼。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牽繫着三代人的生活,在文中,作者爲人母,爲人女,她的每一次目送,都是悲傷的。一次次的目送,失去了孩子對她的依賴,失去了父親對她的關愛。我想,這部作品的目的之一,就是作者希望能通過她的經歷,指點我們繁忙之際抽空陪陪父母,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生命裏有多少個漸遠的背影,有多少次不捨的目送。也許我們會低落,會惆悵。但這就是生命,無數的背影與目送串成了我們生命的`起止輪迴。”我們的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我們很難回頭去張望,只因那份愛一直存在着。《目送》篇中,在兒子赴美學習的機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不禁讓我們想到自己,每次離家,父母是否同樣期待過我們能夠回頭看一眼?讀書時期,按每年假期回家2次,每次30天,再計算和父母真正呆在一起的時間,又剩下多少?或許有人會說,我現在離家遠,以後工作了肯定常常回家,可你是否考慮過工作以後哪裏來的假期?工作後你人又在哪裏?別等了,常回家看看,或者帶父母來你在的城市玩,珍惜相處的每一天。

文中的骨肉之情很深很濃,足以讓每一個讀者都熱淚盈眶,淡淡的文字,淡淡的憂傷,卻是深深的情。小時候,我們依戀父母,他們是我們的唯一;長大時,我們不由自主的遠離他們;年老時,即使深愛孩子,卻希望不被顧念。當子女能懂得這份最深的親情時,父母卻在歲月流逝中慢慢老去,正所謂不懂時擁有,懂得時失去,於是,出現感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你不敢去注視。”我們必須學會珍惜這份情。

母親的愛就像空氣,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當我們終於長大,離鄉求學,在忙碌的生活裏,總會有一瞬間想起她。愛,就是夜裏突然餓了想起的味道,就是天冷時來自遠方喊你加衣的話語。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如作者所言“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不管我們在哪裏,試着做做撥通電話,定束花,買盒點心,哪怕一個微信紅包,都能讓她知道,我們是關心她的,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都做不了,時光從來不會優待每一個人,別等到來不及纔去說我愛你。

讀《目送》有感1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合上書時,這句話還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久久不散。

前幾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書,是龍應臺的經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藝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許並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意義,但還是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引用富有哲學的語句,將千迴百轉的故事置入其中,產生讓人潸然淚下的感情色彩,這樣的寫作手法讓我不禁對龍應臺產生一種崇拜之情。

看了這本書,我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那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組詞語,裏面還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深沉而又最濃郁的愛。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論你傷心與否,生活總要繼續,太陽依舊會伴着雲霞緩緩升起。浮雲落日,星辰流水,億年不改。有很多人終究會離你遠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憂愁還是歡喜,都會一直陪着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顆絆腳石。能遇見這樣的人,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幸運。

樑繼璋說,親人只有一次緣分。無論這輩子彼此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但願繁花開滿城,記憶猶在意微醺。

讀《目送》有感12

兒子逐漸高大的背影。

父親伴着黑煙的背影。

母親瘦弱憔悴的背影。

……

作者龍應臺扮演着“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以時間爲軸,以親情爲卷,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陽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整整七十三篇文章。作者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親情?”“生死大問究竟是什麼?”

我們真的僅僅是在看一本散文嗎?不,是作者在對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父親的死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終將遠行,朋友們漸漸散去,兄弟姐妹不再時常相聚……作者想挽留住一切,但她憑自己微小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挽留住任何一個人,一個都沒有。能做的,只有默默地目送他們、目送這一切,漸行、漸遠。

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也在漸漸地成長。作業越來越多,學習越來越緊。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是否越來越少?或許,他們現在還正年輕着,但我們,始終要記住:時間永遠不會爲任何一個人停下腳步。

作者是一位母親。當她在目送16歲的兒子遠行時,最期待的就是兒子的一個笑臉,哪怕是一個回頭。但是,她什麼也沒有等到。此刻,淚水早已溢滿眼眶,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

剛剛開學的那一天,仍在眼前。因爲我晚來了兩天,爸爸媽媽怕我不習慣,遲遲不願離開。要和同學們去吃午飯了,便不耐煩地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吧,我沒事的,我肯定能照顧好我自己的!”說完便頭也不回地和同學們去吃飯了。那時,媽媽是否也和龍應臺一樣,等待着我的一個回頭?而我,卻像那位兒子一樣,留給了你一個冷默的背影。那天,直到深夜我都久久無法入睡。聽着窗外的知了聲,流下了來到這裏的第一滴眼淚……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了!我在心底無助地吶喊着。這夏季的夜晚,缺少了你們的陪伴,好冷、好冷!

徹夜未眠。第一個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夜晚,竟然如此黑暗。

關上回憶的大門,不禁試問自己:難道我也要像作者一樣,直到父母永遠的離去;母親由於勞累手上的青筋暴露時才能頓悟嗎?是不是太晚了?我不由地開始興慶,我能在父母年輕時,就明白了作者近乎一生的感受,看到了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如此地感恩一個作者,發自內心的感謝。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功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既然人生一定給父母留下一個個背影,那麼,請在留下背影前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讀《目送》有感13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目送》。

作者是臺灣作家龍應臺,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她兒子華安對作者從依靠到冷落,寫母親的蒼老,父親的病逝。我邊讀,邊細細品味着文字,文字沒有華麗的包裝,卻很真實。用像涓涓細流般浸透讀者的心,細膩的筆調道出了每個家庭都會上演的故事。

孩子在小時候對父母百般依賴,父母也對孩子寵愛有佳。但長大後,就獨立了,勉強接受母親的深情。而作爲母親,這個時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母親在目送孩子時,也是在經歷漫長的等候,等候孩子回頭看自己一眼,等孩子說一聲再見。但孩子永遠有自己做不完的事情,玩,上學,交朋友……他們覺得跟母親告別就是浪費時間,母親卻還一直等待着,盼望着他的回頭一瞥。可是,沒有用。

就像文中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而在生活中呢?母親在默默之中爲我們做了很多。而我好像一直在跟她作對。

比如在數學這個問題上,我對數學一竅不通,而媽媽非要讓我學好它,說自己當年數學學的好之類的.,爲此,我們經常在晚上吵架,原因就是她講的題我聽不懂,就這樣一晚晚把媽媽的髮絲催白了。

看了這本書,我深深感到,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成熟之中,父母也在一天天蒼老,父母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也許我們現在沒有什麼感覺。

我在腦子裏想:不要等花枯黃了再去澆水,不要等湖乾涸了才懂得水的珍貴,不要等父母躺在病牀上才知道孝敬。

我要開始孝敬父母了,現在——還不晚。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慢慢意識到我的成長,意味着與父母不可抗拒的分離。對於女孩子來說,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好好保護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我們與父母有緣分,世上家庭這麼多,爲什麼我降生在這個家裏?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仔細想想,上學放學……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目送。目送的喜,目送的悲,都是喚醒成長不可缺失的部分。我每天經歷目送,又在目送中成長。對於我《目送》和目送都彌足珍貴。

讀《目送》有感14

這周我讀了一本叫做《目送》的書,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寫的。

這本書是人生課堂中三本“作業”之一。我認爲這本書的意義重大,它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向我們闡述了許多的人生真諦。在人生的'道路上,父女母子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到這裏讓我十分感動,讓我體會到了一個老母親心中的辛酸。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讀到這也十分感動,這裏讓我聯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孩子,從小喪失父母,在他自己艱苦的人生當中,歷經社會磨難,讓他理解了生活的險惡。這也告訴我們,生活只有我們一個人走過去,父母不可能陪同我們一輩子。

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爲智慧必然來自孤獨。這裏我感受到:人生就是一個自我歷練的過程,在此修煉中我們往往都是孤獨的,我們只有在孤獨中學會思考,具備面對孤獨的勇氣,才能獲得真正的真理與勇氣。

讀《目送》有感15

王佳怡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在書中淡淡的談到。

那些憂傷,傷感,就像是柔軟的花,輪轉一年,又一年的開放,凋謝後,再次的歸來,可我們就是沉浸在這種種忽有忽無的憂傷,傷感之中,卻是那麼的發人省醒,那麼沉重,又那麼的記憶猶新。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是幽暗的感,就像是燭光冷照山壁,深邃,憂傷,美麗。這份感,是人一生,所要體會的一切,也是必須感受到的一切。

這種感覺,是孤獨的人,在茫茫大海中的小島頂點站着,眺望着水天一色的線,心中縱橫交錯的感受,卻無人訴說;是杜鵑不停地啼叫,拼命尋找家的陸地,那一聲聲,一聲聲苦叫,滿腔的難受;又是看着母親站在自己眼前,卻不認識自己的揪心······

我多麼想這世界,安靜到可以平息所有的怒氣與火焰;多麼想這世界,沒有那麼多銀白灰暗的髮絲;多麼想這世界,沒那麼多催人淚下的熱戰。讓這個世界所有的.撕心裂肺,隨着燦爛的陽光,隨着璀璨的星光,就像倒流的溪水,永遠藏之心底。

我的夢也許就像是圍繞着山峯的輕霧,小小的想着,只是希望這世界變得簡單,簡單的就像是單純的孩子。那些無必要的質疑,傷了單純;那些無必要的殺戮,傷了感情;那些無必要的離別,傷了人心。我想改變這一切的不必要,劃去這一切的不必要,把它們變成所有的和平和寧靜,讓所有人的瞳仁裏展現幸福。讓這片神州大地,像巨龍一般在天上飛舞,穿破厚實的雲霄,在空中翱翔。

所有的不信任,猜忌,一切一切的不協調,都將在我的幫助下,變成純白的白鴿,飛向宇宙深處……而後變成空氣,變成紗,變成塵埃,換來單純簡單的心。

一切都會變的。無論受多大的創傷,心情多麼沉重,一貧如洗也好,都要堅持住,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盡頭,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

我的夢,中國的夢,祖國的未來,在人心的成長下成長,在人性的成長下成長。祖國就是一棵參天大樹,樹上垂着無數的果子,它們名字叫善良、友情、真誠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