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精華15篇

讀後感 閱讀(2.2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目送》讀後感精華15篇

《目送》讀後感1

我的腦海中總浮現着這樣的場景——那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每一個人都要走過的路。路中,站着一個人,一個母親。她看着,目送着,凝望着。孩子像迫不及待離開巢穴的雛鳥,義無反顧、毫無留戀地奔向那個他們心中的“遠方”,奔向生命的綻放。可他們從沒有回過頭。

從沒有回過頭。

父母,已經飽嘗人間疾苦哀傷,正在漸漸衰老、退化,用他們蹣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敗、死亡。可時光卻不讓他們回頭。

不讓他們回頭。

這也許就是目送。這本書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筆觸,緩慢而又憂傷地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絕決冷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體會到人間深情以及離別惆悵。

其中,我記憶深刻的是《回家》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個女兒牽着母親,好不容易纔把嚴重失憶的她拉上了火車,而那母親卻鬧着要回家。女兒明白,媽媽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那曾經美好、溫暖的快樂時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親:

“這班火車會帶你回家。”

看過不由心酸。一個腦萎縮的病人,連最親最愛的孩子也不記得了,卻只記得“回家”。

在這個時候,面對記憶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母親在“回家”這個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遠。她固執得不讓你追上。

人生無非就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相送。

當那英姿勃發的年輕的孩子腳步慢下來,面上滄桑起來,明白過來回頭看看時,卻只能看見蒼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蹣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們的父母中年時的目送一樣。

永遠追不上,趕不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現在這個節奏快得嚇人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父母的苦心,看一看時光的流逝。當某一天你明白了“停下來”時,其實就已經錯過了。

我不希望之後我的人生會有那麼、那麼多的後悔、心痛,所以,不能總想着“之後”再去珍惜、去懷念,而應該從“現在”開始,作出一些改變。

《兩本存摺》中寫道:“‘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多一點時間的付出,生命中就會有更多的美好和溫暖。

也許,當愛人不得不“遠去”時,我們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但在離別來臨之前,我會一直陪着你,走好遠好遠的路,看好多好多的風景,說好多好多的話。

就算背道而馳,也請你,回回頭。四目相對,相視一笑,足矣。

《目送》讀後感2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好”,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推薦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母親,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正因——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我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我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爲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後感3

對於龍應臺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爲人子,身爲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漸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說法。說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它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目送》讀後感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爲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爲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了龍應臺的《目送》,被開篇的這段話吸引,看到她描寫的目送父親遠去,目送孩子成長,我潸然淚下,人生匆匆幾十年,要告別的東西太多,所以珍惜當下!

今年兒子就要讀幼兒園了,想象着他走出家門,返身向我招手,說:“再見!”心中就好不捨,那些襁褓中的記憶,那些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時光這麼快就過去了,我多想像從前一樣,再多抱抱他,但是他的'生命中,會有越來越多我不能陪伴的時光,母子一場,他終究會去過屬於他的人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想象着那個小小的背影離我遠去,簡直心如刀割。

我想大聲地告訴全世界,某天早晨,我要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爲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

我把他交給馬路,告訴他遵守規矩沿着人行道而行,過馬路左顧右盼,看清楚了再走,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我把他交給學校,告訴他聽老師的話,但我不能掌控他到底收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某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當然,他也會接觸網絡,瞭解新聞、聽音樂或看電視、電影,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麼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義、善良,還是學會圓滑、詭詐?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他對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將幫他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

一切的擔心,恐懼都只是這個只具備三年媽媽經驗的我的想法,禪語說:“片片雪花不落旁處。”解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好吧,就這樣吧,作爲媽媽的我,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目送你遠去,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6

但願你的眼睛,只看得見笑容,但願你流下每一滴淚都讓人感動,但願你以後每一個夢不會一場空。——題記

“理想”這個東西,在我眼裏,總是虛幻莫測。幼時,在玩具堆裏,翻出那一把自己鍾愛的小玩具,別在腰間,彷彿自己真是一名警察;小時,在爺爺的軍帽,在電視的“升旗”“閱兵”儀式的影響下,總是憧憬着自己能成爲一名保衛祖國的軍人,戰士;等到上學後,又發現教師纔是最最高尚的職業,孜孜不倦,循循善誘,爲了學生,辛勤奉獻;爲了強國,教書育人;等到後來,讀過魯迅,讀過郭沫若,讀過林清玄,朱自清,老舍,冰心……的書後,竟然在墨香的`書海里難以平復心情,又繼而勵志要成爲一名作家……

記得這本《目送》是和《繁星春水》一起買的,依稀想起買完這兩本書後,回來的路上正好下起了雨,那天我讀《繁星春水》讀的特別認真,之後,總是在作文中有的沒的提上兩句,覺得特別有文采。再後來,老師佈置寫一篇讀後感,我便寫了上述者,沒想到竟然還在丹陽獲了獎。這一次的作文書目中恰巧也出現了《目送》,我便翻箱倒櫃地找到它,有些灰,但裏面的書頁還都是嶄新的。

我隨手翻閱,僅僅讀了《代序》部分,就愛上了這本書。有些後悔,爲什麼讀繁星時,沒有發現竟然還有一本更值得閱讀的書籍呢,而把如此一本好書擱置在角落了。三天,我便把這本《目送》翻了兩遍。這是龍應臺的一本散文集,“人生三書”中的最後一本。七十三篇感性的散文拼湊起來。寫了父親的患病離世,母親的年老失智,兒子的成熟離去,以及自己對人生所有的更爲深沉的思考……

《目送》的第一篇文章也叫《目送》,目送過父親和兒子(安德烈)的離開,我不知她當時內心深處到底有多煎熬難過,但是那平靜理性得讓人揪心痛楚的筆觸,彷彿是寒夜裏泛着冷光的碧竹,外界的蕭條瑟瑟,荒蕪慼慼,可能使竹竿也感到很落寞,但竹心依舊翠綠,龍應臺依舊冷靜,使得她,以及她所愛的人像竹一樣得以平行前進,依然向上生長。

可以發現她一向尖銳的筆鋒在這本書中明顯減弱了許多,是否是她也飽嘗人情冷暖,博閱滄海桑田,而對世界對親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呢?

我一剎彷彿讀懂了《目送》,讀懂了龍應臺,我若真成了作家,是否會像她一樣在平淡的日子中,品味出摯愛親情;在歲月的變遷中,醞釀出深邃哲理,在人世間的花開花落裏,而又唱出一首動人的歌呢?若她一般,一掬花葉便是一個世界了。

《目送》讀後感7

這個寒假是孩子上學九年來最短的一個假期,也是學習任務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親戚回來,孩子告訴我說:”爸爸,你還有一個作業別忘了,寫一篇讀後感,要認真地寫。”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該靜下心來了……

是呀,已有很長時間沒有如此細緻地閱讀一本書了,早已習慣各種網絡的碎片化、娛樂化快餐閱讀。靜下心來讀《目送》,才體會到這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與心靈的對話!從書中彷彿走來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將到來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爲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反覆地讀着這段驚心動魄的話,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想象得出這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爲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8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女母”只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一輩子看着他背過身去。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着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揹着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追逐別人的背影。但是,當你轉身的時候,你會發現,總有人在我們身後默默等着你。背後總有強大的後盾。他們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求回報,但我們從未真正給過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着你的背影。他們沒有留下來,也沒有後悔。你轉過身來看着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裏的一隻溫柔的手,當你恍惚的時候,東西隨着星星移動。當你真的轉身看他們的時候,黑髮如墨,現在卻被冰雪覆蓋。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卻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他們看着你轉身,只笑,誰能知道內心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在等你,只有父母一直在守護你,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關心你。

龍應臺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夏天,涼風吹在臉上,綠柳在風中遙望遠方,就像媽媽一樣。我媽媽站在柳樹下,看着我後退的背影。我轉頭看她,她的目光一寸一寸隨着我移動,眼神中帶着愧疚和失望。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她沒有和我一起去。因爲她知道有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等着她。我有點失落,但還是一個人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爲我知道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100米,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摔倒的時候有尊嚴的摔倒;膝蓋有血的時候,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當你的痛苦不堪時,你用什麼樣的表情面對別人?如何看待內心流血的創傷,如何在一頭栽倒時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心臟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該怎麼清理?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然而,隨着我們的成長,許多人關心我們,他們在等着我們。但是這條路註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畢竟,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實,面對未來的挑戰。在路上磕磕絆絆是不可避免的。跌倒時站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修行的路永遠是孤獨的,因爲智慧一定來自孤獨。

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後。這條路上永遠只有你一個人。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銳。願我們每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都平安。

前面的路不容易,但是一路上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着我們,所以你要堅持下去,因爲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障礙只能一個人通過。有一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9

第一次看到《目送》這本書是在母親的書架上,瞥過那些書時,目光在這本書上停留了一會,我開始好奇,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之後寫了一本什麼樣的書。“目送”,只是一個傷感眼神、一個普通的動作,而在龍應臺的筆下會是怎麼樣的呢?《目送》中有73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翻開《目送》的第一篇,第一篇就是《目送》,這一段中有一段話深深地震到了我:“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讀到這一段我的心像被針狠狠地紮了一下,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離別,也沒有目送過別人,但是在作者的字裏行間中,我讀到了那一抹憂傷,但也就是這一抹淡淡的憂傷,深深地刺到了我。

從和父母的離別中走出,繼續讀着作者的文章,我又停了下來,我現在看到的一篇散文是《胭脂》。這篇散文的文筆十分細膩,細緻地描寫了母親那滿是皺紋的手像蛇蛻掉棄置的幹皮,讀到這裏我不禁十分痛心,母親爲了孩子們操勞了一輩子,最後就像是蛇蛻掉棄置的幹皮一般,這個世道真的太殘酷了,被母親帶出來的`孩子,有成就了,就各奔東西,遺留下了苦苦操勞的老母親,淚點極低的我不禁潸然淚下。

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自己?生命是一場漫長的旅途,長到無法衡量。你目送着從前的那個青澀的孩子慢慢地遠離你,一點點,一點點走進柔和淺淡的光裏。你凝望着眼前的那個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向遙遠的未來,未來是一片漆黑還是無限光亮,你無從得知。親愛的你,站在生命的中點,目送着從前的,新的自己漸行漸遠。時間一點點蒼老,背影-----清晰,模糊,變淡變淺,終究還是不見了。目送着一個個和你有交集的人在稍作停留後又遠去,卻毋庸置疑的帶給你溫暖與美好,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站在旅途的中點站,你向左看,向右看,不斷地目送着形形色色的人離開,也目送着自己越走越遠。

《目送》讀後感10

在一個月前,我們開始了《目送》一書的閱讀。

這本書,深邃、憂傷而又美麗。它蘊含了作者行走人間幾十載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而我最喜歡的散文,莫過於《目送》與《回家》了。

在《目送》中,作者描寫了兒子華安與父親。隨着時光的飛逝,兒子在慢慢地長大。而他對“我”的態度卻也在慢慢地變化。華安從一開始對周圍的膽怯,對母親的依賴,到長大後“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中我感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蒼涼。在父親的逝中,“我”目送着他,掠開了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的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究竟是帶着怎樣一種心態去寫的呢?在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中,她看着親朋好友的背影漸行漸遠,夕陽灑下泛着紅暈的光,空蕩蕩的小路上,又只剩下了她一個人……這是何等的淒涼!

如果說,《目送》寫的是“人”的悲歡離合,那麼《回家》寫的就是“家”的物是人非。

作者帶着母親與三個兄弟準備回“家”。在火車上,母親十分惶惑、不安與迷茫。儘管她心裏明白,曾經的“家”已經只不過是一座空蕩蕩的房子,可她依舊不願相信,真正的“家”已經不在了。

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裏,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裏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着她的臉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可這段時光已經消逝了。

時光匆匆,物是人非。“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卻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龍應臺如此寫道。

《目送》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深邃的生死筆記。時光匆匆,時間就像是一個曾與你相識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你瞥見了他的背影,想伸手挽留時,卻發現他早已消失在了人海的盡頭。而你的眼中,卻多了一分滄桑,少了一絲稚氣……

《目送》讀後感11

有時,任何形式的愛都會感動人心。——題記

偶然,發現書架上靜靜地躺着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着,想要尋找一點關於這本書的記憶。可是很不幸,我似乎並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現腰封上有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的主旨所在。讀完,發現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可是這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

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溼了人羣。因爲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知是什麼原因,樓下的'通道內停放着多輛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輕有重的自行車,可能是自行車也想進來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來就狹窄,加上這些自行車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羣,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們進出都要側着身,慢慢的挪出來,以免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了這些“龐然大物”。

忽然,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皺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側看去,發現那裏還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輛自行車的車頭,左手握住三腳架,把它搬到左側。然後把所有的自行車都搬到哪兒,一輛靠着一輛,排得整整齊齊。我看着這位氣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車的嗎?不,不可能!那他是爲了……

我正想着,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着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着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麼了,沒事吧?”爺爺頭上佈滿了汗珠,虛弱地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說:“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老爺爺也點頭了。

我正要搬時,才發現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溼潤了,心裏感到一陣陣的暖意。

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目送》讀後感12

一想到“目送”這個詞,我的腦海裏便會出現一幅悽婉的畫面:窄道、落葉、涼風、一雙含淚的眼、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當然這本書並不只是這樣,封底的一段話可以很好地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默,如燭光冷照山壁。

當我我得到這本書,我準備一天到晚捧着書馬不停蹄的讀、飛速的瀏覽。我知道如果這樣讀書會是囫圇吞棗,體會不了其中的味道。可是當我沉浸在其中時,我又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因爲它實在太吸引人了。就像有人說的,這是一本人生之書,其中蘊含的寶藏理應是被深深挖掘。我總是不忍錯過一字一句,因爲不論錯過哪裏,都是讀者莫大的損失。

龍應臺的文字,自有一種力量,讓你忍不住去接近,去品讀,它在荒涼與無奈中傾訴,在噪雜與混亂中低語。她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她的故事,會讓我不禁莞爾,也會讓我潸然淚下。她的情感,緩緩地,靜靜地,就涌入我的心田。《目送》包含了很多的故事,但是整本書是連貫的,寫進了一個人一生的感悟。每當我翻開書頁,便會沉浸在書中不可自拔。

是啊,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數次的目送,期間的情感或是充滿期許、或是依依不捨、或是肝腸寸斷。記憶中的那些片斷,都是時光長河中的一粒小傻子,我們只能呆立在岸邊,目送着它們隨着河水奔流而去,向着大海的方向,自己卻無力挽留。或許那個方向,也是我們最終去到的地方吧。目送,是對故人的目送,對情感的目送,對時光的目送,以及最後,對自己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曾被多少人口口相傳。其實不論父子母女一場,這世間所有的情與物,不都是這樣的嗎?

合上書時,我總是在思考。我也是慢慢地、慢慢地瞭解,慢慢地、慢慢地體會。我們在目送中失去那麼多,可是又在目送中得到那麼多。我會珍惜生命中的每次目送,直至人生時光的盡頭。

就像封底的一句話所說的: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13

坐在窗臺上,靜靜地聆聽淅淅瀝瀝的雨聲。

突然被一句刺耳的話語吸引住了。低下頭,原來是這樣:一位中年男子又準備遠出務工了,八十老母怎麼捨得,堅持送行,一路上嘮嘮叨叨,男子無法忍受,回頭說:“好了,別說了,我走了!”說完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了。

頓時,老奶奶的臉色變了,一臉的失望與無奈,本來多高興的,霎時有些凝重,一時間,思緒紛飛,想起了昨天看完的《目送》。

慈母目送

龍應臺的孩子華安到國外換生,龍媽媽到機場送行。告別式,例照擁抱。龍媽媽將頭貼到兒子的胸口,但兒子並不十分樂意強忍着母愛的深情。

兒子華安隨着隊伍慢慢往前挪,龍媽媽站在原處不肯離去,目光隨着兒子的挪動飄忽不定。龍媽媽一直在等待着兒子的回頭一瞥。突然,兒子在海關口停留了片刻,然後拿出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但龍媽媽依舊在站在原地,看着兒子消失的那扇門。

這就是目送,這就是慈母的目送,這就是天下最偉大的目送!

善待目送

母親是愛孩子的.,善待他們的目送更爲重要。

在她們爲我們目送時,回頭看看,表示自己的留戀與不捨,又何嘗不妨呢?在她們爲我們目送時,轉身做個手勢,表示:“一切順利,請放心”,又會怎麼樣呢?在她們爲我們目送時,站在她能看得到的地方,給他們打個電話,又怎麼不好呢?……

珍惜目送

人生中的目送並不多,尤其是慈母的目送更是少之甚少,珍惜目送是最重要的。

在母親堅持要送你出門時,不要猶豫不要思考,應脫口而出:“好的!”這纔是母親最想要聽到的答覆。在母親要在目送前擁抱你時,不要說:“不!”應該真誠地接受母親的擁抱,因爲這是目送錢啊最珍貴的東西……

在離別前,珍惜目送,就是對母親最大的回報,因爲兒女的關心與順利是做母親最大的幸福。

但在生活中,光珍惜目送是遠遠不夠,我們應學會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學會珍惜他們,你會收穫自己最無憂無慮的快樂;學會珍惜她們,你會享受到世界上最溫暖的愛;學會珍惜它們,你會感受到自己呢你心深處最大的滿足……

《目送》讀後感14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捨,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終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明白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境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能夠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後,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後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終也只剩下自我一個人去應對人生,獨自應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一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之後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厭惡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揹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爲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應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一天晚上家裏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僅有離開了纔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僅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明白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以往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爲烏有,以往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終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迴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後也要堅強的應對人生。

《目送》讀後感15

在目送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爲之顫動。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爲人子,身爲母親,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成爲青年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與父母形成代溝,這時父母只能目送着我們越走越遠。當我們中年,老年時,我們終於理解了父母,可這時,他們已經老了,要離開我們,我們無力追趕,只能看着他們離開我們。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父母的目送中,有着殷殷的期望,諄諄的教誨。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成長,在父母的目送中學習生活。當我們明白了父母的目送的含義時,我們將會是多麼的感激父母用目光織出的激勵與深情,引導我們走向正途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