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5.27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烏合之衆》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1

《烏合之衆》是一本很有名的書,當出現反智、集體、己方辯論勢力弱小的時候,面對氣勢洶洶的人,總會有人來一句:像《烏合之衆》裏說的一樣……,就像現在一提到小鮮肉,流量現象,總會有人提,就像《娛樂至死》裏說的那樣……

總之,基於這個原因,我去看了這本書。

《烏合之衆》與其說是痛斥反智集體,不如說是教人如何領導羣衆,在字裏行間談到了集體的特點,以及和集體的相處辦法,譬如有一條:如果想得到羣體的支持,那應該和他們保持距離。

就像在封建社會的皇帝一樣,一定是保持足夠的神祕感,並且用禮教來保持這種神祕感,一旦皇帝的神祕感被剝奪,隱形的威望、信仰和共識也會崩塌,自古以來可能威脅到皇帝威望的功高震主之輩,莫不下場悽慘。

衆是衆人,烏合大致是說盲動、被裹挾,羣衆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一旦共識達成,那麼個人的力量再大,思想再清晰,也難免被裹挾,得意洋洋出來異於常人的,通常會被暴力消滅,只有力量到扭轉羣衆信仰地步的人,纔有資格繼續挑戰。

然而,一旦變成羣體性的時候,也意味着會失控,一開始創造、煽動相關民意的人,往往也被民意所吞噬和裹挾。

由此,我們恐懼羣體,恐懼自己被羣體所支配,同時擔心有人支配着羣體,羣體的惡,莫過於多數人暴政下,對人的摧殘。

羣體也有善,但往往包括2個特點,1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再善的羣體也會有人覺得惡,2是這種善良,往往是彼之良藥,我之砒霜,對一些人總是不好的。

《烏合之衆》透露出來的.羣體性的惡意,讓人不寒而慄,可一旦社會進入到那種情況,衝突不斷,被羣體裹挾着的,羣體本身,帶領着羣體的,誰又會是這個環境的幸運者呢?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2

可能是最不像讀後感的讀後感了,《烏合之衆》這本書讀下來總覺得哪裏不對...一開始慕名而來,被推薦的理由是:能夠對羣體不理性行爲有更深刻的認識。

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只能看出來一句話:羣體是不理性的。沒有論證,依靠修辭不斷豐富。

後來,每當意見相左者狹路相逢,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偶爾會見到雙方援引書中金句用以嘲諷,成爲了無端指責的幫兇,我覺得很有意思,一些想法在此記下:

這本書劃分了兩類人。

一類人是通篇都在描寫的,那些被放在人羣當中,變得膽大妄爲,勇敢非常,失去理智的人們。

如果某件事是不理性的.,那麼看穿它,揭露它一定是理性的。

所以另一類人雖然隻字未提,卻每一個段落都沒有缺席。是作者,是預設贊同意見的讀者,是擁有理性的,人羣之外的人。

當你接受了這套“烏合之衆”的邏輯,並在相當數量的公共不理性事件中找到了現實依據,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竟然冠冕堂皇地變成了一套理論而被信服。

這些看穿社會心理的“精英”從哪裏來?

如果“理性人”來自於“烏合之衆”,那烏合之衆本身就是僞命題。

如果這些“理性人”永遠區別於“烏合之衆”而存在。其真實性本身就違反直覺,需要論證。同時,這將是對公共話語權最大的壟斷,如果有人永遠是對的,那還關對錯什麼事?

邏輯自恰的答案只能是後者,而後者的價值判斷讓人恕難苟同,事實判斷也缺乏證據。

頗像《1984》中真理部的手筆。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3

《烏合之衆》這本書出版於19世紀末期,結合19世紀的時代特點來看,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十分新穎且具有震懾力的。即使是現在,在讀到部分內容時,也會被作者深刻的觀點所吸引。但是,由於本書的出版時間,很多內容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羣體的含義。他指出,並不是一羣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稱作爲羣體,而是有共同的目標的'心理羣體,爲自己的論述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羣體進行分類,對其的心理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第一,羣體具有無意識、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責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現傳染現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氾濫等特點。第二,羣體的感情具有衝動、誇張、輕信、單純、保守、偏執、專橫等特點。第三,在羣體中,道德觀既有放縱個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樹立行爲道德模範的作用。

其次,對領袖的特點及經常採用的方式進行闡述。第一,領袖是某種觀念的忠實執行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名望,經常採用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說服羣體。第二,領袖在羣體中起着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多數羣體並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做決策的人往往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書中,作者雖然對羣衆爲什麼形成這種心理特點做出了簡單的解釋,但是,往往出現邏輯不通順的現象。由此可見,作者的觀點十分簡單,採用的是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來說服讀者。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4

《烏合之衆》被專家學者們公認爲目前已知的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是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於是這本連他自己都沒太在意的書在1895年出版後,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地傳播着,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直至今日,這本著作依舊深深影響着當代社會,衝擊着我們的內心世界。

不知是因爲筆者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當中,從小接受着社會主義思想,還是閱歷尚淺,以致於無法理解書中的某些內容。初次翻閱此書時,感覺作者的言論就像一把銳利無比的長矛,直擊內心,文中充斥着“不得不剋制”“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可能”“瘋狂的憤怒”等一系列侵略性很強的字眼,對於崇尚“中庸”思想、凡是不說絕對的中華民族而言,似乎如此不可理喻和蠻不講理。但慢慢沉浸於此書當中,又時時刻刻感受着其中的道理,似乎並非總是“一派胡言”。或許是習慣了戴着面具面對一切,當有人試圖粗魯的摘下你的面具時,會惱羞成怒,會氣急敗壞,然後指着他的`鼻子罵一頓。無論如何,筆者在內心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讀完了此書,沒有了初讀的不解和不屑,也沒有完全的認可。謹以此報告記錄下感想,或許不知所言。

作者在文中最後說道,“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後,當這個理想失去優點時,便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或許這就是《烏合之衆》的當代意義所在,縱然書中有些言論看來過於偏激,卻不影響其文學地位。盲從中帶點理性,迷信時帶點懷疑,這是對社會所有“羣體”的告誡和啓示。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5

這本書從我翻開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橫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書的理論性內容太多,列舉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議會,教會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識體系,一邊揪着字,一邊還要查書中所將事件幫助理解作者要論證的主題,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我心裏的預期時間以爲有二十幾個小時,結果看完之後數據顯示是8小時56分,驚!

看完之後,對我原本的一些觀念有很大的影響,之前一直以爲“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書中說道“羣體的無意識,羣體的易感染,羣體無認證推理能力,羣體多變,羣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這些概念,例證羣體智商並非個體智商之和,因爲羣體屬性,羣體智商可能低於組成個體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網絡水軍,網絡暴力,意見領袖對事件分析及風向的影響,遠一點點,文格時期暴民跟風站隊這些不就是烏合之衆的行爲嗎?很好的解釋了,在早期中日、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候,會出現中國人打砸自己同胞資產的現象,他們往往好多都是狂熱的激進分子,甚至打着愛國主義的旗幟,行使醜惡的個人意圖。

如何在羣體中保持坦然、淡定,不當烏合之衆,在勒龐看來,最爲有效的`方法就是儘量少受點機械的應試教育,多一點獨立思考。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背書和服從,而非引領文明進步所需要的開拓精神、個性、判斷力、經驗等,而這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6

早就聽聞這本暢銷書,近日得以讀一下。讀完之後其實挺失望的。

總的來說就一個字:亂。雖然這本書是層層遞進的論證觀點,也採用了一些歷史情節來證明論點。但是至少不能說服我。而且能明顯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傾向。

在有些時候,人作爲羣體存在確實顯得智商很低——此時符合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爲不代表作爲羣體就是拉低每個人的智商的原因。個人認爲有些時候不得已採用所謂“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結果。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即書中所謂“作爲獨立的個體”來看——當然可以顯得自己很睿智。但是那些辦法除了作爲馬後炮外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想起了一個說法:古代皇帝常常採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但這並不是因爲皇帝不聰明,是因爲那些“上策”實際上很難實現,即不具有“可操作性”。丘吉爾也對二戰之前各方面的種種決策做出過事後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那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種單純批判的書乍一看會顯得很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正如這本書——作者說歷史並不可信,然後拿一些歷史故事來佐證他的論點。另外,拿一些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來批判其愚蠢之處,總是顯得“事後諸葛亮”,也並不能顯得作者很聰明,很正確。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7

這本書是研究羣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衆都是怎麼想的,心理學上的羣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羣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託於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羣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羣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麼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後也會形成羣體白癡或者羣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羣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衆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爲無論站在哪個人羣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爲傻子,即使是專業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百戰,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生。

其次,獨立思考纔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羣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彙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羣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威,特別是關於未來的學問裏,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裏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羣衆,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8

人多力量大?不見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勒龐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認爲羣體中往往會存在極少部分的聰明人,但會被羣體的主流意見影響,從而變得隨大流,但人類社會的進步又一直都是少數精英人士引領的。

書中引起多起歷史事件,尤其是通過法國大革命事件,作者認爲羣體永遠遊離於無意識的領地,會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無動於衷,他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親信外,再無其他可能。

勒龐還認爲一個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養的,但是羣體可能變爲行爲受本能支配的野蠻人。羣體是情緒的.放大器,如果恰當的引導,就會創建和諧社會,如果被壞人利用,就會變得無節操、無下限。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在早期中日、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候,會出現中國人打砸自己同胞資產的現象,他們往往好多都是狂熱的激進分子,甚至打着愛國主義的旗幟,行使醜惡的個人意圖。

如何在羣體中保持坦然、淡定,不當烏合之衆,在勒龐看來,最爲有效的方法就是儘量少受點機械的應試教育,多一點獨立思考。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背書和服從,而非引領文明進步所需要的開拓精神、個性、判斷力、經驗等,而這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啓發。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9

《烏合之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全書集中闡述了羣體以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在作者的闡述以及舉例中,我發現了與之類似的種種社會現象,這讓我產生了共鳴。也讓我明白到爲何它在心理學書籍中的地位如此之高。

在書中,勒龐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也展現瞭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

正如當今社會常有的網絡暴力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非常偏執,且具有強烈道德感的特徵,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羣體往往不善於思考,他們只會單純地認定一句話是真理還是繆誤。這是個人意識在羣體中不斷缺失的表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服從於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而被羣體化的人們也會因爲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於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羣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羣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卻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

所以,對於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的重要。作爲學生的我們,不應該成爲上文所述的那些被羣體化而失去明辨是非能力的人,而應該從現在起,努力堅定自己不跟風,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隨波逐流,凡事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做最獨一無二的自己。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10

本書所謂的烏合之衆,是指羣體在聚集狀態下的選擇不存在理性。

不符合邏輯。其所做出的選擇基本只依賴情緒、感情。這種情緒、感情主要來源於民族的歷史習慣、維護團體利益的必要等。從這個層明而言,宗族、村莊之間的爭鬥和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並無區別。

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中,羣體中的個體沒有主見,他們會盲目相信具有強權、威望、人格魅力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的意見亦不必理性,空洞的、畫餅的、概括的意見遠比具體的`、詳細的意見更容易被羣體接受。這種意見應該在具備確定性的基礎上留有被羣體自行想象的空間,從而讓羣體達到自我認可的效果。這種意見必須不斷被反覆強調,且具有情緒上的感染性(所以民族主義是最有效的工具)。

作者在書中把這羣烏合之衆看成無用的羣體,然而現實似乎並非如此。特別是在民族主義、國家意識的影響下,這個羣體更容易通過自我犧牲去換取目標的實現。

關於烏合之衆在民主中的破壞力,因爲羣體更容易被情緒而非邏輯打動,很多政策的出臺只是爲了迎合羣體而非惠於羣體,因而更注重於短期的出彩忽視了長期的利益。所謂的民主也在此過程中退化成了採取一切手段博取選票的街頭政治。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語言的力量在其中具有最爲重要的作用,用怎樣的詞語煽動情緒、批評對手的同時又不表露自己的主張、如何誇誇其談但又不明確許諾。

努力時刻保持警醒,避免落入情緒的陷阱。當然在一些無關大局的場合適當加入其中也無傷大雅,畢竟羣體間的社交人與人之間紐帶。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11

《烏合之衆》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爲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衆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衆》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爲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爲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爲後來者開啓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12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裏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裏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羣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爲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衆》即使裏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爲世界名著廣爲流傳,是因爲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羣體行爲的分析鞭辟入裏,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衆》纔會成爲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羣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13

《烏合之衆》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着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羣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麼點?這麼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羣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羣衆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衆情緒此時處於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羣體只會認爲出的少了,從而引發“衆怒”。這羣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並不是所有的羣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衆》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衆這種行爲、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爲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爲“烏合之衆”。

《烏合之衆》的讀後感 篇14

《烏合之衆》,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爲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衆”,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後。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於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後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彷彿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的大衆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個羣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於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衆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衆,便失去自我,成爲烏合之衆,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羣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着跑?最後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衆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爲對於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羣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於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羣體烏合之衆的特徵,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Outside the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羣體的感性,漂浮在羣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