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1篇

讀後感 閱讀(3.1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1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它刷新了我對讀書的認識。以前我是爲了學習新知識,爲了享受讀書的樂趣,甚至是爲了炫耀自己的好學而去讀書,實在是太膚淺了。

這本書給了我全新的認識,奧野覺得讀書應該是爲了與書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瞭解他的想法,促進自身的思考,從而吸收精華,爲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認真消化書中的內容,使之對自己有益。

有了這個目的,所以纔有了選書、標記、筆記、書評、重讀這一系列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由此纔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書名中的“有效閱讀”是全書的精髓!此書文字簡單,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更適合初步學習閱讀方法的學者。

我以前覺得專門花時間做筆記,寫書評,太耗時間了,而且這個過程不那麼輕鬆愉快,所以一直都沒花什麼精力去做這個。但是,恰恰是這些耗時、燒腦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們思考和成長。

做筆記,寫書評,正好是一個重新消化吸收、檢索知識的過程,它促使我們提煉精華,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層認知,從而改變原有的思維和行爲,促進生活的變化。

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生命!

書中一個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時間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從客觀角度看,確實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過程中,主人對房子的建造過程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和工人們有更多的相處和互動,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並未因此而耽擱。這些浪費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記憶將成爲房子的寶貴的精神價值。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但並沒有浪費生命!

讀書後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費時間,但並未浪費生命啊。對書籍的精煉、思考和輸出,正好是知識重組、迭代的過程,它會把作者的思想,一點點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促進自身的改變和成長。

記得有一個補鈣的廣告,補品不光要營養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體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營養,只是從身體裏過一道便離去,也是沒有意義。看書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接觸了多少新知識,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識。

從現在開始,認知消化讀過的每一本書,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很期待後面讀書的收穫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2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資訊和太少的資訊一樣會阻礙理解,尤其是在當今時代,媒體的資訊猶如傾瀉一般阻礙人們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體的目的不純。上層知識分子的觀點和態度被一羣聰明的人通過華麗的辭藻、用心選取的資料和統計數據,精心設計包裝起來。他們的目的是人們可以不費力的得到結論,是帶有導向性的。而很多人們的反應正如他們希望的的那樣,全盤接受。更嚴重的後果是人們習慣於接受現成的觀點態度,忘記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書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寫的人們生活在思想牢籠裏的看法是一致的。媒體帶着別有用心的目的向讀者傾瀉他們包裝過後的觀點和態度,當人習慣於接受現成的觀點時,這些觀點就像一根根鎖鏈四面八方的將人們圍住,密不透風。

如何破除這種狀況,我想在這裏重複我以前寫的東西。

未經審視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經審視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沒有關聯的,認爲是理所當然而從來沒有質疑的,經不起批評的想法。如果真如書中說的`那樣,媒體帶着包裝過後的觀點和態度,希望人們毫不費力的接受他們的東西,那麼在人們腦海裏就會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就會變成所謂的未經審視的想法。

哲學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思想牢籠。哲學的一般過程是發起疑問/質疑,思考探究,得到結論,清晰表達,論證。其中第一步質疑的對象就是未經審視的想法,就是媒體傾瀉給我們的結論。通過哲學的一般過程,我們基本可以弄明白應該相信哪些觀點,不相信哪些觀點。這裏邊還有很多東西,比如概念,邏輯,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覺這本書挺難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別的散,讀了一部分感覺只是學了幾個離散的問題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閱讀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閱讀的藝術是指閱讀遇到不理解的東西,不借助任何外物,僅僅依靠對字句的琢磨,將事物理解。閱讀有三個目標,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娛樂。什麼狀況下會爲增進理解力而閱讀,一開始理解程度不一樣,讀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範圍內。閱讀四個層次分別爲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礎閱讀:識字的閱讀;檢視閱讀,有限的時間內讀到最好;分析閱讀:無限的時間內把書讀到最好。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3

美國教育學家埃德加·戴爾研究出的“學習金字塔”表明,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而通過做報告等親身體驗能夠記住90%,因此思考和實幹纔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和目前我們所接觸的主流學習方式是很不同的,單純的閱讀,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優點僅是信息獲取的速度和數量。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發生,並不是我們讀書的本質目的。我們會停留於自己已經擁有了這段知識的錯覺之中,並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捨和判斷。而且,即使我們已經多次閱讀,也無法在腦袋中留下過多的印記。我想,有過相關閱讀經驗的人,都會了解這種情況。

分享一個我的懶人筆記法:關鍵點截圖→關鍵字標註→回憶召回。這個方法花費時間極少,使用方便,具體方法如下:

閱讀電子書或紙質書時,遇到陌生的知識點、新穎的'觀點、論證過程等,在看書的間隙:

①使用手機截圖(電子書)或拍照(實體書),注意圖片需要包含頁碼

②截圖後可以標記簡介概要的關鍵詞,傳輸到微信“文件傳輸助手”便於記憶和查找

③在需要時,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闡述和論證。而是通過查找關鍵字或翻看圖片,成爲這一部分知識點有效的觸發鍵,主動召回記憶,這樣理解會更深刻。主動召回,意味着記憶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僅僅停留在重新閱讀段落之上,不過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紹的知識和觀點,不假思索地“吸收資訊”,是低效的讀書。而關鍵詞或關鍵圖片的有效信息查找,會真正做到對此段內容的融會貫通。材料和觀點,會在需要用到的時候呈現或調用,做到靈活運用。在標註出關鍵詞,讀後感以及此段觀點、素材以及可做何種思考之後,一切交付於大腦,它自會建構出錯綜複雜的思維網絡。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每一處觀點認真思考,主動建構出關聯性。如果單純做筆記,停留在記憶的層面,而不是被啓發、主動理解的層面,讀的書也不會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對單純的看書,更立體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長遠收益。讀書是學習,思考也是學習。讀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學以自審。讀書是一個吸取精華、丟棄糟粕的過程,而做筆記、思考、實踐是鞏固這些精華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徑。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4

在《中國教育報20xx年度教師最喜愛的100本書》中,看到了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由於職業習慣所以就對這本書特別關注,在噹噹看了簡單的書評後,就決定要閱讀此書。書中提出不少東西和我曾經的閱讀體驗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帶領我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閱讀世界,讓我能夠更好的把握閱讀,提升自己閱讀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在於:書應該怎麼讀?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閱讀,通過在閱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閱讀纔會收效越大。閱讀的目標,是爲了獲得資訊,以及爲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麼一段,說真正的閱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爲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我們是如何理解讀書的?抱着某本書,從書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那就是讀書?我平常在讀書的時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書,但在看完書之後,有時卻覺得記不住,或者領會不到書中的意義,這樣的讀書方法“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讀書的目標不明確,更沒有任何方法可言,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讀書只是爲消磨時間甚至是催眠,有人讀書是爲了個人學業,有的人讀書時爲提高自身,有的人讀書就是純粹的喜歡,閱讀目的多種多樣,個人認爲,不管何種目的,何種方式,只要能拿起書籍,開始閱讀,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要培養孩子們從小就對讀書產生興趣,不要強行規定他們那些書能讀,那些書不能讀,關鍵在於家長的正確引導,言傳身教,讓讀書成爲他們生活的一種常態,那麼他們將會獲益一生。

如果說每本書都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我們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於迷失途中。它教會人們避免在書山中毫無頭緒地亂轉、走彎路,儘可能減少讀書時的迷思困擾,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讀書的愉悅。它時刻提醒人們,要做一個主動的讀者。閱讀不僅是消遣、獲取信息,而是挑戰自己,讓心靈豐富、成長的過程。相信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樣,久而久之,堅持下去,讀書便會成爲一種習慣、一門藝術!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5

退伍後我踏上了工作崗位,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什麼都好像改變了,又似乎什麼都沒有變。讀書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家住遠方的戰友,雖然偶爾能想起但卻又不常聯繫。從以前熱鬧喧譁到現在漸行漸遠,什麼時候、什麼原因我們之間產生那麼遠溝壑?說實話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間碰到一位良師在給我上課的時候談及如何閱讀以及閱讀的益處我才感覺到真的好像很久沒有捧起一本書,在閱讀中獲取知識和靈感更是無從談起。

良師在上課之中推薦了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從頭開始,從如何閱讀開始。我這個人讀書習慣和我打乒乓的習慣一樣,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國演義》我竟是能5天從桃園結義看到了三國歸晉,裏面的內容細節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這次既然誠心誠意的靜下心要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也是頗費功夫,甚至帶着一點儀式感的打開快遞並叮囑兒子一起看,並不準其將書帶進廁所,一是怕捧書久坐對身體不好,但主要是嫌棄那污穢之氣染壞了這書香之風。

其實在提筆寫讀書感悟的'時候這本書我還是沒有全部看完,我也不準備爲寫感悟去加班加點、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爲這於我的初衷不符。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國小、國中9年的學習生涯,應該把絕大多數的閱讀本領學會了。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僅僅能達到閱讀的第一層次,那就是基礎閱讀。作者認爲,閱讀可分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而基礎閱讀又分四個階段,分別是閱讀準備階段、會學習讀一些簡單讀物階段、快速建立字彙能力階段、精練與增進前面技巧階段。回想自己的閱讀,似乎一直在閱讀的第一層次基礎閱讀上徘徊,用作者的話來說,還沒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所以總覺得自己沒什麼提高。我是這樣的感覺,我想一定也會有很多的人與我有同感,看來閱讀是無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煉,才能進入閱讀的更高層次,也才能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進步。

我是覺得當然世上很多書是不必也不配用這種方法去讀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的經典,若不如此這般,按作者的說法就屬於暴殄天物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有了這點啓示,我心中泛起一個念頭“閱讀!我王慧偉又回來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6

寒假很快結束了,信息綜合組的讀書會推薦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要求進行閱讀並在羣裏分享,本書很實用對閱讀也很有參考價值,共分爲四篇,講述了閱讀的層次、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等內容。書中的具體內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過大家的分享與精彩展現,大家肯定都熟練掌握了,在這裏我想結合閱讀本書,分享一點自己關於閱讀的一點想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個人認爲,我們在確立閱讀目標時,功利心不能太濃,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會出現一些功利性的思維與行爲,這對於閱讀興趣的培養及閱讀行爲的發生並不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將自己的閱讀目標定位在獲得利益或者想讓閱讀爲自己或別人獲利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把閱讀的最根本的價值給丟棄了,因爲不管是什麼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種“即刻索取”的心態-----即我要通過閱讀應該立刻獲得什麼或者取得什麼,而這種“即刻索取”的心態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影響,因爲有些時候的閱讀並不一定會立刻促進你取得什麼,或者使你成長多少,而這種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態在沒有獲得滿足時就會嚴重打擊個人的閱讀習慣,使一些人放棄閱讀,甚至是厭惡閱讀,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儘量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儘量讓我們的閱讀成爲一種嗜好,就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閱讀。這就像有些人“愛打牌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摘自網絡),其實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一樣,我們閱讀的目的也不應在於“功利”,而在於點亮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點亮自己的生活,個人認爲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開卷有益”的習慣。二是要有選擇優秀書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能力。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方面,我們的閱讀就不會是一種“逼迫”,更不會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興趣盎然的行爲,這樣的閱讀也一定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灑脫,更加自由,更加和諧,最終就會像蘇軾那樣將閱讀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裏,“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最後,祝願閱讀都能點亮我們的生活,點亮我們的人生,感謝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進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7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們今天繼續第一篇的內容:瞭解書中每個部分的意義及它們是如何連接起來的,以及它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整體主題之間的關聯,下面請看第三篇、第四篇、附錄(一、二)、索引的介紹:

如何閱讀一本目錄層次的思維導圖?

一、第二篇內容、與其餘篇章的聯繫、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

1、內容:介紹了分析閱讀的'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程序目標、前期準備、運用方法、使用步驟、注意事項

2、與其餘篇章的聯繫:承接第一篇總論對“分析閱讀”進行了具體介紹

3、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是主題即如何有效閱讀一本中最重要的一項方法論,也是本書作者着重筆墨向大家推薦的一種閱讀方法

二、第三篇內容、與其餘篇章的聯繫、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

1、內容:介紹如何將分析閱讀的理論知識運用在實踐當中(即在各類書籍中的應用)

2、與其餘篇章的聯繫:是第二篇內容“分析閱讀”的如何進行使用的方法論和實踐論,主要告訴我們如何在不同類型的書籍中運用“分析閱讀”

3、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是對主題即如何有效閱讀一本中最有效的實踐方法的介紹

三、第四篇內容、與其餘篇章的聯繫、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

1、內容:介紹了“主題閱讀”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論

2、與其餘篇章的聯繫:對之前三種閱讀層次一種歸納總結,進而引申出一種難度最大但效果最好的閱讀方式“主題閱讀”

3、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是對主題即如何有效閱讀一本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方法的普及與傳授

四、第附錄、索引內容、與其餘篇章的聯繫、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

1、內容:提供了強化以上幾種閱讀層次的練習題(不含主題閱讀),提供了作者認爲是我們需要去閱讀的“經典書單”,並做書中的內容進行了索引簡介

2、與其餘篇章的聯繫:對本書三種閱讀層次的做了一次結合練習題的整體覆盤(除主題閱讀之外),併爲我們指明瞭偉大作品---作者的書單

3、與本書主題之間的聯繫:是對主題即如何有效閱讀一本的的實踐方法做了進一步的深化,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將作者的理論變成指引我們行動的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8

下面讓我們跟着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一起來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吧,本書共分四篇: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和閱讀的最終目標。

作者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較高層次的閱讀也包含着較低層次的閱讀。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爲基礎閱讀(elementaryreading)。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

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爲檢視閱讀(inspectionalreading)。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在很短的.時間內,需要發掘書中所有的東西,很難抓住一本書的重點,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讀者在這個層次要掌握的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稱之爲分析閱讀(analytical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

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裏,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爲主題閱讀(syntopical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但只是書本字裏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也是收穫最多的閱讀,所以絕對值得讀者努力學習如何做到這樣的閱讀。

作者不僅介紹了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而且在第三篇詳加說明了用閱讀方法接觸不同讀物之道——如何閱讀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想象的文學(情詩、史詩、小說、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9

收斂性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這類問題,答案的焦點將愈聚斂而清晰。發散性的問題沒有正確而唯一的解;有知識與智慧的人愈是研究這類問題,會發現並提出愈多相互衝突的答案。發現這樣的情形,問題不在於這些專家,而是問題本身的性質(P329)。

收斂性的問題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確定因素干擾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比較單一、變量少、且可以通過邏輯表達出來並解決。比如我從哪裏來(閔行來),要去哪裏(要去徐匯);而發散性的問題是變化的、因個體差異答案也不一樣,甚至有些時候無法清晰表達解釋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尋找人生的意義)。

這段話解開了一直困擾我這些年的疑惑,爲什麼總是努力解決了問題之後,覺得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或是原來的問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從而導致自己在問題上一直處於緊張、無力的狀態。我之前拼命想尋找一個收斂性的答案,而事實上並不存在,對於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確定性。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在工作方面讓我意識到了,由於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組織適應問題的存在(我也明確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點意外),諸如開放性的'問題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書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賴系統思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開放性答案的體現,系統思維不是萬能的,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會是一種趨勢。

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在400頁被指出——傳統的組織最初的設計,是爲了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類需求的前三個層次:食物、安全和歸屬感;這些在現在的工業社會大多已不成問題,因此使得目前組織難以真正要求員工忠誠和奉獻。除非組織開始致力於自尊和自我實現這類高層次的需求,否則目前管理方面的紛擾還會繼續下去。同時讓我驚歎的是,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書,而對於20年後看到這本書的我來說,內容並沒有過氣甚至讀起來非常辛苦。而且東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實讓人脊背一涼(因爲我還是有點競爭意識的)。當然有前人鋪路,學習起來可能也會方便許多。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0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艾德勒於1940年寫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這本關於閱讀的書歷久彌新,堪稱經典之作。

最近,我只閱讀了這本書的前兩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以及《閱讀的層次》,書中的金句在耳畔時常回想,細細品味,深有感觸。

閱讀,爲什麼而讀?愛看書,關注兒童閱讀的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書中寫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爲閱讀人,或是想要成爲閱讀的人而寫的書。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些話令我醍醐灌頂。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學校老師讓我讀、家長讓我讀,轉變爲我要讀,閱讀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書中提到: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結合我個人的閱讀經歷,我深有同感。我喜歡讀書,不是爲了提高專業技能,更不是爲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書籍的海洋裏尋求答案。一開始,可能什麼也找不到,隨着時間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領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頓開了。

其次,閱讀的目標:爲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爲求得理解而讀。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手機微信、qq等聊天工具無時不刻不入侵我們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覺工作離不開手機,生活離不開手機,有時想閱讀一些文章就隨手到微信訂閱號上刷幾篇,又快又省事。以上這些都是爲了獲得資訊而讀。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爲獲得資訊而讀,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必須爲求得理解而讀。

書中將“閱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我的閱讀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爲獲得資訊而讀的層次。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閱讀要爲增強理解力而讀。讀了這本書,我有一種想見恨晚的感覺:要是我能早點讀到這本書,我的閱讀之路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了。所以,我現在總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麼讀得懂的書,比如艾德勒的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我特別想深入研讀的書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帶領班級跟隨百千一起讀的兩本書,不禁覺得汗顏———我自己都還不懂得讀,就膽大妄爲地帶領班級的孩子試水讀了兩本,收益可謂少之又少,只不過聊勝於無罷了。

我期待在後面的共讀和自己的閱讀之中,有更多的收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1

《如何閱讀一本書》出版於1940年,目前仍備受推崇。本書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位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去閱讀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餘頁的圖書並不容易閱讀。只有你對閱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閱讀完本書,尋找到閱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這有點像你缺少一個解壓縮軟件,你下載了一個winzip,結果發現他本身就是壓縮格式的。

我們都曾閱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閱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

我閱讀本書目前的收穫是瞭解了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前三種閱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閱讀是針對閱讀目的。其中分析閱讀作爲一項最爲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閱讀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閱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閱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該反覆閱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開始閱讀。對於我來說,閱讀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爲了掌握閱讀方法,提高今後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着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後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閱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爲枕邊書反覆閱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於圖書的判斷、選擇、閱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閱讀和學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