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精)《悲慘世界》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2.9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悲慘世界》讀後感1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電影版《悲慘世界》,來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據說這部電影拍的時候就很受重視,主要演員都是好萊塢的大牌明星。我看過之後也覺得,這是迄今爲止拍的最好的名著電影。它是以音樂劇的方式展現的,音樂做的也很好聽。

雨果的寫作特點就是將人物的命運設置的極爲悲慘,當讀者的心裏終於承受不住的時候,作者在故事的結尾劃一根火柴,給讀者劃出生的希望。爲此,歌德是不喜歡雨果的,他批評雨果寫的書是違反自然本性的,很不真實,認爲這是邪惡的浪漫。也似乎真的是這樣,整部書賺足了讀者的眼淚,當我們哭的死去活來的時候,覺得生存無望時,作者又給我們一絲曙光,告訴我們再黑暗的生活也值得期待。

在我看來,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只是我們的人生很長,痛苦或者歡樂,都被時間拉長了,拉的我們不疼不癢。而雨果,將人生所有的痛苦集合在一起,戲劇化的展現了而已。邪惡的浪漫更是談不上,歌德畢竟是貴族出身,不曾經歷過底層人在生活中那些痛苦的掙扎。

其實每次看《悲慘世界》都會有新的發現,比如當整個世界都把冉阿讓踩在腳下的'時候,神父一個溫暖的幫助給了冉阿讓重生的動力;比如當芳汀追尋一生的安定與愛情不能實現而慘死的時候,這些美好的希望在她女兒身上實現了;比如將芳汀逼入絕境的恰恰是那些和她一樣貧苦的婦女,往往我們不友善的言語和嘲弄就是一把殺人的刀;比如沙威發現自己的人生觀有錯誤而不能解釋的時候選擇自盡,是不是在預示我們壞的體制終究會走入絕境。

總之,《悲慘世界》不管是電影還是原著都很好看,淒涼高亢的歌劇,震撼人心的原著,人性與人性的對薄,永遠都啓迪人心。

《悲慘世界》讀後感2

“媽媽,美國爲什麼要打伊朗和敘利亞呀?”我一邊看着新聞悲慘血腥的場面,一邊疑惑不解地問媽媽。“還不是因爲美國人想讓世界各地都不進口伊朗和敘利亞的石油,讓伊朗和敘利亞經濟衰落,從而達到控制伊朗和敘利亞的目的。”媽媽嘆了口氣,無奈地回答。我也很沉悶,也很疑惑,同時也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未來的世界會不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戰場呢?未來的世界會不會又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悲慘的場面呢?

帶着不安,我無心看電視,拿起媽媽給我買的《悲慘世界》的書去看。當我看到冉阿讓,家裏貧困潦倒,經常食不果腹。在百般無奈之下,爲了解決姐姐七個孩子的飢餓,去偷麪包,被判了19年牢獄。他原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但因19年的牢獄之災、社會的殘害、法律的制裁、現實的冷酷,使他的'眼淚乾了,開始向社會進行瘋狂的報復,直到最後犯下了終身悔恨的錯誤。正當這時,他得到了一位主教的寬恕,使他因錯誤導致更加深刻的覺悟,成了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讓他決定棄惡從善。在一次巷站中,冉阿讓不顧生命危險去混亂的戰場,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馬呂斯,得到大家的敬佩。這一次,也讓冉阿讓不再畏懼悲慘的世界。

看到這裏我不禁又想起了剛剛看的那則新聞,我們現在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我們國家會不會像伊朗和敘利亞那樣捲入戰爭?如果捲入戰爭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得悲慘呢?一串串恐懼的問題又一次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突然間,我想到了冉阿讓,不要驚慌、不要畏懼悲慘的生活,即使遇到那樣悲慘的生活,我也要像覺悟後的冉阿讓那樣堅定的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悲慘世界》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書中不同的人物反映了當時法國各個階層人民不同的生活命運。揭示了統治階層級上流社會的醜惡現象,歌頌了人性的醜與美。

主人公冉?阿讓由於投了幾塊麪包而淪爲苦侵犯,過了9年牢獄生涯,再獲自由。可是他一無所有,因爲有前事處處受人排擠。這時慈祥的下福,淑女教孝那了他,並讓他明白了什麼是善良。曾次他決心洗心革面。可仍是有苦侵犯的前科,四處碰壁,不爲社會所接受。他化名爲馬德蘭,成了一名市長,換在那坐落後的城市飛速發展 但爲救一名被誤認爲是冉?啊讓的人,再次現身,背逮捕入獄,在船上爲救一個人,而掉入水中,在別人都認爲他死了的.時候,他收養了珂賽特後來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人們看到了他的身影,的戰書,幫助傷員。

書中無處不休現雨果所呈上的人道主義雨果所希望世界是美的 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爲:即使是一個苦侵犯只要他明白了善與美,就能開華,哪怕他有着過錯 心靈能獲得赦免 得到自由。

要知道善良是做人的基礎,人已德爲先得以善爲本失去了善,就失去了一切如果有了善良的心,變得一無所有,老天終究會森給你一切的。善帶別人你會發現世界的美好感受,善良充滿世界與人間,山就充滿美酒得香與濃;愛像玫瑰的豔與麗,愛與善的結合是人間至高無上的情與美。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最近看了《悲慘世界》,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國人。書中講述了一個正義與邪惡,虛僞與善良的悲慘故事。故事的內容、情節都十分感人,催人淚下。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

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爲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爲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奉獻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在這句話裏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就是奉獻,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好像父母親對我們的愛,不斷的付出他們的愛。在這書中我看到了冉阿讓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的世界裏,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悲慘的世界裏,因爲貧窮而悲慘,因爲法律而悲慘,因爲現實而悲慘。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爲苦難。

這本書講了一個叫冉(再)阿讓的苦役犯,他之前(間)做了一些壞事(是)坐了十九年的牢。因爲他之前(的之間)的所作所爲被公開過,所以沒有一個客店肯讓他住下,怕給自己帶來災難。有一次,再阿讓經老婦人指點後來到主教卞福汝家,並且在他家住了下來。之(事)後,再阿讓偷了主教卞福汝家的銀器,但是主教並不怪他,反而放他走,還把銀器送給了他。

冉阿讓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被俘虜了,他貧窮而不得已偷了一條麪包,又因法律的殘酷被判五年苦役,在不屈服中,他屢次逃跑,而使他的服役期加重到十九年。就這樣,他從一個青年邁入中年,不見天日的生活使他怨恨社會,但“還有一件令人悲傷的事:他審判了給他造成不幸的社會之後,又開始審判上帝,因爲是上帝創造了社會”,“儘管上帝在每個人額頭上寫着‘希望’二字,他也會把這兩個字從這個人的生命中抹去”。

儘管得到假釋,但黃色自由紙,並未讓他得到自由,在差點重新墮入復仇的深淵時,米里哀主教的宗教式寬容讓他決心改過,這種悔恨創造了一種更深刻的覺悟。

《悲慘世界》讀後感6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臺行爲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爲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爲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麼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後,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爲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於主教克利的寬容之餘,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於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於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於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於世人的超凡脫俗的正確態度。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於法律的嚴懲,卻不屑於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後;人們常常爲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爲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溫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7

十九世紀的法國正處於拿破崙帝國的後期過渡與七月王朝初期的時期,這是最好的時代,有風光的外省城鎮、保皇貴族的沙龍,有六月起義的街壘和大學生們聚居的拉丁區;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有橫屍遍野的戰場、破舊敗落的平民窟,有骯髒的下水道、陰暗孤寂的修女院。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在法文中譯爲“受苦的人們”。無論是一生痛苦悲慘的冉·阿讓、含恨而死的芳汀或從小便備受人間痛苦摧殘並失去童年快樂的`珂賽特,都是資本主義法律的受難者。冉·阿讓僅僅因爲飢餓而爲姐姐的孩子們偷了一塊麪包,便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在被釋放之後,即使他成爲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市長,也因爲曾經是苦役犯而被沙威探長追鋪,一生都不得不逃亡。

但作爲資本主義法律的代表人物,冉·阿讓的追捕者,有着一顆“木頭的心”的沙威並沒有因“施難者”的位置而避免他的苦難。

作爲法律維護者,沙威理應鐵面無私地將冉·阿讓作爲苦役犯逮捕入獄,可他因爲人性中尚未泯滅的善良而違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也許沙威因爲“個人動機”而犧牲職責。但這是他“忠於良心”,以資本主義法律的角度來看,“善良便是懦弱,理想應當只求無可指責”,但若以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講,這次“出軌”卻可以計入他上天堂的善舉。

他是“正義”與仁愛鬥爭的犧牲品,他的選擇死亡是因爲他的價值觀的崩塌。在極度的困惑中,他選擇了在絕望的孤獨中離開人世,沙威的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

我並不能斷言沙威究竟是一個好人或是一個惡人,他是一個惡貫滿盈的好人,也是一個忠於職守的惡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8

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刻化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年輕勤勞的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在難忍的飢餓驅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麪包而前後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獄後,爲了報復,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着鐵釺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於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並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臺給了冉阿讓,並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爲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我認爲神父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後來他改名換姓,在一個城市裏搞了一項工業的工藝改革,發了財,做了市長,在那裏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而冉阿讓也爲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爲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裏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讓和珂賽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9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法國著名小說家維克多·雨果的書——《悲慘世界》。裏面的主人公冉阿讓,讓我深受感動。

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很小就失去了父母,由姐姐把她撫養成人。冉阿讓二十五歲的時候,姐夫去世了,他便幹着報酬微薄的工作幫助姐姐,維持生計。在一個冬日的夜晚,冉阿讓打破了麪包店的玻璃,拿走了一塊麪包,卻被人發現,並以“破壞房屋入室搶劫”的'罪名關進了監獄,判了五年苦役。他四次越獄,四次被捕,等他出來時,已經在監獄裏關了十九年。由於他是一個苦役犯,每個旅店、餐廳,都不肯接待他。

爲了過上正常人的日子,他在一個叫海濱蒙特勒伊的城市隱姓埋名,靠製作黑珠玉,成了富翁;因爲他熱心幫助窮人,又當上了市長。不巧的是,一段時間後他被哈威警探識破了。但爲了幫助一位母親——芳汀,找到並撫養她的女兒,冉阿讓又一次開始了隱姓埋名的逃亡。最後,他參加了法國大革命,用真情打動了哈威警探,獲得了自由。

冉阿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他對窮人的熱心幫助。文章曾經有這樣一段內容,一個名叫割風的老人被車子壓住了,眼看老人就要支持不住了,冉阿讓不顧市長的身份,竭盡全力,就出了老人。而且他每次出們都會拿上錢去施捨窮人。還有就是他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舊信守諾言,想方設法,離開哈威警探,去尋找芳汀的女兒。

冉阿讓的所作所爲,不僅讓我想起了那些爲上不起學的大學生捐款的人,他們不也是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大學生的嗎?我認爲當了富有的人,就更要一顆富有的心,這樣,纔可以幫助更多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每當我走在荒涼的街道上,感受着刺骨的寒冷,我總想到冉阿讓是否已在遙遠的天國之中,看着地上那對幸福的年輕夫婦—馬呂斯與珂賽特呢?

這本《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目睹一幕幕人間遺憾後寫出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冉阿讓在假釋後,隱姓埋名過起了新生活的故事。這本書寫出了人性的美、還有當時社會的黑暗:平民貧困潦倒,警察昏庸無道,監獄關滿了犯人,而那些人卻只是因爲一點小錯而被判了重刑,可見當時的政府是多麼無能啊!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警察一定是正義的化身,而罪犯往往一定是個窮兇極惡的亡命之徒。可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這個觀點是多麼的幼稚可笑!在讀到芳汀馬上要被沙威警官逮捕的時候,我陷入了沉思當中:警察爲什麼一定是好人呢?這世界上當然會有不仁不義的警察啊!只是我們沒有坦然接受這個事實罷了。

我繼續往下讀,讀到冉阿讓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救了沙威那段,我又沉默了,安靜了,思考起來,發現這個世界好像不是大人說得那般如此黑白分明。人可能並不是分得如此之清楚 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這個想法好像太過於片面了,忽略了一個要點:人,是兩面的。或許你平時見到的嚴厲、嚴肅的'老師,也會在學生受傷時溫柔地安慰着他,輕輕地爲他抹藥;又或許平日裏像個大冰山一樣高冷的班長,也會在聯歡會上放肆地與大家一起歌唱、跳舞……

總而言之,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要只看一面。

讀完那本書的夜裏,我夢見了冉阿讓,夢見了珂賽特與馬呂斯,夢見了……我真想對他們說:你們的故事啓發了我們,你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永遠、永遠……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悲慘世界這部歷史名著,圍繞着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通過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經歷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現了十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時代社會下層的苦難—冉阿讓爲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於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處十九年徒刑。

冉阿讓出獄後,帶着對社會的報復情緒,偷了幫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兩個銀燭臺和搶了一個窮小孩的一枚錢幣。而卞福汝主教面對再次犯錯的冉阿讓,沒有把他投進監獄,而是寬恕了他,並再次幫助他,冉阿讓產生了深深的內疚,這種內疚使他醒悟,並昇華成更深的覺悟,成爲他精神發展的起點。

冉阿讓是善良的,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況。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場,冒着被加重刑罰的危險,砸爛腳鐐去救被大石頭壓住的同伴;第二次是當了市長後,仍然不顧市長的身份,隻身去救一個被馬車壓住的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幫助人的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境況下去做出的看似普通的壯舉。

他又是偉大的,在資本主義現實的壓迫下,不得不改名換姓,從事生產經營,擁有鉅額財富,進而成爲一個地方長官,當上了市長,但當他知曉一個和他長相非常相似的人被當成冉阿讓而要被懲罰的時候,不顧個人面對的危險,挺身而出,用於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使一個無辜的人免於受到舊制度的迫害。

冉阿讓憑着自己過人的體力、毅力和智慧,與命運抗爭,幫助處境悲慘的芳汀及她的女兒珂賽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資產階級社會機器代表的沙威。

儘管有冉阿讓爲代表的勞苦大衆與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相鬥爭與奮鬥,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勞苦大衆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生活困苦的悲慘命運。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在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這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這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冉阿讓,冉阿讓就因爲偷走了麪包店一個麪包,被判刑五年,中間四次企圖越獄,又外加十四年,共十九年。苦役犯冉阿讓刑滿釋放後遇到了卡福汝主教,主教讓他變成了一個善良的人, 他經常幫助窮人,投資企業,一躍成爲“馬德蘭市長”。可是冉阿幸福的'生活並沒有過很長時間,因爲他剛出獄時曾撿過一個硬幣,沒有還給主人。不久,一個和冉阿讓長得非常相似的人,被當做冉阿讓抓進了監獄,冉阿讓不忍心讓一個無辜的老人替自己痛苦的死去,就去公安局自首。可是他當天晚上就越獄了,到了巴黎附近的一個叫孟費郿的村落,從邪惡的德納第夫婦的手中“救”出了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他把珂賽特撫養成人,每天和珂賽特去盧森堡公園散步成了他最快樂的事情。突然有一天,美麗少女珂賽特和年輕律師馬呂斯相遇,他們一見鍾情,後來結婚,而冉阿讓卻不幸去世

冉阿讓的一生是不幸的,可是他努力生活,堅定地捍衛人民的幸福,自由的權利。苦難的人們尚且如此,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愛生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9世紀2年代末,作爲浪漫主義領袖的他,寫下了一部部經典的傳世之作。批判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和腐朽的制度。他就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

是我記憶猶新的便是《悲慘世界》了。它講述的是冉阿讓一生的悲慘遭遇。因偷了一塊麪包而被捕,後因四次越獄被判了十九年,出獄後受狄涅城米里艾主教心靈的感化,決心從善。冉阿讓成爲鉅富後,廣施仁愛,化名馬德蘭,被任命爲市長。他還接濟女工芳汀和孤女珂賽特。一直在追捕他的沙威因爲有感於冉阿讓的品格,深受良心譴責,投河自殺。珂賽特與青年馬留斯相愛,婚後因對冉阿讓有誤解而疏遠了他。但在冉阿讓生命垂危之際,他的德行感動了這對夫婦。

冉阿讓走過了一生,走過了坎坷和曲折,這些困難磨練了自己的意志。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遠遠沒有這麼多,我們總是把一件小事視爲困難,卻因爲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記得是在五年級的抽測中,畢竟我不怎麼熟悉籃球,便沒有多大的信心,我因此沒有過關。看到別人過關時的那種興奮,我的情緒變得更加低落。轉眼間,又輪到我了,因爲我沒過關,老師便把我安排到最後了。於是,我開始比賽了,有了同學們對我的鼓勵,我變得很自信,不費吹灰之力,我完成了比賽。雖說成績不太理想,但是卻讓我堅定了信念。這件事對於我來說,還是有點難,不過我願意去試,便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這是我記事以來遇到的最大的坎坷,也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信心、恆心和努力地去完成,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雖說我們是和平年代的人,經歷的坎坷也沒有戰爭年代的多,但是我們也有生活,要走生活之路,走出精彩的人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本書作者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他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着廣泛的影響力。

《悲慘世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書,原來人們的偏見和狹隘遠比我們想象的力量大,但是我們不該沉迷在別人的.眼睛裏,應該遵從自己善良的內心,積極的生活。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爲飢餓,爲姐姐的七個孩子偷一個麪包而坐牢,一坐就是十九年,原本善良的他被這冷酷無情的社會和悽慘的人生經歷打壓的疲憊不堪,出獄之後,除了冷漠和報復,也許他是真的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了。每個人的一生總會有那麼一個點或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之總會有這樣的一個機緣改變自己的心性,冉阿讓遇到了指引他一生的人——卞福汝主教,從此他拿着那對被主教“贈與”的銀燭臺開啓了他堅定爲善的一生。他去了一個小城,在那裏開辦工廠,樂善好施,扶貧濟危,被人們擁戴,成爲市長。他不遺餘力幫助了被丈夫拋棄的芳汀,並收養了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他不惜生命救了養女的心愛之人馬呂斯;他還不計前嫌救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

“他活着,儘管命運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離去。生來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猶如晝去夜來,白日西沉。”這是冉阿讓的墓誌銘,他是善良與博愛的化身,是平凡又偉大的英雄。他平凡,是因爲他一生默默無名,他偉大,是因爲他擁有着善良之心,行使着善意之舉,而這份善良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相信大家一定讀過《悲慘的世界》這本書吧,這本書記載了法國當時的腐敗,我讀完這本書,也深有感觸。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一個苦役犯,不過他力氣大得驚人,可以把鐵棍折斷。

不久,冉阿讓出獄了,他雖然出獄了,可是哪個旅店都不肯收留他,就連狗也不肯容納他。最後,是善良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可冉阿讓賊心又起,偷了主教的`東西而 之夭夭,從此再無音訊。冉阿讓被這黑暗世界“逼迫,做出了犯法的事情,可狠心的德納第夫婦處處要害他,要是最讓人氣憤的就是警探沙爲威了,他堅信服從命令是他的天職,不對惡勢力,擾亂社會秩序的人心慈手軟,他的出發點是好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然而他卻不分事情的對與錯,經常放走壞人而抓好人。我每次只要一讀到他就氣憤得直跺腳。雖然那是一代上黑暗的年代,但還是有很多好人的,比如割風老頭,割風老頭被馬德蘭市長了之後,非常感激。冉阿讓被F通緝時,割風老頭冒生命危險出了冉阿讓。你們肯定會想,冉阿讓和馬德蘭市長有什麼關係?實際上冉阿讓就是馬德蘭市長,馬德蘭市長就是冉阿讓,割風老頭能夠知恩圖報,這是我們許多人想而不及的。

可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因爲他們貪婪,因爲他們反覆無常,他們就是德納第夫婦。德納第夫婦真可謂是喪盡天良,他們接受了芳町的委託,收了珂賽特,雖然德納第夫婦收她的時候花言巧語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卻不把珂賽特當人看,有的家務活都是她一個人幹。更讓人氣憤的是,他們三番五次得騙取芳汀的錢財,使得芳汀散盡家財,淪落街頭。你說他們 可惡不可惡?《悲慘世界》這本書讓人們深刻得認識了以前腐敗的社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