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4篇【精品】

讀後感 閱讀(5.69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悲慘世界讀後感14篇【精品】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是悲慘的麼?

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人們創造了它們。

一個麪包、一個燭臺,他們站在路中央,等待人們給它們定義:贓物還是聖物。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自我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能夠從人爲的不可原諒中分辨出這些,請你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站起來。有時候他站起來了,就是這個世界更明亮了。而這個光,能夠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誰明白呢。

雨果說:“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禮貌鼎盛時期人爲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好處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這些話,我們看在眼裏,念在嘴裏,也就應永遠的記在心裏。不爲了記住這本書本身,而是爲了記住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教會我們的,期望我們的。

這是一本愛與寬容與救贖的書。人類是不是孤獨,我們是不是擁有神的庇佑,沒有一個實體來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相互擁抱才能渡過答案沒有揭曉的漫長時光,否則我們就成爲天上的星星:哪怕閃耀,卻也各自在黑夜孤單寂寞,無法見到陽光,然後自我殞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2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悲催世界》,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以冉阿讓爲線索,反應了不同階級人們的悲催遭遇,真實的再現了窮苦人民的生活。該書以拿破崙滑鐵盧戰役、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建立和覆滅以及共和黨人起義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爲背景。《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幾乎經歷了十九世紀法國所有的重大事件。

《悲慘世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爲一個母親芳汀每天辛苦勞作,只是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但由於種種壓力,她迫不得已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夫婦。但這對夫婦卻只把芳汀的女兒當作騙取錢財的工具,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庭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芳汀由於生活的壓力最後去世了,她連女兒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最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小說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真摯的同情。描寫了黑暗的監獄、陰森的修道院、保皇派的沙龍和淒涼的貧民窟,塑造了衆多的人物,上至拿破崙、將軍、紳士,下至乞丐、妓女,幾乎包括了各個階層的代表,組成了一副法國社會的縮影。

書中不同人物相互對比,人物性格鮮明突出,這種“美醜對照”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對我以後的爲人處事有很大影響。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3

悲慘的世界裏,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悲慘的世界裏,因爲貧窮而悲慘,因爲法律而悲慘,因爲現實而悲慘。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爲苦難。

這本書講了一個叫冉(再)阿讓的.苦役犯,他之前(間)做了一些壞事(是)坐了十九年的牢。因爲他之前(的之間)的所作所爲被公開過,所以沒有一個客店肯讓他住下,怕給自己帶來災難。有一次,再阿讓經老婦人指點後來到主教卞福汝家,並且在他家住了下來。之(事)後,再阿讓偷了主教卞福汝家的銀器,但是主教並不怪他,反而放他走,還把銀器送給了他。

冉阿讓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被俘虜了,他貧窮而不得已偷了一條麪包,又因法律的殘酷被判五年苦役,在不屈服中,他屢次逃跑,而使他的服役期加重到十九年。就這樣,他從一個青年邁入中年,不見天日的生活使他怨恨社會,但“還有一件令人悲傷的事:他審判了給他造成不幸的社會之後,又開始審判上帝,因爲是上帝創造了社會”,“儘管上帝在每個人額頭上寫着‘希望’二字,他也會把這兩個字從這個人的生命中抹去”。

儘管得到假釋,但黃色自由紙,並未讓他得到自由,在差點重新墮入復仇的深淵時,米里哀主教的宗教式寬容讓他決心改過,這種悔恨創造了一種更深刻的覺悟。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4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愛嗎?

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麪包,結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原想報復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於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從此開始了他的神聖事業。由於他的出現,小鎮繁榮了,他成爲人人尊重的市長。

好景不長,偵察員沙發現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爲什麼曾經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麼?

拿破崙期間,人們之間充滿着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麼骯髒、穢……

奸詐的德納第夫婦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無私、忠於職守呢?就像沙一樣,他維護社會秩序,他使法律發揮力,他爲社會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氣派豪邁,把一種勇猛天神似的超人淫佈滿了天空,他發出萬丈光芒,殺人從不眨眼,確有一種無比偉大的氣概,但他卻無法辨別善惡。

希望大家像冉阿讓那樣,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5

感覺有點像歌劇,想起以前在上學時聽的一個70多歲的老師講的音樂課,竟然在短時間內愛上了歌劇,雖然聽不懂,一個同學一激動課下買了歌劇看,當然以後再也沒有這麼感覺了。可見愛上某藝術需要一個高人持續帶領纔可能真正入門,領路人真的很重要。

回頭再看電影,寬恕和悔過,需要信上帝纔可以實現,不信上帝,萬劫不復,寬恕罪犯,需要罪犯信上帝,否則就是農夫與蛇,中國人不信上帝,沒有寬恕。電影的一點偏想,不是感想。走題了,大家看電影吧。

我讀了一本書叫《悲慘世界》,作者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詩人雨果。

這本書中的主人翁是個正直的人,他在富人的眼裏是個很貪財的人,但細細算起來,他一生中所用的生活費只是他全部錢財的'五分之一,剩下的錢全部用來幫助窮人,比如:幫窮人孩子讀書。救濟窮人……他處事正當,相信神靈、生活樸素、品德優良等等。他就是法國的福來主教,他的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我們和生活學習中做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品德。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6

最近看了一本叫《悲慘世界》的書。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你想知道嗎?

這本書大致介紹了這樣一個情感故事:Jean冉阿讓是一個剛從監獄釋放的囚犯。雖然他是自由的,但是因爲他的黃色通行證被別人唾罵。出乎意料的是,一位主教免費爲他提供食宿,並以巧妙的方式教他良好的品德。從此,讓瓦朗神奇地成爲了善良、體貼的馬德琳市長,爲了幫助別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後來,他用父愛實現了芳汀娜最後的願望成年後培養資產。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中活了下來,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情感的低潮,以勇氣、嘗試、急智的優勢度過了改過自新的一生。

看完這本書,我沉思了很久,依然在重溫那個感人的'故事。在故事中,不知不覺中,深刻地反映了善惡兩個極端。Let冉阿讓前半生有不可救藥的邪惡,後半生卻有令人欽佩的善良。芳汀娜一生都在報答兒子,臨死前還記得孩子的精神。Tynardier家族真的不是靠工作,只是靠狡猾的做法。這個故事的啓示是,好心有好報。

這是我最喜歡的書,相信會讓你受益終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7

悲慘世界讀後感400字,由整理,希望有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400字的文章,悲慘世界讀後感400字能對您有所幫助!

這幾天,我在讀一本外國名著《悲慘的世界》,它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一部作品。書中講述了一個正義與邪惡,虛僞與善良的悲慘故事。

主人公冉阿讓曾因過度貧窮而偷了商店裏的一塊麪包,因此被關了十九年的囚禁,過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這十九年並沒有讓他改過自新,而讓他的心靈受到了更大的`腐蝕,他也變的得更加的兇惡。出獄後,米里艾教主那善良的心深深打動了他,讓這個不幸的人最終改過自新,重新生活。後來,他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當山上了市長,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狀況。可因爲一個人的命運,他向大家透露了自己的過去。到了晚年,他又因爲養女的命運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兒女的婚姻。

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了冉阿讓的正直、芳丁那偉大的母愛,珂塞特的不幸與萬幸,德納第的心狠手辣,沙威的冷酷和馬洛斯保家衛國的精神。我明白了正直,善良,偉大與冷酷,邪惡。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8

幾天前,我讀了一本書——《悲慘世界》。它是法國偉大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而又振奮人心的故事。

文中講述了法國大革命之前的黑暗時期,一位叫冉阿讓的窮人,因迫不得已,偷了一個麪包而被捕,受了至少五年的苦役,從此他認爲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當他偷走了一位主教所有珍貴的銀器時,被主教僕人發現並報了警。冉阿讓再次被捕,主教頭一句話就說:“沒關係,放了他吧,是我把這些寶貝都送給了他。”冉阿讓熱淚盈眶,發誓洗心革面、改邪歸正,變得樂於助人、自信樂觀。後來他居然當上了市長,還在法國人民革命起義戰爭中立了大功,度過了自己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讀完書後,令我最感動的是主教和冉阿讓,如果不是主教的信任和幫助,冉阿讓不會重新做人。冉阿讓知錯就改、心中充滿了正義感且樂於助人,如果不是這樣,他一輩子都將是個苦役犯,他也不會去救受傷的'青年馬呂斯,更別提帶領大家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衝鋒陷陣、奮勇殺敵了,他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大家的榜樣。

可是我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多麼的自私自利、冷漠麻木!騎車撞傷他人不但不負責任反而逃之夭夭、面對他人的求助,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避之唯恐不及。這些都是許多青少年一貫的“作風”。

《悲慘世界》是一本好書,它教會我們樂於助人、知錯就改,是我們行爲的一部修正帶、一位好老師、更是一把點燃我們內心深處強大力量的一團火焰!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9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纔讀了幾頁,我就愛不釋手。

故事講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爲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等了19年,終於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而又衣食無着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後,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後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0

卡夫卡說:“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麪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我們的信心被現實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後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臺,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臺。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冉?阿讓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在他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的壓迫。世界不是絕對公平的。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爲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爲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裏也有光明和溫暖啊!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1

我看過很多書,《野性的呼喚》讓我驚訝;《中華上下五千年》讓我震撼;《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了我志氣;《悲慘世界》讓我懂得了樂於助人……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從小就失去父母,自己給別人做工,還要帶七個弟弟妹妹,如果肚子餓,也只能找鄰居借一瓶牛奶,幾個孩子搶着喝。一個寒風刺骨的晚上,冉阿讓家連一塊發黴的麪包也沒了,他只好去別人家偷了一個小麪包,結果被主人發現了,拿着冉阿讓去坐牢,冉阿讓三次越獄,改判19年。出獄後沒有人接待他住旅館,最後他找到主教家,主教熱情的招待他。第二天凌晨,冉阿讓找到了銀飾,馬上逃跑了,路上被人發現,又被送到主教家,主教卻說這是送給他的,並沒有揭穿他的偷盜形爲。冉阿讓受到主教的感化,改過自新,變成了一個好人。改名換姓的變成馬德蘭,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還升值爲市長,救貧濟難。

這本書是雨果的重要作品,書中有些人內心寒冷,爲了發財,不顧一切,就像德納第夫婦,一下是畫家,一下是老闆。另一種人爲人善良可親,就像主教一樣,明明是冉阿讓自己偷的,可他說是他送給冉阿讓的,這是一種信任。要相信別人,疑心不能太重,你相信別人,別人纔會相信你。我要學習冉阿讓,他的一生不算幸福,他只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不管他的身世多麼微寒,只要樂於助人就可以得到收穫。

這本書告訴我:自己活着,要像主教一樣,心懷寬廣。也要像改過自新後的冉阿讓一樣,去幫助更多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2

假期裏,學校要求同學們共讀雨果的《悲慘世界》,同學們認真閱讀並寫了閱讀心得。我們將在公衆號、校報《五浦文匯》和校刊《鐸聲》上陸續發表。

當前,同學們正在居家上課,希望同學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這次線上學習的機會。上課、讀書、娛樂、體鍛、享受親情,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天賜的機會。多少年後回憶起這段時光,還是很有意思的。

在這裏我們也同家長們說幾句話:請你們多陪伴孩子,陪伴不是監管。不要只關注上課、作業,更要與他們一起談心,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討論,一起寫讀書心得。更要抽時間進行藝術活動,體能訓練。充分體驗讀書之樂,享受親情之娛!這是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呵!

線上授課,比在線下授課要求更高,更辛苦,對老師們的`要求更高,願老師們花更多的精力,更認真地備好課,更有創意地上好課,密切關注同學們的學習反饋。尤其要在“精煉”“簡明”“生動”“以少勝多”上下功夫。控制好作業量,給同學們充分的空間。讓同學們能順利地愉快地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3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發表的一篇長篇小說,講述了法國社會底層民衆的辛酸生活。

故事主人公是冉阿讓。他被刑滿釋放後來到一位大主教家裏,被大主教收留,而他卻偷了主教家裏的銀器,主教並沒有怪罪於他,反而將他感化。他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後因爲種種原因,他收留了珂賽特,最終柯賽特被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他無奈之下告訴了馬利尤斯自己和珂賽特的身世,使馬力尤斯對他拒而不見。最終他死的`時候,唯一的願望就是讓珂賽特給自己立一塊無字墓碑。

冉阿讓的一生有許多的波折,從最初的犯人到一市之長,又因爲柯賽特而放棄工作,最終在親人面前死去。

雨果通過《悲慘世界》,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貧窮的底層法國人民的窮苦,和不平等的悲慘生活。

書中的人物,冉阿讓、芳汀、珂賽特、沙威等等,不論他們是好是壞,他們都是悲慘的。這一切,都是當時的黑暗社會造成的。因此,這本書也被人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雨果向我們揭露底層人們的悲慘,並不是只讓我們瞭解,而是讓我們去幫助身邊的那些“悲慘”的人,爲他們指引人生的方向。希望這本書能爲那些悲慘的人們迎來光明。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4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述了法國大革命前夕各行各業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衆多的社會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層階級相互衝突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平的社會裏,但總有一個人在和醜惡的勢力競爭冉阿讓。也許是他的愛,寬容,高尚的靈魂,讓人們內心的良知復活了。他是什麼樣的人?

25歲時,因打碎一個玻璃和偷了一條麪包被判19年苦役。然而,當他在監獄裏呆了很長時間後終於自由時,他卻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因爲他曾經是一名囚犯。但是他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了他一個罪犯的偉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些人只愛自己,愛自己愛的人,愛自己擁有的一切。冉阿讓的愛是對世界上所有貧窮的、可憐的、有同情心的、可敬的人的愛。

他曾經是一名擁有大量財產的.市長,但他把大部分錢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以至於他經常帶着裝滿錢的口袋出去,回來時卻是空的。此外,他經常給飢餓的人面包,給寒冷的人衣服;走訪窮人,到處問問題。對窮人來說,他就像一把傘,正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