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民間故事>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

民間故事 閱讀(6.64K)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民族情感,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著永恆的藝術魅力。關於一些古代民間傳說你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古代民間傳說,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篇一

栓寶家住在距松林小鎮五里遠的趙家灣,小夥子長得挺周正,要不是家裡窮,早娶上媳婦了。

這天,老孃讓他挖菜窖。栓寶在村前窪地裡,扔掉袖口漏出棉花的破襖,只穿一件打了補丁的白色對襟單褂子,掄開钁頭,狠勁地刨開了。

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腳下的這片地曾是漢王劉邦第十三子的封地,保不齊啥時候得個古物發個財也說不定,栓寶邊掄钁頭邊想。剛想抽袋煙歇歇,鐺的一聲響,钁頭碰到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蹲下來,用手小心地摳,一個公雞模樣的東西顯了出來。

吃過晚飯,娘倆翻來覆去地在燈下看了老半天,看得眼眶子生疼也沒看出個道道。娘吩咐栓寶說,你抱到當鋪找人看看,能不能當幾個銅錢咱好過年。

這天,栓寶早早吃了飯,來到鎮子上。年底了的緣故,原本冷清了的鎮子熱鬧起來。遠遠地,望見了昌盛當鋪的牌子和旗杆,旗子上面紅布飄帶圍著一個斗大的“當”字迎風招搖。栓寶平生第一次進當鋪,顯得有些拘謹。他在夥計的引導下,爬上門前的花崗石臺階,轉過門內的大屏風,在古色古香的木質櫃檯前,忐忑地打開了自己的破包袱。

一位戴眼鏡的清瘦中年人接過這個還糊有黃泥巴的鏽公雞,左看,右瞧,還放在耳朵上聽。約摸過了半個時辰,清瘦的中年人才漫不經心地問,客官,當多少?

栓寶心裡沒準備,略一琢磨,至少要他五百個銅錢,就伸出右手,五個指頭挲著,又用左手拳頭代替揮了兩下。中年男人看明白了,他這是要五百現大洋啊。就來到坐在後面的一個老者面前,比畫著。按照當鋪行規,每家當鋪裡都有站櫃和坐櫃的兩個人,站櫃談生意,坐櫃主要是為了在站櫃與當戶發生爭執時好打圓場。

老者站了起來,給外面的夥計遞了一個眼色,領栓寶來到靠裡的一個雅間,夥計沏上熱茶,小心地退了出去。穿長袍馬褂的老者,慢條斯理地拱了拱手,說,請用茶。栓寶端茶杯,吸溜了一口,水太燙,嗆得他咳了起來。是出土的還是祖傳啊?老者問。其實,作為當鋪,也怕惹麻煩吃官司,出土嘛就是盜墓者所為,有一定的風險,當的價錢自然會低一些,但這樣的幾乎沒有人贖回,就成了死當,利錢當然厚實了。還是祖傳的保險,但也有贖回的。栓寶哪懂得這些,他想,挖白菜窖子挖的,自然是出土了,就答,出土。老者思忖了一下,伸出一個指頭,攥緊拳頭比畫了兩下。栓寶心裡氣啊,真黑,我想當五百錢,他才給一百。老者不等他點頭,就吩咐夥計包一百塊大洋,說,客官要是同意,就填當票吧。

栓寶的眼睛直了,他做夢也想不到這破銅能值這麼多錢。他有些後悔,要是把這鏽啊泥巴啊都擦乾淨,還指不定能當多少錢呢!他手腳麻利地收起鏽公雞,三下兩下重用破包袱包好,說了句我明日再來,就揚長而去。

老孃見栓寶回來,就問當了多少錢。栓寶拿出鏽公雞,邊清洗邊說,娘,咱要發財了,您就等著享福吧。栓寶連洗帶擦,吭吭嘰嘰費了大半天工夫,把泥啊鏽啊的清理乾淨,一隻昂首引頸,尾羽豐滿的銅雞就展現在眼前了。

晚上,栓寶睡得很不踏實,他怕賊人偷了寶物去,就用衣服包了好幾層,塞到孃的箱子裡,又覺不妥,索性掖到被窩裡,兩手抱著睡。翻來覆去,直到天快亮時才打了個盹。

當栓寶將用一塊掉了色的紅綢子布包著的銅公雞重新放到櫃檯上的時候,那位中年站櫃搖了搖頭,惋惜地說,好好一個寶物就這麼糟蹋了。

栓寶抱著銅公雞無精打采地往家走。他心裡悔啊,悔得腸子都綠了。

走過旺福家的包子鋪,一陣包子的香味勾得他嚥了好幾口唾沫。包子還沒熟,蒸籠裡冒出騰騰的熱氣,旺福正坐在門口逗他三歲半的小兒玩,看見栓寶,就高聲招呼過來吃包子。栓寶和旺福早就認識,說哪有錢吃包子,遂將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說起來。旺福打量著這隻漂亮的銅公雞,說,兄弟要是願意,我願出五十個銅錢買下給小兒當個玩物。栓寶此時也怨恨起手裡的公雞來,什麼東西,害我白白歡喜了一場,現在聽說還能換五十個銅錢,就點頭同意了,臨走,旺福還免費送了他十來個包子。

一年後,在昌盛當鋪的斜對面,另一家氣派的福升當鋪開張了,掌櫃是開包子鋪的旺福。

於是,小鎮上就有了許多傳言。有人說,那鏽銅雞本身就是寶物,每天晚上三更天,它會引頸高歌;也有人說,那鏽銅雞本來不值錢,關鍵是雞肚子裡有兩顆冬珠,價值萬金;還有人說,旺福將鏽公雞賣給了京城的一位達官貴人,得了不少的大洋,還跟人家拜了把兄弟呢。

但畢竟是傳言,誰也無法證實。倒是栓寶他娘常說,外財不發命窮的人,俺栓寶沒那麼大的福分,要是把個寶物放在家裡,還指不定招來什麼禍呢。

這話倒是真的。解放後,旺福成了鎮子上頭號的資本家,被批來鬥去,後來變得瘋瘋癲癲的,神經不正常了。

滿臉皺紋的栓寶經常把小孫子放到腿彎上,講鏽銅雞的故事給他聽。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篇二

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在長安城外的一間破茅屋裡,住著一戶人家,男的叫王興,女的叫麗娘。小兩口男耕女織,日子雖然清苦,倒也自得其樂。到了第二年麗娘就生下一個兒子,小夫妻倆更加高興了。

轉眼兒子快半歲了。一天,麗娘燒熟飯菜,正要抱上兒子去給地裡的丈夫送飯去,卻發現兒子面色蒼白,牙關緊閉。她嚇得急忙跑到地裡喊丈夫。王興回家一看,知道兒子病了,急得掉頭衝出家門去請醫生,不料剛出家門,就被一群斜刺裡衝來的騎兵撞倒,當即被活活踏成了肉泥。麗娘一見這飛來橫禍,眼前一黑,抱著生病的兒子就暈了過去。

麗娘安葬了丈夫,求神拜佛為兒子治好了病,為了保住王家這一點兒血脈,她起早貪黑,含辛茹苦一心撲在撫育幼子身上。兒子在母親的操勞下漸漸長大了,兒子到二十歲時,麗娘又給他娶了媳婦。

看著兒子成了家,麗娘好不喜歡,心想自己辛辛苦苦,不就是為了兒子嗎?現在兒子大了,就這樣和兒子生活一輩子吧。

時光匆匆……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一天,兒子突然對母親說:“娘,從出生到我成家,你養了我二十年,現在我也養了你二十年,我們兩不相欠,就算扯平了,你走吧。”兒子說到做到,馬上把娘趕出了家門。

麗娘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辛苦一輩子,指望養兒防老,沒想到兒子竟把自己一腳踢出家門。如今自己年紀大了,做不動了,這可怎麼辦啊!她拿起衣物,步履蹣跚地走到一棵大樹下,不禁號啕大哭起來,越哭越傷心,想想與其到處乞討活受罪,不如干脆一死了之。這麼一想,便解了腰帶,掛到大樹杈上。

麗娘正要上吊,遠遠奔來一位書生喊道:“老媽媽,請慢!”書生來到麗娘面前,問:“老媽媽,你這般年紀,為何還想不開呢?”麗娘見問,便將自己的苦處一股腦兒向書生訴說了一遍。書生聽完怒道:“豈有此理,這等逆子。真是天理不容!走。我幫你告狀去!”

書生替麗娘寫了狀子告到了縣衙。縣官一聽,勃然大怒,天下竟有這等不孝之子,這還了得,當即下令,傳來了麗孃的兒子。

縣官升堂問道:“你母可是養了你二十年?”麗孃的兒子說:“正是。”“你不念養育之恩,而今把你娘趕出家門,卻是為何?”“大人,小人母親養我二十年,我也養了她二十年。我們已兩相抵消,誰也不欠誰的了,她當然不能再住在我家。”

縣官見麗孃兒子說得振振有詞,冷冷一笑,又問麗娘:“你生下他時,他有多重?”麗娘說:“有四斤二兩,是鄰居李家媳婦替我接生時稱的。”縣官立即派人火速傳來接生婆李老太太,問:“你替麗娘接生之時,可曾稱得重量?”老太太如實答道:“是四斤二兩。”

縣官一拍驚堂木,對麗孃兒子喝道:“大膽逆子,你母生下你時是四斤二兩,現在證人在此,可見是實。你還清了你母養你的時間賬,卻還欠你母親四斤二兩肉!怎麼說兩相抵消?來人。在他身上割下四斤二兩肉來,還與其母,使他們兩不相欠!”

麗孃兒子一聽,嚇得雙膝一軟,一下跪在公堂前,把頭磕得如雞啄米一般,連聲說:“大人饒命,大人饒命。我情願服侍我娘終身!”又爬到麗娘腳下,把頭磕得直冒血,“母親大人饒命,孩兒願服侍您老終身!”縣官喝道:“不孝之徒,好生服侍你娘,如有半點兒差錯,定叫你還肉與你母,使你們兩不相欠!”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篇三

北宋年間,東昌府城南,住有一戶仕宦人家,戶主姓周名慶玉。周慶玉的父親在先朝為樞密副使時,曾屢建功績。在那時,但凡有功官宦,其子女可以廕襲。這樣周慶玉就藉助乃父享有的權威優勢,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知縣,慶玉便領著妻子家人從登州進發,前往赴任。

時值二月,風和日暖,花草含香。一行人走了半個月,才來到一個叫平原驛的地方,他們便決定在這裡小歇。

當地一些有頭有臉的人聽說朝廷裡的周樞密副使的公子周知縣路過此地,都陸續前來拜見。周知縣與夫人柳氏在驛中吃過午飯後,就問鄉老:“從這裡去安慶還有多少路程?”

鄉老回答道:“過了三山驛就是申陽嶺,但到了嶺下還需乘船再走一段水路,如遇順風五日可到。”

周知縣道:“天色未晚,我們即刻起程,爭取傍晚前到達三山驛,明日趁早過嶺。”

鄉老們勸阻道:“三山驛地處荒野,申陽嶺又是個怪異地方,經常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奇事。大人有家小同行,不如在此驛歇息,明日當午過嶺,可以無慮。”

周知縣道:“鄉老之言雖是,怎奈限期已近,不宜再推延了,還是儘早趕路吧。”於是,他們一行告別鄉老,繼續前行。

傍晚時分,他們終於趕到三山驛,並決定在此歇馬過夜。

這個驛站果然荒涼,床蓆皆無。當夜,周知縣與夫人只好在中庭搭了一個簡易的地鋪而宿。柳氏出自名家,兼通文墨,頭一次露宿這種破落的荒屋,心中十分不快。

初更剛過,就聽到四壁蟲聲唧唧,星月穿窗,倍加寂寥。周知縣也翻來覆去睡不著,無奈觸景生情,躺於枕上作起了五言四句詩來:

慚愧功名客,鄉心日夜催。

君恩猶未報,寧敢惜筋衰?

吟罷,才著枕漸漸睡去。

忽然,窗外一陣冷風吹過,只覺得那怪風好似邊疆驅鐵馬,恰如江水送濤山。

等到天剛剛放亮,周知縣一翻身,突然發現枕邊不見了柳夫人。於是驚慌起來,連忙喊起公差詢問,公差各個大驚失色。檢視四周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大門尚未開啟,四下並沒有任何動靜。

於是,公差只好拘來一鄉民進行詢問,鄉民說道:“此驛站荒廢年久,近前就是申陽嶺,這一帶經常出現怪異現象,一旦有美貌婦女在此出現,便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攝擄去,從此再不知其下落。夫人肯定是被攝擄去了。”

周知縣聽罷,頓時放聲大哭道:“夫人因隨我到此,竟莫名不見了蹤影,我可怎麼向她家裡人交代啊!我情願棄官尋訪,尋回夫人。”

在旁的一個叫胡俊的聽事吏,見縣官如此悲痛,就上前安慰說:“大人不須煩惱,此去就任的地方已不遠,待上了任再安排人員進行查訪,肯定會打探到夫人訊息,若中途棄官尋夫人,反而會獲罪於朝廷,這樣或許還會影響到您的仕途。”周知縣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便立即起程,過嶺登船,直到寧陵縣河下上岸。當時,岸邊已有官員前來等候迎接了。

周慶玉到衙上任後,心情一直抑鬱,數日不出堂理事。一天,有一吏進入衙內向其稟告:“本縣是開封府治下,包府尹是不可忽視的,以往新知縣到任,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拜見,大人是否也應該前往參拜一下?”於是,周知縣親自到開封府衙參見了包拯。

包拯聞其先尊名聲,甚是敬佩。周知縣因夫人失蹤之故,言語舉止皆有失當。包拯感到很奇怪,同時還看出他精神有些恍惚,精力也不集中,說話吞吞吐吐,便問其故。周知縣不敢隱瞞,便將夫人午夜失蹤的事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包拯聽後,驚疑地說道:“世上竟有此等怪異之事?這樣吧,你先回去好好理政,我一定給你查到夫人的下落。”周知縣拜謝而回。

包拯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一計。

第二天,他上朝向仁宗皇帝遞上了一道奏本:“我最近聽說在登州地界出現奇異事件,民心動盪,臣願前往安撫。”仁宗皇帝閱奏後允其請求。

於是,包拯立即出朝轉回府中,打扮成一個窮酸秀士,攜帶黃、李二公差祕密地離了東京城,前來登州地界緝訪此案。可是,一連經過幾處,並未發覺任何蹤跡。

一天,他們行入深源,遠遠地聽到鐘聲,但因樹木交雜,不知鐘聲從何傳來。走了好長一段山路,卻見有一座偏僻古剎。

包拯等人步入寺中,正好遇見一老僧。老僧引領包拯去見方丈,包拯邀請方丈坐敘坐敘。方丈喚來行童進茶,老僧問包拯:“執事從何而來?有何事相干?”

包拯答道:“小生從東京來,要往登州府探親,經過寶剎,特來相訪。”

老僧說道:“唉!貧僧守居孤山僻壤之處的荒涼院宇,有什麼好訪的?”

包拯正待再問,忽然進來一行童報告說:“方丈,申公有請。”

方丈嘆口氣道:“這該死的孽畜又來煩擾我了!”便辭別包拯,急匆匆地徑入曇堂去了。

包拯感到有些奇怪,就吩咐公差在外伺候,自己轉身進入到裡面,想探問申公是何人?可沒遇一個人在,不一會兒,那個來叫方丈的行童慌忙走了出來。包拯連忙伸手攔住他問道:“剛才小師父說什麼申公,他是誰呀?”

行童怯怯地說:“秀士就不要問了,說起來真是惱人呀。”

“說與我聽聽可以嗎?”包拯懇切地說。

“那好吧,您既然想知道,那您就隨我來吧!”行童邀引包拯走出堂間,詭祕地講道:“您不知道啊,這個申公,就居住在申陽嶺白石洞,是一個具有千年靈氣的猴子精。它淫邪無厭,一旦遇有美婦人,便會颳起一股怪風,將其攝入洞中取樂。若有不從它的,就會被它撕裂了身體,誰奈何得了它呀?只有我師父戒行頗貞,彼亦相敬,常以申公呼之。昨天他還攜一麗人來遊寺,師父問他又從哪裡得來,卻得知是一位知縣的夫人。那個知縣夫人雖然長得很美,但容顏顯得十分憂傷。對了,我還發現那夫人還在廊下偷偷留得一些字跡而匆匆離去。”

“字跡?都寫了一些什麼字?”

“一會兒我領您去看看便知曉。”

接著,包拯又問:“剛才來的申公,現在何處?”

行童答道:“剛才,二人還在為此事辯論著呢,我師父用好言好語規勸它不要再行惡了,它就發怒了,這不,還將師父也攝擄去了。”

包拯問道:“他攝擄你師父去幹什麼?”

行童說:“也沒有什麼,經常這樣,過幾日有悔意,就會放他歸來。”包拯聽罷,驚訝不已。隨後,在行童的引領下,直奔到廊下,看到壁上果然有些字跡,近前仔細一看,原來題有四句詩:

緣絕三山驛,君心知不知?

包公頻訴論,取妾莫教遲。

包拯讀罷,愴然忖道:“她怎麼也知道讓夫君來投求於我。”隨即掏出紙筆錄下此詩,轉回寧陵縣府。

周知縣忙迎接包拯入衙,甚是殷勤,酒品款待。飲至半酣,包拯從袖中取出錄下的詩遞與周知縣。周知縣讀罷,頓時雙淚盈腮,顫顫地說道:“此詩確是夫人所作,大人是從何處得來的?”

包拯也不隱瞞,便將他發現的事一五一十地講給了周知縣。周知縣聽後,離席跪拜,懇求搭救夫人之策。包拯說道:“搭救夫人之事你就不用考慮了,你也不用著急,安心理政就是,我自有主張。”

當日,包拯就起身離開了寧陵,回府。

第二天,一大早就開了衙門,並派出衙役在城內到處張掛出告示:

“如有得知申陽嶺精怪穴居處來報者,官府賞銀五十兩。”

寧陵管轄下的小石村有一個打獵的高手韓節,身輕矯健,絕崖峭壁行走自如,也許老天就該讓他發跡。有一天,他正追趕著一隻黃色的野鹿,來到了一個懸崖峭壁處,忽然他望見上面隱隱約約有亮光在晃動。於是,韓節便好奇地沿石壁悄悄地爬了上去。

突然,他看見一群美婦人手持鏡子在平坦的石板上圍坐著,相互在梳理著頭髮。這一群美婦人看見有人上來,各個都驚訝不已,然後走近他,疑惑地問他:“你是怎麼到這裡來的?”

韓節告訴她們:“我是打獵的,因追趕一隻黃鹿才來到這裡。”

眾婦人道:“也是你與我們姐妹有緣,不該命斷,若遇妖怪在此,你連性命都不保啊。你趕快回去吧,給我眾姐妹的父母家人報個信,讓他們想辦法來營救我們,他們必會重賞你的。”打獵的知道這就是官府懸賞的精怪居住處,便問眾婦人:“那如何才能制服這精怪呀?”

婦人們告訴他道:“這妖怪十分靈通,今天出去尚未回來。它全身如鐵,利刃都不能刺傷它。”

“那它有沒有什麼致命的弱點呢?”韓節問道。

其中一婦女說:“有啊!有一次它酒後自言唯有毒酒可醉之,再用麻繩縛定,方可制服它。”

獵人韓節聽後,囑咐道:“你們千萬不要洩漏此機密。現在包太尹正在懸賞追查此事,待我回去報告給他,儘快來搭救你們。”

眾婦人約好以某日來此會集。

韓節順來路返回山下,徑直來到開封府前揭了榜文,入見包拯,報知此事。包拯非常高興地說道:“周夫人想必在內中矣。”隨即安排了酒菜款待了他,又兌現了獎賞。然後,又安排人準備了醇酒加毒藥,裝進小泥埕(酒甕),如期差公差各帶弓箭、麻繩之類,隨韓節來到絕壁下。

韓節吩咐公差將酒埕用繩子綁上,繫於腰間,自己先沿原路攀登上去。那眾婦人見韓節又返回來,半驚半喜。韓節小心翼翼地將藥酒吊了上來,交與眾婦人,婦人們與他商定說:“你先在崖下等候,以空酒埕投下為號,你們就迅速爬上來殺死猴子精,搭救我們。”

韓節說:“好!那我們就在崖下等候了。”

說話間,“嗖”的一道金光閃現,精怪回到洞中。它先與洞內的婦人戲謔一番,然後倒在石床上。洞外眾婦人各捧酒埕相繼而進,精怪不知內幕,也沒有問酒的來歷,便高興地一飲而盡。不一會兒,藥酒發作,它便昏倒於地上。

婦人們見狀,便將空酒埕投下崖來。韓節聽見空酒埕從崖頂墜下,自己先爬了上去,然後先後吊公差數人上來。他們衝進洞中,只見一隻稀有的大白猴醉倒在石床上。眾人立即用麻繩將其緊緊捆住,洞中擺藏的美器及貴重物件,均被公差收拾乾淨。他們先將妖怪吊下,又將八位美婦人逐一吊順了下來。眾人一陣歡喜高呼後,將猴精抬進了開封府。

包拯聽說捉住了妖怪,非常高興,立即升堂審理。包拯上堂一看,堂下果然躺著一隻大白猴,因被繩索緊綁著不能動。包拯厲聲說道:“這個害人的畜生,是不可讓它存留在世上的。來人,趁它昏迷未甦醒之機,立即將它殺死!”於是,公差取過降魔寶劍一把,包拯親手向猴精猛地砍下。

忽然,“砰”一聲,一股白煙升起,眾人往堂下一看,奇怪了,堂下的猴精不見了,唯有火光迸起,隨後沒去。

包拯斬了猴精後,把眾婦人叫到近前,他問道:“你們其中哪位是周知縣的夫人?”

柳氏應聲道:“小妾便是。”

“請隨我來!”包拯引其進入後堂。周知縣聞知此事,正來府中探訪訊息,恰巧與解救回來的柳氏相遇,夫婦倆相擁而泣。

包公特設慶賀筵席款待他們。飲罷,周知縣拜謝後,同夫人轉回寧陵。其餘眾婦人,包拯問明其居所派人一一遣還。這些婦人當中,只有一少女,來自陝西,是董家之女,至今未嫁,由於家鄉遙遠,無親來認,於是包拯便做媒將其嫁與韓節為妻。二人熱淚盈眶,感激不盡。

後來,仁宗皇帝知道此事,宣包拯入朝親自過問。包拯一一奏畢,仁宗皇帝非常高興地賞賜包拯。為此,滿朝的文武大臣無不敬仰包拯的英風豪氣。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民族情感,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著永恆的藝術魅力。關於一些古代民間傳說你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古代民間傳說,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篇一

栓寶家住在距松林小鎮五里遠的趙家灣,小夥子長得挺周正,要不是家裡窮,早娶上媳婦了。

這天,老孃讓他挖菜窖。栓寶在村前窪地裡,扔掉袖口漏出棉花的破襖,只穿一件打了補丁的白色對襟單褂子,掄開钁頭,狠勁地刨開了。

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腳下的這片地曾是漢王劉邦第十三子的封地,保不齊啥時候得個古物發個財也說不定,栓寶邊掄钁頭邊想。剛想抽袋煙歇歇,鐺的一聲響,钁頭碰到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蹲下來,用手小心地摳,一個公雞模樣的東西顯了出來。

吃過晚飯,娘倆翻來覆去地在燈下看了老半天,看得眼眶子生疼也沒看出個道道。娘吩咐栓寶說,你抱到當鋪找人看看,能不能當幾個銅錢咱好過年。

這天,栓寶早早吃了飯,來到鎮子上。年底了的緣故,原本冷清了的鎮子熱鬧起來。遠遠地,望見了昌盛當鋪的牌子和旗杆,旗子上面紅布飄帶圍著一個斗大的“當”字迎風招搖。栓寶平生第一次進當鋪,顯得有些拘謹。他在夥計的引導下,爬上門前的花崗石臺階,轉過門內的大屏風,在古色古香的木質櫃檯前,忐忑地打開了自己的破包袱。

一位戴眼鏡的清瘦中年人接過這個還糊有黃泥巴的鏽公雞,左看,右瞧,還放在耳朵上聽。約摸過了半個時辰,清瘦的中年人才漫不經心地問,客官,當多少?

栓寶心裡沒準備,略一琢磨,至少要他五百個銅錢,就伸出右手,五個指頭挲著,又用左手拳頭代替揮了兩下。中年男人看明白了,他這是要五百現大洋啊。就來到坐在後面的一個老者面前,比畫著。按照當鋪行規,每家當鋪裡都有站櫃和坐櫃的兩個人,站櫃談生意,坐櫃主要是為了在站櫃與當戶發生爭執時好打圓場。

老者站了起來,給外面的夥計遞了一個眼色,領栓寶來到靠裡的一個雅間,夥計沏上熱茶,小心地退了出去。穿長袍馬褂的老者,慢條斯理地拱了拱手,說,請用茶。栓寶端茶杯,吸溜了一口,水太燙,嗆得他咳了起來。是出土的還是祖傳啊?老者問。其實,作為當鋪,也怕惹麻煩吃官司,出土嘛就是盜墓者所為,有一定的風險,當的價錢自然會低一些,但這樣的幾乎沒有人贖回,就成了死當,利錢當然厚實了。還是祖傳的保險,但也有贖回的。栓寶哪懂得這些,他想,挖白菜窖子挖的,自然是出土了,就答,出土。老者思忖了一下,伸出一個指頭,攥緊拳頭比畫了兩下。栓寶心裡氣啊,真黑,我想當五百錢,他才給一百。老者不等他點頭,就吩咐夥計包一百塊大洋,說,客官要是同意,就填當票吧。

栓寶的眼睛直了,他做夢也想不到這破銅能值這麼多錢。他有些後悔,要是把這鏽啊泥巴啊都擦乾淨,還指不定能當多少錢呢!他手腳麻利地收起鏽公雞,三下兩下重用破包袱包好,說了句我明日再來,就揚長而去。

老孃見栓寶回來,就問當了多少錢。栓寶拿出鏽公雞,邊清洗邊說,娘,咱要發財了,您就等著享福吧。栓寶連洗帶擦,吭吭嘰嘰費了大半天工夫,把泥啊鏽啊的清理乾淨,一隻昂首引頸,尾羽豐滿的銅雞就展現在眼前了。

晚上,栓寶睡得很不踏實,他怕賊人偷了寶物去,就用衣服包了好幾層,塞到孃的箱子裡,又覺不妥,索性掖到被窩裡,兩手抱著睡。翻來覆去,直到天快亮時才打了個盹。

當栓寶將用一塊掉了色的紅綢子布包著的銅公雞重新放到櫃檯上的時候,那位中年站櫃搖了搖頭,惋惜地說,好好一個寶物就這麼糟蹋了。

栓寶抱著銅公雞無精打采地往家走。他心裡悔啊,悔得腸子都綠了。

走過旺福家的包子鋪,一陣包子的香味勾得他嚥了好幾口唾沫。包子還沒熟,蒸籠裡冒出騰騰的熱氣,旺福正坐在門口逗他三歲半的小兒玩,看見栓寶,就高聲招呼過來吃包子。栓寶和旺福早就認識,說哪有錢吃包子,遂將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說起來。旺福打量著這隻漂亮的銅公雞,說,兄弟要是願意,我願出五十個銅錢買下給小兒當個玩物。栓寶此時也怨恨起手裡的公雞來,什麼東西,害我白白歡喜了一場,現在聽說還能換五十個銅錢,就點頭同意了,臨走,旺福還免費送了他十來個包子。

一年後,在昌盛當鋪的斜對面,另一家氣派的福升當鋪開張了,掌櫃是開包子鋪的旺福。

於是,小鎮上就有了許多傳言。有人說,那鏽銅雞本身就是寶物,每天晚上三更天,它會引頸高歌;也有人說,那鏽銅雞本來不值錢,關鍵是雞肚子裡有兩顆冬珠,價值萬金;還有人說,旺福將鏽公雞賣給了京城的一位達官貴人,得了不少的大洋,還跟人家拜了把兄弟呢。

但畢竟是傳言,誰也無法證實。倒是栓寶他娘常說,外財不發命窮的人,俺栓寶沒那麼大的福分,要是把個寶物放在家裡,還指不定招來什麼禍呢。

這話倒是真的。解放後,旺福成了鎮子上頭號的資本家,被批來鬥去,後來變得瘋瘋癲癲的,神經不正常了。

滿臉皺紋的栓寶經常把小孫子放到腿彎上,講鏽銅雞的故事給他聽。

關於古代民間傳說篇二

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在長安城外的一間破茅屋裡,住著一戶人家,男的叫王興,女的叫麗娘。小兩口男耕女織,日子雖然清苦,倒也自得其樂。到了第二年麗娘就生下一個兒子,小夫妻倆更加高興了。

轉眼兒子快半歲了。一天,麗娘燒熟飯菜,正要抱上兒子去給地裡的丈夫送飯去,卻發現兒子面色蒼白,牙關緊閉。她嚇得急忙跑到地裡喊丈夫。王興回家一看,知道兒子病了,急得掉頭衝出家門去請醫生,不料剛出家門,就被一群斜刺裡衝來的騎兵撞倒,當即被活活踏成了肉泥。麗娘一見這飛來橫禍,眼前一黑,抱著生病的兒子就暈了過去。

麗娘安葬了丈夫,求神拜佛為兒子治好了病,為了保住王家這一點兒血脈,她起早貪黑,含辛茹苦一心撲在撫育幼子身上。兒子在母親的操勞下漸漸長大了,兒子到二十歲時,麗娘又給他娶了媳婦。

看著兒子成了家,麗娘好不喜歡,心想自己辛辛苦苦,不就是為了兒子嗎?現在兒子大了,就這樣和兒子生活一輩子吧。

時光匆匆……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一天,兒子突然對母親說:“娘,從出生到我成家,你養了我二十年,現在我也養了你二十年,我們兩不相欠,就算扯平了,你走吧。”兒子說到做到,馬上把娘趕出了家門。

麗娘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辛苦一輩子,指望養兒防老,沒想到兒子竟把自己一腳踢出家門。如今自己年紀大了,做不動了,這可怎麼辦啊!她拿起衣物,步履蹣跚地走到一棵大樹下,不禁號啕大哭起來,越哭越傷心,想想與其到處乞討活受罪,不如干脆一死了之。這麼一想,便解了腰帶,掛到大樹杈上。

麗娘正要上吊,遠遠奔來一位書生喊道:“老媽媽,請慢!”書生來到麗娘面前,問:“老媽媽,你這般年紀,為何還想不開呢?”麗娘見問,便將自己的苦處一股腦兒向書生訴說了一遍。書生聽完怒道:“豈有此理,這等逆子。真是天理不容!走。我幫你告狀去!”

書生替麗娘寫了狀子告到了縣衙。縣官一聽,勃然大怒,天下竟有這等不孝之子,這還了得,當即下令,傳來了麗孃的兒子。

縣官升堂問道:“你母可是養了你二十年?”麗孃的兒子說:“正是。”“你不念養育之恩,而今把你娘趕出家門,卻是為何?”“大人,小人母親養我二十年,我也養了她二十年。我們已兩相抵消,誰也不欠誰的了,她當然不能再住在我家。”

縣官見麗孃兒子說得振振有詞,冷冷一笑,又問麗娘:“你生下他時,他有多重?”麗娘說:“有四斤二兩,是鄰居李家媳婦替我接生時稱的。”縣官立即派人火速傳來接生婆李老太太,問:“你替麗娘接生之時,可曾稱得重量?”老太太如實答道:“是四斤二兩。”

縣官一拍驚堂木,對麗孃兒子喝道:“大膽逆子,你母生下你時是四斤二兩,現在證人在此,可見是實。你還清了你母養你的時間賬,卻還欠你母親四斤二兩肉!怎麼說兩相抵消?來人。在他身上割下四斤二兩肉來,還與其母,使他們兩不相欠!”

麗孃兒子一聽,嚇得雙膝一軟,一下跪在公堂前,把頭磕得如雞啄米一般,連聲說:“大人饒命,大人饒命。我情願服侍我娘終身!”又爬到麗娘腳下,把頭磕得直冒血,“母親大人饒命,孩兒願服侍您老終身!”縣官喝道:“不孝之徒,好生服侍你娘,如有半點兒差錯,定叫你還肉與你母,使你們兩不相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