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 閱讀(4.41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1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著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後感3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懷。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裡行間,感受著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為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為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4

【原文】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5)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6)。

【註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裡。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感悟】說話誠實守信,行為敦厚有禮,是贏得人心、把事情辦好的兩個基本條件,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忠信行天下,厚道得人心。有人動心機,耍小聰明,有時也能辦成事,但不能持久,終要敗露。所以誠實守信是辦事的基本原則,也是做人的原則。誠信為人,不僅會為他人謀取利益,也會讓自己得到心靈上的成就感。誠信也是道德建設的根本,如果沒有了誠信,我們大家,都將生活在恐懼,懷疑之中。只有做到誠信待人,才能獲得大家的信任。“人不信於一時,則不信於一世”,誠信其實在很多時候,都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這次機會,便會丟失別人對你的信任。可是,在我們身邊,不誠信的事卻常有發生:虛假廣告跑滿大街,劣制產品充斥市場,食品安全人人擔憂…… 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時常有不誠信的.事發生。我們口口聲聲說誠信,可是自己卻沒有做到。作為自古就將誠信列為重要美德的文明古國的成員,我們為什麼沒有做到呢?

也許,只要我們再對我們答應的事用一點心;也許,只要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再多一點重視;也許,只要我們再付出一點點,誠信之光,就會出現。努力完成任務,做成自己答應的事。就從每天的作業,每天的日常工作做起,從小事入手,慢慢做大,變成一個講誠信的人。

別人對我們的信任可以鋪平我們人生的道路,而信任則可以用誠實守信來換取。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做到誠信待人,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做到我們應盡的道德責任!

《論語》讀後感5

這個暑假拜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論語詮解》是對《論語》中言論進行註解和翻譯的書,它配有精確的註釋和譯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內涵,使我們真正讀懂經典。這是我們新時代好隊員傳承祖國優秀文化,誦讀經典名篇的必讀之書,裡面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各個方面的言論,從中告訴我們許多學習知識和做人道理。

關於學習,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地複習,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進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語文考試時,有一道題我使勁想了好久才下筆作答,這就是平時沒有認真複習到這個知識點的表現啊!我決心在新學期裡努力做到經常性地複習老師教過的知識。還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也是對待學問的正確態度。有時候,爸爸給我講解數學題,爸爸問我聽懂了嗎?我說懂了,可是再讓我做類似題目,我又做不出來。以後,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裝懂的壞毛病,這樣我的數學成績才能越來越好。

這本書不光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告訴我們為人之道,替別人辦事要做到盡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去複習。我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國小與人交往都是誠心誠意的,從來不和同學們吵架鬧矛盾,因此在班級裡有很好的人緣,大家都非常喜歡和我做朋友。還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為國小生,我要向表現好的同學看齊,學習他們的優點,看到愛搗亂、表現差的同學,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課有沒有分心、不積極舉手,下課有沒有追逐打鬧等跟他們相似的毛病。

《論語詮解》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知識和道理不計其數。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們每個新時代好隊員用心去閱讀的書。

《論語》讀後感7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聖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盪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知道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聖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知道了應該如何應對,在什麼情況下是向老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樂。

聖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後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後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現老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衝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老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後來,當我問起老師他是怎麼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彷彿從老師的笑容中看到了聖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進步,總能從老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老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聖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啟用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開啟《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聖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淨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謝謝你與我同行。

《論語》讀後感8

《論語》十則讀後感觸頻多,我感覺到了一股讓我興奮的奇怪的感覺,為什麼讓我興奮呢?因為它給我一股學習的衝擊力,讓我們走向學習的快樂時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特別是“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整理以前的書本時,會不時有新的發現;偶爾翻起一本老書瀏覽幾頁,有時也會有新的收穫。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論語》十則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

舉個例子吧,開學時,班長髮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另外“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給我感觸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忍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

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讀後感9

作為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眾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裡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才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著,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為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論語》讀後感10

通讀《論語》,方知為人處事之準則。

這是我對論語最直觀的感受,《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可以翻譯成為,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從道德和文化層面而言這告訴我們做人要作為君子,坦坦蕩蕩,光明磊落。這大概說的是"為人"的生活境界。

子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種種錯就錯了,追悔已來不及,但將來的一切還是可以預料,還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發展。我們應當把握好現在,珍惜當下,為現在而努力。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我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

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11

一直對中國文化中動輒扯出的“神聖”一詞心存疑惑,甚至於只是把他們當作一組一起使用的字詞,而不加以辨析。

可當我看到于丹所說的“神於天,聖於地”時,我才恍然驚覺,這原來“神聖”可以這麼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遙遙遠望,纏繞著一種不可言說的飄忽感和出塵感,像是遙遠到天際的巴別塔傳說,被口口相傳,卻從未有人見過它的真面目;聖卻是貼近土地的,帶有一種泥土的樸實的質感,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氧氣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強調,因為它一直在。

中國古代的文人,骨子裡有種也許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可能會嗤之以鼻的神聖責任感。“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或者是“窮則獨濟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準則,都明明白白的體現了“天、地、人”的觀念:頭頂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腳踏一片現實主義的土地,勤勞務實肯幹;一身錚錚傲骨,兩袖清風,瀟瀟灑灑的活在這凡世塵囂中。

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每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話我翻來覆去思索良久,確實如此。

我們的社會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終求得封王覓侯,求得人生的意義,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說,在這方面講,社會理想的確是功利的。我們也許是為了名聲、地位、生活質量而開始採取行動,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會價值。文天祥早在幾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無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罷了。

但是,有時候又難免會產生倦怠的情緒。覺得就這麼得過且過,也沒什麼不好的.。這就是我們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說:“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老話有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聖賢之所以被奉為後世的行為準則,大抵是因為他們的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或許就在於此,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一套完整的行為體系。

這才是最應該鐫刻在一個民族骨子裡的東西。

《論語》讀後感12

素來對國學懷有一種崇敬之情,覺得它那樣高高在上、觸不可及。對於如我一般底蘊並不深厚人而言,國學,或多或少帶著些深奧、博大的感覺。傅佩榮先生所著的《國學的天空》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也同樣如此。但當我不斷深入去品讀這本書時發現,傅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褪去長久以來國學被人們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語言讓讀者領會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國學內涵,讓讀者在欣賞國學美妙之處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人生觀。

傅佩榮一直有“于丹”之稱,他在《國學的天空》一書中為我們很好地闡釋了孔子的真誠、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莊子的逍遙。他還用這四位聖人的理論,以最樸實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方向。

通讀本書,我對關於孟子這一章的內容感慨頗深。可以說傅佩榮老師是將孟子這個人從千年前拉到了當代,拉近到讀者面前,那麼形象生動,詼諧與生活化,他將教育、修養、仁政等孟子的觀點融合在故事裡面,頗有深入淺出的效果,為我們闡釋了做人,做學問,做事的最終目的'。讓人回味無窮,意味深遠……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在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提高能力降低慾望,人才能快樂。要有修養,修養是成就自己。到達某種程度之後,快樂就會由內而發,自然隨之而來。

關照各人的內心,在快樂中成就立體的生命。在這一點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又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當內心強大,開闊而坦然時,當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時,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斷得到提升。

傅佩榮教授筆下的孟子,是一個真誠的人,快樂的人,他的內心有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該做的事。這樣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樂的。傅教授重新解讀了孟子的快樂人生,他所展現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倫,修養,人生等。並以他的樸素主義哲學觀點為依據對現今人們的困惑一一做了點撥,古事寓今,啟發人深思。

《論語》讀後感13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後,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現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區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於“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看到別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為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後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意思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於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為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牆頭草一樣,風往哪裡吹就往哪裡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捨,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通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構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論語》讀後感14

前幾年,央視科教頻道正熱播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論語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才思泉湧的講解吸引住了。於是我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本,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也開始讀書了。我總覺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離我們現代人很遠,這些畢竟是越千年的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是不是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現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絡到一起,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於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著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經過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度。由此我們聯想到,現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慼慼”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願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於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麼樣?孩子“壓力山大”,大學聯考前後、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後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讀後感15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麼,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麼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願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並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資訊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資訊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資訊,並且獲得資訊後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隻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