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1.9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1

對教育行業雖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但是內心卻是欣喜和彷徨夾雜。我渴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把我的學生都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是我又害怕自己沒有經驗,會在無意間傷害到學生。於是,利用開學前的這段時間,不斷地閱讀教育名著,希望能從中獲得一點收穫。《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讓我覺得看後深有體會。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髮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援、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做教育教學工作近3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裡,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看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而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中李老師的話也讓我茅塞頓開。我知道,我不該彷徨,而應該把彷徨轉化成愛心和動力。我要相信自己,相信學生:相信我能用我的愛心感化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愛的教育下一天天慢慢地進步。同時,我還要認真學習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閱讀一些關於教育的書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全面深入得認識新課程,新理念。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及時記錄下來,不斷反思自己。認真備好每堂課,努力上好每一堂課,並寫好反思。爭取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嘗試應用的同時不斷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求得進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優秀教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隻要能遠離浮躁,靜心安心的從教,在不斷地摸索中慢慢取得進步,相信最終的勝利是可以取得的。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2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就應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就應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到達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我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一樣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觀選取。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資料轉化積澱為自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潛力,這樣才能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帶給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透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我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資訊;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構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資料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我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光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就應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能夠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3

我過得充實而快樂,因為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好多教育專著為我新學期的工作充電。我讀了《我是一名好教師》後,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裡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裡,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裡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4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裡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裡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裡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一樣,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以前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一樣。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期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主角,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就應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就應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必須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一樣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就應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夠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決定潛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絡,適時的帶給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此刻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期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

1、系統思考;

2、自我增進;

3、改善心智模式;

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務必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學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師讀名著心得體會5

我讀完袁振國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後收穫頗多!書中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教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應該對教育活動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追求,有獨立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應該使教育過程成為實現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塑造他們的高尚人格,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豐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輝,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一種真正的教師境界。(摘錄自《教育新理念》201頁)

如何能成為這樣的教師呢?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比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它和認知能力、教學能力一樣,是教師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我們的國小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奠基工程。其質量如何,直接關係到義務教育的質量,也決定著未來人才的培養。當前,教育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它對全體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聯絡實際,課程改革對我們國小教師的綜合素養和角色又提出了挑戰!

1、對國小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新要求。

綜合型的國小教師要求具有綜合性的知識結構。新課程體系中,開設了多門綜合性課程,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比課程內容更為寬廣的知識背景。除了有關學科、教育專業知識外,還應當具有科學、藝術的基本知識。綜合型的國小教師還要求具有綜合性的能力素養。課程的綜合不是簡單的內容刪減,也不是簡單的拼盤。所以,教師必須具有對各學科知識建立有機聯絡的能力。具有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髮展的能力。具有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實際的能力。

2、對國小教師的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國小課程功能的發展性,使國小教師的角色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作為指導者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

(1)是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

(2)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

(3)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3、對國小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資訊。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援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二、聯絡現實教學來看,想要成為理想中的老師,我覺得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摸索和探討!

1、在學習中一定要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現代教師的共識。如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呢?這裡應該注意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這裡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誇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的發展層次,以便自己靈活地制定教學計劃。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要重視人的作用。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程序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於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果都是一個模具“造”出來的,那還有什麼矛盾,還怎麼促進學生進步?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採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在葉聖陶、斯霞老師搞教育事業的年代,沒有什麼現代化的教學裝置,他們不也成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了嗎?於永正老師在他的教學中有時使用的教學輔助工具很少,但是卻總能在教學上取得巨大成功。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於形式化,要注意教學的內容。

在教學中,有時我們老是想著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用什麼手段去體現,往往就沒有注意到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使我們的學生能全面發展。只要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就是好課。在許多課上,正是由於我們教師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學活動變得只有形式而沒有了真正的內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卻沒有一個相稱的身材人去穿它,那麼衣服的美又如何體現呢?衣服,我們知道只要穿得得體就會很好看。同樣,我們教學模式不管是什麼樣子的,只要能使學生全面發展,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的是如何使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或進步,而不是去考慮用什麼方法去體現新課程標準。總之,如何達到一種“真正教師”的境界,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