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弟子規》心得體會15篇

心得體會 閱讀(4.23K)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心得體會15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1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裡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為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晒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裡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最開始因為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並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麼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學著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為“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裡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著週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弟子規》心得體會2

“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是則是,非則非,一點都不能含糊。”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而做人要從孝悌來入門——古人深知這樣的道理,於是他們傳承給我們一些最寶貴的做人經驗,而這些都記錄在《弟子規》裡。《弟子規》這本書出自於孔子的.筆下。這本書主要是圍繞著“孝心,孝言,孝行”而創作的一本古詩詞。讀了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讓我先來說說“孝心”吧!孝就是孝敬的意思,心就是我們的愛心,而孝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有一顆孝敬尊重長輩的心。我們時時刻刻要考慮到父母和長輩地感受,想著要為他們做些什麼。愉快而迅速地完成我們需要做得事。

“孝言”是說:我們在對長輩、父母、同學、朋友說話時一定要文明用語,這樣的話別人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認為每天對爸爸媽媽說的四句話是每位同學必須具備的:

1、早上起來對爸爸媽媽說聲:“早上好”。

2、到了學校對爸爸媽媽說聲:“再見”。

3、回到了家對爸爸媽媽說聲:“我回來了”。

4、睡覺前對爸爸媽媽說聲:“晚安”。如果你做到了並且對爸爸媽媽說了,這樣的話爸爸媽媽就會認為你已經長大了,而且會很開心。希望大家可以說好這四句話,讓文明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始傳播吧!除了“孝心,孝言”還有“孝行”;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孝敬老人,愛護比我們年齡小的弟弟妹妹們。

在長輩們累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他們捶捶背,或是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弟弟妹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幫助他們。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對“孝心,孝言”“孝行”地理解。孝是無所不適的,社會不能沒有孝,生活中更不能沒有孝。凡事孝為先,沒有孝就什麼都做不好。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分一秒做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弟子規》心得體會3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學時代,我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希望從中找到敦品勵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過《論語》、《老子》,背過《大學》、《中庸》,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隨著社會閱歷的加深,我「長大」了,忽然發現,我所瞭解的傳統文化的道理並沒有解決自己成長道路上出現的問題。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我的成長路上充滿了太多的困惑、迷茫、苦悶和百無聊賴。當煩惱現前,我所喜愛的中國傳統文化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的出路在哪裡?找不到答案。我開始流於世俗,把所有傳統文化的書束之高閣。

我的生活變得沒有規律,肆意揮霍自己的身體,「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我開始發胖,身體素質極度下降;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經常鬧些小矛盾;我在工作上也不夠盡心盡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而沒有得到認可而苦惱;我患得患失,常常覺得生活無所著落……

當我步入而立之年,我發現離原來那個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已經很遙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百無聊賴、沒有擔當、沒有社會責任感、內心灰暗且蒼老的「廢人」。

年齡的增長讓我產生一種緊迫感,回想起來,我已經虛度了幾近半生,實在是無顏面對自己,更無法面對我未來的兒女。我不知道該從何做起,以重新燃起胸中那團追尋智慧的火焰。

一個偶然的機緣,讓我的`書櫃裡多了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本書在我的書櫃裡躺了半年多,但是在我聽了去年9月22日蔡老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講座,以及今年4月份在地質大學的講座後,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為一個年輕人,雖有幸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卻既不能利益自己的身心,更不能利益父母、師長、親友及扶助我成長的社會,我感到萬分的慚愧。

中國傳統文化原本是「貴在力行」,貴在「學以致用」啊!我不再猶豫,開始學習《弟子規》,每天利用早晚坐班車的時間背誦,並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字一句。到寫這篇體會的時候,已經兩月有餘。我已經把《弟子規》熟記於心,並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上有了初步的受用。

1.生活起居

「身有傷,貽親憂」,我開始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再肆意糟蹋,「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連自己都不愛,還談何愛人呢?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原來很貪睡,每天要睡八個小時以上,還整日昏沉。現在每日只睡五、六個小時,而且頭腦清醒。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我開始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我原來很邋遢,常常讓妻子為我操心料理。我現在開始學會整理衣物,自己擦鞋。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以往百無聊賴之時,常以酒解憂,學習《弟子規》之後,我對酒一點慾望也沒有了,至今也沒有飲過酒。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我原來很不喜歡料理家務,家裡髒了也無所謂,現在我總是認真地打理家裡的衛生,「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2.夫妻關係

我和妻子的關係一向還好,但難免鬧些小矛盾,對彼此的傷害都很大。《弟子規》上說「孝弟」,說「凡是人,皆須愛」,那離我最近的妻子不是我最應該「弟和愛」的人嗎?每天,我懷著歡喜心做好每一頓飯,打理家裡的衛生,並按照「弟」和「泛愛眾」的教誨愛護妻子。如今,我和妻子相敬如賓,每天早上起來互致「早上好」,晚上睡覺時互致「晚安」,當為對方服務時,都會由衷地說聲「謝謝」,在我不辭辛苦地料理家務,對妻子體貼入微的時候,她甚至會流下感動的淚水。在生活中,我把《弟子規》的教誨掛在嘴邊,並講給妻子聽,她看到我因為學習《弟子規》而產生的變化,也自然而然地和我一起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規》的教誨。

3.讀書之樂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以前讀書,總是三分鐘熱血,放下這本,拿起那本,結果索然無味。聖賢書是聖賢的教誨,是用來力行的,而不是譁眾取寵的工具,所以貪多無益。兩個月來,我放下其它的書,一心學習《弟子規》,在自己的身心得到初步受用的時候,更增加了進一步實行《弟子規》的信心,在每天讀誦《弟子規》的時候,不禁有一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感覺。

4.身健心安

兩個月來,我沉重而懶惰的身體開始變得日漸輕快,精氣神很好,原來因工作而終日疲勞的眼睛也變得明亮起來。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我都能馬上清醒,並以歡喜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每天晚上燃香禮拜聖賢,並靜坐反思一天的言行。

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多起色,每天的工作效率很高,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盡力心態,代替了患得患失的煩惱。

妻子與我每天出雙入對,互敬互愛,在別人眼裡,我們如初戀一般。

我珍惜時間,常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我不再看無聊的電視,不再吃瓜子,不再有百無聊賴的時光,而總是覺得時間太少了,沒有更多的時間把工作做得更好,沒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聖賢的教誨。

心常存善念,願世間諸善增長,諸惡盡消,願世間因為我的存在而添一分喜悅和清涼。每天勉勵自己日行一善,或施他人財物,或幫助他人,或見人苦而生惻隱之心,或見人行好事而生歡喜之心。

5.親仁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我學習《弟子規》的因緣,要特別感謝我的研究生同學陳醫生。從認識她的那天起,我便生起了敬仰之心。每每和妻子談起她,都不由地生起一種嚮往:做人要做像她那樣的人。每次聆聽陳醫生的教誨,都讓我受益良多。《弟子規》就是陳醫生介紹給我的。在這裡,我向陳醫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謝意。可見,「親仁」對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啊!能夠親近德才兼備的人,我覺得真的是很有福氣。

蔡老師說過,「 年輕人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承擔責任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在這裡,我想對和我有過同樣經歷的年輕人說,我們都為人子女,以後還會為人夫,或為人妻,為人父母,我們將以什麼樣的德行來孝養自己的父母,扶助和愛護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教育自己的子女?進而讓我們生命中的每個人,都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得到安樂?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聖賢的教誨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和諧與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

《弟子規》心得體會4

我小時候沒讀過《弟子規》,雖然也懂些孝道之類,卻面窄識淺,更無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自從學校組織孩子們學習《弟子規》,我也有機會跟著兒子從頭到尾通學了一遍,我才發現,《弟子規》確實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雖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卻凝聚著儒家千年流傳下來的處 世哲學與諸多的生存智慧。《弟子規》給了我很多觸動,《弟子規》讓我和兒子一起重新成長,《弟子規》讓我做了一回“有修養的人”。

其實,學校剛開始讓孩子們背《弟子規》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為了鍛鍊和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後來,在孩子讀譯文的時候我卻被其中的道理和感悟深深的吸引了,這其中的寓意和指導方向不正是我天天思考的如何培養孩子正確成長的育兒經嗎!。尤其是裡面三字押韻的'節奏,更加讓人明瞭易懂又清晰好記。那一個個催人警醒的小故事,那一句句諳世謹身的警句忠言,讓我流連忘返,感受頗多。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剛剛學完這一段,孩子就明顯的改變了挑食的壞毛病,以前吃飯挑三揀四的身體瘦弱多病,慢慢的,不僅長胖了,還長壯了,親戚們還問是不是吃了什麼偏方呢,看來《弟子規》就是偏方;“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一段對我兒子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他以前就愛搖腿扭腰,沒有一會兒閒著的時候,後來,他一閒搖的時候我就念這一句,再後來,他自己一搖晃自己就會想到這句,漸漸的,他就板住自己了,現在,他同學的家長還誇他長大了,老實了,我認為是《弟子規》讓孩子成長成熟了。

在學習和力行《弟子規》的過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穫,我也是受益匪淺。《弟子規》對人的一些行為規範很細節化,幾乎是一言一行、做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濃縮於其中。通過和兒子一起學習《弟子規》,我也發現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我努力將《弟子規》的內容付諸於行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竟明顯的比以 前“有修養”了,從而也增強了自信,而這種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過來促使自己去更進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了進步和提高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來學習和力行《弟子規》,美化我們的心靈,美化我們的社會!

《弟子規》心得體會5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媽媽一起誦讀、理解,真的是收穫不小。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在《論語》中就讀過,是這樣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怎麼做。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見賢思齊,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學習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運用。

《弟子規》教我們做一個有孝道、有道德、有誠信、善學習的人,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我記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線"欄目中看過這樣一個節目《遲來的愛》,講的是海南某監獄的事情,這個監獄在對犯人進行改造中,不僅僅限於政治學習和法制教育,而是從人的洗心動念處入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植入監獄的勞動改造中。他們選擇的是《弟子規》,誦讀經典與"親情幫教會"的開展,觸動了服刑人員內心的道德律,讓服刑人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就是"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觸動了他們的內心吧。

不過,《弟子規》中也有我覺得不妥當的,比如說:"邪僻事,絕勿問"、"不關己,莫閒管",我覺得就是現在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人做事這樣子總是不好的。媽媽說:國學經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的理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都有所指導,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進行思考,批判性的學習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來誦讀《弟子規》,不能一味的死讀死記,還要動腦思考,活學活用呀!

《弟子規》心得體會6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說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後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著,可卻沒什麼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願地去倒了一杯水,嘴裡還嘟囔著:“倒就倒嗎。”事後,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讀了兩年的《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於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電影卡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對於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待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儘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擔一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泛愛眾,其實就是前面說到了的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時在工作生活過程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裡愛別人。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聖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聖賢,做菩薩。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我們這個集體更加團結、和諧。打造優秀集體,從我做起。

感謝看購這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不僅可以實現夢想,還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古人的洗滌。

《弟子規》心得體會7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著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8

從事教師工作幾年,常為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斷探索,但始終苦於無門,不得要領,直至學習了《弟子規》,才覺得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典可依。現就我粗淺的認識言談於下。

《弟子規》由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將《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三字一組、兩組一韻、四組一句編篡成文。後經晚清秀才賈存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與《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起成為啟蒙教育的基礎教材,是教育學生敦倫盡份、防邪存正的最佳讀物。

全文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五部分,對“弟子”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言簡意駭的語言做了詳細全面的闡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現在中國小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所以,《弟子規》說:“首孝悌”。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之以悌,所以敬天之為人兄者也。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故子曰:“夫孝,始於事親,終於立身。”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能做到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以“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麼“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不難做到。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後才是“授業”和“解惑”。什麼是“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所謂“道”就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則,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每個人開始都是本性善良的,但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相去甚遠,如不及時教導,善良的.本性可能會發生偏離。

學生的成長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面影響。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弟子規》,不僅可以使學生不斷的提高境界,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對各種壞習慣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為了我們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構建我們的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弟子規》的學習勢在必行。

《弟子規》心得體會9

20xx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裡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蘊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_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國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著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說:“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說著說著,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說,只說“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著“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說著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說:“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著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弟子規》心得體會10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窗習<弟子規>,在下在指點同窗們朗誦、背誦的程序中,本人也努力學習,感到播種很大,領會到教育局展開這次學習活動意義嚴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品德的時代,更顯得不足為奇。重複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由使人心胸恍然大悟,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本人與聖賢的間隔。

在下學習<弟子規>深入領悟到以下四點: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

3、為人要謙遜;

4、要找準人生目的。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俺們一同來傾聽聖賢的教導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冤家。只要這樣,俺們才幹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調和與安定奉獻本人的力氣。在下願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厲要求本人,懷著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事必躬親,勤勞學習,不時進步團體涵養和素質,為教育的開展做出本人的奉獻在零碎的看了蔡教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後,在下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看法,深深看法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陳舊、又時髦的讀物。它是俺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教師,通知俺們許多道理,率領俺們領略人生的真理,標準俺們做人的原則,指明俺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敬父母、尊重晚輩、兄弟不和、做事慎重、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化細緻的闡明,使在下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導人們首先要有孝敬晚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要一團體的品德上進了,才幹做壞人,而俺們學習的基本就是:人的品德涵養。

學習<弟子規>使在下最難忘的句子是“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眾”,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暖和的覺得,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一切的人都應該愛,一切的人也都需求愛。在表達上“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廣博,時至昔日它依然有理想意義。作家冰心曾講:“有了愛就有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一切崇高質量和美妙品德的中心。人只要懂得愛,懂得感謝,懂得體恤,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辭讓,世界上才不會有充實和孤單。愛在哪裡?愛在一個淡淡的淺笑裡;愛在一個曾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屢次的蘋果裡;愛在一床暖暖的被子裡……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講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裡,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淺笑。

<弟子規>實真實在地通知俺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辰照射著俺們行進的步伐,豐厚俺們的思想。讓俺們衝向傳統文明知識的陸地,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不足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需俺們仔細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原則,在生活任務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別,及時糾正本人錯誤的言行。

經過學習<弟子規>,在下深深地看法到本人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在下的爸爸患直腸癌,需求在下的協助和照顧,在下卻藉口任務忙,單位不準假。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在下那麼好,在下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需求在下的`時分使他們絕望 呢?在下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在下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煩。學習<弟子規>,在下想不只是一個進步團體涵養的程序,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程序。對一團體的生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愛四周的人,愛這個世界。只要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調和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調和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以學規、學則的方式,三言成語的體例,稀釋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範本。其淺顯易懂“便於誦讀解說而皆切於實踐”,不管從任務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支援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外延豐厚。<弟子規>自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記<弟子規>,並用它來要求本人、反省本人、反省本人,做到敦倫盡分。少量的現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標準本人言行的人,相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冤家、好指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賢之人。

<弟子規>自身就是一種標準,一種品德質量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事必躬親、自在下管理的行為標準。它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而是經過本人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同學習,一同力行,逐漸提升本人的素質,進步家庭生活質量,改善任務、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習尚,從而到達構建調和家園、調和社會的目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11

《弟子規》一共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敘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裡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眾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道德品質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範,而且還是作用於學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與否,關係到到素質教育能否得以正確順利地實施。通過寒假期間的學習,我對師德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師對學生要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教師對學生慈母般的愛心應來自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強烈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教師的母愛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徹底地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為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質和量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弟子規》心得體會12

今天已經是來到這裡的第二十天,總覺得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已經到了快要分別之際,我還真有些捨不得你們啊,親愛的同學們。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的朋友,有連雲港的,有啟東的,還有福建的。雖說不忍分別,可是這是沒有辦法的。團聚之後總會分開,這是天註定的。大家保重啊!如果若干年後我們有緣,還會再見的。在這裡的20多天,我學到了很多。第一大點就是孝。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順父母長輩,因為母親不畏十月懷胎的辛苦,還冒著生命危險把我們生下來,卻沒有任何的怨言,也沒要求任何的回報,這是多麼的偉大和無私。而父親則是撐起這個家的頂樑柱,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如此美好的生活。同時,父親是個非常堅強的男人。

接下來是悌,要對兄弟友善,要讓他們覺得安心。親兄弟明算賬這句話是不對的,兄弟之間不談錢,談錢傷感情。到了這裡我也明白了這十六年來我,我為什麼沒有快樂過了。因為我的心門沒有開啟,沒有了解真正的快樂是什麼。現在我瞭解了,快樂就是不在乎擁有多少,而是在於付出多少,對誰都一樣。當你付出的時候,你就是快樂的,那時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一輩子都會記住。

我也終於知道我的胃為什麼會不好了,因為經常發火。發火的人瘦,胃也不好,我以後會盡量壓住自己的火氣,遇事沉穩,不隨便發火。不暴飲暴食,不然胃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到這裡來了之後,我完全變了一個人,回去之後我一定好好改過,慢慢戒酒、限煙。我突然想到了這年我在學校的情景,動不動就發火,動不動就想打架,我的情緒完全被別人左右,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有句話說得好,境隨心轉,境界來了,要沉著地思考,不要馬上把氣發出來。這樣年少輕狂的我們將來到社會上會吃虧的。我們需要逆境來磨練自己,讓自己的.銳氣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給人深邃、沉著、穩定,讓人猜不透的感覺。關於以前打過的人,我後悔了,他們是來磨練我的,我卻把他們給打了。我懺悔:我以前打過的所有的人,我錯了,我希望可以化解我們之間的恩怨,讓我們化敵為友。我現在知道我媽為什麼當初她那麼強烈的要求我來這裡接受磨練,讓我在社會上少走點彎路。媽,十分感恩您。

最後,爸媽,我向你們懺悔,原諒我這十六年來的無知與墮落、幼稚與執著,我收回以前對你們發過的所有的火,收回所有不恭敬的話。爸媽,兒子永遠愛你們。在這裡,兒子給你們跪下了。

《弟子規》心得體會13

王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向同學們提出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事教條!

立志,學,必先立志,則不如不學,一生勞苦,無成亦無益!立聖人之志,必先求其方,一去私慾,心才純,心存天理,即是存良知,先從覺悟開始,再學古訓,以聖人為師,專心正意勤學,對聖人之言,要深信不疑,即為尊師重道,才能學期精髓,不慢其先生,恭敬之心才能得以彰顯,得到利益!

求存天理之方,當從心上下深功夫,不做表面文章,不是以飢者求飽,寒者求暖,病著求俞,暗著求亮,跛者求行,這都是短暫的小目標,而不是立志,立志乃是立命。我們要立真志,真立志,立長志,立什麼志,有什麼命。孔子曰,十五志於學,就是指我們一生為什麼而學,學什麼,一生的命運向何處去呢,直至70歲的不逾矩!!雖說是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但是立下志,就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命之有續,才為君子也!我們未來的成長路上遇到各種困難都不能打擊我們的求學求聖的意志,因為我們已經立下堅定的志,織不利則一事無成,不立志,則人之私慾難除!

古之聖人用很多詞彙去釋義勵志之學,而後成就成名!我們當一起為榜樣深信不疑,就能事半功倍,速達彼岸,人生之巔峰之輝煌需要我們“夫道一”!

從貫穿半生,立志尤為重要,從今而後,定當加倍努力,學聖賢之言,行聖賢之意,時時反省自己,建設心靈品質,開發心靈本有的無限的寶藏,讓自己的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有所提升,這也就是先喚醒自己,讓自己內心走向光明,才能去影響他人,喚醒他人!通過學習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喚醒大我併為世界做出實質性的貢獻,依道而行,建功立業,報效祖國才是當代我們年輕人的使命,這樣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在致良知的路上,我會堅持學習堅持走下去,不斷的明心,淨心,開發心中本有的寶藏,成就舒展的生命和精彩的人生!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都能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做有良知有正能量的中國人,成為祖先的榮耀成為民族的榮耀!!!

文字脫俗!

《弟子規》心得體會14

中國文化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期間有《詩經》、《唐詩三百首》、《孫子兵法》以及《三國演義》等,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弟子規》。

裡面有讓我印象最深的有“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意思是:稱呼長輩時,不要叫名字,對長輩,要有禮貌。“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意思是:年紀小不要貪杯喝酒,如果喝醉之後必會醜態百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及時答應,不要拖拖拉拉的拖延時間,藉此不做。“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及時迴應,並來到他們身邊,然後到相應的地方,如果沒有看見人,也要在那等。“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至汙穢。”意思是:自己的衣服要有一定位置擺放,而不要隨意亂扔,以至於衣服沾滿灰塵,變得又髒又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的話,要以誠信為先,隨意的說話,又不講信用,那就不必信這種人的說的話了。“過能改,歸於正;尚掩飾,增一章。”有錯能改,就歸於正,而不及時改正,還去掩飾,便是錯上加錯了。……

《弟子規》讓我體會到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多太多,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謝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自己苦,幫助更多的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的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社會,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15

初次接觸《弟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

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

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企業學弟子規心得體會篇 2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適應它變換不定的節奏和規律,在物質飛速更新和精神停滯搖擺的`矛盾中無所適從,因而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不安和焦慮,這或許也是當前的個體的人和整體時代所共有的精神狀態。

近日,在參加了一次學習《弟子規》的培訓之後,我第一次真正的看清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弟子規》講述了人在家、出外、待人、處事上該學習的良好品德。強調孝心、孝行,從而達到對父母孝敬的目的。

我記憶最為深刻的便是姜老師給我們播放的《遲來的愛》、胡斌自述《我被十三所學校開除》。他們把自己以前的那些"惡行"都講給大家聽,讓大家引以為鑑,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我們能不能像他們一樣能夠深刻反省和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努力去改正呢?

通過《弟子規》的學習,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懂得感恩,而最要感謝的便是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翻開《弟子規》,第一章便是《入則孝》。孝敬父母,並不需要你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來,可以是平日裡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會心的笑容。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對我們的父母而言是最大的欣慰!現代社會的現實競爭和快節奏的變化,需要人去適應,需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從書中學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這話的印象很深刻。為了一些微小的利益或某個職位而與同事明爭暗鬥,或總是在上級面前表現自己,是職場中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這種做法,從近的方面看,也許會暫時得到些好處,但同時也會付出傷害同事關係,落下鑽營勢利的不良形象的代價,更重要的是一旦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在這方面,勢必將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其實,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生存環境,每個時代的人也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的是智慧與誠信,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而謀求生存之道,才是人活著的最高境界,才能在人生路上長遠順利地走下去。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簡單的背誦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反思的、自我檢討的過程。《弟子規》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我們不可能每一點都做到,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做,用心去做就行了。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我們思想昇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