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3篇

說課稿 閱讀(1.3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說課稿3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物體運動與摩擦力,通過摩擦力的定義、感受摩擦力讓學生認識摩擦力。通過測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為下面環節準備。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經歷假設、設計方案、實驗、資料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拉力、重力、彈力和反衝力之後引入摩擦力,關於摩擦力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為本課學習提供基礎。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⑴、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難點:通過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靜摩擦力的存在。

教學準備:

1、演示實驗材料: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鉤碼、100目砂紙一張。

2、分組實驗材料:玻璃球10個、筷子一雙、橡皮泥、棉布、線繩、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50g的鉤碼、一100目砂紙一張。活動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對比觀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課件出示新舊輪胎,新舊運動鞋圖片,請學生觀察對比,發現它們的表皮發生了什麼變化?

⑵、是什麼使它們變得光滑了?

⑶、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會有摩擦現象發生?請學生舉例。

⑷、15秒夾玻璃球比賽。

思考:對筷子怎樣改動能在15秒內夾得更多?

⑸、小結:(課件出示)由於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教師板書)

(二)物體運動與摩擦力

1、測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請學生思考鞋子往右運動時,摩擦力會朝哪個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會是多大呢?我們可以用什麼儀器測量?(生:用測力計測量)

師示範,“一小格,兩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體剛運動時讀數)

⑶、師:通過測量我們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這是剛剛能夠使鞋子運動起來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⑴、(出示幾種有代表性物體)這些物體運動時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樣嗎?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與什麼有關呢?

⑵、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猜測。

⑶、提問:摩擦力有大有小,那麼摩擦力會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假設: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滑動或滾動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被拉動的物體的輕重有關係。

⑷、教師小結: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我們今天先選擇“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三)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1、組織學生猜測: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樣的關係呢?說說你的理由?

2、師: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時,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要不同?學生交流,教師填寫在活動記錄紙上。

3、同學們的猜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我們還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老師今天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測力計、塑料盒子(裡面有兩個50g的鉤碼)、一張砂紙。你們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嗎?請你們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填寫實驗計劃表)

4、實驗提示。

⑴、砂紙兩面的區別

⑵、正確使用測力計

5、小組討論,制定實驗計劃。

6、組織交流實驗計劃表,教師適時詢問: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怎麼改變?實驗中不能改變什麼條件,怎麼保持它們不變?我們的實驗做幾次比較好?

7、學生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1),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8、交流反饋,得出結論: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體輕重不同,摩擦力哪一個大?”(整個過程放手由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2、請同學們先猜測(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3、請學生談談實驗中我們要注意什麼?(不改變的條件,改變的條件,怎麼改變?)

4、請各小組獨立完成實驗並填寫記錄單2

5、生實驗並填寫實驗記錄單2,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單反饋實驗結果: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五)實踐活動

1、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現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和物體的重量有關,那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汽車在雪地行駛時加防滑練,工人在自行車的轉軸上刷油……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減小摩擦力?

學生交流。

4.做個小小設計家

張大爺家最近買了一套新房,這兩天準備裝修衛生間了,裝修公司的老闆催他把地磚買回來。請你幫他出出主意,買什麼樣的地磚好呢?

物理說課稿 篇2

1說課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節“力的分解”是在前五節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它是前幾節知識內容的深化,依據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強化向量運演算法則,同時向量運算始終貫穿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向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國中知識的擴充套件和深化。在國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學生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斷層,因此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在具體情況中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難點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說課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科學素養為指導思想,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標:強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德育目標: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聯絡實際培養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3 說課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實驗體驗、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讓“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觀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理論深入到實際。其操作策略是:①問題學生提。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②認知準備。注重學生認知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這堂課前的認知準備分兩個層次,一是淺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③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評價,啟用學生內動力。採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的內在激勵方式,從深層、長久、公平的角度,讓評價內化為學生內動力。

4 說課指導

①引導學生質疑。質疑在不好理解處,質疑在不好分析處,質疑在不好掌握處。②提供思維策略。用實際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③教給分析方法。實際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說課過程

1.課前預習,自主探索

①課前一天晚自習,引領學生學會預習,給足他們自主探索的時空,讓學生帶著一定的知識儲備走進課堂,提高合作、探索學習的有效性。②提出問題(書面)教師彙集、列序。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裡有一個鉤碼,可用一根細線提起,可用兩根細線提起,哪種情況細線容易被拉斷。演示用一根細線提起來,再將此細線穿過鉤碼,兩端上提分開,細線斷了。以此啟用課堂。

3.共識目標,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後提出了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展示教學目標、展示經教師篩選、排序的問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

4.循疑而進,問題解決

①什麼是分力?什麼是力的分解?屬表徵問題,學生在書上勾畫(多媒體展示)。

②為什麼說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請學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兩分力,那麼兩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語言加工)。從而領會分力與合力的關係: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麼情況下力的分解有確定的解?

請學生畫,同桌討論,看教材上圖1-29。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兩種情況有確定的解。(這不是重點,欲放即收,決不越俎代皰)。

④在具體問題中怎樣進行力的分解?

通過例項分析說明:為什麼要分解?實際效果怎樣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請將F分解。

長膠板兩端擱置,中間放一木塊,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塊。運動一段位移,請學生觀察此力的效果:長膠板彎曲程度減小,木塊水平起動(可多媒體展示)。

講清三個層面:①沒有沿F的方向起動,說明沒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為有兩個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膠板彎曲程度減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動”兩個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然後計算求解(以上用動畫展示,絕不在數學上花功夫)。

例2 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怎樣?

先請學生將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覺?再讓學生分析、作圖、計算,教師巡視、糾編,找出做得好的通過實物展臺讓學生觀看,作出評價。最後,實驗驗證:橡皮繩一端系方木塊,另一端固定在傾斜的膠板上,如圖1。

觀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膠板,使傾斜角增大,觀察重力的兩個效果的變化情況並與求解的分力表示式對照。請思考:斜面上的情況,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嗎?怎樣分解?如圖2,將重力G分解為垂直檔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聯絡實際,實踐探索

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拖拉機拉耙來耙地,車輛上橋、下橋),深挖教材的編寫規律。討論:為什麼公園滑梯傾角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小傾角?

6.回顧反思,學有所得

同學們,依據上例的解題過程,請你總結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據例項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

7.思維策略,鞏固訓練

①如圖3支架,繩子對O點的拉力產生什麼效果。

請一名學生上講臺,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處掛上適當重量(50N)的水桶,請他談談感受。同桌的同學,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勁壓,互相交換做,這種自我感受、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展示分解過程,講解分解方法。創設問題,不知ΔABO的角度,怎樣計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認知衝突,提出作圖法求解,教師講解此法,使本節課有整體建構。

②同學們,一根線和兩根線懸掛同一砝碼,兩根線的張角較大時,易斷!知道為什麼嗎?多媒體展示畫好了的幾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結論。

8.總結擴充套件,突出重點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②在具體情境中用實際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計算、可作圖。

9.作業佈置,開放練習

①觀察身邊的力的分解例項;②書面作業。

6 板書設計(略)

物理說課稿 篇3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

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國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充套件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絡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國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充套件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啟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國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充套件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