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關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說課稿 閱讀(2.1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一、 說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 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 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徵,並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體、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 說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並非是由客觀物件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於物件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協同學習”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通過組織小組學習,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 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激情引趣,複習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為學生學習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後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麼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

(電腦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麼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後,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於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麼?由於學生在學習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麼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什麼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②它有什麼特點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一種活動,他反覆強調:“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國小几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通過對圖形的特徵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 引導操作,學習新知

在學習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 色 綠 色 橙 色 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說說什麼是三角形嗎?由於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並能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通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通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 ) ( ) ( )

2、 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學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後,我請他們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於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並提出了這樣的一

個問題:“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麼特徵呢?”然後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徵(板書),再通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影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 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

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著,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列舉,或者不必要列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列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並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後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後讓小組彙報,有的說:“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通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況的三角形,然後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著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後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徵的名字。最後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通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後通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麼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銳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麼三角形,

必須是三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與檢測,使學習得以鞏固,並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後,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並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說說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鍊。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路,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歡迎批評指正!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快樂的動物》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46-47頁上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但卻非常重要。從教材編寫體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含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其次,是編排了“做一做”、“說一說”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逐步體會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充套件。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這是本節教材的一個特色。“倍”是生活用語,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發展觀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倍”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同時,由於“倍”的概念建立和解決倍數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所以把初步解決倍數問題列入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絡。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四、我的思考

有了對教材的深入瞭解,有了對二年級孩子的基本認知,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在童話情境中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數型結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構,讓學生在豐富的練習中穩步提高,讓學生在愉悅賞析中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下面我從各個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說一下我的設計意圖。

五、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森林王國裡舉行了動物聚會,看玩的多開心啊!根據情境圖,能找出哪些有效地數學資訊呢?

這時學生會根據情境圖找出

鴨子:6只 松鼠:2只 孔雀:1只 小象:3只

猴子:3只 鵝:12只 小雞:8只 小鳥:6只

你們能根據這些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這時有同學會說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關係,還有同學會說,小雞的只數有4個松鼠的只數一樣多,不管學生找出何種關係,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你是從比較多少的角度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真棒!” 除了比多比少的問題,他們還存在著什麼關係呢?(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

板書課題:倍

【由此引出關於倍知識的學習。】

猜猜,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2倍)

一邊板書一邊說:

一會咱們得研究研究。板書:小鳥數是小象數的2倍?

你為什麼這麼說,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追問:為什麼要把小鳥分成3個一份,3個一份這樣的2個3呢?你是以誰為標準的呢?

【從探究6是3的2倍開始,讓學生走進“倍”,明確倍是兩個量在比較,先找到一份,再找到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二). 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感知

1、在這一環節中,通過3個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即:動手操作理解2倍——觀察比較理解幾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環節一:動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算一算,比比看誰的方法能讓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師巡視:提示:嗯,你用了擺小棒的方法,很直觀,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數啊,再想想;呵,還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簡潔,思考一下怎麼想的,一會說給大家聽;(巡視找到用符號表示的孩子板演)

準備好的同學,先和同桌說一說

3、引導彙報:誰願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注意:先說清你是用什麼方法表示的,再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

第一種情況:用擺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種情況:畫一畫

圖1:簡筆畫

圖2:符號代替

圖3:線段

第三種情況:列出算式直接表達

【透過三種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明白有幾份的'原理,在運用畫圖圈圓圈數型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更清晰的看到幾份的由來,最後通過算式落實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逐層幫助學生理解“倍”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穩步提高

我設計了兩個練習,每個練習都是開放的,這樣的設計呈現梯度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又有利於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使用。

練習一、小兔 小象 3倍?

(1)你們看,誰又來了?(小兔)現在小兔和小象的只數我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它們之間存在3倍的關係,想一想,小兔、小象可能來了多少隻?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師發給你們的小表格裡?(巡視提示:呵,他們兩個有那麼多不同想法啊!)

(3)彙報:你們觀察一下,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看來倍數不變,小兔數和小象數都在變多或者變少,怎麼變化的呢?

練習二:出示主題圖:

你們真會思考,看小動物們全來了,快來比一比,誰是誰的幾倍?

當說到孔雀時追問:還有誰是孔雀的多少倍?你們有發現嗎?

【練習的設計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富有層次練習便於充分反饋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反饋和矯正中,學生不斷感受成功的喜悅,一次次得到鼓勵,從而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興趣越來越濃。】

(四)、總結欣賞,體會數學美

在小動物的運動會上你們表現的可真棒,現在說說你們有什麼收穫?

其實倍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們看(展示生活中關於倍的常識)

只要你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尾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並讓學生在反思對所學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整理,又欣賞了生活中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美的,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並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後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絡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由於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徵。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說”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形象化的教學。形象化的語言,比如線段的兩個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兩端,線段躲到了圖形隊伍中去了等等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儘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數學源於生活,從身邊常見的毛線入手,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感知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說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引出線段。接著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通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並及時通過想想做做第1題,進行辨認和說理,加深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2、找線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後,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觀察課本的邊,數一數有幾條線段,引導孩子觀察這幾條線段圍成了什麼圖形。

接著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並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做線段

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髮現摺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說說,鞏固線段的特徵。

接著讓學生試著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畫線段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後,先在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遊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線兩點畫一條線段。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麼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認識線段》評課記錄

朱月萍:今天朱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形象生動的.低年級的數學課,整節課體現了形象化的教學風格,下面請各位老師圍繞“形象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學語言的運用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語言不僅有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有效地記住線段有兩個端點這一特徵。

2、形象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開始,由生活中的實物毛線引入新課,再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特徵,最後抽象成線段這一圖形。由生活到數學,由形象到抽象,充分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知識形成的理解。

遊曉霞:教者從謎語匯入引起學生興趣,重點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和教學手段。採用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教者能引導學生髮現注重指導學生觀察操作。

孫 亮:畫線段時動畫出現的是先畫直線,再畫兩個端點,是否可以展示先畫兩個端點,再畫直線,或先畫一個端點再畫直線和另一個端點。

胡萬進:關於四個點可以連成幾條線段,學生容易定式思維連成4條線段,可以在出示3個點連成線段之後再在連好圖形旁邊再加一個點,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對角線連成的線段了。

周 建:

1、聯絡生活實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逐步認識線段的本質特徵。

2、課堂結構合理,過度自然,語言形象化突出,教學效果好。

建議:連線4點,可以結合學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進:兒童化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激勵性的語言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得體,富有啟發的無聲語言帶動課堂教學。

鬱 平: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個特徵來教學。活動中通過實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觀的讓學生找出線段的特徵。比較線段長短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找出比價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每個教學內容的重點。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對今後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新認知的內容,如果將抽象的概念意義湛透到形象、直觀、簡單的操作活動中,那就能幫助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係了。在這種情況下,教材十分重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中具體活動情景,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通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相同數量。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學生用所學的加法算出每種遊樂專案的人數,從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結合具體的事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在學生活動中由相同加數相加的計算引出乘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乘法”產生親切感,從而進一步領會乘法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係.

3、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數學問題,理解問題,並能解決問題。

4、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難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識別相同加數。

四、教法和學法

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力圖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實踐,相互質疑,相互評價,最後獲取成功。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觀察、操作、解決問題。創設的情境是為了給學生建立一種感性的認識,根據學生好玩、好動、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本節課一開始我就利用主題圖,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數,感受幾個幾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用小棒創作出美麗的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計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擺出自己畫的圖形需要準備多少根小棒;第三個層次是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展開想像:“如果擺100個圖案,所寫的算式會怎麼樣呢?”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的願望,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體會到了乘法算式的簡便之處。這樣的教學設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個層次是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在這環節中落實乘號、乘法算式中各數字表示的意義、算式意義,感受乘法計算比加法計算簡便,突出加數相同情況下才能寫出乘法算式。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探討寫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後由學生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訓練。因此,在練習時我始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說一說,做一做,從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在出示遊樂場圖時,引導學生觀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是教師把問題強加於人,而是開放教學,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接著通過拍手遊戲、找朋友遊戲等練習,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在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這對全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絡。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演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絡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裡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初步學會加、減法的估算,並通過交流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2、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些乒乓球大約有多少個?學生猜測。如果這些乒乓球大約有40個,誰想再來猜一猜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學生繼續猜測。

2、說說下面的數各接近哪個整十數? 19 28 37 42 53 86 99

二、嘗試估算

課件出示:星期天,老師準備買這些生活用品: 熱水瓶:28元 燒水壺:45元 水杯:24元請幫老師估計一下,帶100元錢買這三種物品夠嗎?先獨立思考,再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生組內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估算方法。

4、集體驗證。 同學們通過估算得出老師帶100元買這3種物品夠了,那麼這三種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錢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28+45+24=97(元)

5、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估算的.方法幫老師解決了買東西的問題,真是謝謝你們了!其實,估算很簡單,只要把一個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進行大約計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這樣利用估算來解決的問題回經常碰到。

三、應用估算

1、秋天到了,陽光國小二年級1班和2班的小朋友要組織秋遊活動,瞧,瞧,他們已經排著整齊的隊伍準備出發了!

課件出示:二(1)班39人 二(2)班42人 圖上還有一輛限乘30人的汽車。 (1)通過看圖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2)估算這兩班大約一共有多少人?

(3)學生估算

(4)反饋。得出這兩個班大約一共有80人。

(5)如果他們要乘車去秋遊,根據你們的估算結果,你認為他們應該租幾輛汽車?

(6)小組討論。

(7)彙報討論結果。

2、對號上車課件出示:開過來2輛客車,1號車上寫著“得數大於80”,2號車上寫著“得數小於80”。同學們紛紛排隊上車,有幾個同學手裡分別拿著車票,車票上寫著下列算式: 90-11 31+52 23+41+29 26+29 98-17 38+39 100-10-12 92-44 如果得數大於80的上1號客車,得數小於80的上2號客車,你能幫他們估算一下,讓他們對號上車嗎? 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給小組同學說一說。學生彙報。

3、 第31頁的“做一做”。

4、第32頁的第二題。(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筆,媽媽又給他買了12枝,他現在的彩筆數量是一個不確定數,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拓展估算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以後同學們就可以用估算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了。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國小。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四冊《比一比》。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大數的學習基礎。本節課力求把學生以往對萬以內大數比較方法的分散的、不規範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科學的、規範的理性認識,結合情境先教學“四位數與三位數的比較”,再教學“兩個四位數的比較”,最後進行“兩個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數的比較”。由淺入深地探究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接著,教材又通過“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比較大數的方法。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學生在探究與活動中學習和提升知識。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通過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比較數的大小的過程。

3、通過遊戲、活動,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發展數感。

教具準備有:教學課件、數字卡片等。

二、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動腦、動手,交流比較方法,同時採用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豐富學生對生活中大數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數學學習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同伴合作交流,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該部分知識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瞭如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實踐活動,探索新知。

(三)猜數遊戲,應用新知。

(四)課堂評價,總結延伸。

下面我就這四個環節做一下具體的闡述: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同學們,‘五一’期間各大商場搞促銷打折活動,讓我們一起去逛一逛電器商場吧。”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

(二)實踐活動,探索新知。

本環節主要通過“購買電器”、“中大獎”等活動來完成學生對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動1“購買電器”:

課件出示一些商品及價格。

1、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老師想挑選每種商品中最便宜的電器買回家,你們能幫助我嗎?此問題旨在將生活中的大數應用到數學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發展學生的數感。

2、學生根據商品的價格進行比較,並將結果寫在紙上。

3、呈現學生反饋材料,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

4、引導學生尋找規律,總結出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以上活動旨在讓學生探究出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到發展,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出現的不同觀點,正確地加以肯定,請他們儘可能地說明理由,對於錯誤的說法,要及時教育學生不能取笑他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最後得出比較較大數的方法,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提高繼續探索的興趣。

活動2“中大獎”:

在商場裡有許多競猜活動,誰能把以下六種商品價格在最短的時間內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誰將獲得一個獎品。同學們趕快參與吧。(課件出示:MP3 387元、燃氣灶 809元、熱水器 1725元、數碼相機 4300元、浴霸 345元、檯燈 99元)

此次活動旨在讓學生學會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獨立思考,觀察比較,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猜數遊戲,應用新知。

兩人一組,一人想數,一人猜。想數的人只能說“是”或“不是”,猜數的人提問,直到把數猜中,猜的次數儘可能少。

通過遊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數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精神,這樣的活動形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然後彙報交流,體現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應用。

(四)課堂評價,總結延伸。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麼樣?生活中還有哪些大數呢?舉例說明,並比較。

通過總結與交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並學會評價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裡,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資料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充套件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並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一、猜一猜

師:(電腦出示校園圖)“同學們,誰瞭解我們學校多少啊!”

師:我們學校學生的人數有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書:1700

生1:1680師:少了生2:1695師:少了

生3:1699師:對並板書:16991700

師:我們學校的老師人數是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70人,比70人多)

板書:70

生1:71師:少了生2:78師:多了

生3:75師;還是多了生4:73師:對

並板書:7370

師:我們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個?(提供資訊:大約是180個,比180個少)板書:180

生1:178師:多了生2:177師:真聰明

並板書:177180

師:我們學校的電腦有多少臺?(提供資訊:大約110臺,比110臺少)

板書:110

生1:109師:多了生2:105師:少了

生3:106師:你真棒!並板書:106110

師:這些數中1699、73、177、106是什麼數?1700、70、180、110是什麼數?那麼它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

生:準確數,近似數。約等號。分別寫出約等號。

板書: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師:約等號象什麼啊?

生1:“約等號象波浪一樣,等號是直直的兩個短橫。”

生2:“我覺得約等號象飄揚的國旗。”

生3:“我覺得約等號象是等號喝醉了酒一樣,歪歪扭扭的。”

師:揭示課題,板書:乘法的估算

二、學習新課

師: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準備購置一些物品。

師:(出示電腦)每臺電腦4980元,要購買6臺大約需要多少錢?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對,它只要大約數,不需要準確數。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師:(出示購買影碟)每張8元,要買62張,帶500元夠嗎?

生1:62×8=496夠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夠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夠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夠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夠

師:引導分析,準確的數是多少?哪個估計的數與準確的數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1:“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不遠。”

生2:“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的太遠的話,說明了估計的就不準確。”

生3:“估計的數字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多一點,也有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少一點。”

生4:“就是說估計的數字大約在準確數字的左右,不能多出來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計的數字不論比準確數字多還是少,我覺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應用與拓展

師:學校為了綠化校園,準備買一些樹,同學們來參謀參謀吧。

(出示:樟樹每棵28元,廣玉蘭每棵68元,鐵樹每棵103元,桂花樹每棵185元,松樹每棵57元,並介紹了每種樹的特點)

要求:買5棵樹,選哪種好?大約要花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

師:(出示買一個足球82元,一個籃球99元,一個排球78元,各買4個,一共大約要多少錢?)在自學本上做做,請學生講。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師:(出示10種書的價錢)

要求:不超過1000元,每種書購買在5——10本之間。

……………………

反思: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每一位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學校,本節課中教師就是利用了學生與學校的特殊的關係,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做學校的小主人,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這也是新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孩子們怎麼想的,只有通過他們的言語得以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和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已盡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已完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情感也得到了發展。再次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選擇性、開放性、層次性、多樣性,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僅是形式的開放,還有理念的開放,層層遞進,資訊量大,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知識的獲取不是老師硬塞給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交流和諧而又自然的融為一體,思維的碰撞不斷燃起知識的火花,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自然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學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的第一課時,教材第12頁至14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屬數與代數領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分類知識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昇華。

二、根據課標要求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1、通過觀察情境圖,能舉例說明“每份同樣多”,並能說出平均分的含義。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將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學生能比較規範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學資源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題情境,藉助多媒體電子白板、實物學具,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二)主要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這樣規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基於此,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積澱經驗。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課總結。下面就每個環節的設計流程及設計意圖進行說明。

(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情境引入,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課件出示教材第12頁“二(1)班準備春遊食品”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裡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裡?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 ,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絡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學具圖形代替實物 ,按照小組人數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後集體交流,彙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組內利用學具代替實物,各種“實物”的數量也不一樣,按照4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也為教師調整教學預案提供現實情境。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實物展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並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4、在滲透份數,每份數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課件出示練習三第2題:小紅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她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是對的?先由同桌互相說說自己想法,再指名彙報並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